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2002

 

     

2002-05-25 發行 NO.021

  
企劃專題 綠建築─人類迷思或永續願景?(一)
      

綠建築─人類迷思或永續願景?(一)

作者:李永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綠建築/環境規劃設計的原則應該是在大自然之涵容能力下,結合美學、文化、地景、及規劃設計方案的共同交集,在這個交集中必須有大家認同的儉樸生活方式。

壹、前言

  關於綠建築/環境規劃設計的討論最近愈來愈受到重視,這些討論可以光譜的類比方式加以說明。在光譜的這一端,專業者嘗試分辨「好」建築與「綠」建築之間的差別,有些人將玻璃圍幕牆、不銹鋼、室內空調、及高價位的跨國公司大樓及商業辦公大樓稱之為「生物氣候建築(bio climate architecture)」(Lloyd Jones, 1997),而將綠色運動稱之為透過規劃設計以得到永續的答案(Woolley, 1998)。而光譜的另一端,則有愈來愈多有趣但缺乏中心思想的建築科技做法的提出,這些思想家致力於發展各種不同的方法,例如「環境偏好方法(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Method)」(Anink et al., 1996)等,這些方法將環境議題簡化成系統性的技術選擇,但這些選擇往往只是為了獲得「綠色標章」的讚賞,並沒有真正對永續發展的社會變遷作出任何貢獻。

  光譜的這二端都急於撇清他們和一般「嬉痞式(hippie)」環境規劃設計的分野,對上述這二類型的專業者而言(這些人冀望使「綠建築」成為政治上受尊敬且正確的選擇),泥土、稻草、木材、及玻璃屋頂蓋起來的綠建築不啻讓他們膽顫到心頭。

  即便如此,「深層綠色(deep green)」方法及新的「綠色技術官僚(green technocrat)」之間的政治對話卻很少浮上檯面(Woolley, 1998),或許是因為不少綠色運動的擁護者為了增加環境意識並減少對產業的負面衝擊,而接受類似「自然的一步(the Natural Step)」替公司企業在「源頭」背書的作法(即便這種作法是弱永續性且會稀釋綠色的原則),例如,大多數木材商都會說他們的木材來自「永續的來源」或「經營良好的森林」,即便這些木材很少符合WWF及Soil Association所建議的國際標準(Brady, 1998)。

貳、綠色材料?

  不少公司供應「對環境友善的漆料」,雖然這些漆料包含低的溶劑,但它們大多數建構在人工合成的化學物及石化工業上而會製造環境問題(即便室內空氣品質聲稱己被改善)(B&Q, 1998)。

  目前有愈來愈多的製造商提供「綠色」產品,但即便在技術水準上仍有許多地方待改進,以分辨什麼是「綠色」、什麼不是「綠色」,在公共辯論上卻很少觸及這個議題,也尚未有科學的共識出現。其中,道德的議題往往是討論的核心,但是如果和財政、投資及農業部門相比,營建業界及環境規劃業界對這個議題仍舊是處於「無厘頭」的盲點,有些推動方案(大多數是由產業界所推動的)可能只會「粉飾太平」或只是「綠色幌子」,而不去探討真正的環境規劃設計之衝擊及製程之決策;而消費者只能猜測他們是否真正被引導到永續的生活方式。檢驗許多建築物及營建材料的環境分類系統發現,即便大部份有合理且客觀的評估標準,有些仍然相當主觀且深受政府及社會大眾態度的影響(Woolley et al, 1997)。

  我們可以從綠建築及環境規劃設計的角度上提出一個類似的問題:使用者如何知道建築師或環境規劃師具有綠色的信念?雖然有一些學界的研究人員在從事綠建築或環境規劃設計的研究,但是專業技師團體(例如中華民國建築師學會或都市計劃學會)現階段並無法提供專業人員進行這方面的檢定(註1)。建築師或規劃師彼此的態度也有相當大的差異,有的專業者認為綠建築及環境規劃設計和其他傳統方法雷同,只是「新瓶舊瓶」的差別而已,但有的專業者則對綠建築及環境規劃設計投入相當多的心血,且認為未來將成為這個領域的主流。

2002「台灣地球日電子報專案」徵求襄助公益廣告 

宗旨:提供綠色生活通訊,傳遞地球環境報導,提醒地球是我們唯一
   共同家園,提供簡易可行的生活行動方案。
時間:地球日期間週1-5發刊4週共20次、非地球日期間雙週發刊乙次。
對象: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一般訂戶、團體贈報等。
年度內容:以2002世界地球日『護衛家園』為主題,引申三大核心內容
      --生態足跡、新新能源、無車日。
參與方式:認捐一日為單位時只要襄助1.2萬元、認捐一週為單位時只
      要襄助5日共6 萬元,組織、個人、 獨家或聯合皆歡迎。
價值回饋:刊頭標示公益贊助、提升本土綠色形象、提升國際環保形象
      (有助WTO競 爭)、長久查詢史料典 藏、無限廣告曝光次數、
      獲得捐款抵稅收據、獲贈 金恆鑣先生親筆贈送生態名典-種
      樹的男人(滿1萬送1本)。

聯絡方式: 陳瑞賓886-2-25783487  being@e-info.org.tw    
      林明志886-2-25177850 eco@e-info.org.tw 

國外資訊

相關訊息請詳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

相關連結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
世界地球日網站   http://www.earthday.org
台灣地球日網站  http://www.earthday.org.tw
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

台灣2002地球日電子報編輯群

發 行 人:盧道杰
執 行 長:林明志 
協同執行長:陳瑞賓 
學 術 顧 問 :賴哲義 (整合學)、金恆鑣 (生態學)、陳章波 (海洋學)
      李永展 (社會學)、張四立 (能源學) 
總 編 輯:朱惟君
副 總 編 輯 :黃怡碧
主   編:江嘉萍
網 頁 編 輯 :杜建億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環境資訊協會 Environmental Info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886-2-25783487 台北市八德路3段12巷70弄15號1樓
http://www.e-info.org.tw E-mail: service@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