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政府改造的內在邏輯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2.04.13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政府改造的內在邏輯

 

【左右看】為教育改革再進一言

 

【教育小報報】

 

******************************************************

【社論政府改造的內在邏輯

 

政府改造方案於近日正式出爐,其中最被輿論批判的,在於這一套政府組織架構再造方案似乎只是既存行政機關的排列組合,談不上「新意」,也看不出「魄力」。而政府改造的奧義,根據自由派學者的看法,必須超越形式上的組織調整,針對政府職能的本質進行改造,建立「小而美」的政府,有效率的官僚體系,具生產力與創新力的組織體,以及靈活與一致性決策機制。總之,就如陳水扁總統所揭示的,「民間能做的,政府就不做」。

 

「民間能做,政府靠邊」反應的正是正統自由放任的思維︰市場至上,而台灣的國家機器則必須脫胎換骨,從過去生產者、執行者、企業保護者的角色,轉變成協調者、資訊提供者、資源整合者、遊戲規則制訂者。就連政府部門內部都要引進競爭機制,激勵創新服務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政府之所以希望精簡員額,原因不外乎政府赤字連年激增。在代工的格局下,勞動力成本是廠商「競爭力」的來源,廠商為求生不得不以遷廠外移作為延續產業生命的最後手段,而政府為了強化產業競爭力,則是鼓足全力地減稅補貼。甚至可以這麼說,在自由化的大環境下,企業愈發達,政府愈徵不到稅,稅務的負擔也因此愈來愈加重在工薪階級的肩膀上。

 

補貼並不僅限於貨幣形式的資源移轉,它可以是國家將研發所成新技術成果轉移給民間廠商進行生產,或是以各種形式推動企業重整、合併,這在政府行為中是屢見不鮮的。立院財委會於上月揪出行政院動用四大基金挹注以BOT精神建造的台灣高鐵,與其說暴露了其中官商勾結的問題,還不如說國家一直扮演市場失靈時的救火隊的角色。國家與市場並非如新古典主義所天真假設的截然二分,在資本日益積聚與集中於少數財團的今天,政府與大企業結合的緊密程度實在超越一般市井民眾的想像。

 

因此,問題其實並不是如當前主流輿論所聲稱的「政府管制過多」,而是政府選擇性的管制,只要有利可圖的,也就是「民間」能做的。一但「民間」出問題了,政府則必須責無旁貸地抱著納稅人的「薪」來救財團的「火」,以維持並恢復「市場機制」,而「政府改造」也必須放在資產階級權力上升的脈絡下觀察,當能窺得其真義。

 

 

(回目錄)

 

 

【左右看】為教育改革再進一言

 

【左看】教育鬆綁的迷思

 

10餘年來,我們的教改運動和解嚴後政經領域的改革始終亦步亦趨。相應於泛民進黨勢力所亟力推動的「自由化」、「國際化」政策,與民進黨關係匪淺的民間教改團體在這10餘年來,更是以「教育鬆綁」之名,大力推動在教育領域的「自由化」、「國際化」政策。

 

簡單地說,教育鬆綁所指的,就是政府不要管,讓民間來做。在口號的背後,其實是一套官/民對立的思維模式,根據這套想法,歷任「教改部長」所實際在做的,就是推動教育的「去國家化」、「去管制化」,視之為教改威而剛,以為「一抓就靈」!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現實的社會裡,不存在簡單的官民對立,在飛揚的「教育鬆綁」大纛下,掩蓋著的其實是國家與資本的共生與共謀關係;國家放手,引資本入關,反而將導致教育部門的「再國家化」和「再管制化」。從此,教育勢將更為赤裸裸地扮演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角色,為台灣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利益而服務:潘朵拉的盒子一開,就再也蓋不住熾烈的利潤之火!

 

如今,不論是從醫療、大眾運輸還是電信部門的私有化過程中我們都可以明顯看到:教育部門鬆綁的過程和新自由主義政策對各公共部門的閹割是一致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教育變革運動應當聯合其他部門的人民運動,矢志捍衛並且促進各社會部門的公共化以及民主化。也唯有如此,台灣教育的根本性變革才有可能實現!

 

(東海大學研究生)

 

 

【右看】國家競爭力正在流失

 

■白佑興

 

我們的教育改革總方針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教育部長換來換去,教育改革吵吵嚷嚷,卻始終看不到政府對總體教育政策的宏觀思維?在美英等先進國家,教育政策從來就環環相扣於政經戰略,從來未曾脫鉤於國家發展的總方向。

 

然而我們的官員去西天取經似乎都只有把大藏經目錄帶回來,有看沒有懂,淨學些表面皮毛功夫,什麼「多元化、人本化、科技化、生活化、專業化」,簡直是花拳繡腿亂舞一通。多元化竟是表現在繁複累人的入學程序?專業化就是各大學兼任教師比例節節攀升,一窩蜂大學生不分科系,爭先搶讀教育學程?試問:這些與教育品質的提升何干?

 

整體教育政策的癥結尤其在於:教育改革到底要把我們的孩子帶往哪裡去?教育改革又將把台灣帶往何處?阿扁總統口口聲聲說要拼經濟,但是戰鬥內閣似乎不太聽得進去。教育改革耗費多少人力物力,但是成效到底在哪裡?教育部門結合「拚經濟」的總戰略,又有什麼配套設計?

 

當下面對中國的進逼,我們的國家競爭力正一步一步地流失當中。但是,當政府的教育政策與對策連老師和家長都被搞得霧煞煞的時候,我們又能期待在這種教育體制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