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教育論壇 從林蕙茹之死 看台灣親職教育

═【立報】════════════════════════════

                                   

═══════════════════════《2002/04/12》═════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論壇  從林蕙茹之死 看台灣親職教育

 

    悄悄話大聲說

 

【教育小報報】

********************************************************************

  教育論壇  從林蕙茹之死 看台灣親職教育

 

文/陳徵毅

 

台灣真是個無奇不有的所在,人倫悲劇每年都發生好幾樁。近日報載高市左營眷區一位14歲的林姓少年因不滿父母偏袒乃姊,竟以鐵鎚、菜刀、摺疊刀,將其16歲的姊姊置於死地,並擬焚屍滅跡,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

 

管教不當 悲劇產生

 

歸根究底,此一人倫悲劇之發生,肇因於林某雙親之管教不當,也顯示出親職教育在當前社會的迫切性。

 

據悉林某之父母認其成績不如乃姊,故而課餘及照料麵店之餘暇不准其外出,且曾於眾人面前數落他的不是並當眾打他,使其自尊心受損,並認定只有殺死乃姊才有自由可言。林某平日在父母壓力之下屈服,而內心卻憤恨不平,反抗心理日趨強烈。

 

林蕙茹之死可說死得十分冤枉,完全出之於乃弟對她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產生十分微妙,大部分由於父母對兒女有不公平的待遇或父母對待兒女的態度不一致(本案可說兩者都有),在在都會引起他們之間的嫉妒,這種情形並非由於他們內心無端的發生,多半由於父母處理不公所引起,倘若父母能夠對待孩子一律平等,不輕易在大庭廣眾之前責罰某人或誇讚某人、或是獎賞老大冷落老么、或是拿他們互相比較論長評短、只是把每個人的長處提示出來加以慰勉,那麼他們之間互相嫉妒的心理,自然而然會減少。

 

公平對待所有子女

 

孩子與孩子之間一旦發生嫉妒之情事,相互間就會變得明爭暗鬥,各自心懷怨恨,有時蓄意破壞表示不滿;有時用譭謗方式以降對方的地位;有時用欺騙的方式以提高自己的身價,更有因為得不到心願的滿足,採用頑皮說謊誇張傲慢等不良行為,或有尿床口吃等情形,希望吸引父母的注意,也有表示漠不關心,不在乎父母是否關切,自己只希望在幻想中求得滿足,引起孤獨的心理。父母對於這種孩子如能採取互相服務的方法是比較有效的。在服務中他們自然以為自己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既能替弟妹服務,他必能建立彼此信任的情感,無形中使他們的嫉妒心理得以解除。

 

但在分配工作時,一定要合情合理,並且能在大家商量好的具體可行的計劃、工作份量多少、應該享受的休假,輪流實施,這樣成為習慣之後,他們相互之間,就不致發生口角而能認真工作,也能培養分工合作的好習慣。在本案中,林某之父母只准乃姊外出,而不准其外出,顯然違背公平原則,也不了解發育中的少年,亟需到外頭去透透氣,或從事他們熱衷的娛樂或遊戲,天天將他禁足,久而久之內心自然無法保持平衡。

 

處於21世紀的今日,尚有如此權威式的父母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按理說,孩子幫你照顧麵店,應該予以犒賞,讓他們輪流外出散心或休息,怎可對女兒優待對兒子苛刻,造成內心的怨恨?可說迂腐、愚昧到極點。

 

父母偏愛 打擊孩子心理

 

今後學校是否應利用家長會時間,對家長灌輸管教子女的基本常識,切不可只將孩子當成營利的工具,或設立意見箱供家長隨時提問,引導家長革除獨斷專制的作法。

 

對於孩子的互相猜忌,父母如果處理不當,極可能使相互間的矛盾越陷越深,彼此的爭執越發尖銳化。平心而論,此種存在於孩子之間的敵對態勢,常是詭計多端勢均力敵而又極為艱鉅的爭鬥。

 

父母在有意無意之中,顯得特別偏愛某一個子女,比如做母親的可能下意識裡特別喜歡成績較優的大女兒,或同情那個生來就蠃弱多病的小女兒,可能處處給予較多的關愛,因為她不啻是她本人的化身或縮影。

 

孩子的嫉妒心理永難得到滿足,即使他已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仍會以為並非最完整的愛,這孩子(特別是中等家庭裡的么兒)總是不會感到滿意。事實上,在我們的社會總難以覺察到他是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除非他是惟一受到殷切照顧的獨生子或獨生女,這是弟妹之間形成敵對態勢的癥結所在,企圖享受最完整的愛,那是意謂著想得到父母的更多關切、更多注意,希望父母傾其所有去愛他們。如果父母只偏袒一個孩子,在休息、外出乃至自由活動的空間享有特權,必然引起無法消弭的嫉妒心理。本案即為最顯著的一例。

 

父母親的偏愛將是孩子們生活上最嚴重的打擊。通常長子與次子間的對立態勢永難消除,只能找出導致敵對態勢的成因和實際情況,相差3、4歲的兄弟姊妹彼此最易造成相互嫉妒,甚至只差9個月亦復如是。這些對立態勢的成因常是得自父母的愛惡之感受。

 

大多數公然對立的態勢,常會以揭發他人隱私、洩露旁人的機密、搶奪或破壞、隱藏對方的玩具來發洩或威脅他。

 

孩子們的口角常隱藏著憤怒的攻擊行為。林某的父母錯在沒能在事發之前,察覺出林某與乃姊之間的對立態勢,以及潛藏在他內心深處的火山,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可能平日只知計算當日賺多少錢,而疏忽於孩子的身心是否舒坦。

 

孩子對立時 父母可暫時隔離

 

當你發現孩子整日勾心鬥角、抱怨和無理取鬧時,可將他倆暫時隔離1小時也無妨。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孩子的對立現象常發生於規模較小和管教嚴格的家庭裡,例如在美國或亞洲的家庭裡,一個孩子通常由乃母或乃父來照顧他,但在許多土著民族中,孩子常經由乃母交付給他的祖母、姑媽甚至姊姊來照顧,至少他對弟妹的嫉妒心理自可大大減少。

 

最後,筆者願對天下的父母親們提出幾點建議:

 

(一)在我們的社會裡,兄弟姊妹的敵對現象是一條必經的途徑,無須大驚小怪,為人父母者絕對不可置身事外,這種敵對態勢將視各自的程度而有不同的表露,從輕微的到嚴重的,不一而足,孩子們這種對立態勢有朝一日將會被雙親的熱情和精神感召,而消弭於無形。

 

(二)敵對態勢如任其長久存在於孩子之間,是有害於身心發展的。欲求診治家庭中存有太多的對立形態,並不需要任何秘訣,只要為人父母者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心和關切,而不採取干擾的方式,這些日益成長的孩子迫切需要雙親撥出較多的時間來關照他,給予更多愛的資源。

 

(三)在本案中,林蕙茹的父母如能列一作息時間表,比如每人每周協助照料麵店10至16小時,休息10小時,每人每周零用金500元,額外時間另請工讀生代勞,一律透明化處理,就不致引發不平之鳴。

 

學校可定期印發有關親職教育的相關資訊,供家長參考,否則像林蕙茹平白被其弟所殺害,其雙親必然興起「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感喟,成為後半生心靈上永難平復的創傷。林某雖然屆齡14,在法律上「得減其刑」,可能倖免一死,但道德上和良心上的譴責勢將永無已時。但願台灣社會莫再發生此類令人心痛不已的悲劇,庶幾國家幸甚,社會幸甚。

 

(實踐大學副教授)

 

 

(回目錄)

 

  悄悄話大聲說

 

以數學過生活

 

文/不是老輸的老書

 

週四下班後,退休的同事湯媽到辦公室來。

 

「湯媽,妳好。傷好一些沒!」老書問候著她,因為寒假某天,她騎著摩托車,在路上被後頭的轎車給追撞上。

 

「年紀大了,摔下來的時候,我心想:就這樣死了啊!還真不甘願咧。」湯媽上次跟我聊天時這麼說著。

 

湯媽退休後,繼續跟著以前的老師學習拼布藝術,這一年來技術越發地精進,看的老書心中十分欣羨,恨不能也跟著一起退休習藝。只是每個人要背的十字架皆大不同,老書只好慢慢等著。

 

「好啊!扭傷的部分反正一時之間也好不了,耐著性子每天到醫院調整囉!欸,來來來,給妳做個數學題目,還有其他沒走的,都來做做看!」

 

「啥題目啊!趕快拿出來。」老書向來好奇,經不得人家拿題目誘惑。

 

「聽著喔,用圓規,直尺,做個正五邊形出來。」

 

「正五邊形。嗯,每個內角108度,外角72度,有沒有什麼角度分割,能夠製造18或是36度角的。」老書自言自語著,阿麗老師本來正好跟老書聊天,也拿了一支筆畫了起來。

 

阿華老師剛從外頭回辦公室,老書連忙招呼她,「欸,正五邊形,尺規作圖怎麼作。」

 

「正五邊形,嘿,我會考慮用黃金比例,就這麼著。」阿華老師邊說著拿起筆計算著。老書連忙阻止她,「不行哦,湯媽說連計算都不能用。我知道妳是說用畢氏定理製造斜邊,畫出根號5來。但是湯媽說只是很簡單的畫圖呢!」

 

「對,如果妳要教的是一群毆巴桑,她們全都不懂啥數學理論,妳怎麼作正五邊形呢?」湯媽說她們做拼布要做正五邊形的花朵,而拼布老師竟然用了個簡單的方法畫出來了。

 

「我做不出來。」老書宣布用角度的方法失敗。阿麗老師也點點頭說:「沒辦法。」

 

「湯媽,快說方法是什麼嘛!」

 

就這樣,這樣,這樣。湯媽兩三下說完,幾個人馬上想到計算一下,以確定這不是近似而已。沒想到真的完全正確。

 

上次我拿來問阿嬌老師,她也說只好用量角器來畫。拼布老師知道我是數學老師,問我怎麼作。「咳,這老臉丟的可大囉!」湯媽笑著說。難怪上次黃老師說:「學東西時最好不要在住家附近,否則一下被人家知道妳是老師,卻不會什麼的時候,就很丟臉了。」

 

幾個人訕訕地笑著,這種經驗當老師的應該都有過。尤其是數學老師,每個人都覺得數學好,所以腦袋也很好,因此什麼都應當知道。真是天曉得,這種刻板印象從何而來呢!

 

湯媽接著說:「教書教了30年,卻不曉得數學竟然可以用在簡單的生活裡,真讓人羞愧不已。」

 

老書聽完這最後一句話,也不好意思地低下頭來。「對啊!道在何處?道就在日常生活飲食裡。怎麼數學教了半天,還是不沾人間煙火呢!」

 

其實作不出來這題目老書一點兒也不難過,因為老書常告訴學生:老師作不出題目來沒什麼了不起,可是老師要知道哪裡有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不用像是一本百科全書,什麼都得懂:可是老師要像一個好的搜尋引擎,知道哪裡可以找得到要的東西。

 

倒是數學生活化,這個話題老讓老書傷腦筋。每年總會碰到有學生問老書說:「學數學做什麼!」

 

學數學做這麼些題目,除了因為要升學,用來應付升學考試以外,其實老書個人覺得是為了增進我們的邏輯推理能力。想想看,將來在社會中所遇到的事,有幾件是在教科書中學過的呢!

 

所以,如果我們具有較高的邏輯推理以及整合問題的能力,就能夠幫助我們比其他具有相同專業能力的人,作出更快更精準的判斷。

 

那麼數學對家庭主婦有幫忙嗎?有學生開玩笑地這麼問過老書。

 

絕對有的,老書每次作菜時,看著食譜,只要有材料,就能做出一樣好吃的東西,用的就是數學的整合能力;小孩換奶時,只是點小小比例的問題,從來難不倒我的。

 

是啊!老師做得菜很好吃的。嚐過老書手藝的學生如是說。這也是數學好的好處之一嗎?

 

當然!!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