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6/26》═════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教育論壇 誰的九年一貫?
◎ 政府只有為功課好的學生設立就讀的學校,卻沒有給功課較差的學生設置就讀的學校。
********************************************************************
◎ 教育論壇 誰的九年一貫?
──我對新課程師資培育的幾點質疑
文/朱達明
一、問題的源起
今年寒假有幸參加台大教育學程中心舉辦的九年一貫課程研習,收穫甚豐,記得史英老師在演講中,對於當初所推動的「教學創新九年一貫」8個字最後只剩下了「九年一貫」4個字有點失望,也感到不解,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少了教學創新的九年一貫和舊課程又有什麼差別?是不是在新課程推動的過程中有部分人士刻意強調九年一貫而忽視了教學創新?這些問題的解答有助於我們評估新課程的實施成敗,也提供各師資培育機構思考新課程實施後的因應之道。
二、師資合流培育
首先讓我們回到當初新課程推動者的談話,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教學創新九年一貫」最後只剩下了「九年一貫」。花師陳伯璋校長應邀在台大教育學程中心演講時提到:「九年一貫還有一個附加的價值,就是讓社會的價值觀念對於教育的專業能夠重新評定,讓大家知道原來老師是可以合流培育的,也不要以為中學老師就應該在大學裏培育,小學老師就要在學院裏培育」從這一番談話,再考慮發言者的身分,可以提出一項假設:新課程是師院主事者為了師院的危機所找到的一條出路。
師院過去一直不斷地爭取培育中學師資,可是受限於國中任教科目與師院系所的名稱並不相同,那麼新課程的國中科目是不是和師院系所的設置一致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新課程又會對非師範學院的一般大學的師資培育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呢?
三、一般大學的困境
從師範學院內部就新課程在報刊所發表的意見,我們可以逐一回答以上的這些問題,根據前年1月20日中國時報張志清的報導:「由於過去國小老師大多是以通才方式培養,因此在配合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調整中,師院腳步最快。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務長兼校長林新發表示,該校本身就有和這7大領域的相關系所,例如在語文領域部分,學校有語文教育學系、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言以及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其他領域也有相關科系。」所以新課程對於師院絕對是有利的,那麼新課程對於一般大學是否不利呢?花師的饒見維說:「九年一貫課程對於一般大學開設教育學程的衝擊很大。一般普通大學由於採用『本學系課程』外加『教育學程』的方式來培育師資,其本學系的課程本來就強調該學系的專門課程,因此和九年一貫課程所強調的學習領域統整,似乎有所衝突……因此,如何透過教育學程的規劃來和師範校院的畢業生競爭,就成為一般大學的一個挑戰。」
有不少在各大學修讀教育學程的同學,對於新課程實施後在師資培育的因應方面表示憂慮,或建議辦理在職進修,或建議調整專門科目學分,原來師範學院早就已經在以逸待勞地準備培養國中師資了。舉例而言,台大心理系畢業生原本可以擔任國中輔導活動科目的教學,新課程實施後,輔導活動被併入了綜合活動領域,綜合活動領域另外還包含原來童軍教育的內容,根據了解,全國開設有童軍方面課程的大學只有師範體系,所以台大心理系畢業學生就不能取得綜合活動領域的教師資格了。再舉一例,全國設置有地理系所的只有台大、文化、三所師大和各個師院(社會科教育學系地理組),未來國中歷史、地理、公民等科目合為社會領域之後,其他未設有地理系所一般大學的歷史、社會等系的畢業生將無法取得社會領域的任教資格。新課程為師院帶來的好處甚多,只是這一切都包藏在「教育改革」正大的訴求之下,這樣的探討也間接回答了為什麼「教學創新」不見了,只剩下「九年一貫」的問題,因為部分新課程的推動者要把師院培育的師資從小學(6年)向上延伸到國中(3年),九年一貫是師院的如意算盤。
四、師資培育法修訂值得關切
如果依照陳伯璋先生的說法,中學老師可以由師院培育,小學老師也可以在一般大學裏培育,可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小學老師要修畢包含各科教材教法(國語、數學、自然、社會、健教、體育、音樂等)在內40個教育學分,為了勝任國小包班制教學,師院在普通課程(即一般大學的共同科目及通識課程)中塞進了普通數學、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學科,這也就是師資培育多元化以後,一般大學多只開設中等教育學程的原因,可是未來師院要培養國中師資可就容易得多,修訂中的師資培育法即將刪除小學教師轉任國中必須參加擬任教科目的教育實習的規定,例如未來只要在師院修畢社會領域的教材教法,就不必再參加不同教育階段(國中)同領域的教育實習,即可轉任國中教師,在師資培育法修正通過後,加上新課程的實施,中小學師資合流培育的障礙將為師院而打通,師院畢業生可以上來教國中,如果國小仍維持包班制,一般大學中等教育學程畢業生卻很難下去教國小,同時到時候能夠全程培育國中、國小師資的師資培育機構(如政大、台灣聯合師範大學系統)將會在新課程的一些配套措施方面(課程、評量研究及教師進修等)佔盡優勢,新課程是不是會讓一切又回到民國83年師資培育法通過以前的狀況?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此外,根據張志清民國89年1月20日在中國時報上的報導:「教育部表示,協助師範學院改制經費,除了23億多元的教改經費,如果師資培育法修正案今年年底以前可通過,每年十幾億元的實習津貼也可以移做協助師院轉型與發展的專款經費。」師資培育法修正草案中將1年的教育實習改為半年,其中也有文章,值得各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及關心教改人士密切關注。
五、合理的懷疑和憂慮
以上是從師資培育機構的分析角度,參考師院代表性人士的相關談話及發表的文獻,研判九年一貫課程所可能帶來的改變,新課程的最大受益者到底是部分師資培育機構?還是受教主體的學生?目前仍然難以斷言,就連課程委員陳伯璋都在台大的演講中表示:「我們在做這樣的課程改革實在也是很為難,一年就要把大綱弄出來,這樣的壓力,如果不是有使命感,實在不敢接,下一代未來的幸福在這一年就要被決定,也太武斷了一點,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完全沒有客觀的依據。但話說回來,在這樣的時代,所有的活動都要完全有把握才能作決定也是不可能,只要計算好風險,如果能有多一分的利益就可以幹了。」我們擔心的是新課程帶來的只是少數師資培育機構的利益,卻把風險讓千千萬萬的學子來承擔。
過去幾年來,某些師資培育機構的做法已經讓我們領教夠了,民國87年由立委陳漢強為其提案修正師資培育法,讓這些師資培育機構畢業的學生得以檢覈代替初檢,同年又帶頭補助特約實習學校行政經費及實習輔導費,被台大教育學程學會視為「銀彈攻勢」,民國88年又意欲透過修正師資培育法將一年實習改為半年,造成台大教育學程學會所說的「一般教育學程的學生在修畢4年的課程與半年的實習之後,將面臨就業市場的空窗期以及參與教師甄試時的生澀感」,自從師資培育多元化以後,這些師資培育機構真可謂機關算盡,正如外界對他們「心胸狹窄」的評價。
讓我引用一段台大教育學程姜主任的話:「我們不希望見到不合理的立法擴大了師範校院和一般師資培育機構立足點上的差距,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公平合理的競爭,而不是非理性的盲目保護。」姜主任所稱的「不合理的立法」現在已經變成「『合理』的課程」了,因為只要祭出教改的大旗,再以減輕學生負擔為號召,就讓所有「擴大了師範校院和一般師資培育機構立足點上的差距」的質疑只好望風披靡了。
六、結論
我的結論就是熱心教改、關心下一代的人士和代表師院的教育專家學者(包括舊制師範畢業者)共同推動了九年一貫課程,可是代表師院的勢力在新課程中塞進了很多他們想要的東西,以致於新課程推出之後,教改人士看到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課程委員竟然和書商掛勾;「教學創新」不見了,「九年一貫」變成了主軸,這一點是我們不能不辨察清楚的。本文在寫作過程中,非常感謝台大教育學程符碧真老師不厭其煩地在電話中向我解說教育部內討論新課程師資認證的最新進度,在新課程即將上路的前夕,我也許不應該在這裏說些掃興的話,可是「人云亦云」本來也不是台大人的美德,知己知彼才能立於不敗,如能在新課程實施後,各師資培育機構加強與師範校院的校際合作,未始不是因應九年一貫的可行之道。
參考文獻:
1)陳伯璋,《教育系列講座演講集》,國立臺灣大學教務處教育學程中心編,民國88年
2)張志清,〈中小學師資改採合流培育〉《中國時報》,民國89年1月20日
3)饒見維,〈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九年一貫課程與師資培育和進修》,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民國88年
4)台大教育學程學會,〈師資培育法修正條文總說明〉《教育學程學會期末會員大會討論議題》,民國88年1月7日
5)姜善鑫,〈新瓶舊酒──談師範教育法的借屍還魂〉,民國87年5月
(國中教師)
◎教育論壇
文/江達聰
政府只有為功課好的學生設立就讀的學校,卻沒有給功課較差的學生設置就讀的學校。
(以上為引言)
教改是一個神聖的,多數人滿懷期待的名詞,但是,目前教改惟一的成就,就是將聯招廢除改成了多元入學。
過去,「聯考」被形容為有如洪水猛獸、罪大惡極的升學制度,以為廢除聯考大家都可以輕鬆入學;事實上,廢除聯考後,考試更多、補習更多、花錢更多、壓力更大、時間變長,還有其公平性受人質疑,對窮人家的孩子更為不利。難怪民調有75%家長要求教育部廢除多元入學方案,1百多位立委們聯署恢復聯考。教育部長黃榮村仍謂推動多元入學方案,不能再走回頭路!
美國雖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但是美國政府從不放棄弱勢家庭孩子的教育,美國各州都有州立研究型大學,州立一般大學,地區性社區大學。最聰明的孩子可以進研究型大學(如柏克萊),次等聰明的孩子可以進入一般大學,一般想進大學的孩子至少可以進入地區社區大學,這些學校都是政府辦的,對加州居民而言,學費都非常低,只有對外地來的,及外國來的學生才採高學費政策。至於私立大學呢?這是給特別聰明,或者有錢人孩子們去唸的。高中部份,美國實行12年國教,只要你想唸高中,政府一定有公立學校讓你去就讀。
而我們國家呢?無論是多元入學或恢復聯考,都不能解決問題。其原因是,政府只有為功課好的學生設立就讀的學校,卻沒有給功課較差的學生設置就讀的學校,功課不好的只好去唸私立學校,但是,大多數家長又無法負擔私立學校的學費,只好鼓勵孩子多唸書,希望孩子能進入又便宜而又好的公立學校,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官員怎能怪罪於家長,說升學的壓力多辦來自家長呢?
美國大學公、私立人數比為四比一,我國卻只有七比十,政府無力設置更多的公立學校,由私人興學來補足,但對學校的教育補助費,最起碼不能獨厚公立而歧視私立學校。近幾年來政府為拉近公、私立學校學費,而大幅大漲公立大學學費,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使公私立學校資源差距更為擴大,一個有良知的政府不應該有的做為。
是多元入學或恢復聯考,名稱並不重要,只要將多元入學受人質疑的,與聯考一試定江山的缺失移除,訂定一個簡單、公平、且不失為多元的合理制度。(台北市家長聯合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