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依稀記得台灣在大約十年前的時候家電廠商推出小型冰箱,廣告上訴 求「我的小冰箱」,力圖在已經飽和的電冰箱市場,再創造出「家中 第二台冰箱」的市場。換言之,家中的第一台冰箱放在廚房,第二台 冰箱放在個人的房間中。 電視機也有著相類似的訴求,當市場達到飽和的時候,切割出新的族 群,創造出新的應用,搶佔「家中第二台電視」的市場。因為這個第 二台通常是訴求「個人化」、「個性化」,在產品設計上也會強調小 巧精緻,色彩豐富等等。 只是,不論電冰箱還是電視機,需求真的強烈到要有第二台的家庭畢 竟不是大多數。而且上述家電在功能性上面已經沒有太多的創新空間 ,或者功能的創新對消費者的附加價值並不高。在行銷上的訴求發揮 空間並不大。消費者可能一時迷惑在個性化的訴求,但當真的想想在 房間裡擺台小冰箱要做什麼的時候,就會打退堂鼓了。 而個人電腦產業,隨著消費者對運算速度的逐漸滿足,已經不再像過 往一樣隨著新的CPU 速度升級而能帶來高度獲利,整個產業成長步調 開始遲緩是眾所皆知的事實,如果說有一天他變成「傳統產業」,大 概也不是太意外的事情。只是,「家中的第二台電腦」這樣的概念對 市場而言時機點已經到了嗎? 在我們談這個概念以前有幾個點必須釐清。電腦與電冰箱電視機之所 以不同的地方在於:第一,擴充性。裝入新的軟體以及加入新的周邊 ,功能可擴充。不必整個主機換掉,以及多重的應用讓買電腦的附加 價值變高。而電視機電冰箱只能等待用個幾五年十年以後整台換掉。 第二,連線性。兩部電腦間可以透過線路或者無線區域網路,或其他 無線網路科技連線。這樣的連線能力讓兩台電腦之間發生關聯,從而 有新的應用發生。而兩台電視機或電冰箱之間並無關聯性,或者也不 太有什麼必要發生關聯。 第三,主從性。家中第一部電腦是桌上型電腦,當作上網主機,或者 控制中心,但是第二部電腦卻可以不必是桌上型電腦。他有可能是平 板式電腦,有可能是只是終端機,有可能是PDA 。因為連接性帶來主 從性,所以這個第二部電腦可以不必按照第一部電腦的樣子設計,功 能也可以與第一台有所區隔。 有了這三個特性,讓「家中的第二台電腦」比較不會淪為概念上的想 法,或者是只是市場行銷上的話題或炒作手法而已,因為至少功能性 存在。若這些功能性是比只擁有一台電腦的時候附加價值還高,就有 機會創造出需求。 家中的第一部電腦,加上印表機掃描器等等裝備,可能已經佔去相當 大的空間。除非家中的空間夠寬敞,再買一部相同的電腦機會不大, 成本效益也不划算。這時候平板式電腦(TabletPC)就可能是個解決 方案。 家中的第一台電腦平時開機並連上寬頻網路(ADSL或Cable Internet ),其他的終端則可以透過無線區域網路連上這部主機,做檔案的存 取或連線上網。而這個身為「家中第二部電腦」的終端則可以輕易的 被拿著到處跑,廚房,客廳,其他臥室等等。 而這個終端的價格,理所當然不能超過消費者心理門檻,例如不能超 過一萬五千元之類的。為了能夠拿著到處跑,體積與重量要適中。為 了符合消費者對「電腦」這個產品的刻板期待,該有的都要有。例如 所有能在個人電腦上執行的程式,閱讀的文檔,都要能被執行與開啟 。 只是這個「第二部電腦」的時機成熟了嗎?先不管產品價格以及技術 成熟度(例如無線區域網路或平板式電腦的發展),先看看我們自己 的家庭中,是否已經出現家人輪流排隊用電腦的情況了? 電腦是高度個人化的產品。一個人在使用中,其他人就不能用。這點 跟電視很像,因為電視大家看,總是有人無法如願的看到自己想看的 節目,加上現在有線電視的節目選擇又多,家中第二台電視機的需求 是存在的。而電腦的獨占性又比電視更強,一人使用其他人幾乎只能 等著,別無他法。 隨著電腦以及電腦教育的普及,家中使用電腦的人口增加。再加上上 網可能變成一個人生活中必備的娛樂,家用電腦不敷使用的情況可能 會慢慢出現。只有在這個情況下,第二台電腦才有存在空間。否則光 是一堆高科技產品的製造商大力推動,市場並不會起飛。 「家中的第二部電腦」戲碼看起來有點龐大。即便需求似乎慢慢浮現 ,但是使用者端的技術門檻卻很高。首先,第一部電腦上面的有線寬 頻,以及兩台電腦間的無線區域網路設定,加上主從式電腦上面的主 機管理,看起來都不是大眾可以輕易搞懂的。 最起碼這跟買台電視回家插電就可用,差別是很大的。有沒有廠商可 以提供從軟體到硬體的完整服務(Closed Loop Service ),以及軟 硬體設計是否易於使用,將會有很大的關係。而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 ISP 都開始切入無線區域網路市場的原因。
■ 針對本文發表看法
■ 明日報,資訊人,與104人力銀行 - 2001/04/15
數位之牆牆主,資深網路工作者。
您會收到這份電子報,表示您
因為夢想,數位之牆於1998年 4月誕生,以獨立站台的型態營運。希望能發揮一些微薄的力量,讓人們對於網路產業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本文著作權為黃彥達所有,歡迎轉寄傳閱。但如欲用於商業用途請先來信取得授權,數位之牆保留一切權利。
(C)Copyright 1998,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