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能爭議
2000年的非核亞洲論壇有個聲明,標題是「沒有核能,沒有歧視」(No Nuke, No Discrimination!)。那是因為核能不管是所謂和平或軍事用途,他從原料開採、運送、製造、生產、興建、使用、再製、銷毀、最終處理,總是建立在犧牲與扭曲原住民族或弱勢族群之上。
以亞洲為例,在澳洲原住民保留地JABALUKA鈾燃料露天開採、日本即將輸出機組的台灣貢寮生態人文凱達格蘭文化的摧毀、日本銀行團貸款的印度鈾燃料與核廢料露天堆置所造成的村民集體病變和死亡、日本境內核燃料再製工廠造成三死三十傷二十萬人掩蔽的一九九九JCO事件,以及醞釀中北韓與蘇聯核廢料儲存場所在地之前就是遭受核武生產污染所在地。
核能工業從搖籃到墳墓處處皆是犧牲弱勢、以及原住民,沒有例外。
非核家園的爭議未了
在台灣,有關核四興建的問題,經過長達數十年的爭議之後,終於在二十一世紀初,朝野雙方達成建立「非核家園」的共識,但所謂的「共識」其實是相當薄弱並且存在著相當大的歧異性,不僅在政黨間如此,民間的理解亦然。
非核家園的理念應該對當前的社會主流價值有一份深層的反省思考,包含下幾個層面:在生活面,如代間福祉的問題、鄰避設施是否一定就是公共利益、地方環境與生活文化內涵與價值;在生產面,如單一大型與分散多元電力的思維、核能科技與再生能源科技的經濟附加連動產值、產業結構調整;在生態面,經濟效益與環境正義、經濟發展至上或生態永續性的優先性;以及體制面,如公共政策誰來決定、能源與電業相關法規的制定、既定政策就必須犧牲環境影響評估的落實等等。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我們昧於現實,以致於忽略、迴避共識建立的過程,其結果仍將無助於對於此一爭議的釐清,因此重點在於如何避免各持己見而毫無交集的爭論繼續漫無止境的延續下去,如何將非核家園的想像從單一的核四存廢問題、核能發電問題、進一步延伸至整體的能源利用問題,並且從更寬廣的角度,更深刻地認識能源利用問題所面對的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層面的限制與效應。
非核家園的核心價值
非核家園的共識應該是建立在一個「無」核家園的想像之上,亦即核能最主要的兩種運用方式無論是能源或是軍事都應該被禁止與捨棄,在此前提之下,共同來建構未來的能源利用模式。
然而顯然大家忽略了,非核家園的核心價值簡單講就是「誠實」二字。誠實面對「核能」是人類有限知識無法駕馭的科技怪獸,於是選擇不用、敬而遠之,而去開展永續能源的經濟觀、環境觀與生活觀。然而台灣政治角力與妥協下的產物,加上核能專業人員莫名的優越感和專業傲慢,註定要用不斷的謊言來圓這個「續建核四下的非核家園」的大謊。
高階核廢料至今堆在核電廠的爐心水池裡已近滿池,不知何去何從,而低階核廢料則已經有二十多萬桶,其中有九萬多桶放在蘭嶼,造成台灣欺侮原住民的國際惡名、達悟族的種族憤怒,以及蘭嶼海域核種污染。
核一二三廠的廠區內,其實也有低階核廢料「暫時」儲存廠,號稱可滿足各核電廠運轉40年之貯存需求,而用過的核燃料棒,也就是所謂的高階核廢料,是將它先貯存於廠內之燃料池,使放射性及熱量充分的衰減後,移至廠內乾式貯存設施,進行約40年左右之中期貯存,最後再進行最終處置。也就是說每一個核電廠本身至少就是低階核廢料廠四十年,高階核廢料廠八十年,而甚至可能就成為永久儲存廠。這就是欺騙,和欺騙蘭嶼核廢料儲存廠是罐頭工廠一樣都是欺騙。而核四廠區內秘密規劃了一個核廢料儲存廠,在「砲台山」,根本沒有在原先的核四計畫與環境影響評估中出現。
然而欺騙還持續著而且不只這些!
在「不是高階核廢料,就是低階核廢料」的原則下,我們不斷被告知低階核廢只是一些用過的手套、衣服而已,但事實不然,如爐心燃料池內汰換下來的鋼架、冷卻水管路等中高階廢料,其實都混裝在一起。同時,核廢料用壓縮用焚化的方式處理,台電叫它做「減容」,已經「申請專利」,「各國競相來台觀摩」,但相關熟悉台電的包商卻透露,事實是各國都好奇而「來台一探究竟」,之後覺得台灣竟然「敢這麼做」覺得不可思議;甚至還有業者透露,核廢焚化爐至今已經「試燒」好幾年,原因就是一直驗收不過關,但核二廠萬里的居民卻被告知「絕對沒問題」。另外所謂蘭嶼的核廢料桶的「換裝工程」,工作人員是「有穿防護衣,但開桶、破碎、固化、封桶,幾乎就是露天進行」「那個核種怎麼飄都沒人知道」,一個相關業者說是基於良心才提醒我們。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