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6/07》═════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他山之石 學生打架 老師怎麼辦?
◎ 田野源起──
◎ 石坡小學田野筆記01
********************************************************************
◎ 他山之石
學生打架 老師怎麼辦?
1990年代前,學生被趕出教室時,還會覺得慚愧。但,現在即使老師在操場看到學生血腥衝突,也不願意管。同時,教師工會還一再提醒老師:能不管的,就不要管……
在校園暴力之中,老師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美國教育界嘆息之餘,幸而也提出了建議。
編譯■盧永山
學生在校園裡打架,老師通常都會立即介入以平息衝突,但如果老師處理不慎,反而有可能會成為被學生控訴的對象,許多老師因而對於介入學生衝突處於被動等待的態度。針對這種現象,華盛頓郵報特別做了一個深度報導。
報導說,1年前,喬治王子郡凱特林中學老師伯恩斯坦就遭到學生控告,說他以拳頭相向。對於學生的指控,伯恩斯坦事後回憶說:「我根本沒有動那名學生一根汗毛,更不要說是揮拳打他,是他故意來碰我的手的。」而伯恩斯坦舉手的原因,是要求在走廊上疾走的該名學生停下來。當時,該名學生身體往後縮,並說伯恩斯坦的手已推擠到他,他的兩位朋友對伯恩斯坦說:「沒錯,你推到他了!」這3名學生稍後跑到辦公室去告狀。當時,伯恩斯坦想,他的社會科教師飯碗就快要不保了。
報導指出,對於要如何處理不守規矩的學生,就像很多老師一樣,伯恩斯坦的想法也明顯有了改變。1990年代之前,不守規矩學生被趕出教室時,還會覺得很慚愧。但現在即便老師在操場看到學生之間的血腥衝突,他們也不願去管這檔會使自己惹上麻煩的事。2個主要的教師工會也一再地提醒老師,能不管的就不要管。
老師保護自己
制止學生打鬥
不要以身相試
這2個教師工會──全國教育協會(NEA)和美國教師聯盟(AFT)於1999年發送的小冊子《建造安全和有秩序的校園》(Building Safe and Orderly),提出了解決學生打架問題的12項建議,沒有一項是老師可以用身體碰觸學生的。小冊子警告:「如果疏忽的話,任何細微的攻擊動作可能迅速地導致更暴力的攻擊。」小冊子建議,老師最直接的反應應是:「用最大的聲音告訴學生,他們得立即停止打鬥。」
小冊子建議:「絕對不要介入學生打架」,它也建議老師:「觀察學生是否攜帶武器」、「心裡默記待在打鬥現場的旁觀者名字」、「記錄發生了哪些事」,最後「用各種可行方式幫助受害學生──使他們獲得所需的各項協助」。
這本小冊子建議,如果老師要求旁觀者離開打鬥現場,最好用點名的方式,例如:說「○○○,馬上回教室上課」,比說「每個人馬上回教室上課」的效果更好。
華盛頓地區的校規制定人士指出,在喜於興訟和學生暴力頻仍的地區,這樣的提醒是難免的。蓋斯伯格高中校長貝德福指出:「教師必須注意自身的安危,我不能要求同仁用身體去中止學生的打鬥。」喬治曼森高中校園安全計劃也規定:「如果用身體介入學生的打鬥會導致身體傷害,那就不要去做。」
但教師不介入學生衝突的風潮,也激怒了一些教育人士,他們說,如果已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他們將持續用身體介入。卡佛小學體育教師麥克尼維奇指出:「在保護學生權利上,我們已經退讓的太離譜了,我們應該毫無保留地中止學生之間的身體衝突。」
後來轉他校任教的伯恩斯坦說:「我絕不讓我負有責任的學生,受到任何身體傷害。如果學生不相信老師會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他們為什麼要聽老師的話?」
哈佛大學教育所教授諾古拉指出:「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是很重要的,如果學生感覺到老師不願或過度害怕介入學生之間的打鬥,日後再發生什麼意外,他們就不相信老師會給予幫助。」
規範效力有限
第一線工作者
寧願口頭勸告
地方學校規範和政策給予老師權利介入學生之間的衝突,而老師不用擔心丟掉飯碗或遭到攻擊學生的指控。華盛頓特區一名發言人指出,每個學校需要有一名老師,用不使學生受傷害的方式,解決他們之間的衝突。該發言人指出,就他所知,目前為止,並沒有老師因此而受懲處。
根據維吉尼亞州規則(Virginia Code),老師若對學生使用「偶發的、輕微的或合理的身體接觸……,以維持秩序或控制」,或動用「合理的和必要的力量來壓制騷亂,或把學生帶離會威脅他們人身安全或損及財產的騷動場合」,老師將不會因為體罰學生而受該規則懲處。馬里蘭州規則(Maryland Code)規定,教師「得採取合理必要的行動,避免校園裡或校外旅遊時發生暴力事件,包括打架和身體扭打。」
然而,所謂「合理的」介入是交由法院決定,而且訴訟經常是曠日費時,因此,很多老師為了避免上法院,就不願在學生發生衝突時介入;相反的,他們用口頭勸告和心理戰的方式。蓋斯伯格高中校長貝德福指出:「教師會用口頭勸告來平息學生打鬥,並且試著找外援。」喬治曼森高中校園安全計劃則建議老師,用「高昂的、有趣的(diverting)聲音」,及「清楚的命令」面對打鬥的學生。
內布拉斯加州東南高中教師史密斯指出:「我的建議是立即施展使學生分心的招術,例如,咒罵(swear),儘可能大聲的咒罵,使學生的注意力從打鬥轉移到你身上。我使過這一招,挺有效的!」
但這種拖延技倆未必次次有效,相反的,拖延反而會使衝突惡化。昆斯歐查高中校長施亞應付青少年的經驗高達27年,他說:「遏止衝突的最好方式就是,迅速分開打鬥的學生,並把他們和旁觀者隔離開來,因為旁觀者通常會煽風點火,最後在遠離打鬥現場的會議室解決衝突學生的問題。但由於對法律和安全問題的敏感度日益增加,現在最好的處理方式是等待援手,再處理打鬥學生,最後是準備應付圍觀學生。」
逃避不是方法
因為老師退讓
學生樂於作怪
施亞說:「有些學校會用一些奇怪的方式,將學生的衝突大事化小,但結果可能會很糟。因為一旦離開校園,就沒有人會阻止他們打鬥,他們在街頭遭遇時,很可能會攜帶武器,到時傷害會更嚴重。他們知道在我面前打鬥,會比不在我面前打鬥來得安全!」
目前,仍有許多老師說,學生知道他們不會立即調停衝突,因此,如果他們認為家長願意相挺的話,就會選擇上法庭控告老師。卡佛小學體育教師麥克尼維奇說,唯一的解決之道是,在每所學校設置攝影機。
凱特林中學學生控告伯恩斯坦一案最後不成立,因為該名學生說謊的「前科」纍纍,連他的父母都不相信他。但仍有許多學生利用老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裡在學校裡作怪。而這種風潮對學習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伯恩斯坦說:「如果老師不想惹事成為規則,且又被不守規矩的學生所知,他們將破壞上課秩序,直到願意挺身面對他們的老師出現。」
(取材自華盛頓郵報)
◎ 田野源起──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九年一貫被視為自410教改大遊行之後,最重要的革命成果。其中,鄉土教學又被視為學校本位課程中的關鍵課程,如何建構學校的本位課程,形塑出與眾不同的鄉土認同,是許多學校面臨的挑戰。
為了某些神秘的原因,雲小小受命找尋九年一貫鄉土教學真實的面貌。石坡國小是一所依山傍水的田園小學,而早在教育改革這名詞還沒出現的十多年前,他們就開始進行田園實驗教學,多年以來,成果斐然,甚至引起其他學校的興趣,鄉土教學不僅是他們的招牌,更是讓學生快樂學習的桃花源。
石坡國小的田野筆記就是這麼來的~~
PS.為了保護當事人,所有名字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多包涵!
◎石坡小學田野筆記01
時間:3月4日禮拜一am9:00
地點:石坡國小教師辦公室
人物:教導長林木森
事件:年度學生才藝表演大會
紀錄:雲小小
電話聯絡了好久,終於第一次踏入石坡國小。教導長林木森在石坡國小的資歷已有15、6年,她的職位是兼具教務與訓導行政的教導長,由於資深,因此談起石坡國小10年來的田園教學經驗,顯得相當熟稔,滔滔不絕。
林木森表示,石坡國小在鄉土教學的發展開始於民國70年的教師教具展,當時教師們收集了地方沿革史、進行茶區的調查等等,出版了一本「石坡鄉土誌」,可視為最早的鄉土教材。直到民國79年,確立了石坡國小田園教學的目標之後,學校老師開始更積極地與社區互動,尋找社區的鄉土資源,透過寺廟、田野調查,設計學習單,進行教學規劃。
由於石坡國小位於農業保護區,屬於禁建區,因此擁有許多天然的鄉土資源,教師們在地質、地形、動物、植物與昆蟲的教學資源相當豐沛,而石坡茶區由於發展甚早,宗教活動鼎盛,寺廟的建築、裝飾、雕刻等相關的民生活動,也都一一成為鄉土活動的活教材。
他們都認識李登輝
林木森強調,鄉土教學不只是認識在地鄉土,還包括了解整體社會的脈動,所以在石坡的鄉土教學中,李登輝是每個孩子都會記住的人物。「民國69年李登輝當台北市長的時候,來到貓空,發現這一帶的環境很適合發展觀光,於是開始興建產業道路,原本交通不便的茶區,從此漸漸成為台北市的重要觀光景點。」她說,並不是因為後來李登輝當上了總統,而是因為他當時的決策,改變了茶區的發展,包括開闢產業道路、興建觀光茶園,乃至於此區的人口結構隨著交通而發生變化,這些大社會與地方的關聯,都可以納入鄉土教學的課程。
林木森認為,九年一貫所要求的鄉土教學在石坡國小不是問題,10年來,他們已經摸索出一套扎實的方法。「我們強調3個重點,田野調查、資料整理以及活用。」
位於貓空山腳邊,石坡國小擁有最得天獨厚的條件,最不缺的就是自然與綠意,田間山邊的植物、動物、鳥、蝶、昆蟲都隨手可得,加上悠久的歷史人文資源,田野調查自然左右逢源。由於擁有為數眾多的實物標本與一手資料,因此石坡國小規劃了一間鄉土資源教室,收藏實物標本與書面資料,除了作為教學資源之外,也讓新進教師可以更快融入石坡的鄉土教學中,「資料不斷增加,新進教師不斷輪替,但是我們的鄉土教學不會因此有銜接上的問題。」林木森說,就是這樣的「老幹新枝」不斷延伸,石坡的鄉土教學才能「永續發展」。
另外就是活用的部分,九年一貫之後教材開放由各校自選,民間版本參差不齊,鄉土教材的部分,雖然她也編寫了一本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但她強調這都是「綱要」,老師們可以依據自己的教學進行變化或相互替代。不管是新的教材,或是過去做過的東西,只要可以達到教學的目標,她認為都可以援引為材料。
編寫教案 先演譯再歸納
九年一貫中強調學校自主,而林木森很自信地說:「鄉土教學就是我們的特色課程,也是所謂的本位課程,不過我們強調那是學校的特色。」作為特色課程的設計掌舵者,林木森很謙虛地說因為自己在學校「比較久」,所以比較熟悉學校鄉土教學的方向,而她所撰寫的鄉土教案以指南茶區為主軸,透過「茶」,讓學生了解周遭的鄉土,以及鄉土與大社會的關係。
林木森說,課程設計重視可延續的發展性,編寫教案前,她會先抓出教學觀念,然後據此找出九年一貫分段能力指標,之後再依據不同年級的指標進行活動設計,「先演譯再歸納」。九年一貫施行後,引起許多基層教師的反彈聲浪,特別是在自編教材的部分,幾乎所有老師都說:「不可能!」但石坡國小的鄉土教材卻一本一本地出,關鍵就在教師的能力培養,是一步一腳印的累積,而非跟著政策起舞。
資源多
不見得是好事
「學校還是為了教學,所以我會希望將過程簡化,讓老師們可以更容易上手,當然重要的是能夠主動學習。」林木森言談間不時透露出一種暗示:「石坡國小的田園教學不是一時三刻急就章的成果」,這當中還包括老師們自發性的付出:「我們老師自己訂的下班時間是6點,晚上6、7點鐘都還可以在辦公室看到他們。」
老師的認真也被視為石坡國小的特色,一般學校編制10人的教導處(教務處加上訓導處),在這裡只有3位老師,而全校15位教師,負責照顧119個學生,師生比算起來很高,但是相對地學校資源也少得多。不過,林木森很有自信,似乎一點都不覺得資源少會是什麼委屈的事情。「有的時候資源不見得是好事,有些錢我不敢拿,因為如果人力有限,我們必須把力氣花在對的地方。」
別人的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雖然戶外教學不少,但林木森也很重視學生在「城鄉連結」上的適應與發展。「在台北市,我們算是鄉,可是跟花蓮比起來,我們就是城了。」林木森說:「邊陲與核心,都是相對的。」所以指南國小也和一些其他鄉鎮的學校進行互訪交流,讓學生除了了解自己的環境,還能知道其他人的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林木森強調鄉土教學的3個基本要素,素材、人才與對社區的經營。「我們很關切生活周遭的事物。」她進一步解釋,曾有家長質疑學校的田園教學是否太強調本位,會削弱學生未來的競爭力。但事實證明,即使學生畢了業,到外地升學,表現依然出色。林木森認為鄉土的發展絕不會是停滯的靜態,未來石坡國小計劃將鄉土的發展列入教學重點,對於鄉土的情感不只是愛鄉護土,她語重心長地說:「鄉土轉型的過程中,我們也希望培養更有能力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