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5/09》═════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教育苦旅12 走在小鎮的路上
◎ 教育論壇 教師會自宮與課稅爭議
********************************************************************
◎ 教育苦旅12 走在小鎮的路上
公私之間
文■Syrman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我常常懷念起台北市的人行道。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
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雲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鋤頭在肩上,牧童的歌聲在盪漾,
喔……他們唱。還有一支短笛隱約在吹響。
笑意寫在臉上,哼一曲鄉居小唱,任思緒在晚風中飛揚,
多少落寞惆悵,都隨晚風飄散,遺忘在鄉間的小路上。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牧童的歌聲在盪漾,
喔……他們唱,還有一支短笛隱約在吹響。
(鄉間小路,詞曲/葉嘉修)
每當傍晚時分,放完了學校裡面一個個活力充沛、一刻也停不下來的國中生之後,我都會偷個空閒,慢慢的走出學校去張羅我的晚餐。晚餐後,我一邊走在鄉間的道路上,一邊輕聲吟唱著這首回盪在記憶深處的民謠時,卻每每都不禁心生許多感嘆。歌詞中優美的鄉村景象已然不再,取代他們的是都市中的那份塵囂,眼前的這一片景象和腦海中所想像的,產生了極大的差距。眼前這片原本專屬於都市之中的產物──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人車爭道等現象,究竟是何時到了這裡,到了這兒落在我腳下的這塊土地上呢?
人情味朝工商優先邁進
自從到了這座小鎮開始,到今天為止已經超過3個月的時光了。
在這3個多月的時光之中,我經歷了這小鎮的冷風與艷陽,吃了這兒出產的米,也喝了這兒的水,更和這裡的人們產生了不少的互動,心裡面慢慢的對這小鎮產生了一些感情。我的心裡面因為看到這小鎮日益失去了原本應該具有的特性而衝突不已,其中最大的特性就是人情味,這正是台北市這城市之中所缺少的,一切只講理的態度讓我覺得有點冷血,所以人情味也是當初我在選擇服役地點時很大的考慮因素。我覺得所謂的人情味應該是一份體貼他人處境的心意,而非是一顆只想到自己,只希望別人多為自己想一點,一味的需求他人多體貼一些自己,甚至為了達成自己的方便到了公私不分的地步,只怪別人對自己一點人情味都沒有。人情味的變質就成了人性中最醜惡的一面──自私。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張榮味縣長所說的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本縣是一個農業縣份,所得偏低……」沒錯,也許是因為這個地方的經濟狀況無法承載太多的年輕人口,由於早年的農業機械化、化學肥料及農藥的使用以及近年農業用地的大幅減少,農業所需要的人力日益減少。人口不斷增加,但農地收穫有限的情況下,多餘的農村剩餘人口無法找到出路。工作不好找,且農業收穫的所得偏低,所以自從民國50年代以來,農村之中的輕壯年人口不斷的外移,朝著南高雄、北台北在移動著,直至現在。
「為使本縣脫胎換骨,發展成工商業大縣,積極推動科技工業區招商、設立絲織加工出口專業區……」是啊!這兒是朝著工商都市的方向而發展著,希望藉著工商的發展使得這兒的工作機會可以增加,將已然外流的年輕人口再找回來,同時刺激這裡沉寂已久的消費市場。舉個例子來看,幾年之前,當台塑宣布要到麥寮設廠時,在台北的我看不到麥寮人是多麼的張大了雙手來擁抱台塑,因為本縣沿海的農漁民們有著迫切的工作需要。直到我到這兒服役之後,我才感受到了產業的升級為本縣的民眾們提供了多少的好處。在這樣發展經濟的前提之下,原本農業社會「憑著自己的力氣,每個人都一定會有一碗飯吃」想法,轉變成「憑著自己的聰明,爭取有限的資源就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進而可以支配他人」的都市資本主義想法,這樣的想法以極為快速的速度全面席捲了這個原本樸素的縣份,當然包括了我所在的這個小鎮。
學生安全不敵一時方便
經濟的改善不但改善了住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原本住在這兒的人們的想法及做事態度。再舉個例子來說,我所服役的這間學校門口正對著早晨市場。每天早上買菜的、賣菜的、路過的、上學的人潮不斷,學校四周可以轉圜的空間十分稀少,但學校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特別在校門口劃設了黃線網區,此區之中是不可以隨意暫停的。但是,買菜的常常開著B開頭的進口大車進入市場,停在他們認為無人使用的空位;賣菜的更是只為了卡一個好位子賣菜,而進占了許多他們認為無人使用的空位;路過的也一直在這他們以為無人使用的空位之中蛇行,以避開市場裡的人群及車輛……。殊不知,這些他們認為無人使用的空位,是專門為了確保孩子上下學安全所規劃出來的緩衝地。少了這些緩衝地,孩子們的安全被他們一句「我要方便停車、我是做生意、我要趕時間」而忽略了,同時他們還伴隨著好像是我不體諒他們的表情及口氣,他們的眼中只剩下了自己,而沒有看到學生們的身影在他們看不到的死角中快速穿梭著。
以上的例子,也許您會覺得如果可以給別人一些方便也沒什麼關係,這也算是一種人情味,因為事情都要辦,可是這空間就是只有這麼一點點啊!但在我的觀點以為:這事情雖小,但已經是以私害公了,私人的行為(圖個自己方便或利益,占一點點小位置)妨害了公共事情的發展(學生上下學的安全)。不發生事情都沒有事情,但是要是有個什麼萬一呢?這可就不是人情味可以解釋得了的。還是說這正是「死道友不死貧道」的高度表現呢?更還是說誰的BAKU(background,背景)強,誰就代表可以亂亂來呢?如果真是這樣,別說是人情味了,連社會最基本的公平正義都沒有了。
現代法治概念應該抬頭了
走在小鎮路上,我益發的懷念起台北市的人行道來。雖然之前它們常常破破洞洞的,也在歷任的台北市長選舉時被拿出來做了不少文章,但是這一塊區域至少還利用公權力保障了一些公共領域的空間及權利。人行道正是保障了行人用路的基本權利,不會讓公領域的社會全體權利被私領域的個人利益全然的入侵,而模糊是非、奪走社會上大部分人的權益。既然這些原本有著一套不成文規定來維持社會秩序的農村鄉間,已經完全朝向工商業發展,以振興內部的經濟、提高居民所得,這套舊的社會風俗逐漸崩解的同時,一些做事情的態度上也應該採取更尊重公共領域的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居民的法治概念。一些原本民間自發性維持社會秩序的風俗習慣,當社會快速變化而無法為維持秩序產生作用時,現代法治的概念就應該取代這些風俗習慣,而發揮維持社會秩序及確保公領域的權利。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車輛飛馳,我卻找不到可以讓我安心走路的人行道,我得小心翼翼的維護我自己的安全。
◎ 教育論壇 教師會自宮與課稅爭議
文■林泉利
因為教師組工會權利被政院「否決」了,也就是說工會法並不適合教師團體,行政院建議另訂「教師團體法」,因此教師雖有「結社協商」權,但無罷教權。
仔細深究何以如此結局,是學生家長、考試院、教育部反對使然。家長們因為「罷教權」而反對可以釋懷,但以范巽綠為首的教育部代表,卻大剌剌的強調:「成立教師會就是結社權的一種方式,而各種教師權益,目前都有完善規範,不一定要組工會。」連教育部都昧於事實,罔顧教師真正結社權,我們又如何期待未來教師工會的落實?而全國教師會也發表了一篇看似理直氣壯,其實說穿了也是言不由衷的「廢話」,例如聲明教師工會不是「洪水猛獸」,例如會全力推動教師工會目標,例如不排除「自裁」──主動裁撤教師會,而依工會法組教師會等等。看似悲壯,只是仍止於「大聲疾呼」而已,有本事、有擔當,毫無顧忌的退還會員「會費」,召開臨時大會解散全國教師會組織,所謂「能破而後能立」。根據筆者的判斷,渠等領導者似乎沒有放棄「既得利益」的決心,要他們「自宮」,無異是緣木求魚呀!說說而已!別當真呀!
何時能夠理直氣壯?
教師會之所以不能成大事,揆諸近年來為教師們爭權益的成績單簡直乏善可陳。倒是對於某些教師受到傷害,特別是與學生、家長間的衝突部分時,或以學生受教權益維護而犧牲基層教師;或因為當事人爭議太大而落井下石……,即使出面也不過是因為某些人是全國教師幹部而努力奔走……。長此以往印象,這個教師會如何讓基層會員甘心繳費?願意在受委屈之後要求提供協助?
即以這一次取消軍教免稅問題,全國教師會除了增加導師費用做「呼應」外,如希望「課多少,補多少」向老師做簡單交待而已。有關於教師工作性質、成本效益問題,向行政、立法院做理直氣壯的「抗爭」,都顯得軟弱,請問這是被范次長所稱許的教師會?如今教師工會又無法順利產生,這難道是中華民國教師的「宿命」?
其次再談到軍教課稅問題,日前筆者因為在中國時報寫了一篇「看法」,提到教師工作性質與高風險,提到導師工會不如想像中沈重,結果被我任教學校教師會人士批為「糟蹋」導師,並在最短時間之內連署抗議,創下了本校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人被如此「重視」過。在無法順利對口下,筆者只好找機會澄清我的「看法」,或許彼此間的刻板印象與排斥已經深植了,短時間無法釋懷,只是有些話還是要向社會做呼籲。
此次政府恢復課稅的收入,大約是軍人19億,國中小教師130億,如果依政府同意「繳多少,補多少」原則,在軍人工作加給上的補給反而透支165億;而中小學教師在研究費調高或只增加導師費,都將可能「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荒謬不荒謬?
調薪後課稅 再次落人口實
軍教課稅喊了數十年,為了稅基公平,恢復課徵乃天經地義的事,為了安撫基層教師而做了「先調後徵」,除了不敢得罪我們教師的選票政治考量外,未來如果把所有「不公平」又回歸到、轉嫁到教師仍是「特權」,這種占了便宜、吃老師豆腐的作法,筆者希望行政院與教育部別鬧了!既然在國、民兩黨執政20年來都不肯用心研究,所以要嘛,在課稅上省省了,一切照舊!否則沒有任何調整待遇的理由來阻擋課稅。讓老師清清白白、不落人口實,與一般受薪階級一樣申報綜合所得稅。
走筆及此,想到全國教師無法順利轉型為「工會」而感到悲哀;想到軍教課稅中的荒謬現象,想到導師容易滿足區區一、兩千塊的調整,想到未來老師(特別是導師)可能因為多了一些加給,家長的不合理要求會予取予求;想到教師高風險卻沒有人予以討論;想到公教分途喊了老半天,依然原地不動。請問凡此種種,為何沒有教育立委付出關心?沒有教師團體出面集思廣益?沒有基層教師出來自我反省?教改的主角是老師,而照顧老師的是政府,當主角們的目光依然如豆,可以為了一些小錢而受政府的「招安」;當在家長鞭策下做牛做馬,還自詡是一個好老師,而受壓迫的依然是學子,受委屈的老師依然有怨難申,請問這種荒誕教育環境還值得期待嗎?希望老師們三思呀!(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