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文章—好書好讀
閱讀魯迅
楊渡導讀
◎編輯部整理
魯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年輕時於仙台醫學院學醫,後決定從事文藝工作,企圖喚起受到封建餘毒影響的人們。
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雜文集《熱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
魯迅的一生支持文學團體、主編文藝期刊、積極培養青年作;並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對中國文化事業有極大的貢獻。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
要用文學拯救麻木了靈魂的人
在戒嚴所控制下的七○年代末,台灣還看不到魯迅的書。我們為了可以一窺什麼是魯迅,特地託朋友從香港買。為了避免帶進海關被沒收,他們把封面撕了,換上瓊瑤、三毛的書皮,海關沒發現,這樣我們才終於看見期待已久的魯迅。
後來,開始有人偷偷印三○年代的文學作品。在政大、台大附近的小攤子偷偷的賣。那種夜半讀禁書的快樂,簡直比像金庸筆下的人物看到九陰真經,半夜偷練,還要愉快。高中時,我非常喜歡陳映真的小說,寫年輕理想主義者的夢想與幻滅。他的調子舒緩、細膩、準確,有一種對未來渺茫的希望。後來看到魯迅的文字,才發現,啊,原來陳映真的師父是魯迅。
就文學來看,魯迅超越了同一代的文學作家,達到以往未曾有的高度。第一,我們說文學是美文,是意味著文學的準確,他的文字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寫得最精準的、最優美的。多一字少一字好像都不行。想想在白話文剛剛開始寫的時候,他能有這個高度,簡直不可思議。第二,他寫出了革命、民國成立、國家動蕩的整個現在史中,中國知識份子內在的彷彿、悲觀、絕望與批判、奮起、抗爭的歷程。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曾經描寫過他去參加科舉考試,在鄉下縣城的闈場,天很冷,他帶著便當,在老舊的、髒臭的闈場裡,關了一整天,拚命寫八股文,好不容易考上了。但是沒幾年革命,清朝結束,所有的辛苦都白費。舊的價值體系、舊的生命觀,完全無用。所有努力過的、讀過的、規劃過的人生,一下全沒了。魯迅也一樣。因為他的父親生病,找遍各個中醫,中醫又給他開各種奇怪的藥方子,魯迅往往要找那種清明的蟲、秋天的蟬之類的。簡直苦不堪言。等到他去日本留學,學了西醫,才發現折磨父親的那些藥方都是沒用的。
父親的病影響他去學醫。然而在日本,他看到日本人拍的紀錄片,片中是中國人的處決。人犯被遊街示眾,明明是一個人頭要落地了,路邊的看客卻一片叫好。魯迅非常震憾,震憾的不是人頭被砍下,而是人的貪婪、嗜血、麻木的臉,沒有一點同情與悲憫。他想,如果都是這樣的麻木不仁的看客,中國就沒救了。學醫治的是肉體,卻救不了幾個人,他想拯救麻木了的靈魂,而文學,就是他選擇的道路。
用字精準,創造白話文書寫奇蹟
魯迅開始創作文學也是一則傳奇。革命之後民國成立,大家以為一切都會充滿希望,其實不然,把太多的理想跟希望都寄託在改革上,是錯誤的。所有政體都一樣,政權成立,並不意味著所有理想都會付諸實施,因為一切包袱、一切必須被改造的人心,並未改變。那時候,魯迅到北京任職,看到北京官僚腐敗的樣子很絕望,他每天到巿面去蒐蘿古書看古文,準備做故舊文物研究消磨一生。直到有一天,錢玄同去找他說要辦刊物,「你要不要寫個小說來登?」
魯迅說沒有用吧,寫了沒有用,沒救的!魯迅說,當時的中國好像一群人關在一個鐵做的密閉籠子裏,更可怕的是這一群人都在沈睡,與其搖醒他們,讓他們死得痛苦,還不如讓他們沈睡,就這樣死在那個籠子裏!錢玄同卻說,還是要叫醒他們,或許醒了,大家可以一起打破這個鐵籠。魯迅就抱著這一丁點的希望,開始寫他的第一部小說《狂人日記》(收錄在《吶喊》中)。
如果我們去讀同時期的作品,會更了解,當所有一切價值次序都消失後,必須學習重新去掌握未來,但軍閥在混戰,世界一片混亂,誰也看不到明確的未來,這是當時很多人的生命狀態。魯迅的小說就充滿著這種特質,一方面絕望於舊價值的消失,一方面又批判舊體制殘留在人身上的封建思想。那麼未來呢?他的小說裏常看到對於未來光明渺茫的渴望與歌頌。魯迅的小說代表了當時知識份子的調子,虛無絕望、充滿批判力,但是對於希望的召喚,永遠不會消失。書裏充滿著對於理想主義的熱情,這就是他永遠吸引年輕人的地方。
《狂人日記》是他的第一篇小說,也是白話文開頭的第一篇小說。最讓人驚奇稱嘆的是:文字是如此精鍊、準確,對社會與人性的批判,是如此之深刻。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我們要知道,在白話文出現之前,西洋小說、文化的翻譯都是文言文。懂文言文的人不見得懂外文,所以當時有不少翻譯書都是請懂得外文的人將書讀了,口譯成中文,再由一個懂得文言文的人把它寫下。很多西洋文學名著都是這樣被翻譯過來的。所以在魯迅創作之前,並無可以模仿學習的白話文。但魯迅則是為了證明白話文可以寫作,而不是只有文言文可以,開始寫作的小說就有這種文學上的成就,達到這樣的文學高度,那簡直是一個奇蹟!
批判強權
魯迅的一生有兩大成就,最重要的,當然是他在小說上的成就。(後來中國大陸把魯迅的小說提倡為官方最偉大的文學導讀,弄得很政治,好像他在思想上無比正確,其實並非如此);另一成就是他的思想。他一直在年輕人身上看到未來的希望。魯迅的個性裏有一種很強烈的「一切都失去一切都重來」的虛無感,帶著這種虛無感以及對未來的肯定,他往前走。
他的人道主義色彩也充滿在他的小說中。對於強權採取批判的態度;對於被傷害的、被侮辱的小人物卻有深厚的情感,《一件小事》是很好的素描,淡淡的幾筆把那天的遭遇淡淡地描寫出來,卻那麼迷人。
《一件小事》裏描寫自己從鄉下到京城裏很多年,聽了很多國家大事,但,沒有留下痕跡,只有--魯迅寫「只有增長了我的壞脾氣」。故事說的是在冬天沒什麼人要搭車(人力車),正做著生意的車伕看到一個女人在路邊倒了下來,寧願放下生計,扶著這個老女人過街。魯迅的描寫是這車伕只是很普通的一般人,還有些瞧不起,但,看到車伕扶著老女人過街,他說「我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這高大讓他檢證到自己人性內在的卑微。坦白地暴露自己的不足,凸顯對方的偉大。他的寫作的方式讓人震憾。
如果要選擇幾篇魯迅的作品給台灣現在的年輕人讀,我想《故鄉》、《藥》,以及《祝福》都很合適(收錄於《吶喊》)。
《故鄉》描寫孩童時一起長大的長工,他曾是那麼英勇的帶著魯迅去田地裡冒險,像一個英雄。可長大後再碰面,初見的剎那充滿歡喜,可是,長工的頭隨即往下一點,叫一聲「老爺--」。魯迅被這麼叫,心頭一酸,他們走到了被命定的階層裏……。童年時無比威猛的英雄,頭一點,也只能叫他老爺--。
另一篇《藥》,寫一個得肺結核的小孩,當時有一種傳說,說只要吃沾了人血的饅頭,肺結核就可以好,小孩的爸爸買通了砍頭的人,希望在天未亮時可以換回一個血饅頭。終於一堆人簇擁著一個將被砍頭的人,專門在做這種交易的那個人,和小孩的爸爸講好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魯迅描寫小孩的爸爸「慌忙摸出洋錢,扯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去接他的東西。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麼?怎的不拿!』……」給了錢,拿了饅頭,這位父親趕忙跑回家,可是最後小孩還是死了。小說最後寫掃墓時兩個母親(生病的和被殺頭的)在墳頭相遇,秋天枯草的墳頭上,空氣裏像是有細細的哭聲在顫抖,兩個母親只看到振翅飛起的烏鴉,向茫漠的天空飛去。
台灣很少看到秋天的枯枝。我去過北京,很荒涼的秋天,交織在枯枝上的還常有乾乾的鳥巢,是烏鴉的窩。魯迅用「背後『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場景刻劃之精準,好像在一個很巨大的壓抑底下看著,十分動人。
編按:本文內容取自《教育新航線》廣播節目,由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主持,每週一至週四晚間六點到七點,於教育廣播電台全國聯播。
<Top>----------------------------------------------------------------------------------
教育新聞
大考研究員
離職轉進補習班 大考中心表示:無洩題可能
多位立委昨天向教育部長黃榮村檢舉,大考中心研究員陳坤田四月底離職隔天,馬上到劉毅英文家教班開設指定考科英文講座,恐有洩題之虞。黃榮村認為陳坤田行為不宜,但不代表有洩題,他將請政風等相關單位追查,並希望大考中心訂定類似旋轉門條款的規定,督促離職人員適度利益迴避。不過,大考中心主任羅銅壁昨天澄清,陳坤田根本和英文指定考科命題沾不上邊,更非補習班號稱的「大考中心靈魂人物」,絕無洩題可能。…(聯合報05/30)
大考中心:指定科目預試卷將上網公布
大考中心昨天緊急召開記者會表示,對外傳七月即將舉行的指定科目考試預試試題外流,事實上,預試試題只是作為研究用途,並已在去年八月送各高中,絕非外流,也不會影響考生權益,請學生及家長不要恐慌。…(國語日報05/30)
<Top>---------------------------------------------------------------------------------
校長的寫作課—森林行吟
沒有誰比朱朱更抓得住森林小學的神韻。
孩子的一顰一笑,看在朱朱眼裡盡是生命的節奏,
朱朱是擅長說故事的人,
森小的教學實況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
孩子的心靈,像敞開的大門迎接宇宙。
繼《森林日記》、《森林紀事》後,
《森林行吟》紀錄森林小學的寫作課,
紀錄孩子內心 未曾被發現的—思想。
《森林行吟》定價350元
訂購熱線:02-23642952
劃撥帳號:17508340
戶名: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出版部
森林小學系列:
森林日記(200元)、森林紀事(200元)、
森林小學綠皮書(200元)
訂購熱線:02-23642952
<Top>---------------------------------------------------------------------------------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總共有五個節目,分別是:
■「快樂上學去」;(週一到週五07:30~08:00)由知名歌手許景淳主持,以國小學童與家長為對象的,提供孩子美的經驗;
■「教育好伙伴」:(週一到週五08:10~09:00)由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詹智慧主持,以家長為對象的,幫助家長參與教育;
■「教育新航線」:(週一到週四18:00~19:00)由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主持,以教師為對象的,提供教師新點子;
■「教育e 點靈」:(週一到週五22:10~23:00)由人本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馮喬蘭主持,則以家長與學生為對象,協助學生與家長認識教育政策;
■「發現新校園」;(週六、週日22:10~23:00)由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王欣欣主持,以中等教育階段學生為對象的,介紹各大專院校科系特色。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也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歡迎收聽「台灣教育向前行」!
收聽頻率:台北、桃園及高屏地區:101.7/宜蘭、彰化、台中、雲林:103.5/台東:102.9/基隆:100.1/花蓮:103.7/玉里:100.3/竹苗:103.9/南投:98.1/嘉南:107.7/澎湖:99.1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