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男生女生 天生非如此

═【立報】════════════════════════════

                                  

═══════════════════════《2002/05/08》═════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男生女生  天生非如此

 

   E下

 

【教育小報報】

********************************************************************

  男生女生

 

天生非如此

 

文■張振陽

 

書名:男生女生大腦不同?

 

作者:萊斯莉.羅潔絲(Lesley Rogers)

 

譯者:王紹婷

 

出版社: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02年3月

 

頁數:166頁

 

性別教育與兩性差異的關聯

 

性別教育是當代最重要的教育議題之一,除如何有效致力兩性平權外,尚包括重新摸索新的兩性互動方式,乃至重新定義社會中與兩性相關的既有道德與制度等,其所牽涉的層面之廣,將是另一個巨大的社會革命。而性別教育進行的基礎,在於必須重新認識兩性差異為何,及其從何而來?男女兩性之間存在差異,是任何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除了基於外在性徵的明顯不同外,大部分的社會對於男女兩性應有的行為模式,幾乎都存在不同的要求。男女兩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差異是如何形成的?是基於生物遺傳因子上的設定?抑或是後天環境與學習的影響?這兩種立場歷來各執一詞,爭論不休,而本書的作者Lesley Rogers試圖超越這兩種極端的立場,重新省思此一關係男女兩性社會地位的重大議題。

 

女性較男性低等?

 

認為男女在體質上的差異,是構成兩性在社會中處於不同位置的原因,是長久以來就存在的說法。而當中絕大部分的說法都認為女性在體質上較男性低劣。如Lesley Rogers在書中所舉的例子,19世紀的顱骨學(Craniology)者相信女人的大腦平均較男人輕10%,尺寸與大猩猩較為接近,因此女人的行為較接近兒童與野蠻人。但實際上,當考慮兩性的體質與大腦的比例關係之後,便可以發現兩性之間並不存在差異。到了20世紀初期,新的說法認為男性在各種體質特徵上都較女性多元,這可以解釋何以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等各領域的秀異分子,男性的比例遠超過女性。到了當代,大部分的說法都以遺傳基因與荷爾蒙為基礎,認為這是構成兩性心理與行為差異的主要因素來源,如Lesley Rogers所引多琳.木村(Doreen Kimura)的研究,認為這造成兩性在職場上具有不同的興趣與能力。

 

女性長於智慧?男性長於空間?

 

Lesley Rogers接著指出許多既存的兩性差異論述,在其包裹的科學外衣下,如何缺乏足夠的邏輯過程,而被片面的擴大或化約,而這些說法多已高度滲透入一般人的概念之中,如透過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電子放射X光斷層掃描照相)或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磁核共震影像)來說明兩性大腦在進行語言或數學運用時,使用不同的區域,這樣的研究成果似乎暗示了兩性在大腦結構上有極大的差異,但Lesley Rogers卻指出,所謂男性多用顳頁(temporal lobe)進行數學推理一事,並非如此簡單,首先是答出正確答案與顳頁高度活動間的關聯並不明顯,且顳頁的活動或許只是某種讓受試者表現更好的動力,並不能斷然認定解題的部位就是顳頁。

 

另一個常見的兩性差異論述是認為基於慣用大腦區域的不同,男性的空間能力較優,而女性則長於語言與字彙能力。Lesley Rogers則認為就算發現女人與男人在語言運用上使用不同的區域,仍無法確知何以兩性在語言能力上所謂的差異是由大腦所造成,考慮兩性在語言能力上的表現,不能排除是因為在後天的家庭與教育環境中,女性多被鼓勵朝文史發展,故擁有較佳的語言能力;換言之,所謂兩性在大腦區域的功能區分,與特定性別在特定能力上有較佳的能力,其實缺乏因果式的證據,我們只能說兩性在語言運作上使用了不同的區域,但不能遽然說這造成女性在語言能力上較為優秀。

 

差異源自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Lesley Rogers指出,在生理上,大腦經常改變其生化特性或結構,以回應環境的刺激,學習與人生經歷會改變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尤其在童年階段,某些經歷甚至會大幅改變大腦特定區域結構。因此,我們不能排除兩性在大腦區域上運用的不同,是來自後天教育的影響。而在社會生活中,兩性在行為規範上的差異,也的確較目前所知的大腦結構的不同來得巨大,社會習慣將兩性納入不同的行為框架,給予不同的教育模式,而這實際上這才是造成兩性差異有如此分野的重要因素。

 

Lesley Rogers並非認為基因上的性差異對於兩性發展毫無關聯,但其作用絕非如多數學者認為的占主導地位。Lesley Rogers認為「我們必須將發育視為基因與學習間的交互作用,而這種模式會發生在所有的發育階段,而且總是會再臣服於未來的改變。在這種交互作用的發展形式中,遺傳因素自有其份量,但他既不是主角,也不是主要因素。」而實際的研究也指出,1974年後,男女兩性在數理及空間能力上的差距縮短了一半以上,顯示這些能力的差異並不能單純被理解為由遺傳而來,而必須將社會文化的影響納入其中考量。

 

男人天性風流?女人天生靦腆?

 

支持兩性差異是由基因而來的另一個說法來自社會生物學,這種說法認為在人類演化早期,男性多負擔狩獵等工作,因此會發展出較具攻擊性的遺傳基因;而女性則因必須養育子女,因而天擇將會使其更具母性。而男女兩性在性行為上的差異,也與演化相關,當男人試圖延續自己的基因,唯一的方法就是大量與女人交媾,這形成男人「天性」就有多重性伴侶的習性;女性則必須取悅男性,以獲得資源養育子女,故會保持單一伴侶。Marvin Harris卻指出,這種號稱與進化相關的說法連在人類近親的靈長類都找不到證據,實際上,在以女性為中心的家庭中,她們擁有複數的情郎和一連串的臨時丈夫,而部分社會則對兩性的性生活持同樣的開放態度。換言之,社會對兩性的性行為態度有所差異,並非根源於任何與遺傳基因或演化,而是基於特定社會文化中形成的現象。

 

男人較具攻擊性?

 

同樣的,兩性的分工模式與氣質也並非基於天生的差異,而是後天環境的培養與塑造。如認為基於狩獵,因此男人較具攻擊性,而女人則必定溫順。人類學家Margaret Mead半世紀之前的經典著作「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中卻指出,不同文化下的男女分工有極大的差異,Arapesh部落中兩性都傾向女性化,共同負擔家事;Mundugumor部落則兩性都同樣男性化而具攻擊性;Tchambuli部落則女性男性化,男性女性化,女人負擔勞動與生產,在性生活中亦由女性主動。換言之,兩性的氣質與分工方式是基於社會文化的設定,與遺傳和體質間的關係並非必然。

 

存在同性戀基因嗎?

 

另一個牽涉遺傳基因與社會行為的研究為關於同性戀基因的問題,從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進行的基因定序,試圖找出所有人類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但實際上,社會對此一計畫卻常存在錯誤的認識,如關於癌症基因的報導即為一例。而同性戀基因的尋找亦因循同樣的錯誤邏輯,認為同性戀的成因為染色體或荷爾蒙的異常。但這樣的觀察卻忽略伴侶的選擇與性傾向都有高度的個人與社會心理因素;且實際上,在人類學家的觀察中,許多民族都存在類似同性戀的現象,如蘇丹的阿贊德(Azande)族、新幾內亞的桑比亞族,甚至如希臘3大哲人,亦都有與同性發生性關係的記載。在古希臘,同性戀在男子間極為常見,並不為社會所反對。因此與其說同性戀是基因的影響,不如去思考同性戀的個人心理與社會文化差異。

 

化約論的偏差

 

多數將兩性差異歸於遺傳因素或內分泌的研究多有雷同的推理偏差,將人類的行為進行許多的簡化,這是用生理因素解釋人類複雜行為的常見現象,但這經常扭曲事實。常見的例子是將月經或更年期造成的情緒沮喪,歸咎於荷爾蒙失調,以此賦予女性情緒不穩定的刻板印象。將月經此種女性生理現象污名化,進而將女性污名化,使其低於男性一等。Lesley Rogers指出,所有關於性差異研究的領域,如性差異是否存在?其成因為何?都必須跨越生物學和心理學之間的鴻溝,以及從社會面、個人心理面等等層面介入而得的不同描述與分析。但從事生理研究的學者一方面缺乏相關社會文化與心理面的知識,因此化約了這些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又過分誇大了生理狀態對人類行為作用的可能,以一片小拼圖推測全面的人類行為模式。

 

社會試圖將兩性差異或性傾向的不同以遺傳生物因素方式解釋,然這些實驗多來自動物體或即為少數的個案,同時缺乏考慮社會與文化的影響,本身的正確性就值得質疑。但這些說法卻已在社會中以訛傳訛,形成的歧視,構成女性與同性戀者巨大的社會壓力。將某些與主流思考不同的社會行為標上起因於基因或遺傳的差異,這將導致一種「治療」、「矯正」的迷思,或認為這是某種「缺陷」,進而形成歧視,也忽略這些現象與個人人生的自主和文化社會背景有關,應是基本人權的保障的一部分。這些號稱「科學」的研究,經常不經意發生以既存的社會偏見詮釋實踐成果的問題,或是在推理實驗結果與社會行為的關聯時,缺乏更寬廣與更縝密的納入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卻朝著嘩眾取寵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方向發展。

 

結語:

 

正確認識差異的形成是兩性平權教育的第一步

 

兩性平權教育的第一步

 

在論述生物決定論與文化決定論兩者的對立時,Lesley Rogers給了一個較為客觀的結語,認為「遺傳基因能夠影響荷爾蒙的製造,荷爾蒙可以改變外觀,身體外觀會影響別人對我們的反應,別人的回應又反過來影響我們的荷爾蒙,也影響我們的遺傳基因(影響哪些基因會表現出來)。這是一種因果循環關係,而來自環境的不同因素會影響過程中的每一步驟,在發育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還會發生不同的交互作用。」這或許是當前對認識兩性差異成因時較為公允的看法,進行兩性的平權教育時,教師勢必會面對學生對兩性差異的質疑,一個更客觀正確的說法將有助於解決這樣的疑問,同時協助學生建立更平等的兩性互動方式,這是本書看似一本科普叢書,但卻將深刻地影響兩性教育的重大因素。

 

 

(回目錄)

 

  E下

 

思念早晨

 

文■李秀容

 

天微明,朝霧瀰漫,當天際出現一抹微紅,風輕輕地向小草拍拍肩膀,我凝視著,天和地的深情,樹上麻雀們吱吱喳喳,今天的天氣可好?哪裡有好吃的早餐?世界的美好總歸於早起的人,在忙碌的水泥城市一向被遺忘,而我總是想努力找回每一個清晨的感動!

 

童年的早晨,最愛門前果園裡的露珠,晶晶亮亮,滴落在香蕉葉面溜滑梯的滋味,我小心翼翼的提腳、彎著身體,以防毀損蜘蛛一夜忙碌所織的網,深怕吵醒蟄伏青蛙的美夢,避開甘蔗葉下蜜蜂築的土屋,提著望眼鏡直闖龍眼樹上雜草紮成的鳥巢,幼鳥已經長大準備離巢飛翔,興奮是小孩和幼鳥的共同記憶,幾個星期的成長歷程,幼鳥是否會記得它生長的家?會不會常常回來?多年後,望著空無一物的鳥巢,念家鄉之情歸何處?

 

少女時代的早晨,初戀的摩托車聲,提醒散步在鄉間小路的情趣;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際的心曠神怡,古廟涼亭石桌上斑駁的棋盤,洋溢青春美麗的小野花低頭迴盪,七旬老翁耳邊的拉哩摟,路旁守候主人的小狗,足以捉迷藏的大榕樹叢,我們曾在一片綠地上仰望藍天中的浮雲,還是白雲在俯視著我們的分分合合!

 

旅行在日本岐阜的早晨,土雞勾勾叫像在白紙的天空畫上早安!梳洗過的水井然有序的分流到廁所及菜園中,當太陽露出溫暖的線條時,屋頂的矽晶板正享受著吸吮的樂趣,浴室的水逐漸熱絡了起來,走進菜園栽取一天所需的小黃瓜、茄子、紅蕃茄,順手犁田鬆土除草,並將放在一旁的有機堆肥灑在田埂上,在回屋的路上趁母雞不注意時,撿起草叢裡溫熱的蛋直奔廚房!

 

小時唱的歌:「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不再是現代小孩的共同回憶,門前果園已經為柏油路取代,鄉間小路也闢為遊樂場而堆滿垃圾,甚至野貓、野狗也不再雄壯威武,而日本友人的環保執著,讓消失的早晨記憶浮現;望著兩個在台灣出生的稚子,面對日常環境自然教育的空白,因大人的環境破壞而加諸於他們種種限制的不公平,想著人類被失竊未來的處境,恐怕並非幾場遊行就可以平反!

 

(台灣環境權益促進會成員)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