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2002

2002-05-07 發行 NO.017

企劃專題 生態足跡與永續性
國內活動訊息 各團體活動訊息
國外資訊 國外資訊
贊助單位 台北市立動物園文教基金會

生態足跡與永續性

作者:李永展

  永續性最基本的生態問題是:是否自然資本存量足夠滿足預期的需求?

  生態足跡分析則直接地探討這個問題。它提供一個將生態圈的生產與經濟體的消費兩者拿來作比較的方法,藉此顯示在生態上是否還有經濟擴展的空間,或是相對地是否工業社會已經超支了地方(或全球)的容受力。簡單的說,生態足跡分析可幫助我們決定該社會在運作時所需注意的生態約束力,也幫助我們擬定政策以避免或減低過度消費的情況,同時幫助我們監控達成永續性目標的進度。

  生態足跡分析決不是暗示著生活在容受力內是我們渴望的目標,它只是試著顯示出我們是多麼危險地接近自然的極限。只有人類的總負荷持續保持在地球容受力「之下」,生態的恢復力與社會的幸福才有可能被保障。若生活在生態的邊緣,我們必須與生態系的適應力、強健力、和再生力妥協,也因此可能威脅到其它物種、整個生態系,最後則是人類本身。

  以生態足跡分析來研究琳瑯滿目的人類活動,讓我們得以比較各項活動對生態的衝擊,且相較於於傳統「一次(one-shot)」的環境評估方式,足跡分析對環境衝擊分析更能有累積性的效果。每一項經濟活動都對生態有所需求,而生態足跡則顯示出這些需求如何呈現在食物、纖維、不可再生資源、廢棄物吸收、都巿發展,甚至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為生態空間競爭(人類企業的擴展總是得「挪用」其他物種的資源與棲息地)等各方面。

  地球有一種神奇的生產力與極大的容受力來供養人類和人類的經濟,更不用說其他物種了。

  然而,在日漸龐大的全球性巿場中,許多財貨與服務的生產卻是同時以消耗自然資本(包括例如魚存量的重要自我生產(self-producing)形成)及永續的流通為基礎。要讓這個危急的事實讓大眾所意識,生態足跡概念是一項非常有效工具,但不幸的是,價格或產品標籤都無法顯示我們所消費的物品到底代表的是自然的孳息,或是其老本。

  以生產力土地面積為衡量單位,使得生態足跡分析與物理的基本法則一致,尤其是量體均衡定律(the laws of mass balance)與熱力學定律這兩方面。特別是當現代世界必須與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公理一起解釋時,任何複雜的、自律的系統(如經濟體)為了維持自身的成長,必須不斷從它「宿主(host)」的系統輸入能源與物質。

  照此看來,土地或生態系面積比起計算能源流動的方式,更是一種適合計算人類經濟體的單位,因為它能同時反映出人類經濟體可獲得的能源與物質的質與量。限制人類生命的關鍵因素並不是照在地球上太陽能的量,而是取決於自然界如何運用它,例如一叢植物孤零零地生長在撒哈拉沙漠1公頃的土地上,它的生態與經濟價值都遠不如熱帶雨林上1公頃的森林,但他們卻接收到等量的太陽照射。

  最後一點強調的是「土地」這個因素的重要性已經超越熱力學的定律,土地面積不只代表了地球這顆星球的限制,也可被視為讓無數重要維生功能發揮功效(從氣體交換到養份循環等)的代理者,因此這個生物物理世界的狀態,也最能藉由評估發揮這些功效的自我生產自然資本之存量而得知。

  記住,這些存量本身代表著被累積在生態圈的生物化學能源;更重要的是「土地」支持著我們生命網絡的能量來源──光合作用,這個特別的過程使得地球與火星、金星這類死寂的星球不同。光合作用支持著所有重要的食物鏈,並維護生態系的完整性,它奇蹟般地將地球上本來荒涼的表面轉換為自產、自律、豐富且多樣的生態圈。

  我們對生物物理限制與人類運用自然的認知,競相引起一些在社會上和經濟上都相當貼切的問題。舉例來說,它強迫那些過度消費者去面對存在於他們的富有與其他地區的貧困者之間所隱藏的關係與交換條件。如果這些生物物理的限制是真實狀況,那麼重分配的機制不該如計畫對抗愈來愈多的物質不公平之經濟效率或與擴展般顯著而重要嗎?在認知到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危害全球維生的情況下變成和北美洲或歐洲人一樣富有後,我們應該在富有者身上加諸更多的責任,並給窮人更大的發展權,為他們作科技轉移,並給予其他公平待遇。

  生態足跡分析也許因此更強化了國際間對於如何分享全球共有地、如何將全球的生產力之容量更公平地分配,以及如何小心運用這些資源等的各項協定。

  藉由簡單但明確的語彙,生態足跡概念讓我們得以直覺了解到永續性的生態底線,它激發了一些公共辯論、建立共識,並且提供行動的架構。生態足跡也讓永續性所面臨的挑戰更加透明──決策者可以有一套實質的準則來制訂政策、計畫、或依據它們生態衝擊程度作技術上的處理。

  最後,生態足跡也強調全球性的狀況會牽動地方行動,它證明了過度消費所造成的生態與社會衝擊,將遠遠超過於我們在居住地所能察覺的;這就引介了永續性的道德層面,而藉由顯示人口成長與物質消費對地球衰敗的「貢獻」來強調相關政策的需求。

各團體活動訊息

「陽光台北 繽紛生命」2002台北市生態保育週講座活動

一人一信救老樹

「陽光台北 繽紛生命」2002台北市生態保育週講座活動

雁鴨有去,流浪狗何處去
演講時間:91年5月10日(星期五)早上10:00~12:00
演講地點:士林官邸生活園藝教室
講  者:賴芬蘭(台灣21世紀議程協會)

城市生態足跡與綠色生活
演講時間:91年5月10日(星期五)下午1:00~3:00
演講地點:士林官邸生活園藝教室
講  者:林明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尋找台灣百合
演講時間:91年5月11日(星期五)下午3:00~5:00
演講地點:士林官邸生態教室
講  者:駱明永(台灣百合同好會)

需託播者請主動電郵聯繫

一人一信救老樹

  老樹願意重新回歸於大眾,而這些願意提供收容老樹的地方,也都在公園與學校的公有地上。

  捷運新莊線開挖了,捷運新莊機廠預定地樂生療養院現址,十五公頃的土地上約821株的老樹都難逃砍除與移植的命運,一群關心老樹命運的人,共同組成了保護新莊老樹聯盟,希望用共同參與的方式,來為老樹請命。

  原來八百餘株的老樹,捷運局方面只需要169株,而其它的老樹,卻都在捷運局的砍除行列中,面臨這樣的情況,關心老樹的人當然是不能接受,沒有就地保留就算了,就連砍除的數量都將近有652株。

  老樹的消息開始從媒體上不斷的出現,關心老樹的人也不斷的詢問老樹相關的事情,從台灣到處來電希望移植老樹到他們所在的地方,我們發現這些老樹的命運有了改變,它們可能在另外一塊土地上繼續成長,而不是遭受砍除的命運。但是,也由於這些老樹早已是被工程單位所忽視的,所以相關的移植到基地外的經費也從未編列,聯盟雖然找到了愛樹的人與願意收容樹的人,但是面對這筆可能非常龐大的移植經費,我們只能希望捷運局至少在這原來30多億的捷運機廠工程中,重新考慮編列相關的移植經費。

  老樹不是老樹-因為給它機會,縱使面對新的環境,只要在適宜的時間移植,適宜的照顧,它們會激起幼年的特性,在新的移植土地上生意盎然的成長。

  老樹絕對是老樹-它是文化,歷史與居民生活的見證,而且它的快速環境綠化與極為強大的固定二氧化碳能力絕非任何一株重新種植的植物可替代或企及。

  捷運局請 正視這件老樹移植的事情吧!編列老樹移植的相關經費吧!不要再將老樹推倒了!

  寄信給捷運局 serv@trts.dorts.gov.tw

請轉寄給捷運局讓他們知道老樹要保存
請轉寄給你的親朋好友讓他們知道老樹不能砍

國外訊

[環境政策] 歐洲的抉擇:核能威脅或全球暖化 

  西班牙,潘普洛納,2002-05-01(ENS)— 歐盟環境部長週日於西班牙潘普洛納舉行一項非正式會議,會中,歐盟能源暨運輸執委羅佑拉‧帕拉西奧提出警告:若歐盟要履行京都議定書的約定,各國政府必須克服大眾對核能的憂慮。

  根據京都議定書,歐盟國家必須在2012年以前,縮減6種與全球暖化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L-05-01-03.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50101

相關連結網站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
世界地球日網站   http://www.earthday.org
台灣地球日網站  http://www.earthday.org.tw
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

台灣2002地球日電子報編輯群

發 行 人:盧道杰
執 行 長:林明志 
協同執行長:陳瑞賓 
學 術 顧 問 :賴哲義 (整合學)、金恆鑣(生態學)、陳章波(海洋學)
      李永展 (社會學)、張四立(能源學) 
總 編 輯:朱惟君
副 總 編 輯 :黃怡碧
主   編:江嘉萍
網 頁 編 輯 :杜建億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環境資訊協會 Environmental Info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886-2-25783487 台北市八德路3段12巷70弄15號1樓
http://www.e-info.org.tw E-mail: service@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