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小鋪電子報NO.09█▇▆▅▄▃▂▁╴ 2002.04.18 媒體小鋪電子報的存在是為了:認識媒體、批判媒體、改造媒體。 從知識與行動中,建造新的媒體生活。 .................................................................《小二叨絮》 叫我老師 稱呼人家老師通常會有三個原因:一是有授受的師生之誼、一是對他 人的尊敬,還有一種是社會關係。 有個人我和他也沒有實際授受的師生關係,對他也談不上尊敬(哦, 我可沒有說不尊重哦),不過我們卻有社會關係。 我和他同時在一個學校待過,他是老師,我是學生,不過,我從未上 過他的課。 我們有一些行政上的往來,因為他是學校的主管,也有些私下的互動 ,他作人很親切,我當他是朋友。 有天他打電話來,開頭就說:「五分珠啊,我老師啊!」 「誰啊!」邊回答,我邊搜尋所有老師的印象。 「我啊!老師啦!」 「是……」終於在「老師」以外找到了這個聲音。 「主任,您好啊」 「對啊,我是X老師啦!」 「主任,好啊!」 我改不過來,也不想改,我想,他一樣也改不過來,也不想改吧! (五分珠)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 「台北之音」不在台北? 文/管中祥 台北之音目前播出的節目將於四月底停播,未來轉型向成人音樂類型 的頻道服務。 台北之音於1995年3月1日成立時便受到矚目,不僅是台灣廣電媒體朝 向自由化解禁政後拿到經營執照的「狀元」,同時也宣告了企業化的 廣播時代來臨。當時參與籌建的股東包括大陸工程、太平洋電線電纜 、富邦集團、聲寶家電、聯華電子、主婦商場等企業,以及數十位藝 文、傳播業界人士共同投資5,200萬元設立。 明確的市場定位及多角化的強勢行銷,讓台北之音在開播第三個月後 ,每月便有1,000多萬元的廣告營業收入,不但打平人事、管銷費用, 還可以固定分期均攤硬體設備的成本。 解禁之後的新電台大多為中、小功率,台北之音則屬發射半徑限於20 公里的中功率電台,以大台北地區為主要服務範圍。也因此,開台初 期的節目都冠上「台北」二字,節目的內容也以台北地區的生活資訊 為主。 事實上,台北之音能夠在短期間獲利的原因,除了本身的條件外,市 場的穩定及明顯的定位區隔亦是當時能夠雄霸之一方的重要因素。不 過,這樣的利基卻隨著更多電台出現而有了改變。 雖然,其後開放的仍是服務地區的中、小功率電台,不過,財力雄厚 經營者,早就利用法律的疏漏,跨越地方,逐步邁向全國。所以,包 括高雄的大眾、港都,台中的全國廣播以及台北的飛碟電台、News98 都朝向聯播網經營。當然,台北之音也跟隨潮流,改弦易轍,目前台 北之音旗下總共有4家電台,分為2個聯播網,涵蓋區域包括高雄、台 中、花東地區。台北之音也因此和台北越來越沒有關係。 這樣一來,原本以區域聽眾為對象的節目製作與行銷策略也必須隨著 改變,然而,改變的結果不僅有違建台本意,聽不到台北特色的地方 節目,戰場也擴至全國,面對的是更強悍的資本集團,以及其它早在 地區深耕的地方電台,難怪台北之音會在這場戰役敗下陣來。 台北之音打算轉為音樂電台,其實是走向另一種市場區隔的分眾策略 ,這對電台的生存未必不利,不過,如果只是為了節省成本而播出流 行音樂,說真的,這樣的電台在台灣已經太多了,也許可以思考回到 開台的初衷,作個真正屬於「台北」的「台北之音」。 《流行開講》 戰慄空間的困境 文/魏玓 有些電影導演喜歡嘗試將故事在同一個空間(房子)裡從頭到尾說完, 有限的空間雖然是一種侷限,但是藉著攝影和場面調度,或是演員表 演和劇情鋪陳的設計,反而更彰顯出導演的智慧與創意。《火線追緝 令》(Seven)與《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在《戰慄空間》中充分展現了他這方面的能耐。 故事發生在紐約,剛離婚的中年女子帶著女兒住進一棟剛租下的豪宅 ,第一天晚上就碰上三個竊賊侵入。媽媽和女兒躲進豪宅中一個有著 銅牆鐵壁的密室,然而竊賊們想要的東西,卻就在密室之內。於是雙 方展開一場緊張的奪取空間大鬥法。大衛芬奇運用了在《火》片中為 人稱道的懸疑緊張,以及《鬥》片中充滿創意的鏡頭運動與剪接,將 一個簡單的故事講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不過,這股氣憋了一個半小時之後,突然就洩了氣。好不容易鋪陳出 來的對峙氣氛,在竊賊順利取得銀行債券之後,導演與編劇就像突然 失去了他們的智慧與創意,不知如何收尾。將結局拍得像《小鬼當家 》一樣,歹徒終於在女主人的設計之下,被警察繩之以法。原本以為 一直被塑造成有難言之隱,性格比較不那麼平面化的黑人竊賊,可能 在最後與女主人和小女孩之間產生複雜的情感作用,甚至帶來不那麼 公式化的結局,竟也未見任何交代。於是,整部電影變成了單純為緊 張而緊張的驚悚片。 大衛芬奇在這部電影中,保留了他擅長的導演技術,卻失去了他最寶 貴的,對於社會現象和觀念探索的特色。《火》片最引人入勝的,畢 竟不只是緊張懸疑,而是片中對於「反社會行為」的反省和思索;《 鬥》片最精采的也不是驚人的攝影機運動和打鬥場面,而是有關真實 、擬像、傳播、權力等等後現代議題的某種探討。然而,《戰慄空間 》卻只剩下技術層次的商業式發揮(如果勉強要說,大概片中女主人的 前夫從頭到尾無用無能的形象,算是稍稍打破以往男主人總是會在最 後成為營救英雄的公式)。大衛芬奇所面對的挑戰其實並不是狹隘的空 間,而在商業牢龍帶來的困境吧! 《山水相馮》 第三條路,湊個熱鬧 文/馮建三 紀登斯來訪,沈寂一時的新中間「第三條路」,再告激起漣漪。若說 三年前他在此間出版的同名中文譯作,已經很難讓人掌握其確鑿意旨 ,則紀登斯的現身說法,並不能讓這個滑溜的概念,更加清楚。雖然 如此,舉世知名的學人親臨,仍提供了觸媒,讓我們再次從自身的角 度,作些文章。 紀登斯宣稱自己超越了左與右的傳統窠臼。就是說,如果左邊是中央 計畫型的社會主義,右邊是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那第三條路可能是 國家帶領的資本主義,也有可能是採取分權機制的市場社會主義。假 定如此,那戰後台灣的經濟成長經驗,歷來都是一種由國家在前規劃 的資本主義第三路線,這大約也符合三民主義發達國家資本的說法。 若是套用同樣來自倫敦政經學院的Robert Wade教授對台灣的評價,則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台灣顯示了在特定層次裡,「政府管理市場」之 成功例子。 但最近數年來,這個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卻在轉變, 它日漸遠離國家資本主義的第三路線,好像快要滑進了通向自由放任 的通道,特別是表現在電影與電視等視聽文化。比如,號稱全球最自 由化的城市香港,人口不到本地三分之一,但公部門投入於廣電的年 度預算,據說大約新臺幣二十億,台灣的公視是九億,若是比對歐日 以千億計,則香港更能說是第三路線,不是福爾摩沙。再看電影,與 台灣有近似歷史過程的南韓,國家仍強力以配額作為反好萊塢壟斷的 利器,去年以此手段,讓南韓電影攻佔了49%票房,台灣棄守這個政策 ,電影拷貝數也幾無限制,如今對於電影觀眾來說,看國片已是天寶 遺事。 《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要作什麼》 Giddens又一起台灣造神運動 文/盧永山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院長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應邀來台訪問演講 ,政府百官上至總統、下至縣市首長,莫不整齊衣裝,豎耳聆聽「大 師」訓誨;他們對待紀登斯的態度,就像某些宗教信徒對創教者的「 膜拜」。 事實上,紀登斯並不是第一個被台灣政府高層「膜拜」的國際學術大 師,早在國民黨執政時代,管理之神波特來訪時,國民黨政府亦是全 員到齊,希望這位「神」能夠提供隻字片語,讓他們領導的政府能夠 活起來。 台灣政府爭相邀請國際學術大師來訪,表面上是希望透過他們豐富學 術聲譽和經驗,提供施政的思考方向或提升政府效能。事實上,找一 個其實對台灣認識不深、且來台時間短暫的學者,實際上對提升政府 效能或施政思考方向有多大助益?不無疑問。加上這些學者的學術有 其形成和實踐背景,能否在台適用,更是個大問題。 因此,聰明如紀登斯就看出了這樣的問題,來台兩天,不管記者如何 逼問,他絕口不評論台灣的政局。因為,隨口批評很可能會砸掉他的 招牌。只是,台灣的政客總是希望從這些大師口中求得「明牌」和「 啟示」,希望藉助他們的國際學術招牌,來為自己的歷史地位添加幾 筆。 紀登斯的例子告訴我們,他其實不願意被膜拜,不過,台灣的政客卻 已習慣當「虔誠」的信徒。 (本文原刊於台灣立報2002.4.17) 《傳播字彙小百科》 場面調度 mise-en-scene 文/Richard 原意是「舞台上的佈景」,源自於法國劇場所使用的詞彙,後泛指舞 台上一切視覺元素的安排,亦即導演對一場景內演員的行動路線、地 位和演員之間交流等表演活動所進行的藝術處理。電影的場面調度則 是導演透過對於劇本的理解以及生活的體驗,並結合劇情產生場面調 度的構想,並在電影攝製的過程中逐一實現。 戲劇與電影場面調度的差別在於舞台場面調度是針對坐在固定位置上 的觀眾所設計的,它所表現的形象與觀眾的觀點是相適應,即場面調 度僅僅侷限在舞台這一有限的空間內。但是電影的場面調度則是導演 引導觀眾從不同距離、不同角度去觀察銀幕上的生活,不給觀眾留有 選擇的餘地,觀眾僅能從透過電影畫面間接地觀看演員的表演和情節 的發展。 電影的場面調度除了包括像光影、空間、佈景、服裝等畫面內部元素 之外,基本上還包括兩個層次:演員調度與鏡頭調度。演員調度是指 導演藉著演員的運動方向、所處的位置以及演員間所產生的動態與靜 態變化等。鏡頭調度的形式則有推、拉、搖、移、昇、降等,以及不 同攝影角度的變換。不同景框、不同角度、不同視距的鏡頭畫面,展 示了人物關係以及環境氣氛的變化,同時也營造出整部電影的風格。 任何一種場面調度都蘊含導演將某種象徵、思想轉化為具體的表演型 態,讓觀眾去感知、體會特定的情緒,電影也由此而成為宣傳意識型 態的工具,逐步影響觀眾生活的價值觀。 《鬥陣相挺長知識》 「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活動 『「智慧」該不該是「財產」?』專題討論會 時間:2002/04/18(星期四)晚上6:30 地點:世新社發所四樓 講師:馮建三(政大新聞所教授) ◆「盜版」有理?「翻印」無罪? 去年,成大學生MP3事件以學生道歉收場; 今年,從未在社運遊行抗議場合中出現過的眾家歌手、各大唱片業者 、以美商為主的電影業者等,走上街頭「自救」,哀嚎著利潤的縮水 、消費者對文化的「偷竊」...... 現在,在商業利益和美國301條款的威脅下,臺灣政府將對智財權展開 全世界罕見的嚴刑峻法,智財權白色恐怖時代即將來臨...... 那麼,在對智慧財產權一面倒的支持聲中,是否還有另外的思考點? ◆ 【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邀請對智財權有長期研究的資訊中心顧 問、政大教授馮建三老師,詳盡地剖析智慧財產權的起源、本質、影 響,並批判近來智財權在台灣的發展方向,希望關心臺灣智慧財產權 發展的朋友們,一同來討論! ◆ 當天進行流程: 6:30~7:30:資訊中心近況報告--執委會工作報告、亞太經濟與工 人小組、全球化與環境小組、全球化與農業小組、國際組、立報專欄 小組報告 7:30~8:00:馮建三老師演講 8:00~ :開放討論 ◆ 重要參考資料: 「國際邊緣」網站蒐集了許多討論智慧財產權的中文資料,包括講師 馮建三的數篇文章,請點選進入國際邊緣:http://140.115.95.11/ 或是直接進入國際邊緣「反智慧財產權」頁面: http://140.115.95.11/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YouthSubculture/AgainstIntellectualProperty/index.htm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大家來信至fog@ms51.url.com.tw 詢問。 下面三篇文章分別是 香港先驅社(http://member.hkbn.net/~pioneerhk/)、 苦勞網(http://coolloud.org/) 全球化監察(http://globalmon.uhome.net/content.htm) ■2000/01盜版盜版,誰盜誰的版? ◎ 劉宇凡 先驅 ■2001/08/20苦勞網「智慧財產權是什麼?」講綱 苦勞評論 ■2000/03知識產權是資訊社會的障礙 ◎ 陳敬慈 全球化監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