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核四弊端的意識型態因素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2.06.18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核四弊端的意識型態因素

 

【左右看】當工人成為中國的困難群體

 

【教育小報報】

 

******************************************************

【社論核四弊端的意識型態因素

 

飽受爭議的核四興建案,在復工不久後,竟驚傳營建施工廠商使用劣等銲條,整個反應爐底座的工程品質堪慮。

 

在美國三哩島核電廠及前蘇聯車諾比爾核電廠相繼發生事故後,世人普遍對核能發電的安全問題抱持不安,及至反對的態度。各國立法機構紛紛強化對核電廠建設的安全要求。這種高要求的建設標準,使得美國在建或擬建的核電廠紛紛停工;因為根據這種高標準的要求,核電廠的建設成本太高,遠貴於火力發電廠。是以自三哩島事件之後,美國未再增加任何一座核電廠的運行。

 

台灣政府似乎未從美、蘇兩國的核子電廠事故得到任何教訓。就在美國全面停建期,地狹人稠且地震頻繁的台灣,竟然不停地加蓋新的核電廠。這自然是因為發展經濟的訴求壓過了核能安全的顧慮。因為「拚經濟」是台灣目前最理直氣壯的訴求;反核人士雖然聲嘶力竭地祭出各種反對理由,卻仍敵不過台灣社會長期建構的意識型態:「經濟建國」,或是「台灣必須靠經濟,否則就完了」等論述。

 

雖然這種意識型態戰勝了反核的理性論述,但是人們至少期待核子電廠不會發生事故。即使台灣的安全尺度不及美國嚴格,但我們多少假設美國的高標準也許因為美國人特別怕死。我們只要有中等標準,便足以避免絕大部分意外的發生。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妥協心態。

 

但是,這次偷工減料的事件,卻說明這種妥協心態的盲點。顯然,在台灣,一個風險極大的工程,並未能配以相應嚴謹的監督機制。這種不屬於無可抗拒理由的弊端,更升高了高風險工程的風險係數。而這應當是可以預防的。

 

且讓我們不要把這一切歸罪於施工者的可議心態。誠然,面對這種高風險的工程,理當抱持為子孫負責的嚴肅態度,一絲不茍地營建才是。然而,這種高度負責的態度,久已不再是台灣社會倫理的準則。當我們看到「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類鼓勵人們逃避社會責任的廣告詞充斥台灣社會,我們又何能單獨期待核四的承包商,能不依此一社會意識型態來施工呢?

 

 

(回目錄)

 

 

【左右看】當工人成為中國的困難群體

 

【左看】歷史的大玩笑

 

■鄭谷雨

 

不管台灣主流輿論如何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本質是反帝、反資的革命,雖然在共黨專政下,工農群眾沒有真正當家做主,但是擺脫了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和地主的壓迫總是不爭的事實,工人也有一種自豪感。

 

50多年後,許多工人卻成了社會上的「困難群體」,大陸媒體承認:這些曾經「強」的力量,現在卻「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權益維護、競爭能力等方面都處於相對弱勢和不利境地」。工人階級地位的大大下降,連帶使得過去的自豪感消失,在就業前景黯淡、收入低、養老金不保以及種種不公情況下,媒體報導他們普遍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過去被視為剝削階級的資本家,不但獲得全國勞動獎章,還準備正式入黨,其政治代表更將躋身權力核心。

 

歷史真是開了一個大玩笑!

 

20多年的改革,早已徹底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造成資產階級政權,中國社會也完成資本主義的全面復辟。資本家成為勞動楷模、工人階級卻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不過是這結果的一個癥候。

 

擺在前面的問題是:中國勞動大眾的出路何在?若在這個時刻,還大談中國是工人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政權,那只會繼續敗壞社會主義的名聲,模糊了大眾的思想!(社運工作者)

 

 

 

【右看】經濟學與社會學雙管齊下

 

■林國斌

 

過去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標榜自力更生的大陸,現在一轉眼就成了全球公認的世界工廠,目前全球2700萬加工出口區工人中,中國占了6成,勞動力成本甚至低於泰國。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持續多年的情況下,20年來中國經濟卻維持9%的年增率,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增長了6倍,也就是翻了三翻。這不能不歸功於改革開放之力。

 

所謂改革開放,就是向資本主義世界學習,學習它的技術、管理、營運。不管中國今天究竟是姓社,還是姓資,這一切早已不重要了,因為昔非今比,中國勞工已從過去的趾高氣揚、桀傲不馴,開始順應現代化社會的工作倫理和紀律。

 

隨著與世界接軌的加深,現代化社會的問題必然也會隨之出現,諸如一定程度的失業和貧富差別。這不但是無法逃避的現象,反過來有助於提升經濟的效益,因為只有競爭與比較,才能形塑向上的動力,過去大鍋飯、鐵飯碗的日子早就該被淘汰。這是改革開放經濟學的基本道理。

 

當然,不容否認的是,競爭必然會帶來失敗者,必然會出現一批無法順應潮流的弱勢者,相應會產生種種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這就需要社會學的介入,張開社會與心理的安全網,讓弱勢者感到溫暖與安全感,不至鋌而走險甚或幽冥兩隔。經濟與社會的雙管齊下,將確保世界工廠繼續繁榮、永續運轉!(自由撰稿人)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