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5/16》═════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教育苦旅13在職訓練
◎ 社大新聞社丟給我的問號
********************************************************************
◎ 教育苦旅13在職訓練
在職訓練炒冷飯,有人散步,有人入定。
成效多少?奉上小丸子三條線。
最後一節上好戲,可惜同學已無心……
服勤管理奧義講堂
文■Syrman
記得我們結束5週軍事基礎訓練,即將出成功嶺大門之前,除了排長親自帶領我們走到集合地點等待撥交之外,其餘的班長們都排著整齊的隊伍,帶著自己的小板凳,走到營部的集合處,聽取營輔導長精神訓話。這時排長對身旁的我們說:「這就是我們的在職訓練之一。這樣的課程多半在補充一些專業的領導智能,因為身為行伍的幹部,面對的是每一個背景不同的新兵,如果不加強加強的話,馬上就被比下去了。一但被比了下去,如何帶兵呢?」走在他身旁的我對於排長最後的機會教育,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同時,心裡也再度浮現起我們剛到成功嶺之時,營輔導長所給我們的一席話。這些一個多月以來,一直和我們在一起的連級幹部們,營輔導長作為他們在職進修的講師,應該是再適當也不過了。而且,我真的也有一點羨慕,如果我也可以坐下來一起聽的話那該多好,因為我知道營輔導長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將頗為複雜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
換句話說,不管自己所從事的是什麼樣的工作,也不管自己工作所在的地方是不是在軍隊之中,不停的在職進修都是必要的。也因為如此,分配到這所學校擔任教育服務役工作之後,在職訓練也是頗為必要的。在4月的9及10日,雲林縣政府就舉辦了第一次的替代役男在職訓練,所有1到9梯的教育役、消防役、警察役、社會役、環保役將近330位役男,齊聚於縣消防局的大禮堂內,場面好不熱鬧。尚未開始上課之前的相見歡,見到了在南投專業訓練的同學時,心裡面的歡喜真是溢於言表,我們即將在此共同聆聽長官們的訓示,以及專業智能的充實課程。
悶!課表看來好熟悉
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了下來之後,細細看著手上所拿到的課表,心裡面雖然有點沉悶,但是在沉悶之中卻還保有一絲絲的希望。之所以沉悶,是因為課表上所排的課程,除了開頭的縣長訓勉之外,所有的課程在成功嶺以及南投訓練中心時都已經上過了。這些課程名稱是:法紀教育、生活管理、兵役法令簡介、基本教練、替代役役男權益、替代役役男服勤管理等等。更何況,縣長有事分不開身到這裡為我們致詞,而是由副縣長代為宣讀及簡介縣政,因此心裡面有點沉悶。至於在沉悶之中再度保有一絲絲希望的原因則是在於:我們已經離開訓練機關這麼久的時間了,一些法令上的變化應該是有的,如果可以藉此了解一下替代役相關內容的變化,不但有利於我們值勤,也可以達到在職訓練的目的。
就像一些不好看的電影一樣,往往不知道什麼時候影片已經正式開始,更在茫茫然之間,「THE END」已經躍然螢幕之上。我真的不知道由副縣長所主講的第一堂課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只看到講台上坐了一排的長官。長官們的手機聲常常不絕於耳地響起來,於是我就看到長官們匆匆地走到講台的一旁,摀著嘴講著電話。不一會兒,又看到有人走上講台,匆匆地一邊走到空著的座位上,一邊還不忘和已經坐在位子上的長官握手寒暄,我想,他應該是「遲些才到達」的長官吧!講台上的手機聲不絕於耳,終於台下我們之中的一些手機也不甘寂寞地陸續回應著,然後匆匆地走到門外......。直到我發現副縣長走下了講台,和坐在一旁的長官們握手致意的時候,我才知道第一節課結束了。天啊!結束了耶!副縣長到底講了什麼內容呢?ㄜ......ㄟ......那......那我們就參閱縣政府所發給我們的講義好了。
累!講師忙著唸講義
接下來的第二節課一直到第一天結束,其間也許是副縣長要離開之際,下令長官的手機要關機吧!後來就沒有聽見手機聲從台上響起了。只是一直有役男三三兩兩地離開座位或是交頭接耳著,也有些役男乾脆就直接給他睡下去。我想,他們實在是因為太疲累了。但是為什麼會疲累呢?我想原因應該有以下:役男們會這樣,除了在崗位上的一般勤務繁多之外,有一大部分實在是因為這次在職訓練的課程上有問題。這是「在職訓練」,是補充我們從事替代役工作之中的專業智能的,並不是來這裡做政令宣導的。這些課程與我們在成功嶺、專業訓練中心之中已然重複的課程內容上和並沒有不同,再加上授課的講師有些時候是「唸著」講義內容來上課的。條文是死的,但是講授的內容可以是活的。條文我們都還算清楚,如果長官們可以以自己豐富的經驗為我們加料的話,過程之中再和坐在底下的我們互動互動,讓我們可以更清楚長官們所要傳達的理念,這才算是在職訓練的重點吧!無奈,我說的只是「如果的理想狀態」,自然這盤「冷飯」實在是「炒」得讓人難以下嚥。試問,重複的疲勞轟炸,怎麼會不疲累呢?
雖然是盤不叫好、不叫座的冷飯,但是到了最後,也出現了讓人驚喜之處。最後一堂課是由中央部會的某位課長為我們上的「替代役役男服勤管理」,這位課長由他所講述的內容及和我們的互動,可以知道他是一位擅於表現、傳遞自己想法的優秀演講者。可惜的是,這是最後的一節課,更可惜的是講題訂得讓人提不起勁來,以為這又是一門和之前訓練相同內容的課程,所以仍然有許多役男一入座就開始「入定」,失去了好好品味這位我認為這一系列課程之中算是不錯的一門課。
讚!難得一位用心人
這門課雖然也有講授大綱,其中也羅列了役男服勤的管理要點,但是這位課長要和我們溝通的是「役男和各服勤單位長官的互動」。他認為互動品質的好壞,才是役男服勤管理的關鍵,更是整個替代役制度成敗維繫之所在。服勤管理的條文是死的,但是整個管理的過程是活的。他舉了一個例子以為說明:根據統計,役男們目前管理上最大的缺失在於「不守時」。不守時的實際表現可以是服勤時間的開始與結束並沒有按照規定,往往慢開始而早結束;更甚者,軍中最忌諱的逾假未歸,在他走訪各地有役男的單位之中,這些都是頗為平常的狀況。會造成這樣情況的因素總結來說有二:首先,役男本身認為替代役不是在服兵役,所以一些軍中的規定並不需要遵守,即使這些條文明載於服勤管理規則之中;其次,各單位對役男的約束力不夠,往往為了單位表面上的和諧,卻破壞了整個替代役的制度,讓外界有著替代役是涼役、爽役的不當感覺。更甚者,這樣對於管理的忽略,也讓役男的生命財產損失了不少。有許多役男在服役期間遭遇不幸,多半是不服從服勤管理的原因,絕少是因為勤務上的關係而蒙受損失。
再來,這位課長也提到了一個觀念:要別人怎麼看你,就必須怎麼看別人。許多役男在選擇服勤單位時,多半考慮這個單位的福利、管理如何,往有好處的地方跑就對了。有這樣想法的役男,一旦服役的環境不如預期時,怨聲就會載道;一旦役男有怨言發出,服勤單位自然就看不順眼了,役男會覺得這個單位不好,這單位更會埋怨他申請到的根本是個燙手山芋,兩者之間的摩擦可以說是一觸即發。目前替代役實行的狀況是,役男可以申訴,也許可以換單位服役,但是服勤單位如果分到了一位不是他預期、可用役男的話,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正是目前內政部最傷腦筋的地方。短時間之內雖然沒有什麼具體的解決辦法,但是落實役男服勤管理可以說是最基本可行的策略。
總歸來看,在職訓練是否具有成效性?是不是可以提升替代役服役的品質?我們幾乎也可以說:管理的落實可以說是最基本的有效策略。
◎ 社大新聞社丟給我的問號
文▓張老師
算起來,我是在編輯部與業務部游走了大約4年之後,才在世新大學老師余揚洲與管中祥的引介與慫恿之下,與報社同仁一同接手永和社大新聞社,擔任「顧問」。其實,我只聽說過社大,實在不「認識」社大。
當時我已從編輯部轉任業務部,對於平面媒體內採訪編輯、廣告發行的整體運作,有個粗淺但通盤的了解,更深深體會業務部在報社內地位低下、卻又身負重責大任的矛盾窘境。沒想到,在新聞社也碰上相同的問題。
新聞社在此之前,已經建立起兩個月發行一次刊物的慣例,不過先前的經費即將告罄,校方也無力支援,所以當下的首要任務,便是找錢出刊物。我真心誠意地將個人的感想告訴同學:所謂媒體,不僅僅是檯面上光鮮亮麗的記者而已,沒有錢,什麼也搞不起來。接著,動員大家拉廣告。
應該意料到、卻沒料到的是,多數同學在幾次失敗的廣告出擊之後,紛紛打退堂鼓。的確,參加新聞社的同學們,多半只是善於寫作,或者對新聞工作懷抱著好奇。又不是靠這行吃飯,要他們拉下老臉拉廣告?實在強人所難。如果我再逼,他們大可以退社。
這可傷腦筋了!新聞社的同學原本就只十來個,再退,豈不倒社?我一來就把這個據說是社大先進黃武雄老師指定要成立的社團弄垮,那可不是千古罪人?但,如果新聞社只是需要一個金主,又何必找我?
雖然心裡掙扎,好歹也得把第一學期撐過去。幸虧,最後還是申請到了文建會的經費,繼續出刊。
為了避免太快遇到同樣的問題,我決定改為一學期出刊一次,以節省經費。但也出現了另外的問題:同學們少了出刊的壓力,那麼在漫漫的前半學期要做些什麼?想學些什麼?或者,根本與學習無關?我這「顧問」也得釐清自己的位置,到底是以什麼身分和同學每週見一次面?而又究竟何德何能,憑著自以為是卻未必成熟的片段知識,站在講台上「教」這些已經在社會上打滾多年的同學?
轉眼之間,我已經在社大待了5個學期,上述幾個問號,始終如影隨形地跟著。我繞著問號不斷思考,社區新聞社的運作型態也不斷改變:一一點名在媒體工作的朋友,請他們來和同學分享經驗;找來描述新聞工作的錄影帶,要求同學看過後寫下心得;大費周章地接洽聯絡,實地參觀各類媒體;迎上網路時代,把大家帶到網咖上課,並替新聞社開了個網站;這個學期,更在經費與實際操兵的考量下,借立報的版面開了「社大」專版。
問號仍舊存在,只要我還掛著「顧問」的頭銜,就得繼續與之周旋。不過,這讓我絞盡腦汁的林林總總,想必只是全台40多所社大中的小小波瀾。社大對於台灣、對於學員、對於講師、以及對於籌辦與執行的工作人員來說,肯定都有不同層面的衝擊,而這衝擊所激發出的種種、甚至衝擊本身,也許就是社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