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5/21》═════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掬一把活水
◎ 東安尋奇──多元文化探索
********************************************************************
◎ 掬一把活水
教案設計/陳錦織、朱素慧、周碧玉(台北市興隆國小)
教案發想
「我們離不開水,當然,我們也遇到許多水的相關問題:乾旱、水災,和水污染的問題每天在報紙、新聞和我們的生活中不停地被熱烈討論著。」周碧玉首先指出了「人」與「水」的息息相關,她並表示:「我們是想從最基本的的生活元素中,帶領孩子接觸水的基本科學常識,經過了解、思考和多元的探索,提升孩子關懷地球這個『水世界』(相對於其他星球,這句話,不為過喔!)的問題。」
參賽心得
首次參加鄉土教案的設計比賽,周碧玉現在重新檢視自己所設計的教案,她表示,她們彙整歷年教學檔案中相關「水」的單元,但時間匆促,所以,在整個設計單元就略顯龐雜、零散,也無法深入。將來,整個單元應朝小而美、精緻的方向邁進。
而在時間的掌控上,周碧玉也表示,教學時間往往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個別的差異,而常常需要調整,因此,要相當注意時間的控制和彈性的調配。
另外,在此次比賽中,他們需在電腦環境中經營一個虛擬的教室,進行師生的互動。然而,此舉需要相當的專業支持,除了面臨本身技術的困難之外,周碧玉指出,希望能有更友善的作業平台系統,讓師生都能上手,才能更忠實呈現教室互動真實的原貌。
秘技提供
周碧玉建議老師們要多看看、多聽聽,譬如要設計自然的單元,看一些科學書籍對老師的靈感就會有許多啟發,多看別人的設計點子,也是一個方法。
再者,教案應與生活結合,教師要設計課程的時候,選擇與生活結合的單元對學生來說是較親近的,也最易找到教材,因為教材就在生活中。周碧玉進一步說明,學生面對的是每天需要遇到的問題(盡管以前可能沒認真想過),但是,只要一上課,許多舊經驗自然就會一湧而上,課程和生活的緊密度就更高了。她舉例解釋:「目前缺水嚴重,我們主導學生共同討論節水的方法,訂定契約。不但能深入生活體驗,更活化課程內容,並能與時事結合。」
另一方面,親、師、生三方互動也是重要的一環。決定主題後,教師除了利用以往累積的教學經驗,針對主題的多元管道中收集相關教學策略之外,在與家長或與學生的座談互動中,引導學生談談他們想知道些什麼?得到什麼?用何種方式?缺少什麼?讓學生和家長有參與感,也知道學生和家長的預期,進而,在教師充分的專業與教學策略下,可以達成三贏的局面,也是設計的秘訣。
試教甘苦
在試教過程中所遭遇的甘苦,周碧玉簡單地提出3點:
1)結合教學與科技所遇到的困難:如何將班級的互動在電腦中呈現,是一個相當需要人力、專業和時間的問題。也因此,無法顧及比賽中第2階段的要求,做起來分外辛苦。
2)延伸課程中所發生的驚喜:為了強化與地方特色的連結,安排了3天2夜的澎湖親子親水之旅。在這次的活動中,讓住在台北的孩子大開了眼界,弄潮、戲水、推沙,尋找星沙的過程中,更留下許多美好回憶。而在校外的參觀中,當然也遇到許多棘手的事,特別是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往往無法有秩序、有禮貌地當一個觀察者、學習者。這也是其他課程可能可以加強的一部分。
3)家長與學生參與度所帶來的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家長的高度配合和學生課堂中的反應,是令人相當感動的,每每學生的一張圖或一個想法,都讓教學者知道,又朝預期目標更邁進一步,並享受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樂趣。
◎
東安尋奇──多元文化探索
整理報導╱特約記者李潔茹
東安尋奇──多元文化探索
教案設計/何旻陵(桃園縣東安國中)
教案發想
「因為這是個很好的活動,所以我報名了。」那時,何旻陵並沒有想太多,只是想要做些什麼,設計一些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動動快生鏽的腦袋,享受一下激盪腦力的快樂。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單純念頭,使何旻陵報了名,他認為至少多做一些總是好的。
但只有動手去做才能知道,自己缺少了什麼、又可以創造出些什麼?因為當老師的忙碌,並沒有很多的思考時間。何旻陵表示,在思考如何做設計或做些什麼,花了他很長的一段時間,他所面對的問題,也許會是多數人的問題:「我們學校最大的特色就是沒特色,怎麼辦呢?」努力地想和找,終於在時間截止的3天前勾勒出一個模型,卻在隔天看那張草稿時,被他全部撕掉。
「一個教案,如果連自己都覺得設計很乏味,那麼學生一定會覺得很無趣。」這個何旻陵以前帶活動的心得,逼得他在2天內生出了另一個教案,也就是入選的「東安尋奇──多元文化探索」。
參賽心得
這個教案讓何旻陵重新省視學校,既然沒有讓人引以為傲的古蹟,何旻陵的目光就定睛在「人」身上。東安身處在城鄉的外圍,因為工作而聚集的地方,會有很多不一樣的人,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至少這是台灣的基本特色,也就這樣決定了多元文化的主題。「雲南菜是我到那兒2年覺得最特別的東西,如果以食物為切入的點,至少會比較好玩吧!」以此,何旻陵就從飲食的探索開始,陸續找出了4個自己有興趣的大主題,再由主題找出想要教給學生的基本能力,由此編寫教材的內容。就這樣,靠著自己一個人,截稿前的2天內他搞定了一個教案。
「回頭再看這一個教案,裡頭有很多不夠成熟或可以更好的東西,一個人的思想還是太受限,如果有人可以一起激盪思考,絕對會更好。」但設計教案參賽的過程中,也讓何旻陵覺得學到很多:「特別是基本能力的認識,這些東西,只有自己真的動手去整理,才有可能會真的知道裡頭的趣味,設計教案並不是那麼難,難的是我有沒有心去動手做。」
秘技提供
不同於很多設計者在協同教學部分能組成一個完美的團隊,何旻陵只靠著單一的力量作教案,然而,在碰到問題或難關時,尋求同事的幫助仍是必須的。
試教甘苦
這分教案,一直被何旻陵自己視為教學評鑑檔。何旻陵語重心長地表示:「在這個工作崗位上,我一直害怕自己會失去那分教學的熱情,很多的現實與無力感,怕就這樣磨掉對這分工作的心。」當何旻陵思考到這點,懷疑自己「還有什麼?還能做什麼?還可以創造些什麼?」的時候,卻發現認真踏出去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能力還在。
何旻陵指出,在教材上是從零開始,必須努力翻閱文章,尋求合適的題材,教材就成為最棘手的部分,這對打字速度不快或電腦程度不高的何旻陵而言,著實是一項挑戰。
在面對學生時,何旻陵也往往一直擔心「想傳遞的知識或感受是否能正確無誤地傳達給學生?」或者,「只是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卻在學習效果上沒有任何作用。」然而,這次的教學卻讓何旻陵發現了,只要先經過統整或是有一主題的學習項目,學生會較有興趣或是較能獲得完整的知識。
何旻陵也重新省視:「學習的主角不是我,我該重視的是學生在學習上的反應與立即處理的能力,當我自己都無法有充足的知識時,我在解說或反應上,會非常的不理想。」
「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對何旻陵來說,設計教案是種學習,提醒著他,當初的熱情不可忘;實行教案,則是種省思,受困後才能再充足自己的能量,往前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