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媒 體 觀 察 電 子 報 〈第六十一期 2002.05.21〉

收視率之外,還有什麼!?

‥‥‥‥‥‥‥‥‥‥‥‥‥‥‥‥‥‥‥‥‥‥‥‥‥‥‥‥‥‥‥
‧訂閱人數:28,017人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觀共享網絡社群:http://tw.groups.yahoo.com/group/mediawatch_group/
˙媒體觀察電子報編輯: mediawatch.tw@yahoo.com.tw
˙媒體觀察服務信箱: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訂閱/退訂電子報:http://www.edirect168.com/enewsv2/

========================編輯室手記===========================

電視台的收視率爭奪戰由來已久,為的無非是作為搶佔廣告市場的
依據。奇妙的是,大家從來不太追究數據產生的方式,以及數據背後
的多重意涵,媒體經營者如此,廣告主亦然。傳播學界對媒體消費
行為的研究不勝枚舉,卻永遠也趕不上電視台對收視率的迷信,看來
台灣社會果真對『數字遊戲』具有高度的忠誠。

艱深的研究解不開數字的迷思,於是我們寄望於媒體消費者的自我
提昇:提昇對媒體內容產製的認識,提昇對盲目追逐收視率的抗議,
提昇作為媒體公民『參與』媒體製作的基本涵養。臺灣媒體觀察教育
基金會舉辦各式活動,舉凡講座、讀書會、志工營、媒體監看等等,
目的便是希望將傳播媒體與民眾拉近,使閱聽人在親身的參與中,瞭
解傳播資訊的操作方式,達到『媒體通識』的理想。

數字之外,觀眾也是可以說話的!

=======================《本期精華》==========================

◎【媒體講座】:WTO時代 - 文化、媒體、經濟

◎【媒體觀察】:收視率的反向思考─重視分眾化市場(李信漢)

◎【媒體觀察】:「國片」幾乎沒有市場可言(許景泰)

◎【媒體識讀】:從知識溝通到知識實踐:由「媒體觀察研究室」談起(黃浩榮)

◎【媒體see see看】:網路電視卡通明星「阿貴」,真的適合小朋友觀賞嗎?(鄭如雯)

◎【投稿】:一起來對媒體提出批判、評論與觀察!!

◎【媒體動態】:2002/05/09~2002/05/21

=====================《媒體講座》============================

◎ WTO時代 - 文化、媒體、經濟

 台灣在2002年元旦正式進入WTO,教育部特別推出「認識WTO終身學習
列車」,試圖讓一般民眾了解WTO與生活各個層面的影響。媒體觀察教育
基金會與富邦文教基金會特別針對文化、媒體、經濟三個層面可能造成
的影響,主辦系列講座。

第一場

*時間:五月三十一日(週五)19:00~21:00
*地點:誠品敦南店B2視聽室
*講題:『WTO時代下的媒體、文化與產業變遷』面面談

*主持人:吳水木(新聞局綜合計劃處處長)
*座談者:媒體經營者 胡元輝(台灣電視公司總經理)
文化出版業 官麗嘉(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
學者  陳尚永(輔仁大學廣告學系副教授)


第二場

*時間:六月八日(週六)13:30~15:30
*地點: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堂會議廳
*講題:『WTO時代,媒體對台灣產業及文化之影響』

*主持人:吳水木(新聞局綜合計劃處處長)
*主講者:須文蔚(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毛榮富(慈濟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王承志(慈濟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富邦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花蓮縣文化局


=====================《媒體觀察》============================

*作者:李信漢(世新大學公共傳播學系)

*主題:收視率的反向思考─重視分眾化市場

日前,陳水扁總統在參加台灣電視公司四十週年慶時,特別針對
當前媒體的各種亂象提出批評。於是一個古老的議題─無線電視公
有化又再次被拿出來討論。悲哀的是,無線電視公有化的議題從未
被放在專業的環境下討論,而是被各種政治議題模糊焦點,宛如禁
忌議題般,陷入政治不正確的尷尬情境中。

4/28日一篇名為<收視率下的集體焦慮>的讀者投書探討了收視
率如何影響媒體的新聞產製。在此文中,作者指出:在面對競爭激
烈的商業市場下,各新聞台無不以追求高收視率為目標,使得新聞
內容越來越暴力,越來越八卦娛樂化。然而,閱聽人在面對如此龐
大的資訊時,已明顯出現消化不良、新聞中毒等資訊焦慮症狀。處
在今日媒體爆炸時代中的我們,實應思考媒體的內容究竟『對我的
生活造成了什麼影響?』

有線電視法通過後,各家有線電視新聞台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
現,一時之間可供閱聽人選擇的頻道變多了。但是,頻道增加後各
種媒體亂象也隨之出現,像是社會新聞的比重不斷增加、八卦新聞
層出不窮等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雖然有線電視的開放就像是打開潘
朵拉的盒子般,各種荒誕離奇的媒體亂象不斷冒出,但是我們卻保
有一個希望─多元的自由意見市場。打開電視,一個家庭的收視狀
態可能有以下的幾種情形:追求流行的姊姊愛看娛樂新聞;喜歡運
動的哥哥偏好運動頻道;愛看八點檔的媽媽不放過任何一齣連續劇
;而爸爸則是政治談話節目的忠實觀眾。有線電視開放,多元化的
有線電視頻道滿足了不同層級的閱聽人需求。這是過去三家無線電
視台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一言以蔽之,有線電視所帶給我們的好處就是避免言論一言堂,
提供更多資訊、更競爭及分眾化的媒體市場。過去威權時代,三家
無線電視台完全由黨、政、軍所控制。報導的新聞不是一模一樣,
就是大同小異,缺乏其他觀點的剌激。多元資訊及分眾化媒體使閱
聽人的視野更寬廣,這是有線電視開放後帶給閱聽人最大的貢獻。
有線電視雖替我們帶來資訊多元的甜美果實,卻也帶來令人意想不
到的惡瘤,批判政治經濟學者在研究大眾傳播媒體時指出:媒體運
作的過程中,閱聽人被視為一種商品,以作為電視台交換廣告收入
的籌碼。檢視現今的商業電視台,我們發現各家新聞媒體無不投入
收視率的熱戰之中。如此競逐收視率的惡果,導致三個嚴重的問題:

一、新聞工業化

台灣目前的新聞頻道是各類節目中最多的,但是各新聞台播報的新
聞內容卻相似度極高,毫無區隔性,這樣的新聞就像是同一家工廠
製造,由不同代理商出售般的規格化。究其原因,就是各家新聞媒
體不約而同地以羶、色、腥的新聞呈現方式吸引閱聽大眾,追求商
業利益的結果。

二、新聞娛樂化

當我們收看電視時,可發現八卦色情新聞、社會新聞、暴力衝突新
聞、立委作秀等戲劇張力大的軟性新聞已充斥在我們的視聽環境中
。這種媒體亂象提供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是否我們在收看、收聽
新聞時早已跳出資訊蒐集的目的,而轉換成一種尋求娛樂的形式,
為的是宣洩我們生活中的鬱悶情緒。

娛樂本是媒體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時下新聞媒體所提供的娛樂卻
令人不敢恭維。根據學者班都拉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
人們會因所觀察到的社會現狀做出模仿學習的行為;同時,閱聽人
往往是透過新聞媒體所提供的框架來認識世界。倘若新聞報導有所
偏頗,那麼閱聽人就更加難以窺得世界的真實原貌。於是一個值得
關注的問題產生了,若閱聽人透過時下的新聞報導來認識台灣社會
,那麼他可能認識到一個混亂、衝突不斷的台灣社會,進而出現反
社會的行為。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發生在去年的「自殺潮」現象。
新聞媒體不斷報導自殺新聞,造成一些原有自殺意念的人模仿並合
理化其自殺行為。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焦點就是剌激淡化問題。商業電視台為了提升收
視率,不斷地以增加社會新聞等灑狗血方式來完成其目標。媒體不
斷「加重」新聞口味滿足觀眾,長期下來閱聽人便對原先口味產生
「剌激淡化」現象,而媒體只好再加重口味討好觀眾,如此惡性循
環的結果是非常可怕的。

三、資訊焦慮

資訊多元化後,龐大的資訊量不僅一般閱聽人難以招架,就連媒體
工作者也顯得焦燥起來。以新聞工作者而言,為了避免獨漏新聞的
情形發生,於是產生了SNG新聞氾濫、「有聞必錄」等的新聞怪象。
新聞品質已不再為媒體工作者所重視。以閱聽人而言,為了避免孤
陋寡聞,只好大量收看新聞節目以滿足內心的空虛。

學術界之所以一直對無線電視公有化懷有夢想,乃是希望有朝一日
台灣也能出現如NHK、BBC般強而有力的公有媒體。以現況而言,四
家無線電視台比有線電視台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理應擔負起更多
的社會責任。身為閱聽人的我們有權要求四家無線電視台做出更好
、更有水準的節目。而不是盲目追求收視率,製作庸俗化節目,成
為嗜血的蒼蠅。再則,媒體經營者也應注重分眾化的媒體市場。過
去影視新聞是不會放在晚間七點新聞的;娛樂新聞不是不能播,而
是應考慮一基本問題:閱聽眾的不同。收看娛樂析聞的閱聽群自然
會優先選擇專業的娛樂頻道,而非傳統的新聞頻道。新聞媒體工作
者硬是將娛樂新聞放入傳統的新聞時段中,是否在企求製作一個適
合「閣家觀賞」的節目呢?其效果令人懷疑,其動機也令人費解。

如何在分眾化的媒體市場下建立媒體本身的自我風格,追求最大的
收視群,恐怕才是一個值得媒體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
◎收視率下的集體焦慮(何國華)
http://www.mediawatch.org.tw/longterm/read.asp?index=147


=====================《媒體觀察》============================

*作者:許景泰(輔大大眾傳播系)

*主題:「國片」幾乎沒有市場可言

台灣電影還有市場嗎?從戲院、VCD、DVD、錄影帶到有線電視
台,甚至盜版市場,台灣電影已經幾乎沒有市場可言!這樣強烈
悲觀的論調,非僅是外行人看內行人對台灣電影看「衰」的不樂
觀,而是現今電影市場面臨全球性解放順應而成的心態。

台灣電影在市場上的急度萎縮,從最常包租(或僅存)的中國
戲院或奧斯卡戲院等上映國片戲院的淪陷、快速萎靡可窺見一般
;更有甚者,國片已逐漸成為「影展」才有機會觀賞的到的稀有
「國寶」。相對於這樣積弱不振的情形,大陸一年有三分之二的
時間「強制」上映「國片」,是十分令電影從業人員羨慕的。更
遑論,大陸電影年產量高達百部以上,香港電影市場雖受金融風
暴的影響,也有近百部的產量,而我們卻只能寄託在即將廢止的
電影輔導金上,靠著金馬獎維持台灣國片的一點尊榮與價值。我
們玩笑式地嘲諷台灣電影工業,在兩岸三地均加入WTO的情形下,
華人電影市場所面臨的衝擊與威脅,台灣所受的影響應是三者之
中最輕微、對本國產製的電影,在票房影響最少的吧!

近年來,台灣電影始終處在「實驗性」的階段,制度化、轉虧
為盈的進程遙遙無期。個人認為,主要的原因很簡單,一來,政
府對於台灣電影工業始終設定在鼓勵大於積極施行有效配套政策
,電影必然成為「次等」的輔導性媒體,長期為好萊塢工業幾近
毫不保留地侵蝕吞併;二來,台灣影片最大的特色是無明星與職
業演員,題材的選取也受限於為爭取微薄的「輔導金」,選擇較
嚴肅或藝術性的題材,娛樂性降低,也進不了海外主流市場,轉
變成病態性的一味追求藝術性價值,卻失去觀眾的支持。

多管道的發行通路,並沒有讓台灣電影市場獲得充分的發展空
間,反而為美國好萊塢更普遍地襲捲,成為每一個家庭裡習慣的
口味。此現象在同樣市場自由的香港亦然,不同的是香港電影傳
統市場,並不全為美國獨占,主因在於香港電影工業成熟的片廠
制度及發行體制,雖然仍不及美國大片場龐大專業的分工機制,
但跨國性合作拍片、明星制度醇熟及通路市場與大陸的接軌,均
使得香港足以成為東方電影重鎮所在。

當我們為《臥虎藏龍》在奧斯卡獎大放異彩感到驕傲的同時,
驚喜台灣電影復興終於有了新的曙光,辦法就是加入國際集團,
藉著人才交流及帶入完善的片場制度,促使疲弱不振的台灣電影
能走向成熟。不過話說回來,台灣又有幾人能像李安一樣,召喚
來自兩岸三地的超級電影卡司及台灣最愛的美國作為強力促銷通
路的管道,以合製的模式產出具國際市場的電影呢?

台灣政府喜以追求經濟至上的高科技產業為重,施政重點自然
不會投入於國人早已看淡、灰心的國片市場。深不知像電影這樣
兼具娛樂及文化、藝術價值性極高的產業,也能為經濟創造奇蹟
,為失業人口找到更多元的出路。短淺的視野,在全球化大舉展
開的脈絡中,才深覺台灣電影在華語世界裡頭的渺小,自陷於外
患(美帝)、內亂(政策)的窘境,國人對台灣電影自然失去信
心,在兩岸三地華語電影中,僅依託著每年幾部得獎影片,虛榮
的為自己感到一絲絲的欣慰。

───────────────────────────────
◎好萊塢電影 本地戲院另一威脅(劉立行、陳嘉彰)
http://www.mediawatch.org.tw/longterm/read.asp?index=141

◎影視政策 開放有餘配套不足(魏玓)
http://www.mediawatch.org.tw/longterm/read.asp?index=140


=====================《媒體識讀》============================

*作者:黃浩榮(台大新聞研究所)

*主題:從知識溝通到知識實踐:由「媒體觀察研究室」談起


「你對這個世界造成什麼真正的影響?」

-- Stuart Hall

知識,是實踐的導引,而實踐卻不必然侷於特定的表徵或展現
形式當中。知識實踐的層次、深度乃至外顯形式,實乃不一而足
,也不應該對其設限。諸如遊行抗爭、著書立言、發表演說等等
都是實踐的形式之一。我們甚至可以說,若對知識的實踐形式有
所設限,即阻扼了知識的啟迪能力、也束縛了知識實踐的變革活
力。

特別是對於具備「教育」特性的知識內容,其終極理想,毋寧
是期望這些知識論述的閱聽對象(不論是透過大眾傳播、分眾傳
播或親身傳播過程而取得知識論述者),能夠以自身意識為知識
的載具,以自身主體為知識的實踐者,並以自身行動為知識的實
踐場域,從而經由主體的日常生活各層次,將知識的內涵在地化
且具象化地表徵於人類生活的各領域。

就在二月二十八日,一個知識的實踐場域 --「媒體觀察研究室」
正式成立了。其宗旨不僅在於廣邀媒體研究同好、增進知識交流
與情感聯繫,更重要者,是盡力為國內媒體通識的提升略盡棉薄。
迄今兩個月的光景,總的看來,這個研究室的運作成果並未辜負
最初的成立理想,也達成某種程度的知識實踐功能。質言之,媒
體觀察研究室的運作模式與一般讀書會殊無二致,所不同者,在
於輕鬆、無壓的研討情緒,以及偶爾綴飾其間的幾分課堂之氣。

不過,筆者並不敢將此侈談為常規之「教育」,而是傾向將其視
為「知識溝通」的一種。這種知識溝通的過程,對於本身已負載
著教育特性的「媒體通識」來說,即可謂為「媒體通識之實踐」
的一個層次:藉由媒體知識的溝通傳布,將蘊含「認知媒體內容
、解讀媒體迷思、批判媒體霸權、監督媒體運作、改善媒體環境」
等理念與作用的知識符號,傳遞給研究室的每一成員。不僅以此
達成知識的「告知」(inform)功能,更賦予每位知識分享者以
力量(empowering),期望他們(也包括筆者)能於日常生活中
,隨時落實所習之媒介通識內涵。

例如:在觀看媒體內容時能保持批判的警覺(critical awareness)、
積極汲取更多的媒體知識、引導家人或朋友如何解讀媒體、為文
投書、發表評論、參與媒體改造運動等等,都是媒體通識透過主
體實踐、進而對世界產生影響的方式。

媒體通識的實踐方式乃難以計數,職是,對於媒體通識的推動者
而言,實不應執意將媒體通識的實踐方式與效果層次定於一尊。
否則,近於功利取向的偏狹作風可能適得其反,由於對特定目標
的過度追求,反卻阻扼了媒體通識的能力與活力,也降低了公眾
對於媒體通識的嚮往與期許。

我們對於媒體通識的推動所應抱持的態度,較理想者,應同Hall
在引言中所展現的基本精神:期待每位知識份子/媒體通識分享者
,能夠憑藉所學,對這個世界造成真正的影響 -- 至於他們影響
世界的方式與過程,則無須設下狹隘的門檻。如此,不僅可為知
識的實踐保留無限寬廣的開發空間,也同時彰顯我們對於人的尊
重與對主體創意的肯定。

=====================《媒觀活動》============================

★<號召>全國關心媒體的朋友一起來對媒體提出批判、評論與觀察。

快點寫下您所關心的「媒體觀察」議題:
寄至:mediawatch.tw@yahoo.com.tw, 媒體觀察基金會編輯部收 就可以囉!

《投稿注意事項說明》

§來稿請附 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及聯絡電話。
§請註明來稿題目;信件以600-1200字以內為佳。
§本會對來稿有刪修權,不願刪稿者請註明。

§投稿注意事項: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
、聯絡電話(辦公室及家中),俾便刊出後奉酬。請自留底稿,原則上不退稿。

§投稿信箱:mediawatch.tw@yahoo.com.tw

§欲知更詳細說明可至網站查詢: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體see see看》=========================

*作者:鄭如雯(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研究員)

*主題:網路電視卡通明星「阿貴」,真的適合小朋友觀賞嗎?

在學校正規教育體系中,上網幾乎是所有中高年級以上的兒童與
青少年必須學會的基本資訊素養之一;一般而言,學校老師和父母
也都希望小朋友能善用網路來搜尋課外資料。但網路除了是一項新
興的學習工具外,它更透過動態影像、圖片和聲音、音樂等多媒體
形式,提供豐富且有趣的資訊,深深吸引著小朋友。例如「阿貴」
,它不僅跨媒體地活躍在電視、新聞等不同媒體形式中,更紅遍華
人網路世界,儼然成為網路當家小生...。

詳文請見:http://www.mediawatch.org.tw/longterm/read.asp?index=148

───────────────────────────────
◎本文由富邦文教基金會提供。

◎如欲索取「媒體see see看雙月刊」,請電(02)2704-8856。


======================《媒體動態》===========================

◎終身學習節目 電子媒體應提供時段
終身學習法草案 立院初審通過 留職留薪學習制度獲法源依據

立法院昨天初審通過「終身學習法」草案,草案十四條明訂電子
媒體應提供一定比例時段的頻道,播放有關終身學習的節目,電視
、廣播、網路、平面等媒體若積極參與終身學習節目製播,並提供
或排定時段免費或低價播放,政府應予補助或獎勵;提案立委江綺
雯說,這條文將鼓勵媒體推動全民終身學習,終身學習法也是一部
具生產力的法律,藉此提升人力素質及國家競爭力。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二十日審查江綺雯、李慶安、王雪峰
等八十八名立委提出的終身學習法草案,草案第十五條原規定
修習終身學習課程的學費得抵免綜合所得稅規定,因財政部認為
將減少兩億到六億元左右的稅收,部分立委認為會有藉此避稅的
不公平,遭到刪除。

不過,草案第三條的帶薪學習制度,讓機關或雇主給予只工固定
公假,接受教育成長課程的留職留薪學習制度獲得法源依據,草案
十八條更規定教育部對積極推動原工帶薪學習制度的機關或雇主得
予獎勵。

【2002/05/21 聯合報】


◎媒體抗議 司院開放部分區域供採訪

司法院長翁岳生五月十五日上午在媒體抗議下,決定開放法院內
部分區域供媒體攝影錄音採訪,司法院秘書長楊仁壽也暗示,會將
長期以來在法院舉牌干擾秩序的柯賜海,列為不受歡迎人物,未來
柯必須憑傳票才能進出法院。

司法院原在未事先溝通情況下,於四月十八日發函各法院,要求
各法院原則禁止攝影、錄音器材進入法院,媒體被迫在法院外圍攝
影及錄音採訪,引發法院管理和新聞自由界限的爭議。

台北司法記者聯誼會一再表達支持合理限制的立場,但反對司法
院忽視媒體採訪需要及人民知的權利,及法院無法處理柯賜海舉牌
擾亂法院秩序,卻將責任歸諸媒體的態度,經過幾度協商無效,聯
誼會成員十五日上午向司法院遞交由卅家媒體共七十餘人簽名的抗
議書,爭取合理的採訪空間。翁岳生接下抗議書後,隨即轉交秘書
長楊仁壽,兩人都強調法院要有尊嚴,也都指媒體的報導助長法院
內的作秀行為,傷害司法,司法院承受外界很大的壓力,如富邦集
團總裁蔡萬才即為法院亂象寫信到司法院,司法院才決定限制攝影
及錄音器材進入法院。

在場的媒體記者則回應說,法院長期讓公權力不彰,縱容有些人
擾亂秩序,拿不出有效解決對策,卻以管制媒體的方式解決,處理
方式不合邏輯,罪不應在媒體,媒體代表強調法院一樓是行政區域
,非法庭區域,沒有理由限制媒體進出。

【2002/05/15 聯合報】


◎明星糾察隊 反被「糾察」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五月十日發布新聞稿,呼籲衛視中文台
停止製播「明星糾察隊」節目,以遏阻跟監偷拍的歪風。對此,衛
視中文台稍晚則回應表示,該節目為真實事件的模擬重製,藉此對
社會大眾產生警示作用,製播手法並無違反社會道德之嫌。

 媒觀指出,根據日前報載,台視「金剛糾察隊」原封不動的搬至
衛視中文台,改名為「明星糾察隊」,同樣是跟監偷拍性質,對象
指向明星,話題變得更辛辣。「金剛糾察隊」曾遭新聞局點名警告
,但製作人胡志偉表示拍攝方法不會改變,甚至會用安裝針孔攝影
機的方法來「蒐證」。

 媒觀強調,之前第一季「全民監看報告」發表後,已要求此種跟
監偷拍節目停止製播,而台視也做出改善承諾。媒觀肯定台視做法
,但對衛視中文台新瓶裝舊酒的做法提出嚴正譴責:希望該台重視
民眾深惡痛絕的跟監偷拍歪風,停止製播此類節目、以正視聽,否
則媒觀將視情況發起消費者抵制行動。

【2002/05/09 聯合報】


◎首屆卓越新聞獎 11月頒獎

今年終於有了屬於新聞人的獎!由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
辦的首屆「卓越新聞獎」,昨天舉行電視類獎項籌備座談會,邀無
線、有線電視頻道新聞部主管參加,預定十一月初舉行頒獎典禮。
較電視、廣播金鐘獎最大差別的是「卓越新聞獎」不會有任何表演
節目。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是前新聞局局長蘇正平,在今年一月間全力奔
波促成,參加角逐的對象是廣播、電視及平面等媒體,基金會董事
長由學界頗負眾望的傳播學者徐佳士擔任,執行長官麗嘉,另有來
自企業界、學界等人擔任基金會董事,這項獎勵被媒體界喻為「台
灣普立茲獎」。

據官麗嘉執行長表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既是非官方性質,資金
來源就不可能來自政府,一些企業界原先答應前新聞局局長蘇正平
捐款,但受到蘇正平職務異動再加上整個大環境持續不景氣影響,
使得很多企業界資金都未到位,逼得她只好拜託董事另闢管道。官
麗嘉又說,雖然基金會的資金有限,但仍得堅守「非官方」的精神
,絕不會向政府要一毛錢,最起碼今年的頒獎活動還可以撐得過去。

電視類獎項暫時分成「即時新聞獎」(重大事件報導)、「專題
深度報導獎」及「時段新聞獎」,但昨天與會的各台新聞部主管建
議,似應再加「主播、主持人獎」及「年度傑出記者獎」。

【2002/05/09 聯合報】


****************************************************************

★媒體觀察電子報全文檢索可以瀏覽過去精采的電子報喔! ^(@@)^
http://lib.edirect168.com/enews/enews.asp?CH=202

****************************************************************

★投稿-刊登: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sendarticle.asp

═══════════════════════════════════
        
        台 灣 媒 體 觀 察 教 育 基 金 會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觀共享網絡社群:http://tw.groups.yahoo.com/group/mediawatch_group/
˙負責人:賀德芬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媒體觀察電子報」主編:沈世華、許景泰 (mediawatch.tw@yahoo.com.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