主題文章—社會領域歷史教育
歷史的變局˙人性的抉擇
國史館館長張炎憲談歷史教育
整理◎翁舒玫
當歷史教育中,充斥著帝王將相的興衰,很容易讓教學與學習的人,誤以為這只不過是朝代更迭、朝名替換的陳年舊帳;但,國史館館長張炎憲眼中的歷史,卻是充滿人性的抉擇,以及對土地與人民的情感。「歷史教育」難道還有其他面貌嗎?
我認為台灣過往的歷史教育,欠缺很重要的兩個元素。一是對土地的感情,一是對真實人性的了解,或者說是真實面對困境或挑戰的如何適應?這兩方面的缺乏,當然與政治文化相關,但在整個社會逐漸邁向民主自由化時,應該針對這問題來修正。
這樣的體悟,與我專攻台灣史後,想要追究與突破的問題有關--究竟如何能掌握台灣民眾的觀點,重新發掘台灣人的歷史感情與歷史世界?
我懷疑統治者的文獻資料,雖然它們可以解開政策制定過程,與統治者心態的謎底,卻無法刻劃表達被統治者的心聲。因此,我投入二二八事件與五O年代白色恐怖時代的口述歷史訪查工作,希望從民間的角度,找回那個世代台灣人的歷史感情。
透過口述歷史,找回人民的感情與看法
口述歷史調查,對於歷史學者是很重要,而且必須要從事的一個工作。研究歷史的人,常常都在研究室裡看著檔案和史料,當你從故紙堆中研究歷史,常常無法感受人的存在,只看著文字資料而已;透過口述歷史的調查,當活生生的人在你眼前、與你交談,這對於歷史研究者來說,感受會比文獻資料來得深刻,你才能夠真實了解當時候人的感情,以及當事人對歷史的看法。
以二二八研究為例,二二八是台灣最大的政治禁忌,也是歷史禁忌。即使政治解嚴後,研究二二八時,還是會碰到兩個問題,一是過去政治戒嚴時期的恐懼,二是,面對這些活生生的人,該要如何追求歷史真相。對於當事者的恐懼和陰影,不了解的人會覺得他們實在「疑神疑鬼」。但等你接觸訪問後,才會真切明白這樣的事,如果發生在你或你的家庭上,是一輩子沒辦法忘懷的傷害。
這樣的恐懼,不幸是台灣社會過去一種普遍的現象,只有透過口述歷史的調查,才能深刻體會出--人性的脆弱。這種脆弱,在歷史的變局中常常會呈現。因為歷史的變局常常會要你去選擇:有人選擇去對抗統治者,結果被抓去槍斃;有人選擇妥協,也許就生存下來;或者,有人選擇逃避…,或其他的很多方式。
二二八事件就很明確、清楚呈現出,各種不同類型的人,在變局中如何抉擇?歷史中人的抉擇,可能決定他的一生、他的家人的一生,也決定整個社會的改變。還有,伴隨而來的許多人性的醜陋面,死去的人固然悲哀,活著的人還更痛苦,承擔當時政治禁忌,扶養兒女長大,面對經濟的壓力,還要生存下來…
我做歷史研究,常想如果我生存在那個時代,剛好二十多歲,看到這種事情,我要怎麼辦?這使我深刻感受到人性脆弱,政治權力(者)的殘暴,以及追求人權、民主、自由的珍貴。我更常反省,如果我被捕了,我怎麼辦?這增加我很多的思考,更能了解上一輩人到底想些什麼,台灣人的感情,台灣人對歷史的感受,或者當時統治者鎮壓的行為,以至於這樣的行為,對台灣所造成的傷害。
歷史的經驗與創傷是最大的文化財產
我們的歷史教育,應該要勇敢面對這樣的苦難與悲情。讓年輕一代去了解台灣過去的時代創傷,不是讓年輕人覺得自己非常悲哀,而是激發他們的感受與勇氣。這樣的教育不但不會悲情,反而會走出悲情。
過去共同歷史經驗中的悲慘經驗,是我們最大的文化財產,從歷史的經驗與創傷中,可以產生很好的作品和創意,從當中可以體驗很多的人性,從統治者、被統治者、土地與人民的感情…,這樣的體驗,會提昇人很多的想法和創意,讓人想要有所改變。
歷史是需要活生生的體驗與接觸。過去我們的歷史教育,沒有教我們的老師或學生,去接觸這塊土地。大部分從聽的或從文字上的記載去了解,這總是生疏,隔了一層的感覺。只有自己接觸時,才能生出一種迫切感--迫切的想要了解當時的人、人性、社會環境;迫切的想要透過各種可能有的方式,盡可能貼切的了解、接近歷史人物。
學生、老師必須走出課本與校園,去了解這個大地,才會生出對這塊土地的感情。這樣你的感受就不一樣,不僅能了解上一代的歷史感情,他們對歷史、社會的看法;也會反省自己,我們到底對現在社會與歷史有怎樣的想法;有這樣的憂戚與共的感情後,對歷史事實的了解才會更貼切。
當然我也不會要每個人都對二二八有興趣。每個人的興趣感受是不同的,每個人應該從貼近自己感情的方式來做,走出來關懷社會,如原住民、弱勢、環保…等問題,只要你實際去參與,就會有改變。只要執著、認真、投入的去做,這種感情的變化體驗慢慢會昇華,變成歷史文化的一部份。讓你的生命與土地結合,進而創造出新的生命。只要大家都盡一份力,社會上許多的不公、不義,就會慢慢去除,讓整個社會越來越好。
編按:本篇內容取材自教育電台《教育新航線》節目,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主持,每週一~週四晚間六點~七點播出。
<Top>----------------------------------------------------------------------------------
教育新聞
教育部九年一貫小組 除名涉及利益關係者
基於部分立委曾質疑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小組成員與民間教科書業者涉及利益關係而未迴避,教育部昨日改組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小組成員,現有八十一位委員有近十位確定遭除名,包括被立委點名的前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校長歐用生,以落實利益迴避原則。…(中央日報04/10)
北市明年開辦中學英文會考
為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臺北市宣布最快明年起首創先例推動北市全體國二、高二學生,在當年暑假期間舉行「英文會考」,了解及檢驗學生階段性的外語能力。至於該項成績是否會作為多元入學時的參考指標,教育局澄清強調,頂多僅會作為多元入學各項升學管道的門檻,一定不會進一步作為累計加權計分,請學生、家長們不用恐慌。…(中央日報04/10)
<Top>----------------------------------------------------------------------------------
四月十四日(本週日)台北場「人本之友會」
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教授
蒞臨演講「腦‧科學‧教育」
◎ 時間:民國91年4月14日(日)下午二點到五點
◎ 地點:台北市新生國民小學禮堂(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36號)
要請您加入-瞭解教改,關懷台灣的「人本之友會」
人本之友會是為「人本之友」所舉辦的活動,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凝聚關懷台灣教育的力量!
會中將:
■報告人本教育基金會工作近況
■ 提出人本未來推動教育改革的方向
■ 邀請長期關注台灣教育文化的社會賢達、專業人士進行專題演講
■ 互相交流,掌握社會脈動,匯聚教改資源。
如果您已經是人本之友,更希望您能夠介紹新朋友給我們認識。
凡是現在入會、續會或介紹新朋友入會,都能夠優先參加四月的人本之友會。
現場座位限500名,憑卷入場,請及早預約。
歡迎電洽:02-23642952
<Top>---------------------------------------------------------------------------------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總共有五個節目,分別是:
■「快樂上學去」;(週一到週五07:30~08:00)由知名歌手許景淳主持,以國小學童與家長為對象的,提供孩子美的經驗;
■「教育好伙伴」:(週一到週五08:10~09:00)由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詹智慧主持,以家長為對象的,幫助家長參與教育;
■「教育新航線」:(週一到週四18:00~19:00)由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主持,以教師為對象的,提供教師新點子;
■「教育e 點靈」:(週一到週五22:10~23:00)由人本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馮喬蘭主持,則以家長與學生為對象,協助學生與家長認識教育政策;
■「發現新校園」;(週六、週日22:10~23:00)由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王欣欣主持,以中等教育階段學生為對象的,介紹各大專院校科系特色。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也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歡迎收聽「台灣教育向前行」!
收聽頻率:台北、桃園及高屏地區:101.7/宜蘭、彰化、台中、雲林:103.5/台東:102.9/基隆:100.1/花蓮:103.7/玉里:100.3/竹苗:103.9/南投:98.1/嘉南:107.7/澎湖:99.1
<Top>---------------------------------------------------------------------------------
人本電子報徵文
徵求
1. 現今國中考題解析,基本學力測驗題型解析。歡迎教師、同學、有興趣的家長及大小朋友,寫下您對從前考題、或現在基本學力測驗的看法、解析、感想或期許。
2. 面對教育改革,無論是考題的改變或入學方式的改變,學校教育有沒有改變?親師互動有沒有改變?我們徵求更多教育現場的記錄與觀察。
以上徵文約長600-1200字,請寄至人本電子報編輯信箱,經錄用即刊登於人本電子報上,並獲當期《人本教育札記》一本。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