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教育論壇 為理想的國語文教科書催生

═【立報】════════════════════════════

                                  

═══════════════════════《2002/05/2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論壇  為理想的國語文教科書催生

 

   法蘭西視角

 

【教育小報報】

********************************************************************

       教育論壇

 

為理想的國語文教科書催生

 

催生理想的國語文教科書

 

陳徵毅

 

教育學者常說:師資、設備、教科書是教學成敗的3大關鍵,尤以後者為然。

 

正當台灣的中小學為教科書吵得臉紅耳赤之時,近日由友人手中接獲一本由光村圖書公司編印的日本小學6年級國語教科書,令我感觸良深,興起為理想教科書催生的靈感。

 

借鏡日本

 

編輯群一流

 

內容通識化

 

首先,編輯陣容要夠堂皇,試以該教科書為例,編輯委員多達26人,包括學者樺島忠夫等4人,小學校長西村佐二等2人,作者今江祥智等3人,另有兒童文學評論家上笙一郎等人。參與印務者另有封面繪圖、攝影、插圖繪製等十餘人,形成一個龐大的團隊,使這本教科書變得十分生動有趣,可說包羅萬象,從森林的介紹到問候信的寫作、短歌與俳句的創作,沙漠之旅、歷史博物館導覽。在語言廣場則有敬語的使用、漢字的造詞與造句(日本小學生到5年下學期必須學會825個漢字。)、班級討論會(似乎涉及民權初步)。另外搭配已故名作家宮澤賢治的連載詩「山梨」,以及「會見作家專欄」介紹日本作家椋鳩十、金子美鈴、手塚治蟲及德國作家耶利希凱斯特納,似在引導兒童見賢思齊的意思。

 

另外,排上工藤直子的趣味性詩作──「想要愛他」,並指導學生如何投書報紙表達意見。最後十多頁專供漢字的書法及造詞練習。看來日人深諳臨摹是學習書法的最佳途徑,如果捨此不用而想嚮壁虛構自我作古,以期達於無師自通的境地,那不僅是難之又難,且往往有墮惡道之虞。可見臨摹為學書之必經過程,是萬萬不可忽略的。書法家潘博嬰嘗云:「寫字必先學古人的法書,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入處,才可使字有師承而易進,其功用是極大的。」

 

日本國語教科書已逐漸趨向通識化了,把文學性的文章與應用文全都涵括在內。中小學國語文教育強調語言感之培養,除了文學性作品之解讀,並兼顧表達能力的培養。小學著重日常生活中所需語彙之聽說讀寫,低年級著重發音訓練,中年級強調連接詞、介繫詞及指事代名詞和主語述語的運用,高年級強調語言感的訓練,中高年級對詞性類別及思考力、想像力的培養都不可忽視。

 

明治大學副教授齋藤孝認為語文的練習與運動的練習並無二致,比如學打棒球,一次、兩次還很生疏,常會揮棒落空,到了3百次,自然就會純熟而擊中目標。課文的背誦和朗讀亦復如是。他草擬理想的國語教科書之篇章(見表),頗富創意,其視野之廣及內容之多元性,值得國人參考;畢竟,國語課本已不是以往忠孝節義與道德教條的灌輸所能拘囿了。

 

傳記入書

 

史實栩栩如生

 

文筆引人入勝

 

傳記與戲劇的入書,確有潛移默化之功效。記得少年時代讀到邱吉爾傳,得悉他每天都要午睡1小時,使我對孔子所謂「宰我晝寢乃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的說法提出質疑。而多年前在課本中讀到「一切都明白了」,及陳紀瀅的「音客劫」劇本,印象至為深刻。

 

傳記的用處在:

 

史料的──供給正確可靠的資料。

 

欣賞的──篇描寫生動的傳記,使人如讀名家的小說,隨而鼓舞感喟。

 

教育的──由名人傳記所表現的成功軌跡,而獲得創造的勇氣與知識,薰陶鎔鑄而完成自己的人格,一方面也可以接受他們在失敗時的經驗,而知所趨避更張。

 

傳記文學的作家不僅須有史識,亦須有文才,其責任在忠實地把一個名人的表裡精粗,他的人格的整體再現於讀者的感受之中,而必涉及其家庭、師友、嗜好、脾性、事業、著述、成敗之肇因等,西方傳記文學的精神不在為聖賢立傳,專述其所要異於常人者,而毋寧著重至少是不諱言其所同於常人的那一部分。早年讀胡適傳,知其在北大就讀時曾有逛窯子的紀錄,並不嗤之以鼻,反而對其坦白感到可愛之至。

 

中國自史記以後,很少出現過真正的好傳,或正由於為賢者諱的觀念所左右。傳記文學基本上是饒富教育意義的,敬請中小學教師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齋藤把羅曼羅蘭的樂聖貝多芬小傳列入書中,我國舊編國中國文第4冊第14課也曾編入,可謂英雄所見略同。當你讀到「在悲苦的深淵裡,貝多芬卻從事於謳歌歡樂,完成了第九交響曲。在他指揮演奏時,絲亳不曾覺察到全場一致的彩聲……」能不泫然欲泣。

 

齋藤將宮本常一的「父親之(身美)」入書,有類於胡適的「母親的教誨」(國中國文第1冊第4課),當你讀到「『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她說到傷心處,往往掉下淚來。到天大明時,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這種老嫗都解的文句,感人至深,令人神往。

 

巧用劇本

 

學精準文字

 

習配排邏輯

 

至於將莎翁名劇「馬克白」入書也具有深遠的價值,因為戲劇一如小說,通常是以人物為主,因此人物所使用的語言,在劇中位居於最主要的地位。劇中人所講的語言,無論為獨白,為對話,都儘量簡短,同時為了使對話參差有致,句子與句子的組織、長度,都應該有變化,使觀眾和聽眾聽起來不感覺單調呆板。

 

戲劇中的語言不宜過於冗長,但每一個人所講的每一句話,都需要含有某種作用,包括:

 

一、由語言中顯示故事情節的開展;二、由語言中明示或暗示人物的特徵和性格;三、由語言中說明人物、環境;四、由語言中補充說明在此劇開始以前的情節,或預作未來發展的伏筆;五、由語言中表明人物的情緒。

 

戲劇使用得最多的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其目的在使每個劇中人都能透過他的聲音,在觀眾心目中保持著一個生動的印象。當然,劇中人的對話,不能按照次序去輪流發言,可是也要注意到,作者不能讓某一個人物沉默太久,否則他突然一旦開口,觀眾會感到意外,也許以為那個人物早已不在場了。因此戲劇中對於人物的出場和下場,需要交待得清楚明白。如果某一個人物的在場於故事的情節是必要的話,那就需要給他安排發言的機會,不要讓他老是做一個場上的旁觀者。

 

至於如何配排好的素材,可參考業師陳滿銘教授的作法:作者依空間、時間或事理展演的自然過程做適當的安排,此種配排方式,以空間而言,有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小而大、由大而小等;以時間而言,有由昔及今、由今及昔等;以事理而言,有由本及末、由末及本、由輕及重、由重及輕、先實後虛、先虛後實、先凡而目、先目後凡等。

 

齋藤將45%的外國素材融入教科書中,此種打破國籍界限的做法,顯示他的胸襟之開闊,令人敬佩無已。

 

(實踐大學副教授)

 

 

(回目錄)

 

  法蘭西視角

 

法國校園選舉風爭端

 

左右對抗 選情熾烈

 

熱情學子 發政治高燒

 

文■駐法記者陳美琳

 

剛落幕的法國總統大選,成為各界傳播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之一,法國極右派首度進入二度總統大選,全國一片反極右派的聲浪高漲,連左派以及極左派的選民,亦投票給右派的現任總統席哈克,後者以82%的高票率,二度順利當選總統,這是法國前所未有的選票結果。社會各界對選舉過程都有話要說,教育圈內亦引起一片政治選舉爭論。

 

在知識爆炸、終身學習的時代之下,校園自主化聲浪高漲,法國年輕學子亦主動走出校園,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根據了解,在總統選舉時期內,17歲到25歲的高中生以及大學生中,高達55%的學子,參與各大小選舉講座以及街頭遊行的活動,校園網路上的政治選情相當熱絡,學生選民意見專欄的電子信箱亦倍常踴躍。

 

隨著總統大選的情勢影響,各學生團體紛紛加入選舉活動,諸如全國高中生聯合會(UNL)、高中生民主獨立協會(FIDC)、大學生學生會(UNEF-IDFCPE)、法國學生運動協會(USEPUNSS)等,自行舉辦相關的選舉活動以及街頭遊行行動。學子在獲得校方課外活動單位的批准之後,亦在校園內的大型劇場教室內,自行舉辦選舉講座,讓學子們自由發表心中的政治選舉看法以及心得。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各派的選民都是屬於自願參與的性質。年輕學子付出自身寶貴的心力以及時間,擔任支持政黨的基層活動分子,完全以一份完成心中政黨政見的心態來付出,毫無金錢利益的回饋;換言之,即所謂的學生志工運動。

 

所謂的開放性學生民主,便是希望年輕學生能有活力與朝氣,能有自己的理想與看法,極力鼓勵學生表達心中的意見。可惜的是,不少學子請假或是蹺課去參加民間選舉活動,幾乎以選舉活動為生活重點,學校課業完全放在腦後,呈現本末倒置的態度。社會學家朱力安(Julien

 

Lambert)表示,社會經驗有限的學生,無法趕上政壇人士的千萬花招與瞬息萬變,後者速度之快往往令國際政治專家也無法追隨,這是年輕學子所必須面對的事實,才不會被有心人士加以利用。

 

不少大學生在選舉後期期間內,開始在校園廣場上,以麥克風高聲倡導所支持政黨的政見,攻擊反對黨的政見,此舉嚴重妨害其他學子以及教師的上課。部分學子更隨意進入各教室,中斷教授的上課內容,分發候選人的傳單,呼籲18歲以上,有權投票的學子,別忘了選出最理想的候選人。學子的這些態度以及行為,引起各界對於校園內政治立場的爭論:「校方在提供場地給政治人物發表政見之際,是否應該開放大門給各派代表人物,而非部分派系的政治人物而已?」

 

換言之,各校校園是否應該保持其政治中立的態度?

 

在「教育民主自由化」的前提之下,是否應該排除於選情之外?

 

在社會民間選情高漲之下,學生以及校方如何能排除在外?

 

校方是否有權開放場地給學生組織,進行選舉政見心得會?

 

各學生團體在掛上(極)左、(極)右派政治立場之際,所進行的校園學生活動,是否適當?

 

教師是否可以在課堂上,提及個人的政黨意見,攻擊或批評反對黨的政見?

 

如果學生沒有參與社會上的示威遊行活動,是否意味著學生太過於壓抑?是否代表學子失去了對未來的憧憬與夢想?

 

原則上,各級校園看版中,並無專門設立選舉海報張貼處,參與政黨活動的志願學生,在校園內隨處張貼心中的候選人,此舉是否合法?

 

如果開放校園管道,讓學生宣洩心中的不滿,發表對未來政治人物的期許,是否才表示教育民主與自由化?

 

在這個經濟繁榮富裕、科技昌明的21世紀,多元資訊不斷擴張,各國多採「學校多元化教育」的政策,校方與學子實在難以避免與社會政治分隔兩地,特此,如何在校園內,適當地提供學子發表對政治活動看法的機會,並非敏感話題。因為,年輕學子有權發言之外,亦有基本的能力吸收各派的政見,校方如果能夠客觀地安排相關選舉活動,可以避免學子受到民間參差不齊活動的負面影響。

 

再者,法國境內即將進行立法委員選舉,社會民間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選舉活動,如何在此關鍵時刻,訂定出一套完善的校園政治選舉系統,將可避免日後重蹈覆轍,各界再度對此話題加以爭論不休。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