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媒體批評的自我反思—後設媒體批評(楊維中)
    
┌───────── ■ 南 方 電 子 報 ■ ──── 2002/05/7 ┐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 南方社區文化網路:http://www.esouth.org ────┘


======================【今日主題文章摘要】======================

◎ 媒體批評的自我反思—後設媒體批評(楊維中)

我認為,這種無限擴大又無限回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媒體自覺
的精神。媒體批評佔有媒體空間批評媒體,也就是媒體以自己批評反
省自己。媒體批評做為一種媒體,也便應該以批評別人的標準做為衡
量自己的標準。



========================【人文活動訊息】========================

◎(高雄)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誠徵行政助理】 (5/6~5/20)

◎(台北)陽光台北 繽紛生命 2002臺北市自然生態保育週 (5/10)~5/19)

◎(新竹)城鄉遊子之跨界想像-交工樂隊校園巡迴演唱會暨第三世界影展 (5/10~5/17)

◎(台北)憂鬱與女人(一)~從社會文化觀點看女性憂鬱現象 (5/10)

◎(台北)親師對話 (5/10)

◎(台北)「活力新女性」婦女公共參與培訓系列課程~婦女議題倡導暨政治參與實務工作坊 (5/15~5/29)

◎(台北)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第三屆法曹新鮮人營隊 (5/18~5/19)

◎(台北)士林社區法律講座 (5/18)

◎(台北)新古典舞團/唐樂舞 徵舞者 (5/19)

◎(台北)相濡以沫,相偎取暖-NGO幹部研習招生 (6/8~6/9)

◎(台北)和平體驗營---族群篇 (6/27~7/1)

◎(全國)吳三連獎徵件活動 (7/1~7/31)

◎(台中) 921重建區 產業創新與轉型國際研討會 (8/28~8/29)

◎(台北) EDP2002菁英發展計畫 (8/31~9/6)

※以上活動訊息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union.html
閱讀詳細資料



==========================【人文通訊】==========================

◎木棉花開了─台灣首次工殤畫作集

(工傷協會)

共收錄十一名工殤畫會成員作品,76 幅畫作,銅版紙彩色印刷,中英
文簡介,總計 96 頁訂價:500 元(另附 25 元郵資)

團體訂購:一次購買 10 本以上,打八折;100 本以上,打七折
劃撥帳號: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16840388
連絡電話:(02)23212198
傳真:(02)23211764

透過畫筆記錄勞動者眼中的工廠、工傷歷程、身體與愛戀、家庭生活
面貌等深刻體驗,每一幅畫作都是千言萬語,生機勃勃地呈現著工人
階級共通的生命經驗。這也是全世界首次由工傷者、工殤亡者家屬以
繪畫形式,展現強壯的生命力!

「職災勞工保護法」已於四月二十八日正式實施上路,推動本法七年
餘的工傷協會、工委會邀請大家共同監督職災法的落實。並請給予持
續奮戰的職災工人、工殤亡者家屬最大的鼓勵,去 228 紀念館看畫、
用力推銷美麗的畫冊、轉寄這個消息給你的朋友。



◎「誰是恐怖主義者:來自巴勒斯坦現場的見證」座談會

(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

時間:5/9(四)18:3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02-23639459)
主辦單位: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FOG)
協辦單位:紫藤文化協會
主講者:清末愛莎(國際團結運動成員)

今年三月底,以色列再度揮軍進攻巴勒斯坦,聯合國特使近日抵達遭
以色列攻擊後殘破的巴人地區,說到該地的狀況「讓人無法接受,恐
怖程度令人髮指」......35年以來,遭到以色列入侵佔領的巴勒斯坦
地區經年累月地承受戰爭的苦難,但是,以美國為首的主流媒體卻不
斷地污衊巴勒斯坦人民為「恐怖份子」,在美國主導的國際政治下,
巴以衝突至今未獲得解決。而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難,台灣又知道多少?
 
【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邀請深入到巴勒斯坦現場目睹該地人民慘況
的國際團結運動成員--清末愛莎來台灣講述她親身的體驗與認識,希
望所有關心巴以衝突、想要瞭解衝突始末的朋友們,能夠一同加入我
們的討論!

為了方便資料準備與座位安排,請事先和主辦單位報名,欲報名者請
寄信至 fog@ms51.url.com.tw 或傳真至 02-23043254,謝謝!



◎ 我們要一個名符其實的「台灣」

(台灣正名青年行動)

我們是一群來自台大、師大、東吳、淡江、中央、中正、中山醫學大
學的學生,就讀不同校系、擁有不同性別、出身不同族群及不同家庭
背景,但我們都是 1976-1983 年出生的一代,處在戒嚴前和解嚴後世
代的臨界點,對 511 台灣正名行動及近日淪為叩應節目的口水戰有感
而齊聚一堂。

面對 511 台灣正名大遊行的訴求,「台灣正名,還我母親-台灣,原
來的美麗容貌」。在日漸倚賴網路交流、獲取資訊的 e 時代,想呼應
進一步提出「請聯合國網站不要以『Taiwan, Province of China』稱
呼我們」連署,以行動為網路上的我們正名,而非如外交部只能消極
的在網站刊登聲明;同時更要在這一連串喚醒自覺的正名行動裡,語
重心長的提出反省,「正名之外,還要更努力實現一個人道關懷的國
度,才能還『台灣』原來的美麗容貌」。對老一輩的堅持正名,年輕
的我們感動也感念,但長久以來國內卻麻痺在二元對立,喪失了對階
級、性別、族群不平等該有的關照與人權思考,「台灣」的認同主體
早僵化成某一群人的台灣,更變成一句空泛的流行口號。

※本活動詳細內文,請參閱「聯合國網站台灣正名連署行動」網站
 http://marianlin.bravepages.com/taiwan/index.htm



◎【反對公訴,取消刑罰】大集結
◎ 我們拒絕做美帝國主義的「類殖民地」!
——新社會學生鬥陣對政府「反盜版大執法」的聲明
◎「維護基本人權,審慎評估健保 IC 卡」
◎ 公寓大廈公共事務訓練巡迴講座

※以上人文通訊請至
  http://www.esouth.org/comm.htm 閱讀詳細資料



==========================【主題文章】==========================

※以下文章由「楊維中」提供,不代表「南方」立場。如需轉載,請
直接與提供單位聯絡。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您與作者聯絡,或者請
加入南方討論區 http://tw.egroups.com/group/esouth-community
提出您的回應與挑戰。

────────────────────────────────
標題:媒體批評的自我反思—後設媒體批評
作者:楊維中(zonble@kimo.com.tw)
來源:投稿
────────────────────────────────

何榮幸曾在〈有人問我關於媒體批判〉中提出一個有趣的疑問:「台
灣的媒體批評是否比台灣的媒體更值得批評?」這疑問也凸顯了許多
其他的疑問—媒體批評可不可以被批評?我們又能夠、或應該如何對
批評媒體批評?而這種批評叫做什麼批評?媒體批評與媒體之間是怎
樣的關係?這種批評與媒體、及媒體批評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就一般的認識,媒體批評是批評的主體,媒體是被媒體批評批評的對
象,所以媒體批評與媒體是一種對立的主客關係。—但是,媒體批評
批評媒體,媒體批評卻也是一種媒體。

今天各式各樣的媒體批評,出現在電台、書刊、網路等不同的媒體上,
終究都是要透過他們所批評的對象在公共領域當中發聲。這麼一來,
媒體批評與媒體之間的主客關係便非絕對,而是相對,兩元對立的
「邊界存在,但是卻又不存在」,媒體與媒體批評的關係往往曖昧模
糊,互為表裡,相互滲入,在媒體中有媒體批評,在媒體批評中又有
媒體。

媒體批評是一種媒體,但媒體批評這種「媒體」與媒體批評所批評的
「媒體」的意義卻又不盡相同。媒體批評這種「媒體」是在既有媒體
概念之上繼續產生,所以,媒體批評是與媒體有關的媒體、是探討媒
體的媒體,是媒體的媒體,是一種「後設媒體」。但媒體批評不等於
後設媒體,例如大型媒體當中的內部刊物,或是像銘傳大學新聞學系
以報導媒體動態的學生實習刊物《銘報新聞》,都是後設媒體。

媒體批評是一種媒體。那麼,媒體批評所批評的媒體問題,也同樣會
在媒體批評上發生。當媒體批評批評公眾沒有對於媒體的接近使用權
時,公眾又是否擁有媒體批評的近用權?當媒體批評批評媒體會被政
治、商業力量壟斷,被少數人把持,使公眾受到單一的意識型態文化
霸權壓迫的同時,媒體批評是否同樣如此?而在媒體與媒體批評之間
均存在著其意識型態的情況下,我們所要看到的,便不僅只是媒體批
評所單面向批評媒體中所存在的意識型態,而是之間意識型態的交互
關係,共生而又戶斥的複雜脈絡。

類似〈有〉這樣關於媒體批評的批評,便可以稱是「後設媒體批評」,
〈有〉文中提到媒體批評具有缺乏結構視野、缺乏專業認知、缺乏同
理心以及缺乏歷史感四個問題,其實不是媒體批評獨有的問題,而是
媒體批評與媒體所共有。原因便是—媒體批評,也是媒體。

後設媒體批評所批評的對象不只在於媒體批評,而可以涵蓋了媒體、
媒體批評與後設媒體三者。後設概念還可以無限擴大,還可以進一步
發展後設後設批評,以致更多的後設批評角度。但雖然無限擴大,但
也是無窮的回歸,因為後設媒體批評,也是媒體。

我認為,這種無限擴大又無限回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媒體自覺
的精神。媒體批評佔有媒體空間批評媒體,也就是媒體以自己批評反
省自己。媒體批評做為一種媒體,也便應該以批評別人的標準做為衡
量自己的標準。但當何榮幸在疑問「台灣的媒體批評是否比台灣的媒
體更值得批評?」這個疑問時,似乎也便在疑問,媒體批評缺乏這樣
的自覺。

當前台灣可以觀察到其他關於後設媒體批評的例子。四月五日《中國
時報》讀者投書版上,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孫一信之〈抗議弱智
一詞再被污名化〉,便可以視為是對於《天下雜誌》二百五十一期四
月號,由楊瑪俐等持筆的特別企畫〈弱智媒體,大家一起來誤國?〉
所進行的後設媒體批評。文中寫道:

「…『弱智媒體,大家一起來誤國?』斗大的標題呈現在這一期的封
面。當它以『弱智』針砭媒體,卻同時污名化這一社群人口,身為智
障者家長的我們非常的驚訝與難過。

…我們辛辛苦苦走過十年的智障者權益運動,讓「低能、白痴、智能
不足…」種種含有歧視意味的代名詞,逐一從國人心中拔除,為的就
是圖智能障礙者能面對一個對心智及身體差異的國民沒有歧視的社會。
不只是代名詞的調整,我們期待整個人際關係過程中,也不應該以此
為互相貶抑的代名詞。

特別是可以形成意見氣候,在社會參與的天平上,擁有發生主權的絕
對優勢的媒體,更應在白紙付印為黑字前,進行深刻的反思功課。」

〈抗議〉指出《天下雜誌》在批評媒體時,同時也是媒體,也同樣犯
上了媒體的問題。而《天下雜誌》列出了媒體的九大問題:一、眾聲
喧囂、吵鬧,真相更模糊,二、強化對立與衝突,偏好聳動新聞,三、
社會新聞比重過高,四、缺乏深度與內涵,五、太著重負面、八卦報
導,六、傾向有聞必錄,查證不足,七、太強調本土,缺乏國際視野,
八、缺乏文化、教育、社區新聞,九、推波助瀾一些社會現象。這九
點,都是可以用來檢視《天下雜誌》的標準。

就第二點問題而言,《天下雜誌》使用「弱智」與「誤國」等另智障
者家長總會抗議的詞彙製作封面標題,便犯上聳動的毛病,而用「弱
智」描述其他媒體,也便暗示了《天下雜誌》的菁英自我標榜與對他
人的歧視,也可視為是在強化對立與衝突。

《天下雜誌》在〈弱智〉中使用相當菁英的立場,並以為自己的菁英
立場,就可以代表社會上的全部意見。文中寫到:「若是問問台灣閱
聽大眾,對媒體的整體印象、滿意度如何,那將是不分階層、學歷、
年齡,不分海內外,可用『抱怨一籮筐』來形容。」但是在〈弱智〉
中,到底引用了哪些人的一籮筐抱怨呢?

他們分別是:「住在大陸北京的台商、京鼎公司總經理江政岷」、
「一位二十四歲、在上海念大學的台商子弟」、「前味全食品董事長
魏應行」、「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親民黨立法委員李慶安」…
等,還有「我媽說台灣的新聞十天不看都沒有關係」。列舉那麼多頭
銜動輒社長、主任、總經理的人物,是「不分階層、學歷」嗎?反而
是社會菁英階層的意見堆砌,談到「弱智」,真正的弱智者反而缺席。

而在列舉的人物當中,還有一位最為突兀的「我媽」,在此引用「我
媽」,目的何在?「我媽」所代表的階級、學歷、年齡,讀者全然不
知,對於說明社會上不分階級、學歷、年齡的抱怨全然沒有助益。就
我所見,在文中陳述「我媽」的意義,就是「我媽」是可以與總經理、
董事長相提並論,「我媽」與他們屬於同一個集團,我們是同一國的。
在字裡行間,存在著一個強烈的自我,而這個自我又透過各種名號頭
銜凸顯菁英色彩,攻擊他人的「弱智」。—這是在強化對立與衝突。

《天下雜誌》在認為媒體缺乏深度與內涵的理由,是「…不久前陸委
會主委蔡英文與《天下雜誌》記者聊天時,提到台灣的電視十分缺乏
深度,影響的是台灣的整體文化…。」憑著蔡英文的幾句聊天便寫成
認為媒體缺乏深度與內涵的報導,那麼《天下雜誌》是否對蔡英文的
說話內容經過思考?對於這樣的接受,是否也太過速食?而這似乎也
犯上了文中所說的第六個問題,「有聞必錄,查證不足」。

在提到社會新聞比重過高時,也不見台灣的社會新聞比重究竟有多高。
說到社會新聞的比重,相信有一量化的根據,《天下雜誌》提供讀者
三月十七日某加新聞電視台從中午十二點到一點的新聞,還有關於是
否認為媒體炒作新聞的民調數字,就是不見社會新聞的比重有多高。
社會新聞比重的真相是什麼?不見根據,只見「喧囂、吵鬧,真相更
模糊」。

孫一信的後設批評,讓電子媒體/雜誌平面媒體╱智障者協會間,建
立起權力的強/次強/再次之、媒體/媒體批評/後設批評三種層次
的關係—智障者家長總會對於其他個人團體也可能是一相對的權力中
心,但暫且不談。《天下雜誌》或許以為批判的對象—電子媒體—的
力量強於自己,便忽略了自己的批評對於其他在社會上相對權力較弱
者,也是一個該被檢討的媒體。權力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為了要與
比自己強大的對象便犧牲比自己弱勢者,值得商榷與批評的。

而在三月二十五日南方電子報上,由蕭順文、廖漢騰所寫的〈三塊錢
的觀影經驗—「文化批判/工業」知(值)多少?— 回應「黑鷹計畫
的歷史再書寫」一文〉與黃浩榮刊於三月十四日《南方電子報》的〈
「黑鷹計畫」的歷史再書寫〉,及在三月二十五日的《傳播學生鬥陣
電子報》第九十期以〈再回應:文化研究-從文本分析到政治經濟批判〉
對蕭與廖的再回應,三篇文章相當值得玩味。—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後
設批評與對於後設批評的回應。

蕭廖兩人從索馬利亞民眾收視盜版的《黑鷹計畫》時,反映出與美國
觀眾的不同態度開始談起,講到:文化批判事實上在戰爭、飢荒等種
種與霸權有關的問題中,其實並不能夠扮演什麼有力的角色,甚至:

「…失職的還有老是批評文化工業的文化評論者,重談表面文化的的
深層意識型態宰制,卻不願找尋索馬利亞人的經驗作起點。使得文化
工業與文化批評,成為互抬身價的好兄弟。道理很簡單:批評『文化
工業』的火力越大,『文化工業』越繪聲繪影地浴火變成酷斯拉,也
就需要更多有志於文化批判的正義屠龍使者挺身而出,結果是大家一
起混口飯吃。」

我對此的解讀是:有了文化霸權,所以有文化批判,文化霸權的壯大
也帶動了文化批判的壯大,所以文化批判最後也是一種文化霸權。文
化批判所批判文化霸權所發生的問題,也便同樣會發生在文化批判上。

黃浩榮在〈再回應〉中的回應是:「若照這種思維邏輯,我們也似乎
可以說:『因為有文化工業和文化批評,所以也才造就這類後置於文
化批評的「文化再批評」。所以,結果是文化工業、文化批評以及
「文化再批評」,大家一起混飯吃。而且,這些文化再批評者也失職
了。』當然,這是一種詭辯邏輯,純屬博君一笑。」這的確像是一種
詭辯邏輯,但是即使像詭辯,也不代表批評文化批評的「文化再批評」
便不存在,而且,當無窮延伸的後設批評一再失職時,其實並不好笑。

從黃浩榮下一段的回應開始,似乎嚴重誤解了蕭廖兩人的原意。他說:
「『三』文是篇批判『文化批評』的文化研究式論述,但可惜的是,
正當『三』文自認站在無可挑剔的安全制高點『向下清議』的同時,
卻忽視了該制高點之下,地基不夠穩固的事實—其中一項,便是它缺
少了全球政經結構的反思與考察,這塊批判當代權力結構與不平等壓
迫的重要磐石。」「…倘若只將論述主軸完全放在『文化』或『現象』
的層次上,而忽視底層的政經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全球權力的不平等,
是否更成了一種隔靴搔癢、脫離現實的玄學作風?」

蕭與廖文中強調的重點便是政經結構。他們兩人使用後設批評,批評
文化批評應該要放下只從文化出發的態度,而去思考造成戰爭、飢荒
的政治經濟原因是什麼。黃浩榮卻反而認為蕭廖兩人忽視政治經濟問
題,可說是雞同鴨講。

就我的理解,黃浩榮在〈再回應〉文中的邏輯是:我讀到一篇對我的
文章的回應,那是篇希望文化批評能夠不要過份重視文化現象、詮釋
的文化再批評,還說「文化理論家對此什麼貢獻都沒有」,我很不同
意。我跟你說,其實文化批評是多麼的重視政治經濟的反思與考察,
而你們搞文化再批評,在文化批評之上搞批評,你們有沒有想過,文
化再批評有什麼政治經濟上的根據?所以,真正不重視政經考察的,
其實是你們的後設文化再批評。

黃浩榮的這種邏輯有著很大的問題,造成黃浩榮這種邏輯上的錯誤的
原因,是黃浩榮在面對後設批評時存在盲點,只有看到〈三〉是一篇
文化再批評,而沒有看到〈三〉文中所強調的政治考察,〈三〉做為
文化再批評的意義遠超過文中究竟在講什麼。〈再回應〉對〈三〉所
做的回應,是挺身而出,為文化批評辯護。

黃浩榮為文化批評辯護的態度相當可議。先用「詭辯」、「博君一笑」,
暗示文化再批評是個笑話,之後指稱「…『三』文自認站在無可挑剔
的安全制高點『向下清議』」,黃浩榮既然能夠認識〈三〉文是批評
文化批評的文化再批評,也應該可以想像到在之後還可以無限後設到
文化再再批評、再再再批評,何來「無可挑剔的安全制高點」之說?
此一「安全制高點」,我認為純屬黃浩榮個人的幻想。

「安全制高點」便反映了黃浩榮的的直覺想法—文化再批評、後設媒
體批評的出現,威脅到了他既有的安全,他感覺不安全,不再只是他
在批評媒體,他也成為別人批評的對象,〈三〉文將黃浩榮的批評權
力去中心並造成閹割恐懼—以為自己站在「安全制高點」上,而害怕
別人侵佔了「安全制高點」。這種心態,是否也透露出了,批評也就
是一種霸權?認定誰是霸權的權力,也是一種霸權?

事實上,當您現在閱讀〈後設媒體批評〉時,本篇文字也是一種媒體,
也充滿著我這個作者的意識型態,用了將近七千字的篇幅討論、解構
《天下雜誌》及黃浩榮在媒體/媒體批評、文化霸權/文化批評之間
的關係,對於改善台灣的媒體亂象,或是解決國際之間的政治經濟問
題,同樣沒有任何實質的助益,文中只有用我的意識型態所看到的別
人的意識型態。在〈後設媒體批評〉中,最希望的便是能夠有更具自
我反思的媒體批評,而我該做的,就是在停筆的此刻,對方才寫下的
〈後設媒體批評〉開始自我反省。



======================【主題文章延伸網頁】======================

有人問我關於媒體批判(turtle)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turtle2022/file_combine.php?File=435011_2001-10-27_01-25-01

銘報新聞
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comm/medianews/index.htm

弱智媒體 大家一起來誤國?(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pics/SpecialRpt/9104a/wf0001.asp?CatID=4

媒體反對運動(管中祥、劉昌德)
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study/study-11.htm

至死不渝的左派傳播研究先驅----赫伯特‧許勒(魏玓)
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study/study-2.htm

門外漢談後設(蔡志浩)
http://www.geocities.com/hao530/writings/literary/men-wai-han.htm

三塊錢的觀影經驗 --「文化批判/工業」知(值)多少?(蕭舜文、廖漢騰)
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20020325.htm

再回應:文化研究 - 從文本分析到政治經濟批判(黃浩榮)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file_combine.php?File=711528_2002-03-25_00-27-08

罵媒體,倒不如批政經(傳播學生鬥陣)
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tv/tv-70.htm

傳播權力、弱勢發聲與市民社會之形成(管中祥)
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study/study-6.htm



================================================================
■ 負責人:陳豐偉 (roach@esouth.org)
 「南方電子報」主編:張釗維 (changcw@esouth.org)
        執編:莊靜嵐 (yealan@esouth.org)
■「南方」編輯部 Email: south@esouth.org
  通訊信箱:鳥松長庚醫院郵局 27-70 號信箱 陳豐偉 收
■ 訂閱∕退訂請到:智邦生活館 http://www.url.com.tw/enewsv2/
  或到奇摩站 http://letter.kimo.com.tw/picked/south
  訂閱 palm 版南方電子報,請到 http://www.esouth.org/avantgo.htm
■ 南方討論區: http://tw.egroups.com/group/esouth-community
■「南方」需要您的贊助,請劃撥 41830863 陳豐偉帳號
■ 系統支援:中山大學網路組∕智邦生活館 (http://www.url.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