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2.04.27
───────
http://www.lihpao.com/────────
【社論】「知識經濟」泡沫愈演愈烈
******************************************************
【社論】「知識經濟」泡沫愈演愈烈
台灣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經濟與教育政策上的辯論幾乎都以全球化下所謂「知識經濟」或「新經濟」的興起做前提。據說在這個時代,創意與符號的操弄已經要取代傳統的製造活動成為主宰,而不趕上這個潮流就會落伍,落伍的都是因為沒趕上趨勢。不管這個說法多含糊,它具體的模範就是90年代末美國的資訊網路通訊熱潮帶動的金融榮景。然而,從1999年那斯達克指數的暴跌,到去年底開始爆發的恩隆案,一波波的事件都指出,3C「知識經濟」榮景雖然已經過去了,它的崩潰所引發的餘震還未完結。
近日來的兩個事件更進一步地顯示出泡沫的崩潰還沒終結:首先是美國紐約地檢處和券商公會,不約而同地展開對華爾街各大券商,在90年代末以來違法違紀炒作各種「知識經濟」股的調查;其次,恩隆公司之外另一個「新經濟」的模範生--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公司(AOL Time
Warner)--發表了第一季財務報告,帳面損失高達542億美元,超過捷克或匈牙利的全年國民總所得。
美國線上時代華納的問題特別值得玩味。當年這樁新興網路公司購併老牌電影電視報業大集團的案子,不知引發了多少遐想。同一時間,台灣媒體界也紛紛推出據說即將是市場新潮流的新媒體商品,結果導致了明日報和勁報兩個雄心勃勃的事業的鍛羽。AOL公司對其損失的解釋是:它雖然營收平平,網路市場不景氣導致「商譽」上的損失,使得帳面上呈現驚人數字。換句話說,當年股價狂飆其實是個騙局,雖然公司營收平平,但是某種奇怪的「商譽」增長,使得股價大大高過實際價值。而這奇怪的增長正是華爾街的老字號券商被調查之處,目前,包括Morgan
Stanley、Goldman Sachs、Salomon Smith Barney等台灣人習慣盲信的公司都被懷疑非法炒作。如果檢方的懷疑被證實,安達信會計事務所將不是第一個金字招牌被「新經濟」砸掉的公司。
隨著情勢的發展,所謂的「知識經濟」或「新經濟」是否真的曾經存在過,恐怕會愈來愈值得懷疑。看來前幾年華爾街上演的,其實是與資本主義的歷史一樣老的戲碼--吸金炒作--而新科技的出現只不過是個引子。這時候,我們的各種教育、「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的辯論,如果還天真地執著在「如何提升台灣的知識經濟」,恐怕不只是空談,還涉嫌詐欺。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