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教改人士的盲點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2.05.28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教改人士的盲點

 

【左右看】再談台灣主體性

 

【教育小報報】

 

******************************************************

【社論教改人士的盲點

 

最近,80名立委聯署建議,要求教育部廢除多元入學方案,恢復聯考(改良式聯考)。同時,某民意調查發現,多數家長認為,多元入學方案並未減輕學生考試壓力,並質疑其公平性。不少評論亦指出,多元入學方案有利於家境富裕學生,因為只有她/他們才有可能負擔,子女各式各樣的才藝學習及校外活動。若入學方式有利於中上階層學生,不僅失去公平性,也不利於社會階層的流動。

 

另方面,教改團體則站出來為多元入學辯護。他們指出,在多元入學政策的帶動下,學校的教學已趨活潑化、生活化、本土化。民間教改團體認為,目前多元入學制的部分缺點,例如基本學測對學生造成的壓力,都可以透過技術的改進而得到解決。

 

這個攸關無數年輕學子、家長受教權益的爭議,確切地呈現相當錯置的情景。主張多元入學制者,多屬教改人士。教改人士,正如近10多來其他社運菁英,為追求社會正義公平的理念而奮戰不懈。但令人覺得反諷,維護公平性與照顧貧窮學生者,反而是那些主張取消多元入學制而回歸改良式聯考,常被標識為保守人士者。

 

這個矛盾的現象,正反映了這些年來,國內教改人士(及其他社會人士)的巨大盲點:只注意過去威權體制的禍害,未注意到,在教育鬆綁等市場化的機制下,可能產生的弊端。

 

從早期森小等教改團體,到3、4年前由李遠哲院長所領導的行政院教改團體,其主要的焦點都集中於,解除教育部過度的干預。過去教育部誠然管得太多(一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仍有許多仍待改善的地方)。我們完全贊同教育必須從這些繁雜管制中鬆綁。但鬆綁的結果,很自然地被導引到自由市場化。政府不管教科書的編印,結果書價三級跳;入學要多元化,於是學生開始苦學鋼琴、練舞蹈、勤出國旅遊等等。這個表面看似自由、公平的市場機制,其結果貧富的受教機會,其鴻溝必然會加大、加深。

 

追根溯底,關鍵出在台灣教改人士(及其他社會人士),缺乏對自由市場等資本主義體制深刻的理解與批判力。我們期待具有批判力的教改團體,能夠在這個教訓下開始萌芽,如此,才可真正找出台灣教改的直路。

 

 

(回目錄)

 

 

【左右看】再談台灣主體性

 

【左看】新國家的想像與真實

 

■鄭谷雨

 

新世紀又多了個新國家--東帝汶。在5月20日這一天,聯合國的東帝汶過渡政府(UNTAET)將政權移交,表面上終結了數百年的外來統治。

 

但是新國家的建立不等於外來支配的真正結束。不但當年趁葡萄牙革命時,強佔東帝汶的印尼不願放棄其支配地位,另個鄰邦、美國的親密戰友澳洲,一方面長期支持印尼的殘暴統治,一方面覬覦帝汶海蘊藏的大量石油,企圖以不平等條約強占,使原本可以藉此天然資源擺脫貧窮的東帝汶人民,表面上獲得了政治獨立,卻無法擁有經濟的自立。

 

東帝汶主要政治勢力,由古斯毛領導的帝汶抵抗全國議會(CNRT),其所追求的自決不是以民眾的蜂起逐走外來勢力,而是希望憑藉和帝國主義妥協(所謂「和解」)、尋求澳洲或葡萄牙等資本主義強權的支持,獲得從印尼分離的權利,使東帝汶的地方菁英成為強權的次級夥伴。

 

如今的東帝汶平均國民所得僅478美元,是世界最窮的20個國家之一,超過40﹪民眾每天僅靠不到55美分生活,超過一半民眾是文盲,初生嬰兒中更有一半以上體重不足。所謂的外援,不是致力於促進民眾的自主,反倒是用來鞏固強權的政經利益。

 

社會經濟支配沒有消除,政治獨立不過是個表面文章,依靠強權的背書也無法得到真正的獨立,東帝汶的例子非常清楚地說明這點。(社運工作者)

 

 

【右看】別人能,為什麼台灣不能

 

■林國斌

 

上周六,親中國的團體舉辦研討會,企圖以全球化大潮來否定本土化的正當性,這是台灣對本土化反動的又一顯例。

 

在國民黨獨裁統治時期,本土化的聲音被嚴重的壓抑,但是隨著蔣經國的革新保台論,有限度的本土化得到允許,但遠遠不是真正的台灣化。解嚴以後,本土化、台灣化才逐漸成為主流的意識型態,風行草偃下,不管是統派媒體、御用文人無不轉向,向本土派輸誠。

 

但是反動的力量決沒有根絕。隨著中國政經實力的提升,台灣內部的言論風向似乎也悄悄出現變化。原本一度吃鱉的統一派,以各種不同的論述取向來回擊本土化。「全球化」用來正當化在經貿上向中國的過度傾斜。「民族國家終結論」被用來證明政治主權已不再重要、主權國家成為過時的東西。還有什麼本土化與中國化相輔相成等論點,無奇不有。

 

總之,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力抗本土化的潮流。其實,民族主義、主權國家不但不是19、20世紀的遺跡,在21世紀更有其正當性、必要性。君不見,民族主義已成為當前各國家、民族高舉的旗幟,法國如此、荷蘭如此、巴爾幹中東諸國如此,連東南亞的蕞爾小島--東帝汶也積極追求、建立新國家,並且獲得了成功。我們不禁要問:東帝汶行,台灣為何不行?(自由撰稿人)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