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4/3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南崁采風─探訪五福宮、五酒桶山
◎ 話我家鄉:雙和生活圈
********************************************************************
◎ 南崁采風─探訪五福宮、五酒桶山
教案設計/鍾瓊寧、何信璋、葉有富、曾榆芳、廖春菊、戴素媛、李碧燕
教案發想
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向前啟動,這學期光明國中幾位社會領域老師決定「學以致用」,開始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的設計,鍾瓊寧表示,剛好「天下雜誌」近來正在推動「信心台灣─319鄉向前行」活動,同樣是著眼於本土關懷,深獲老師們的認同,所以決定籌組「南崁采風社」,帶領學生一起來展現鄉土之美。
經過幾次開會討論,他們決定以在南崁地區最具人氣指數的「五五景點」:「五福宮」與「五酒桶山」為主題。鍾瓊寧指出,五福宮是南崁地區的信仰中心,信仰轄區包括20個村頭,從五福宮可以看到漢人移墾的腳步,以及作為守護神廟背後的那分精神寄託;而去年舉辦的建醮活動,更讓南崁人體認到祂不只是一座「三級古蹟」而已,祂所發散出來的生命力,已經讓他們看到了未來點燃鄉鎮希望的所在,也因此他們決定從這裡出發。
另一個主題「五酒桶山」,則是民國87年以來新興的健行步道,在元旦當天竟有多達2000人參與了「淨山健行活動」,蔚為當地奇觀。鍾瓊寧指出,此步道是由內厝村老青義工200人發願共同參與開發的結果──只因這是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在雜草樹林密布中,這些義工整理出古道,而且開出新的健行步道,被報紙譽為「現代愚公移山」,鍾瓊寧認為,這對光明國中的師生來說,應該是一篇最好的鄉土文化教材,藉此能體認到什麼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道理,鍾瓊寧表示:「為了把這美好的故事繼續傳誦下去,並且帶領師生向他們可敬的老人家看齊,所以我們將從這裡走向南崁的未來。」
參賽心得
「一定要感謝超酷的亞卓村!」鍾瓊寧這樣說,因為她真的是為學生量身訂作的傑作,有了她,讓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再僅限於課堂,在亞卓村裡,也可以展開學習的對話,真的很棒!
而為了許給南崁一個美好的未來,鍾瓊寧指出:「當然我們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現在大家正努力地建置網頁,希望呈現出學校師生們所努力的成果。」請大家拭目以待!
秘技提供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發現找十分有興趣的學生擔任小義工是很棒的,他們的功課不一定要很好,但是要有心,有些工作可以讓他們自由認養,老師從旁指導,學生可以在參與過程中收獲多多。
鍾瓊寧也指出,如果太常集合學生常會勞師動眾,透過亞卓村可以讓學生直接在網上學習與交流,省去過多的集合時間。另外,尋求社會資源可以擴展觸角,如訪談地方耆老,除了可以保存地方文史資料外,也可以讓學生的學習多了一份鄉土味。
試教甘苦
南崁采風活動已在3月底正式開跑,鍾瓊寧表示,因為是社團形式,時間非常緊湊,從社團報名、分組活動、耆老訪談、五福宮簡報到實地參觀,這一路走來,真是忙得不可開交;不過,鍾瓊寧說,還好社會領域老師與同學們非常投入,總算能如願以償,而且「收穫」多多。
鍾瓊寧進一步說明:「首先是老師們本來都是各教各的,但此次活動經由連串討論與實際探訪,讓大家有機會進行專業分享,並進而培養出默契與革命情感,是最難能可貴的。」
其次,也有其他老師感性地提到:「教學生命中來到這裡是一個意外的轉折,之前教學總侷限在校內,每天忙於生活,進學校、出學校,如此而已。但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啟動,教學的空間勢必需要延伸到學生生活的社區。經由此次教學活動,也讓我們進一步體認到認識學校社區環境是絕對必要的,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未來若要深耕教學場域,對南崁進一步的熟悉和瞭解,是迫不急待的!」
第三個收穫則是實地的探訪,為了對南崁的風土民情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他們訪問了許多耆老,並作成口述歷史。出於對南崁的一分使命感,鍾瓊寧表示,這樣做不為別的,就是希望能為南崁多留下一些歷史意像,也是為保存地方文史資料而努力。
至於在試教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如何呢?鍾瓊寧表示,帶學生校外參觀教學時,學生剛開始的反應常是興味索然,因為那常是他們從小到大已經去到不想去的地方了,對國中生來說,到遊樂區可能還有意思些。因此,幾位老師設計一些有挑戰性的題目,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感覺,他們反而躍躍欲試。
另外,鍾瓊寧說,E世代的學生很喜歡電腦,也很喜歡上網搜集資料,例如超級特搜小組中的作業,他們多是從網路上抓資料。除此之外,學生也很喜歡上網聊天,雖然社團聚會時間不多,但亞卓村則像虛擬的班級教室一樣,適時的提供了學生在這方面的需要。
◎ 話我家鄉:雙和生活圈
教案設計/張幗英
教案發想
「九年一貫課程即將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學已如火如荼在進行。反之,各領域是否也可融入自己的資訊教學呢?」身為電腦老師的張幗英這樣思考。
多年來,她一直為電腦老師很像是「應付版本不斷更新的應用軟體黑手」而感到有些可惜。當初,夢想著電腦的出現與普及,會讓傳統教學方式產生革命性的衝擊、會改變師生的互動、會讓學生非常喜歡上課……。但,10年來,從小朋友教到國中甚至於成人,電腦課常只是「電腦技能」的傳授,如何讓電腦成為學生「一扇內涵豐富的窗」,一直是張幗英對資訊教學的夢想。
她並表示:「想一想,當學生已經熟悉文書處理、會繪圖、會上網搜尋資料、會試算表、會做簡報……之後,是否也可透過『認識家鄉』這樣的活動主題,讓學生瞭解自己生活地方的點點滴滴?是否能讓學生先製作好一些屬於自己的媒材,最後創作完成個人特色的網頁?」在這樣的想法之下,張幗英於是有了這一次的教學計劃。
參賽心得
相信大部分的人會跟張幗英一樣對鄉土有這樣的情結,她說:「我在台北縣永和成長,也一直在這裡工作,但對地方的環境、歷史源流及鄉賢人物甚至於大街小巷,其實並不了解。如果說這裡是自己的家鄉,倒不如說是生活的地方比較貼切。」生活在感覺上不怎麼鄉土、找不到古蹟的市鎮,這在剛開始時,令張幗英一直以為用傳統「家鄉之美」的角度、以永和作為家鄉來認識,會產生先天與後天等條件的困難。
但張幗英表示,當第1階段活動時,在319鄉向前行的鄉間討論中,朋友們給了許多意見,讓她有了另類的思考方向,她考慮用生活化的方式,反而獲得了不一樣的活動題材。在這樣的轉折體認後,張幗英指出「以自然、平實的態度,認識與看待自己居住的地方與生活的環境」,是這次教學活動最想傳達給學生的,至於參賽最大的收穫,則是與學生一起成長,一起認識自己鄉土的過程。
秘技提供
張幗英認為:「了解自己的學生,他們會是教學計劃靈感的泉源,更是鄉土教學媒材最好的提供者。」而走入社區、參與地方文史社團,則可以提升鄉土教學的品質,並獲得正確的田野調查方法。
試教甘苦
在試教過程中,張幗英指出,由於教學設計中有4項活動是在室內進行,進度與互動較容易掌握,同學也能主動學習。而比較困難的是「鄉賢人物」活動中「耆老訪談」的部分,這是因為「永和耆老」舉偶困難,教學計劃被迫更正為「人物特寫」,關於這一部份單元的設計日後可能需要修正。
另外,張幗英也發現,三年級同學已進入高中入學方案的戰備期,在緊繃的學科壓力下,每周1節「認識家鄉」活動雖然輕鬆,但活動若安排在上學期,將會更有成效。
目前319鄉教案設計比賽的第2階段活動已過了一半,張幗英認為,師生一起透過「認識家鄉」的活動主題,在電腦教室一方面探討技能,同時又了解自己生活地方的點點滴滴,在畢業前累積一些共同的回憶,無論結果如何,相信都是一趟難忘的「教與學」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