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6/17》═════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由一篇執導文學得獎作品
◎ 法蘭西視角
********************************************************************
◎ 由一篇執導文學得獎作品
──探索中輟生問題的嚴重性
文■陳徵毅
捧讀6月5日台灣日報副刊上所刊登的「第三屆台中縣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捕手」(作者邱景墩),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
作者邱景墩今年在人生規劃上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不再當學校老師,而當個專業輔導員,自認這個工作讓他找到迷失已久的自我,讓他有勇氣找回以前勇於對抗物質社會的他。他要用心地陪孩子走一段路。
毅然棄教職
改做專業輔導員
鑒於報導文學有別於憑空杜撰的小說,較具可信度,堪稱為現實社會的反映。所謂捕手,別有用意,好的棒球隊捕手,捕住每個球;而專業輔導員,則不放棄每個學業中輟的孩子。
由報導中得悉台中縣政府為了找回中輟生,前任縣長廖永來刻意自籌財源編列了35個專業輔導員,在一年之中找回460個學生,使國中復學率提高到60%,使近500名青少年遠離犯罪邊緣。
廖永來不失為一個有良心的縣長,他的這項創舉,每年約花費1680萬元,既樹立了政績,解救不少邊緣人,又減低社會成本,堪稱一舉三得,按說他連任有望,只因民進黨另有一人參選縣長,自亂陣腳,而把縣長寶座拱手讓給國民黨員。有位同事認為各大學也可倣效廖永來的作法,每年找回2、3百名中輟生,也是很有意義的善舉。
邱景墩的描述令人感到怵目驚心,竟有1名14歲國中中輟男生組織幫派,自稱老大,做出強盜強姦的劣行;另有一群國中中輟生大玩一男四女的雜交遊戲,大多由男生的女友透過關係,介紹其他女性朋友與其男友發生性關係。
邱氏在文中以抽樣方式,呈現中輟生不同背景,不同心態,不同結果的輔導個案,對象有男生也有女生;年級從國一到國三;背景有健全家庭的孩子,有母親再嫁的孩子,有父母離異的孩子;案例有純粹好玩蹺家的,有在外鬼混犯案的,有厭惡上課卻喜歡打工的。
此文也透露輔導員在待遇、社會地位和工作保障上不足的問題,似有默默為青少年的專業輔導員請命的弦外之音。的確,月薪3萬5千元左右,要想養家活口並不容易,一旦下年度的預算被縣議會否決掉,35位輔導員可能只有捲舖蓋走路的份兒。
從絕望哭泣
過渡到勝利吶喊
中輟生大都屬於離家出走的青少年,近年來已高達以往10年來的4成,大約只有一半是被公開報導的,因為中國人素有家醜不外揚的心態。可怕的是犯罪青少年的年齡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美國心理學家William
Treanor說:「他們大都出生於家長不予理會或過度保護、漠視或姑息所致。」
他們的平均年齡約在14至15歲之間,儘管沒有外在的壓迫和動機可歸咎,依然會發生蹺家事件,比如與家人發生摩擦、思想無法溝通、道德標準的改變和失去家庭的威信等。
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指出,蹺家可能意味著由絕望的哭泣過渡到勝利的吶喊。哥大的社會學家Lenore Weityman則指出中等家庭的蹺家事件,堪稱為社會的自殺。然而,他們並不想死,當他們面臨困境時,逐漸樂於回家,而後俟機再度出走。切記,蹺家事件不光是人的問題,他們是未成年的少年犯,情緒尚未成熟,而且只賦予少許的法律權益,蹺家事件一直被認為是與孩子的情緒問題攸關,他們意欲從家庭、學校和自身中去逃避現實環境。
中途之家的設立大有必要,當孩子與其雙親斷了音訊或感情破裂之後,應為他安置一個處所,起先可與他晤談幾天。有時青少年可能自願離家,有時被父母趕出家門,兩者之間的關係極需重新加以調整和彌補。
信賴二字對他們而言,確有相當大的功能,中途之家或收容站沒有一個不先取得孩子的同意,再跟他雙親連繫。大多數規定孩子的去處若不告知父母,不得收留超過24小時,在此方式之下,他要回家或再度外出,任憑他加以選擇。美國另有專門協助蹺家青少年而設計的「出走者保護中心(Looking Glass
Runaway Center)」,工作人員皆為志願服務者,48位人員只盡義務不享權利,每天工作時間自下午2時至凌晨2時,一週7天,專門接待蹺家青少年,不論是離家出走,或者服用麻藥而出走,都樂於收容。
首先取得雙親首肯,而後收留在一個志願服務者之家中,而後為其安排諮詢會議,如果不願通知雙親,沒有人強迫他離開家門,當然也可自由的再回到他所從出的地方。如遇特別問題,則送往附近的醫院或心理衛生診所去,因為他們沒有專業性的顧問。
小宜3輟學
誰能來帶她回家?
文中的主角是邱氏在日南地區從事輔導工作的案主──最令他頭痛的小宜,才念國一,竟已中輟3次。暑假一開始他再去探訪,乃母說:「又不知跑哪裡去了,真糟!她爸爸和哥哥都說不管她了,隨她去了。」透露出幾許失落與無奈。但他只期待萬分之一的機會,盼小宜有新覺悟,不再蹺家。
一般蹺家女孩大都生自單親或感情失和、爭吵不斷的家庭,而小宜的家卻很健全,絕無隔代教養,或管教功能不彰等問題。
小宜的父母也十分關心小孩,她是老么,上有3個哥哥。照理說,老么是永生的嬰兒,依賴性較強,她卻說走就走,可能交上損友,或心靈上過度寂寞,想外出找尋談心的伴侶。小宜是邱氏所輔導學生中中輟次數最多的一位,她厭惡功課,在班上沒有朋友,常想利用花俏的言行,吸引同學的注意,但卻適得其反,同學覺得她很三八。在校內沒有朋友,校外卻有不少朋友,有女有男,年紀大都比她大,難道她患了戀母或戀父情結?她的交友方式令人十分訝異,她以手撥手機隨便一撥找一個朋友就跟他哈拉,如果講得投機的話,下次再打給他,當然,一聽到女孩的聲音立刻掛掉。也在紅茶店、撞球場或網咖去覓友,看到中意的男生,就主動過去跟他搭訕,而後開始交往。小宜的作風簡直像煞西門町的落翅仔。剛開始蹺家一、兩天,回家後,父親和哥哥少不得打罵一頓。隔了一個月,再次蹺家就延長為7天,顯示她的父母和兄長也未全然了解她的心事。
令我想起40年前,我已就讀中師,而鄰居劉先生的女兒考了2次都落榜,便請她女兒到我家來跟我學習國文及史地等科目,一年後終於步上我的後塵。孔子所謂無友不如己者即是此意。
小宜己闖破第一關──家庭,第二關──學校,如有人了解她,可發揮相扶相持的功能,如今似已迷失掉,退到外環的社會中來,她以打手機亂點鴛鴦譜,可能由於在校內或在家太過孤單,應代為安排參加校內活動,覓尋志同道合的朋友。至於愛說花俏之語,可能藉誇張、滑稽的言詞吸引同學的注意,或藉此進行與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同學實不宜以怪胎視之。應曉諭她社會上處處暗藏陷阱,如不小心自己的行止,一旦被下FM2或迷幻藥,便有被姦污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喟嘆之虞。
萬一你的孩子蹺家,你該怎麼辦呢?
一、報告警察局,並提供他們一張孩子的最新照片,和他(她)較為要好朋友的姓名,以及開列出一張他喜愛參加的活動之簡表,警察就會將這些資料分送到全國各個角落,根據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報警協尋的約有93%都能如願以償,將孩子找回。
二、試圖設計一張表格,列舉他可能隨身攜帶的物品,諸如衣服、銀行存摺、身分證、支票簿,或某些他可能帶去兜售或典當的值錢物品。
三、檢查他可能遺留下來的信件,藉以探尋他可能居留的處所。據悉8成的蹺家者,都在2週內就返家。除了極少數狂蕩數月或無法與雙親融洽相處者外,兩週之後,大多數的蹺家者似已漸改其念頭,意會到父母的痛楚,而感到沒有理由再在外頭逗留下來。
當然,中輟生的處置,應集結全國的人力物力,始克有成。至盼若干年後類似小宜的青少女能逐漸消弭於無形。
(實踐大學副教授)
◎ 法蘭西視角
養老院裡的學校餐廳
文■駐法記者陳美琳
在法國境內,不少城鎮的小學,並沒有多餘的學校場地,來提供小朋友中午午餐的餐廳,大多數家長只好在中午用餐時間內,來回奔走於辦公室、住家以及學校之間。前天晚上必須事先準備好簡單的餐點,或是購買速食食品,而家長本身可能連吃三明治的時間都有限,再不,則和其他家長共同自救,輪流負責小學生的午餐餐點。儘管家長公會每年對此提出抗議,但礙於市政府以及教育部的經費預算障礙,此類窘境仍然存在著。
一天兩小時 老人重展笑顏
近年來,常出現的解決之道,則是小學與鄰近的養老院共同合作,小朋友中午到養老院與老年人共同用餐,兩個小時的用餐時間內,氣氛相當融洽。老年人期待此時刻的到臨,因為,本身可能沒有子孫,或是子孫住家遙遠,鮮少見面,而小朋友的青春活力,往往帶給養老院老人們生命的朝氣。
擔任養老院護士15年的伊莎貝爾(Isabelle)表示,她從未看到養老院老人如此快活,很多專門為老年人設計的活動或是表演,都沒有達到如此的效果。老年人不但胃口大增,心情大開,很多養老院的年老人士,一天中只在這兩個小時內有笑容。很多老年人早上興高采烈地準備自身年輕時的相片,以便和小朋友共同回憶年輕時的生活。平心而論,養老院開放午餐場地,老年人撥出兩個小時的陪伴時間,所得到的回應,常常是雙方滿心的溫暖。
「平時只有養老院中個個年老病痛的面孔,不老也不行,但自從小朋友來養老院用餐之後,我開始找到養老院生活的樂趣。」85歲的美蘭妮(Melanie)如此表示,事實上,實際的人性來往接觸(老年人的愛心付出,小朋友的天真回應),才是老年人所實際需要的。
耐心多關愛 幫兒童正向成長
決大多數的小朋友都很高興到養老院吃午餐,因為,養老院的老人們,如同自己的祖父母一般(小朋友亦可能因為住家遙遠的因素,無法時常接觸到祖父母),而且老年人常常和他們說話、逗他們玩、吻抱他們、給糖果吃,尤其是大節日,舉凡聖誕佳節、復活節、萬聖節等等,還買小玩具給他們,小朋友內心感到被這群老年人關愛,對小朋友的成長過程而言,的確有其不可抹煞的意義。7歲的季立(Gille)表示,養老院的老人很有耐心,和他們說話,他們都很用心的回答,不像其他大人一般,都不理他說的話,或是隨便敷衍他。
家長相當支持養老院用餐的活動,不但解決困擾的午餐煩惱,小朋友的個性明顯改變,亦是周邊的正面影響。因為,小朋友在養老院中,學會不能隨便亂跑亂跳(才不會撞倒養老院內的老人),相對地,個性比較不急躁,這是外觀上的直接改變。唯一的負面影響則是,小朋友說話的聲音,有時候會自然地放大,因為,小朋友開始習慣大聲和這群爺爺、奶奶說話,而老年人大多有重聽的毛病。
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相當支持此類活動的持續發展,年老人士的愛心、專業、興趣、與時間的寶貴付出,的確是年幼一代成長茁壯所需要的。在現代快速的社會腳步以及變遷之下,年幼的一代開始被社會影響,個個我行我素,人性的往來接觸不是被工作、電視、電影、遊樂器所取代,便是被成人們習慣成自然的隔牆所封閉,此類活動帶給小朋友的教育意義,絕大多數屬於社會層面的範圍。換言之,此類活動打開小朋友的人性接觸之窗,避免小朋友在社會變遷的惡性循環之下,繼續獨來獨往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