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2002

 

 

2002-05-06 發行 NO.016

社論 21世紀全球能源前瞻—新世紀、新能源、新家園
國內活動訊息 各團體活動訊息
國外訊息 國外訊息
贊助單位

台北市生態藝術協會、金恆鑣、林明志

21世紀全球能源前瞻—新世紀、新能源、新家園

作者:林明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不斷困擾人類的能源難題與生態困境

  在1800年以前的人類,原本依賴可更新能源(Renewable Energy),社會具有典型的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十九世紀,全球人口開始進入前所未有的成長速率,能源需求與日俱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漸漸依賴煤,接著內燃機技術進展快速,石油成為人類當時新的最愛,但是卻帶來嚴重污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類尋求新能源與潔能技術。歷經1970年代連續的兩次石油危機後,各國猛然驚覺對石油已經產生深固依賴,而石油卻是可耗竭能源(Depletable Energy)。

  人類大量使用煤與石油等化石能源,本來只是單純的環境污染,後來許多生態災難才漸被揭露。1981年,歐洲媒體報導開始出現森林死亡的字眼,森林枯亡與湖泊傷害面積之大,令人束手無策,有如生態環境中的廣島災難,而專家指出這可能是全球性生態災難的前兆,引起歐洲各國恐慌,這就是後來肆虐全球的酸雨災難。

  在尋求新能源之際,為了消除化石能源所帶來的生態災難,另一項新能源處方卻得到許多政府與媒體青睞,許多國家帶著期許啟用核能取代部分能源。然而,三哩島與車諾比等連續發生的核電災難帶來了全球震撼,令人對核能聞風喪膽。不僅如此,化石能源帶來的另一項生態災難正將全球帶到坎坷的道路,這就是溫室災難與全球變遷。這一連串的能源選擇過程,造成全球性空前的生態災難,衍生難以彌補的環境成本,可說是得不償失。

  今天,人類漸漸警覺到自己的生活、文化與經濟等,正是建立在搖搖欲墜的能源基礎之上。全球反核聲浪不斷,台灣也不例外。民間團體攜手組成台灣非核家園行動聯盟,發起「非核家園、安居台灣」的反核大遊行。陳水扁總統面對反核團體表示,願意不計個人名位來支持非核家園。台灣的非核家園政策因應而生,行政院設立非核家園宣導委員會,能源難題才得到台灣大眾與學校的重視。因此,2001年陸續看到一系列的能源教育推廣活動,包括非核家園電視影展、種子教師研習營、志工培訓營、系列演講、徵文比賽、主題展覽等。

  從18世紀以來,能源難題一直困擾著人類。才剛跨過2001年,在科技昌明的新世紀開始之際,能源使用所釀成的生態災難,卻已經令地球生態殘破不堪。這個挑戰已經對各國帶來明顯威脅,許多國家已經招架不住,台灣如何採取策略面對這一連串的全球性能源難題及其衍生的生態困境,已是刻不容緩。整個情勢看來,台灣似乎準備開始正視能源難題以尋求根本解決之道。最近,有個主題展覽將全球能源難題與生態困境進行病因分析,揭露出因果關聯,並提出處方對策,不失為民眾提供一個見樹又見林的全般視野。

如何謹慎選擇能源,避免生態災難發生

  這些舊能源衍生的生態災難甚至還在惡化當中。溫室災難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已經使土瓦魯等太平洋島國面臨淹沒滅國的危機。酸雨災難不僅發生在歐洲與北美,第三大酸雨區正在亞洲快速形成並惡化。而許多國家正為輻射廢料問題所苦惱,甚至生活在可能發生核電災難的恐懼陰影之下。顯然的,整個地球呈現出病態的不可持續性。未來,新能源的選擇與替代過程,再次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如果要採取根本解決之道,需要尋找安全、潔淨而且可以不斷更新的新能源,這樣才能免除危險與污染,並能可持續地穩定供應。在能源開發與使用過程之中,以下三大原則是值得重視的。一、安全性(Safety),確保遠離近程或遠程危險。二、潔淨性(Cleanness),減除廢氣、廢熱與輻射等污染的物質或能量,可以避免破壞環境、衝擊生態或傷害生命。三、可更新性(Renewability),一用再用且源源不絕,可以自我更新,較能保障長期有能可用,屬於可持續發展的方式。

進入新世紀,全球警醒致力尋求新能源

  全球在承受化石能源與原子能源所帶來的苦難同時,當然不能坐視病情惡化。但是,人口增長、生活富裕與經濟成長所需的能源總量愈來愈大。一時之間,為了滿足能源需求,對於舊能源的依賴習慣還難以立即轉移,只能漸漸使用新能源逐次替代以減低其配比。尋覓新能源成了世界各國重點政策,具有遠見的國家,早在20年前已經策略進行,先取得新能源科技專利,不僅可以造福本國,還可服務其他國家,為國內產業經濟提早升級,美國與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

  事實上,現在各國尋求的新能源,除了退而求其次的天然氣等替代方案之外。根本之道的新能源,還是回到工業革命以前的舊能源,即可更新能源。這回,人類繞了個大圈子又回到了原來的舊愛,此時舊愛成了各國的新歡。不同的是,人類在能源科技的進步,提升了可更新能源的使用效率,擴大了可更新能源的使用種類與廣度,這無疑是對人類與地球一個善性的轉折點。

  這些新能源的種類以天然的可更新能源為主,可以源源不絕、用後更新、再度使用,又稱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地熱、風力、水力、波浪、潮汐與生質能等,使用過程中可維持相當的安全與潔淨,幾乎不會產生污染,是相當優質的能源,值得善加管理運用。甚至,純粹潔淨又循環快速的水所衍生的氫能,更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新能源,可謂是明日之星。

  新能源的開發、儲存與使用,有賴創新的科技與生活來輔助推動。例如能源開發新科技,包括小水力發電、風車海田、洋流發電等。例如能源使用新科技,包括氫能巴士、電動機車、太陽能屋、地熱幫浦等。例如能源效率新科技,包括氣墊運輸、超導導線、複循環發電、混合動力或超導電磁動力等。例如能源回收新科技,廢物與廢熱可經技術性回收,包括汽電共生、焚化發電與沼氣發電等。例如能源儲存新科技,包括燃料電池、飛輪、高效電池、超導儲能、超電容等。

台灣各界有待啟蒙,共同致力新生活,一起打造新家園

  這些能源難題與生態困境,都是在工業革命以後發生的。人類這階段的發展過程,已從經濟繁榮漸漸走到環境破敗,台灣也在重複這段歷史過程。許多生態災難都來自地方環境污染長期累積而成,舊能源經濟系統的高耗能工廠、火力發電廠、核能發電廠、核能廢料場與交通工具等,都會間接或直接造成空氣污染、廢熱污染或者輻射污染。

  全球各國正視這些能源難題與生態困境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京都議定書,這是人類決心打破惡性循環的一個關鍵轉折點。身為地球村成員之一的台灣人民,是否有這個全球視野的調適預備與行動方向,這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能源思維,這些需要大眾生活、產銷經濟、政府行政、教育推廣、科技創新等各界同心,一起來重建新生活並打造新家園。

  決心開始新能源的新生活方式,這是地球村公民的由內而外做起的原點,絕對不是喊喊口號而已。例如交通新生活,可以選擇電能、氫能、太陽能、混合動力等新能源作為動力,多使用大眾捷運、公車、自行車、步行等,減少使用燃油汽機車。例如家屋新生活,可以選擇環保的綠建築與太陽能家屋設計,以步行取代電梯、以天然光照與氣流取代照明與空調等。例如電器新生活,選擇太陽能熱水器、省電燈泡、高效率空調等,進而節約用電並選擇低耗能的簡樸生活。

  我們所居住的家園需要恢復活力,森林與湖泊需要充滿生氣,我們不要烏煙瘴氣與輻射傷害。地球需要恢復健康,可持續地供應我們所需。可持續的健康家園,這是全球人類與萬物的共同願景,也是台灣人民的願景。

  在新世紀的開始,這個願景給我們有個盼望的前瞻,讓我們一起努力向前,善用新能源,打造新家園,帶給子孫一個充滿希望的樂園與未來。

各團體活動訊息

走在花蓮海岸—崇德灣體驗之旅

植物染坊在里港

走在花蓮海岸—崇德灣體驗之旅

活動日期:2002年5月18~19日(週六、日)週六下午1點~週日下午4點
報  名:即日起至5月10日(週五)止,名額30人。
費  用:每人新台幣2,900元,學生2,500元
集合地點:崇德火車站
解散地點:花蓮火車站
主辦單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花蓮海岸是美的,花蓮海岸正遭受無情破壞,每一段花蓮海岸都自己的故事。

  讓我們一同遊走於海洋與陸地, 來一趟海陸雙棲的生態之旅......

植物染坊在里港

活動時間:2002年5月23日 ~5月30日上午8:30~11:30
活動地點:阿里港文化協會(屏東縣里港鄉過江村忠孝路49號)
招生對象:屏東地區農民或是婦女朋友
主辦單位:教育部
協辦單位:阿里港文化協會
報  名:電話: 08-7758234、7721014 蔡順柔、黃碧雲小姐
     Emai: alikang@ms66.hinet.net 

將帶您一起走入早期先民使用植物進行染布的時代裡,並運用當地堤防樹木剪枝後所遺留的殘枝,做另類的使用。期盼將傳統染布技術文化化、產業化,以振興地方產業運動,期望學員以團隊精神與動力共同創造21世紀之新手工藝文化。

課程內容與時間如下:
5/22認識植物染、採收植物
5/23植物染染技法、認識絞染(綁紮技法)
5/26認識堤防上的染色植物
5/29認識棉織物、認識絞染(夾擷技法)
5/30認識絞染(縫紮技法)、製成品(圍巾)

國外訊

西部州長舉行會議 尋求環境議題共識

  美國,猶他州,鹽湖城,2002-04-30(ENS)—西部州長上週於猶他州聚會,期針對開放地保育、野火風險降低、以及森林生態系健康復育等各式環境議題凝聚共識。包含議員、布希政府官員和環保界領袖在內,此次「第二屆西部環境高峰會」約有500人參與。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30-07.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43005 

相關連結網站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
世界地球日網站   http://www.earthday.org
台灣地球日網站  http://www.earthday.org.tw
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

台灣2002地球日電子報編輯群

發 行 人:盧道杰
執 行 長:林明志 
協同執行長:陳瑞賓 
學 術 顧 問 :賴哲義 (整合學)、金恆鑣 (生態學)、陳章波 (海洋學)
      李永展 (社會學)、張四立 (能源學) 
總 編 輯:朱惟君
副 總 編 輯 :黃怡碧
主   編:江嘉萍
網 頁 編 輯 :杜建億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環境資訊協會 Environmental Info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886-2-25783487 台北市八德路3段12巷70弄15號1樓
http://www.e-info.org.tw E-mail: service@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