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 體 觀 察 電 子 報 〈第六十二期 2002.05.30〉 記者與災難新聞的一線之隔 ‥‥‥‥‥‥‥‥‥‥‥‥‥‥‥‥‥‥‥‥‥‥‥‥‥‥‥‥‥‥‥ ‧訂閱人數:28,047人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觀共享網絡社群:http://tw.groups.yahoo.com/group/mediawatch_group/ ˙媒體觀察電子報編輯: mediawatch.tw@yahoo.com.tw ˙媒體觀察服務信箱: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訂閱/退訂電子報:http://www.edirect168.com/enewsv2/ ========================編輯室手記=========================== 連續一周來媒體籠罩在華航空難的陰影下,過多的災難與災難新聞似乎 已經將臺灣社會大眾『訓練』地愈來愈能『專業』的面對悲傷事件;處理 事件的相關單位即使在眾多責難之下,也愈來愈有『冷靜』的應變處理。 從八十八年的921地震以來,八掌溪事件、那莉風災水患、以及多次的地震 、飛安災難處理,我們是不是已經身經百戰!而回頭再看這些事件,我們 是不是也不免感歎「新聞」成為「歷史」是如此的快速且無情! 在此番觀察之下,惟獨媒體的表現仍然停留在『超現實』的激情演出, 為了刺激收視率、或為了個人過多的主觀熱情?完全拋棄了新聞專業意理 講求的『客觀報導』。 為此本期電子報特別選錄一篇由線上記者所提供的心情故事,用親身的 體驗告訴閱聽人新聞現場的辛苦與無奈,也提醒新聞工作者訓練自己用客 觀的角度去『反映』事件真相。從媒體監督社會的功能來看,報導者過度 的情緒煽動效果,絕非對社會、對閱聽人的正確告知方式,陳孝凡記者文 中所提『遠鏡頭、平靜』的取景報導,或許也可以作出兼具事實報導與人 文關懷的新聞故事。 =======================《本期精華》========================== ◎【媒體講座】:WTO時代 - 文化、媒體、經濟 ◎【實務觀點】:星相大凶!中共飛彈?電視新聞「炒」過火了(陳孝凡) ◎【媒體觀察】:再思考收視率於節目策略之運用(王沛娣) ◎【媒體觀察】:陳俊生變裝當小偷?!(林妙玲) ◎【專欄專評】:衣著性別越界的空間 (何春蕤) ◎【媒體see see看】:香菸廣告細細看,菸害防治第一步(鄭如雯) ◎【投稿】:一起來對媒體提出批判、評論與觀察!! ◎【媒體動態】:2002/05/22~2002/05/30 =====================《媒體講座》============================ ◎ WTO時代 - 文化、媒體、經濟 台灣在2002年元旦正式進入WTO,教育部特別推出「認識WTO終身學習 列車」,試圖讓一般民眾了解WTO與生活各個層面的影響。媒體觀察教育 基金會與富邦文教基金會特別針對文化、媒體、經濟三個層面可能造成 的影響,主辦系列講座。 第一場 *時間:五月三十一日(週五)19:00~21:00 *地點:誠品敦南店B2視聽室 *講題:『WTO時代下的媒體、文化與產業變遷』面面談 *主持人:吳水木(新聞局綜合計劃處處長) *座談者:媒體經營者 胡元輝(台灣電視公司總經理) 文化出版業 官麗嘉(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 學者 陳尚永(輔仁大學廣告學系副教授) 第二場 *時間:六月八日(週六)13:30~15:30 *地點: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堂會議廳 *講題:『WTO時代,媒體對台灣產業及文化之影響』 *主持人:吳水木(新聞局綜合計劃處處長) *主講者:須文蔚(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毛榮富(慈濟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王承志(慈濟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富邦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花蓮縣文化局 ==================《實務界人士開講》========================= *作者:陳孝凡(中國時報記者) *主題:星相大凶! 中共飛彈? 電視新聞「炒」過火了 筆者大半個月前就訂好華航機位,準備由香港轉赴新疆採訪;但 後來因種種因素考量,終於「心不甘、情不願」的還原早已打包好 的行李,決定放棄,怎知幾小時後,原訂搭乘的華航611班機,竟 然發生了意外悲劇! 猶記得兩周前,記者處理三位同業不幸在倫敦發生車禍的消息, 當時,我下筆力求謹慎,就是不希望給人矯柔造作的感覺,這樣才 能真實刻劃兩個年輕隕落的生命,當時曾對同業促狹道,「我兩周 後要到新疆採訪,萬一有狀況,可別太濫情,把我報導成完人!」 差點一語成讖、從報導別人變成被報導的主角,這兩天除了慶幸 自己逃過一劫和感謝同業好友的關心外,在長時間看著電視新聞的 相關報導時,也與受難者和其家屬感同身受,心想「如果我真的搭 上這班飛機,我會希望同業是如何報導我和我的家人?」 各台電視新聞現已成了大家獲取即時訊息的主要來源,從早到晚 不斷更新,滿足大家知的權利。尤其,當受難家屬六神無主、亂了 方寸之際,同業們靠著媒體利器為他們發聲,如「施壓」相關單位 延長海上救援時間、檢察官加班趕驗遺體、華航妥善處理善後等等 ,透過不斷的報導,為受難者和他們的家屬主持公道。 電視新聞的特性就是求快,只是當民眾依賴電視、相信電視更甚 於相關單位所言時,忠實報導就益形重要,未經確實查證、聽到什 麼就報什麼,不但讓受難家屬更加焦慮,有時也會令相關單位「百 口莫辯」,影響救援和善後動作,至於,刻意炒作、製造新聞,就 等而下之、有點不負責任了。 例如,受難家屬在華航於出事當晚所召開記者會中,悲憤的指責道 ,「人家電視上都報了發現上百具遺體,而你們卻是什麼都不知道!」 惟迄昨晚止,撈起的遺體僅八十餘具,受難家屬真是情何以堪。又如 ,這兩天有電視新聞開始談起當天星相大凶,訪問軍事專家談中共 新發明的飛彈、可以擊中卻不會爆炸,搶先報導黑盒子找到了云云, 連政客也不忘插花、大談改名說。 這些臆測、不實又無聊的報導,對釐清真相和安慰亡魂有何幫助? 如果我是受難人,看了真的會生氣。 當然,看著同業敬業的拿著攝影機和麥克風,近距離捕捉受難家屬 傷心欲絕的畫面,想必同業們也不想這麼做,但是新聞競爭壓力下, 即使被這些家屬咒罵毆打,也只有默默承受了。只是,如果我真的是 受難者,我要如何看待這些同業?能不能遠 遠 的、靜 靜 地取景, 不要再「凌遲」我那必定痛不欲生的老母?這兩天看著各台所緊急製 作、密集播出的哀悼短片,不斷出現家屬們呼天搶地的悲慘畫面,旁 人看了情緒難以平復,而如果我是受難者,多希望只是以黑畫面做底 來處理,不要再加深我老母的悲痛。 我倖免於難,看著這兩天的電視新聞,百感交集,經歷過這場 「震撼教育」,未來在採訪新聞上,體諒和同理心將永遠伴隨。同 時,也希望敬愛的同業們,日後再處理類似的災難新聞時,除了忠 於職守外,更能讓受難家屬對媒體多一些感激,而非怨懟!而媒體 在指責相關單位處理善後老是混亂時,自己在處理類似新聞時又進 步了多少? ─────────────────────────────── ※投稿刊登: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sendarticle.asp =====================《媒體觀察01》============================ *作者:王沛娣(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主題:再思考收視率於節目策略之運用 觀察台灣地區電視台與收視率數字之間關係,近年來各家電視台 節目為了爭第一名的寶座,無不卯足全力,費盡心思大似宣傳。但 是,隨著整體電視生態結構的改變,台灣地區多頻道媒體儼然已形 成,要爭「第一名」實比以前困難許多。 在收視率運作機制下,1999年底出現了無線電視台以自費廣告的 方式發表聲明,抗議收視率調查方式不公平,同時也引發了學者專家 與調查單位一連串相關的反應。若從頻道規劃的的角度思考,收視率 是什麼?其所代表的意義?究竟應不應該相信?如果各家電視台「切蛋糕」 、「收視告捷」等依據以收視率為指標,那為何又大似韃伐收視調查 單位?「收視率」這個讓節目規劃者又愛又恨的數據,究竟有沒有參考 價值? 學者鍾起惠(1997)研究中指出,台灣觀眾的收視行為,在傳播科技 快速的變遷之下,已朝向多頻道(multichannel)、多機、遙控選台的 收視環境邁進,這些轉變中的觀眾收視行為已經造成廣電市場生態嚴 重影響,特別是分眾的趨勢,閱聽眾市場所隱含的市場區隔(segmentation) 的觀念。單一產品勢必無法滿足不同的消費者,必須依消費者偏好的 差異,設計令其滿意的產品,這個產品在廣電市場就是各類節目的產 生。 電視節目要生動有特色,吸引不同閱聽眾,必須要有好的節目企劃 ,企劃人員需先對整體環境深入了解,在針對不同的閱聽人,尋找出 適合的題材,製作或購買合乎市場的節目(劉幼俐,1994)。Webster & Lichty (1991)指出對電視節目規劃者(programmer)而言,「收視率」 研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理有四:(1)節目採購之依據、(2)從 收視趨向中發展新節目、(3)掌握與吸引觀眾節目收視 、(4)節目編排 策略之選擇,換言之,無論是從電視台的市場競爭、節目促銷,乃至 形塑頻道(時段)特色或形象,節目規劃者需要依據「收視率」研究 ,進行縝密的決策判斷。 這麼說來收視率是萬能的囉?也不盡然,Rating 指在整個閱聽市場 中,某一特定節目的收視人口大小,並且用簡單的百分比呈現。其意義 必須視基礎而訂定,有時收視率是以整體閱聽人做為基礎,有時則以 特定的族群做為基礎,相同數字也必須視其狀況而加以解釋。就意涵 來看,會隨測量的目標、對象、時間,以及測量用途的不同而產生不 同的認知,導致基礎不同、結果不同的主因。如何正確運用收視率數字 呢? 一、累積收視率資料,看長期的發展趨勢 收視率調查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數據,一個本身設計就不是以完全精確 的調查,產生的調查數字應該只能做為概念性的運用。收視率調查要 呈現的,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字表現。應以長期調 查(以季或年為單位),目的在經年累月地累積閱聽人的收視資料,進 行閱聽人的喜好和品味的長期追蹤調查和比較分析(黃葳威,1999)。 二、正確運用收視調查數據 事實上,可由兩方面來進行了解:(一)、研究設計;(二)、數字的解讀 。在研究設計上,收視率調查指的是:在整個閱聽市場中,某一特定 節目的收視人口大小,並且用簡單的百分比呈現。其意義必須視基礎 而訂定,有時收視率是以整體閱聽人做為基礎,有時則以特定的族群 做為基礎,即便是相同的數字也必須視其定義基礎的基礎而加以詮釋。 數字解讀上,許多運用資料的人「誤用」這些資料﹐斤斤計較零點幾 百分比﹐用這個絕對值來做很多事情的判斷﹐本身的目的與意義是好 的,可以做為媒體購買者評估媒體效果的工具,但是,在應用上,卻 有很多的條件,應該要看的是所謂的「目標收視族群」,找到符合產 品特質的節目收視群。 三、「收視率」與「收視質」的關係 當然,不能否認台灣地區收視率調查在方法建制與過程之中仍有很大 的一些問題需要克服與改進,目前台灣地區傳播專業人士對收視率調查 的價值判斷,包括執行、應用及解讀,也反映台灣地區社會的價值觀 (黃葳威,1999)。傳播產業人士是將收視率視為一種數字百分比的呈現? 或願意認識收視率背後的閱聽人意涵,而不斷改良調查觀念與技術和 分析應用範疇,無形有形都可刺激國內視野的拓展與提昇。 ─────────────────────────────── ※參考資料 黃葳威(1994)。〈電視新聞配樂對閱聽人的影響〉,《廣播與電視》, 第三期,頁67-88。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收聽調查的 現況—以潤利、紅木、尼爾森台灣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第十四期 ,頁25-61。 劉幼琍(1994)。《好節目的認定及電視時段的分配研究報告》。台北:電視 文化研究會。 鍾起惠(1997) 。〈多頻道與觀眾節目類型偏好〉,收錄在彭芸、鍾起惠編著 《有線電視與觀眾》,頁 21-54,台北:廣電基金。 Webster, J.G., & Lichty, L. W.(1991).Rating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媒體觀察02》============================ *作者:林妙玲(台大新聞所研究生) *主題:陳俊生變裝當小偷?! 繼飛車事件之後,陳俊生又登上各節電視新聞的頭條,這次為了什 麼?原來是大家對他男扮女裝夜闖晶華城感到好奇。這樣的新聞處理 ,固然是一帖刺激收視率的猛藥,可以聚焦觀眾目光,然而,包裝過 後所呈現的新聞豈只是單純的烏龍事件?檢視這則新聞,可以發現新 聞中的許多線索,在在誤導閱聽人對該事件的認知,甚至偷渡對特定 族群的刻板印象。 首先,電視台在做新聞處理時,即將該事件歸類為「偷竊疑雲」, 若干新聞台甚至在畫面旁邊打上斗大「偷竊」二字,再加一問號,顯 然這是一樁待澄清的誤會;然而,看過新聞的觀眾就會知道,這樣的 處理方式只有愈描愈黑,與其說記者要替當事人還原真相,不如說只 是利用這個「男扮女裝竊賊」來製造新聞點,完全從電視台利益出發 。更奇怪的是,某有線電視台甚至特別製作了「明星偷竊專輯」,來 與之配套。不管專輯中被點名到的林子祥或薇諾娜瑞德,是否存心盜 竊,用來影射陳俊生的扮裝風波實在很不妥當,因為尚無證據顯示陳 俊生有偷竊行為。如果陳俊生偷竊只是空穴來風,專輯中訪問心理醫 師,企圖解釋明星的偷竊心理,豈非有誤導之嫌嗎? 這一起風波起因於陳俊生的男扮女裝,賣場協理在接受訪問時, 也指出「扮裝」是陳被懷疑的關鍵。扮裝顯然違背社會對男女形象 的傳統期待,因此許多揣測油然而生,最受記者矚目的莫過於陳俊生 是否為同性戀或雙性戀,我們驀然驚覺,原來在這起烏龍事件背後的 新聞關懷是「藝人的性傾向」,而藝人的性傾向之所以成為新聞頭條 ,正是因為「非異性戀者」被扭曲成一種具有驚爆效果的消費商標。 「同性戀」、「雙性戀」和「扮裝」都有其豐厚的社會意涵,也都是 亟待正名的文化語彙,他們顛覆了傳統中認肯的男女形象與性別表現 ,的確都很另類。然而這三者卻不必然有所相關,絕非可用邏輯推論 加以驗證,記者出於好奇心脫口而出的問題,卻可能讓閱聽人草率將 之構聯,卻缺乏對這些族群的尊重。 「明星」、「扮裝」、「偷竊」和「性傾向」之間,能找到任何 關聯嗎?那就是台灣電視新聞的想像力!你將在某年某月某一天的 新聞頭條上、在華麗卻不相干的新聞配套裡、在彷彿重回犯案現場 的跟拍鏡頭中,再次驚嘆記者構聯事件的能力! =====================《專欄專評》============================ *作者:何春蕤(作者為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教授) *主題:衣著性別越界的空間 二○○二年五月十九日晶華城安全人員覺得身材高大、男扮女裝的 陳俊生「形跡可疑」,追逐將他逮捕送往警局,後因為陳並沒有任何 偷竊或違法行為,在登錄後釋放。由於媒體猜測陳是否「性取向有問 題」,或因某種「特殊癖好」而變裝,陳俊生所屬的公司於次日舉辦 記者招待會,說明陳是為了新戲需要而扮裝揣摩角色。這個事件或許 只是藝人為新戲宣傳造勢的舉動,然而它卻使得警衛人員和媒體人士 的性別歧視現了形。 一九五○年代以來,衣著上的性別越界已經成為常態,襯衫長褲夾 克領帶都成為女性裝扮自我的選擇,也為許多生為女身的跨性人開拓 出表達自我的空間和資源。然而在這個衣著解放的過程中,除了港星 梁朝偉或張國榮的裙裝之外,男性服裝的解放卻只有在凡賽斯之類的 高級設計師服裝秀中才看到一點點跡象。對於生為男性的一般跨性人 ,自在的表達自我簡直是癡人說夢,因為他們一旦以女裝打扮,就要 時時承受異樣的眼光、猜忌的指點、甚至各種明示暗示的污名。 陳俊生案子正是凸顯了跨性人日復一日所承受的兩種壓迫。 首先,如果有人男扮女裝或不男不女,就往往被視為「企圖不軌」 、「形跡可疑」或甚至有危險性,陳俊生正是在這種成見下被另眼看 待,這種罪犯化/妖魔化正是性別歧視的明顯表現。不管個人是男身 或女身,只要外觀上不能合乎性別成規就要被懷疑、被盤查、甚至被 逮捕,被視為犯罪疑犯,這不但違反了個人在衣著上表達自我的自由 ,嚴重侵犯了個人的基本人權,更再度認定只有某種女性形象才是受 到尊重的。像這樣明顯的歧視應該被所有的人權團體和婦權團體嚴正 的譴責。 其次,媒體在陳俊生事件曝光後積極揣測他是否有「特殊癖好」, 甚至追問是否有「雙性戀傾向」,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歧視模式,也就 是將個人的生活風格和身分認同加以醫療化,把跨性人視為在心理或 性向上有問題。許多人無感於自己的無知和封閉,反而把別人的自我 表現當成「特殊癖好」;事實上,在這個「做自己」的個別化年代, 沒有「特殊癖好」才是真有問題的。然而我們的媒體常常推波助瀾, 把個別差異渲染擴大,當成羶色腥的題材來炒作,也逐漸擴散各種歧 視。 對跨性人的歧視就是限制了全體人的「性別自由」。婦女運動很重 要的成就和指標,就是模糊性別疆界,讓女人可以做男人做的事,讓 男人可以做女人做的事。從這個邏輯來看,跨性人的自我呈現,正是 性別解放的前鋒。教育部已經在去年把「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改名 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認定平等教育不能以僵化的兩性為基本 框架,而必須尊重更多更細緻的差異,然而有些學校竟然還對跨性別 的師生多所干擾。面對陳俊生事件之後所現形的歧視,顯然我們還需 要更積極的保障跨性實踐,維護跨性人的基本人權。 ─────────────────────────────── 相關延伸討論: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http://sex.ncu.edu.tw/ ◎為什麼璩美鳳的戲碼令媒體不安(何春蕤) http://www.mediawatch.org.tw/longterm/read.asp?index=129 ◎缺乏性別意識 阻礙媒體改革(張錦華) http://www.mediawatch.org.tw/longterm/read.asp?index=86 ====================《媒體see see看》========================= *作者:鄭如雯(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研究員) *主題:香菸廣告細細看,菸害防治第一步 事實上,吸菸不光只是成人的問題,對青少年而言,更是既期待又會 受傷害的「致命吸引力」!正因如此,媒體上也日漸增加有關於青少年 濫用藥物(如搖頭丸),或是勸導青少年拒絕吸菸的公益廣告,反映出違 禁藥品、吸菸與飲酒的問題在青少年族群當中已經成為不得輕忽的趨勢 ,也不再只是少數青少年的問題行為,這種現象值得成人認真思考背後 的促成因素,是否大部分來自媒體有形與無意之「促銷」概念的影響。 ※詳文請見:http://www.mediawatch.org.tw/longterm/read.asp?index=152 ─────────────────────────────── ◎本文由富邦文教基金會提供。 ◎如欲索取「媒體see see看雙月刊」,請電(02)2704-8856。 =====================《我要投稿》============================ ★<號召>全國關心媒體的朋友一起來對媒體提出批判、評論與觀察。 快點寫下您所關心的「媒體觀察」議題: 寄至:mediawatch.tw@yahoo.com.tw, 媒體觀察基金會編輯部收 就可以囉! 《投稿注意事項說明》 §來稿請附 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及聯絡電話。 §請註明來稿題目;信件以600-1200字以內為佳。 §本會對來稿者有刪修權,不願刪稿者請註明。 §投稿注意事項: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 、聯絡電話(辦公室及家中),俾便刊出後奉酬。媒體觀察編輯室對來稿有 刪修權,不願刪稿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原則上不退稿。 §投稿信箱:mediawatch.tw@yahoo.com.tw §欲知更詳細說明可至網站查詢: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體動態》=========================== ◎大哥大孫道存 入主中天 「台灣大哥大」董事長孫道存,繼去年以一百三十五億現金取得 泛亞電信經營之後,上周再以十八億取得中天電視台百分之百的經 營權。國民黨華夏投資、中視公司及象山集團則正式退出中天電視 營運,也代表中天電視台繼三年前和信集團主導之後,再度受到電 信集團掌控。 台灣大哥大董事長孫道存,以個人名義邀約親家微風廣場董事長 廖偉志共同出資十八億,於二十三日和象山集團總裁江道生完成簽 約,確定入股中天電視台。據可靠消息證實,象山、國民黨將讓出 讓手中持股退出媒體經營,孫道存的入主,也代表中天集團第三度 易主。 【2002/05/28 星報】 ◎「馬妞報報」把關有瑕疵 東森致歉 媒體觀察基金會五月二十四日研討媒體揭人隱私及言論自由 「馬妞報報」宣布停播之後,批評該節目的聲浪愈見增加,二十四日 在媒體觀察基金會的研討會上,東森電視台節目部經理康進隆向社會大 眾表達歉意,承認在節目把關上有瑕疵,衛視中文台「新聞 e 點靈」 製作人何政穎則認為,什麼叫作隱私,讓人有些困擾,有些所謂隱私揭露 出來,反而對社會有幫助,不過惡意傷人、完全沒有根據的事,就算有助 於收視率,也不能採用。 媒體觀察基金會二十四日邀請電視業者及新聞局官員,針對揭人隱私 及言論自由議題進行研討。部分與會者希望新聞局能有效處理違規的業者 ,廣電處編審黃介山表示,新聞局只能依法行政,有違法的事實才能依程 序處理,業者的自律仍最重要,叩應或談話節目對公眾人物的人格權應格 外謹慎,如果一味追求收視率,搞不好會「踢到鐵板」。 【2002/05/25 聯合報】 ◎大陸電影局禁映4部電影 日前大陸電影局向各省市委宣傳部、海關部門和文化部門宣布, 「藍宇」、「榴槤飄飄」、「天浴」、「紅色角落」等4部影片是「違 規影片」,理由是因為「反華」,並要求以後凡是有關該影片的宣傳 都要禁止。 根據大陸南方都市報報導指出,大陸電影局認為,「藍宇」和「榴 槤飄飄」,在沒有獲得「攝製電影片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在大陸 境內攝製,因此屬於非法影片。此外,「天浴」和「紅色角落」兩部 電影則被認為是「有損中國形象」的非法影片,因此,要求各相關部 門對這4部影片提高警覺。 值得一提的是,被指為「違規影片」的「藍宇」、「榴槤飄飄」和 「天浴」都是金馬獎的得獎影片。 【2002/05/25 銘報】 ◎擅自預報氣象 最高罰鍰50萬 交通部廿二日通過氣象法修訂法案,未來氣象主播只能依中央氣象 局提供的資料內容播報,不得自行推測、預報。如果超出資料自行延 伸預報天氣,必須向氣象局申請許可,否則將被處新台幣十萬元以上 、五十萬元以下罰鍰。私人機關未經許可,不得進行人造雨,否則處 五十萬元罰鍰。 【2002/05/23 中國時報】 **************************************************************** ★媒體觀察電子報全文檢索可以瀏覽過去精采的電子報喔! ^(@@)^ http://lib.edirect168.com/enews/enews.asp?CH=202 **************************************************************** ★投稿-刊登: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sendarticle.asp ═══════════════════════════════════ 台 灣 媒 體 觀 察 教 育 基 金 會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觀共享網絡社群:http://tw.groups.yahoo.com/group/mediawatch_group/ ˙負責人:賀德芬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媒體觀察電子報」主編:沈世華、許景泰 (mediawatch.tw@yahoo.com.t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