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勞動者電子報http://labor.ngo.org.tw ◇政治民主 社會民主 經濟民主◇ ★ ★ ★ ★ ★ ★ ★ ★ ★ ★ ★ ★ ★ ★ ★ 2002.06.27 ★ 您正與5012 位讀者共同分享「勞動者電子報 」!------------------------------------------------------------ ■主題文章:從八吋晶圓廠外移,看「晶圓代工」的社會意義(張烽益) ------------------------------------------------------------ 【編輯室報告】 八吋晶圓是否西進的火爆爭議已經煙消雲散,目前似乎可以比較理性的 看待此一問題,因此本電子報刊出對於晶圓代工這個產業的深入分析其 在世界IC產業當中的角色與利基,這才能解釋台灣競爭力的龍頭---半 導體產業,到底憑什麼是如此有競爭力,而他為什麼要西進外移。 其實台灣是一直都是世界上「加工製造」的最佳執行者,從過去的傳統 製造業一直到現在的半導體與電子業都是如此,也就是說台灣都是替先 進工業國家的品牌大廠商生產製造,也就是品牌大廠將景氣風險推給台 灣承擔,台灣一直都是在賺這種辛苦錢,在訂單價格天花板的夾縫中, 考驗自己的成本控制,賺取差額。因此當必須與世界各地的生產者爭取 訂單時,尋找國際間最有價格競爭力的生產基地,遂成為必然,因此八 吋晶圓廠外移,只不過是這個結構之下的必然結果,除非台灣能夠改變 這個遊戲規則。以製造來反過來決定設計與銷售? ------------------------------------------------------------ 【公佈欄】 已經有十八年歷史的「勞動者」雜誌,即將推出紀念合訂本,從第1期到 第120期一次擁有,見證台灣勞工運動發展,珍貴歷史照片與文字檔案, 對於台灣勞工運動有興趣的研究者絕對不容錯過。即日起至七月十五日 接受預訂,每套特價6000元,並贈送「台灣勞工的主張」一書(定價250 元)。 郵政劃撥帳號:10139422 戶名:勞動者雜誌社 洽詢電話:02-23655705、02-23654704,史小姐。 電子郵件:labornet@seed.net.tw ------------------------【主題文章】-------------------------- 標題\從八吋晶圓廠外移,看「晶圓代工」的社會意義 作者\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張烽益 ------------------------------------------------------------- 但是如果不深入探討分析「晶圓代工」在半導體產業國際分工體系中的 特殊性,以及與國內其他IC產業間的發展榮枯的關係,將無法釐清八吋 晶圓廠西移,對台灣IC產業勞工的具體衝擊何在。 「晶圓代工」外移的產業邏輯 簡言之,晶圓製造是半導體製造的上游,舉凡電腦手機當中所使用的晶 片,都是由晶圓所切割而來。而晶圓的直徑越大,其單位成本當然越低 ,目前台灣的主流晶圓代工廠大多是八吋廠,台積電與聯電在台灣相同 的都是有一座六吋廠、五座八吋廠、一座十二吋廠,而台灣也是僅有這 兩座十二吋廠。事實上台灣的「晶圓代工」這個產業類型是全世界首創 的,也是台積電在整個IC產業中「無中生有地」硬開闢出來的。 由於過去晶圓製造都是屬於像NEC、摩扥蘿拉等大型國際「整合元件製造 廠」(IDM)業務的一部份,IDM從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全部一 手包,因此一些小型IC設計公司就必須以相當低的姿態,請求這些IDM大 廠在產能剩餘時,幫他們生產IC;而小IC設計公司與IDM之間關係發展到 後來,經常成為競爭對手,因此IC設計公司就經常遭到IDM的刁難與打壓 。而台積電就看到這個市場,以專門從事晶圓生產的角色出現,這是前 所未見的產業型態。這些小型IC設計公司莫不拍手叫好,訂單蜂擁而至 。所以我們可以說,台積電的出現,讓小資本IC設計產業蓬勃發展,更 使台灣的IC設計公司大幅成長為1999年的127家,高居世界第二。這種下 游專業加工帶動上游研究設計發展的例子,實在是相當罕見,也是台灣 晶圓代工這個產業獨步全球的利基所在。 另一方面,由於資訊產業的景氣循環劇烈,「晶圓代工」乃成為IDM大廠 風險分攤的機制。IDM對於投資晶圓製造廠的投資逐漸保守,於是逐漸將 自己的產能轉移下單到「晶圓代工」廠。199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銷售 額中,晶圓代工佔12%,IDM廠則佔88%,據估計未來IDM廠持續釋出外包 產能約30%(約十五家12吋晶圓廠的產能),這也是台積電與聯電紛紛投 入十二吋晶圓廠的原因之一。 因此,台灣的八吋晶圓代工廠之所以急著到中國設廠,第一是為了爭取 IDM的訂單,在比較利益之下,前往中國投資;第二則是因為中國已經成 為目前全世界手機與個人電腦銷售市場當中,最後唯一還有大幅成長空 間的地方。 「晶圓代工」外移,對勞工的衝擊 而對於台灣失業最大影響的,其實並不是單一個晶圓廠赴中國投資,而是 整個上下游是否會因此「集體出走」。根據晶圓代工廠在台灣的上下游「 群聚效應」來看,晶圓代工廠為爭取IDM訂單,而到大陸設廠,所造成半 導體產業集體出走效果不大,因為晶圓代工廠還是必須跟台灣本地的IC設 計公司密切合作,因此八吋晶圓廠大大陸投資,其產業出走的向上效應有 限。 根據2001年1月竹科管理局的統計,新竹科學園區的員工共有9萬6千227人 ,其中包含了3589個外勞,而本國勞工中以高中畢業佔29%(26879人)最 多,其次為專科畢業佔26.08%(24166人),而大學畢業者佔19.76% (18311人)。整體而言,專科以下學歷的員工佔62%,再加上大學畢業者 則達到82%。事實上,竹科在1986年成立初期,專科以下畢業者佔了76%, 1996年也維持在75%的水準。因此新竹科學園區其實是以現場操作人員佔 絕大多數,並非外人所想像,都是高級研究人員齊聚的地方,「碩士工程 師操作員化」的情形時有所見。 從專科學歷者佔大多數可看出,竹科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研發群聚,而是一 個需要有大量技術員生產的「高級加工出口區」,由於開發出並掌握核心 的加工管理製程,所以新竹「科學」園區的「科學」二字,應該是指一種 對於高級的加工技術的控制與實踐,而非一種具知識深度的凝聚與知性的 鑽研。因此這也是「晶圓代工」在台灣淂以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產業。 八吋晶圓廠外移到某一地,或許對個別企業資本而言,可能是最符合成本 效益,但是卻不見的符合整體社會的成本效益。八吋晶圓廠外移造成對新 竹科學園區區域勞動力市場的衝擊,不得不重視,這些晶圓代工廠為數眾 多的「高級操作員」,並無法像管理階層或工程師一樣可以到中國去管理 中國勞工;而晶圓廠外移所造成轉業的社會成本,如果再由政府來全部負 擔的話,那麼就顯然有失社會正義。 外移,先處理失業、轉業問題 半導體產業受到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保障,每年政府減免的稅負超過百億 ,而整個科學園區的基礎建設也都政府一手打造,低價讓廠商承租;更不 用說,早期台積電與聯電的發展,幾乎都是工研院無償將設備與人員轉移 過去,這種政府大量流血輸出給半導體產業,如今他們賺錢不需繳稅也罷 ,所製造的社會問題還須由全民承擔,再怎麼樣都說不過去。因此,政府 應成立一個「高科技員工技能提昇基金」,由外移的半導體廠商提撥,以 對外投資金額依一定比例撥入該基金,以照顧本國勞工的權益,讓國家本 應負擔的勞工失業與轉業的社會成本,由因為開放西進外移得利的企業共 同承擔。 台灣花費巨大社會成本培植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如今要求政 府允許他們要去一個對台灣具有軍事敵意的國家投資生產,這個問題當然 不能只從產業經濟的角度著眼。而隨著資本全球化可看出,資本的最大邊 際效益可能是該產業發展的最大邊際效益,但是卻不見得是在地社會的最 大邊際效益。國家各種社會制度的建構,是依賴政府對資本的掌控,但是 當資本越來越難以掌握時,國家如何在本國人民的福祉與跨國資本投資這 蹺蹺板的兩端取得平衡,將會是台灣加入WTO之後,持續面對的困境。 (原文過長,故在此節錄刊載,全文刊載於123期勞動者雙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