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2.07.01
───────
http://www.lihpao.com/────────
【社論】航權分配角力中被犧牲的旅客權益
【左右看】苦思為何民間消費不振
******************************************************
【社論】航權分配角力中被犧牲的旅客權益
延宕多時的台港航線新約終於簽定,爭議不休的第三家航空公司也在眾人的驚嘆聲中出爐;由中華航空百分之百轉投資的子公司華信航空,以及國泰航空轉投資的華民航空,同時成為新約中的第三家,這也印証了一個事實,即是台港航約表面看來因為政治岐異作祟導致遲遲無法簽定,事實卻是只有既得利益者得以持續鞏固壟斷利益,才是航約得以順利締簽的主要原因。
台灣的華航在5月25日的大空難之後,原已定調的台港航線談判被打亂,民航局隨即以航權分配審查原則中的規定,1年內不得再分配新航班,而開始重新評估第三家航空公司加入台港航線的可行性。在所有爭取加入的第三家中,華信是華航的子公司,立榮則是長榮的子公司,兩者的母公司皆已長期盤據台港航線,至於復興航空則已經有台澳航線的班次,真正在嚴格定義上可稱之為「第三家」的新競爭者可算是遠東航空。
第三家之爭不獨在行政部門與航空業界之間激烈角力,戰場甚至延伸到立法院,遠東航空的遊說管道遍及國、親、民三黨,還包括對岸;至於長榮則是已有豢養多時的所謂長榮幫(交通委員會)的立委,當然在對岸也有長榮運作的痕跡;事實上,真正在這場新航班分配大戰中對壘的乃是這兩家航空公司,而遠東航空所代表的新興勢力欲挑戰舊的壟斷利益(長榮以及華航)是這場戰爭中較為可觀之處,也是立法院新的遊說生態的展現。
遠航採取的是較為正規的遊說戰,包括提出說帖,派出公關人員穿梭於立法院,與各黨派保持等距且全面交好的關係;至於長榮則是一貫以高層對高層的方式,以原來的長榮幫立委為主,高層直接與總統府對口等;但是畢竟遠航在政治上的經營歷史遠不及於長榮,在一度傳出遠航可能成為第三家的消息曝光之後就已經宣告遠航出局,而由長榮獨攬新航班的大局也已經抵定,如今意外出線的華信其實亦不能稱之為意外,而是台灣「高層」以及對岸各自政治盤算的結果;在對岸無法接受長榮獨家壟斷的狀況下,扁政府盤算的其實還是要給「自己人」,而華航在綠化的結果下乃是新政府可以百分之百掌控的公司,比起遠航當然是更為放心的選擇,至於對對岸來說,由於航約中不成文的家數對等原則,保障原來業者利益還是主要原則,國泰旗下的華民得以出線也不意外。
一場航權分配大戰,反應的當然是利益的攫取與赤裸裸的商業及政治角力;但是對於大多數往來於兩岸三地的龐大旅客而言,大家在意的應該還是票價以及服務品質,可以看見的是新航約並無法反應雙方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用心,反而看到的是雙方政府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以及政治上的操控權而無所不用其極,這應該是這場談判最為令人失望的地方。
【左右看】苦思為何民間消費不振
【左看】捨大就小﹐避重就輕
■王國樂
景氣燈號﹑進出口貿易等指標數據皆好轉﹐何以國內民間消費未見起色﹖這一點﹐讓國內財經官員大費疑猜﹐並於日前猜測﹐問題可能出在近年台商﹑台幹奔赴對岸過多﹐以致相對影響內需消費能力
截至目前為止﹐官方尚無法精確估算出國人實際赴大陸工作或居留的人數﹐故實際影響為何﹐政府官員也不敢斷言惟近10年﹐民間消費的增長之速有目共睹﹐故何以民間消費盛極而衰確實值得細究
其實﹐就算真如坊間傳聞有60萬台灣大軍前往中國﹐但總體來看﹐這些數目仍然所佔比例不大﹐相反地﹐龐大受薪普羅才是真正支撐民間消費的骨幹歷史地看﹐民間消費的衰退可謂有跡可尋﹐從基本工資的凍結已有3年﹑失業人口的蔓延等現象來看﹐無一不是導致民間消費能力停滯﹐甚至衰退的原因是以﹐就算台灣貨﹑舶來品淹腳目﹐耗竭中的消費能力也愈來愈無福消受嚴格講﹐台灣的民間消費早在近2﹑3年就有強弩之末的跡象﹐若非靠著信用擴張與個人債務的累積來暫時填補這個缺口﹐則早就敗象已露
顯然﹐國內官員捨大就小﹐避重就輕﹐根本不著要害如今﹐利率再度走低近零﹐無異一般大眾的口袋又被剪了個洞﹐民間消費的壯觀奇景﹐恐怕日後難見
(文字工作者)
【右看】刺激民間消費的迷思
■鍾高義
國內房地產業者曾經私下說過﹕若要拯救餘屋過多的問題﹐不需要政府優惠房貸﹑不需要減稅﹐祇要赴大陸的台商有一半回流就可以了
這句話﹐道盡了民間消費長期疲弱的癥結所在當某個社會裡的有錢人紛紛遠走他鄉時﹐我們怎麼期待提供房屋﹑汽車這些標準內需性消費財的業者還能夠財源廣進呢﹖如今﹐這個問題終於被國內財經官員想通了﹐他們理解到近年來台商﹑台幹赴大陸絡繹不絕極可能是壓抑民間消費的重要原因
但房地產業者的那句話也同時說明了市場的問題祇能透過市場來解決﹐政府縱使有心從旁協助﹐亦屬枉然過去政府認為問題出在資金外流﹐故想管制資金﹐但也不得法﹔如今若連人力外流都是原因﹐那麼政府又有何正當性去阻擋這個趨勢﹖難不成也要管制人力外動﹖問題是環諸世界﹐除了共產極權國家外﹐根本未有此例
顯而易見﹐我們的政府之前根本作錯了方向﹐忽略了競爭而非管制﹑開放而非防堵才是當今經濟遊戲的規則在這個新規則下﹐其實民間消費不足也毋須過份恐懼﹐如果該國能夠找到替代性消費者的話﹐未嘗不好以此觀之﹐台灣其實應該努力吸引外籍商務人士來台﹑擴大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而非老將腦筋動到自己人身上
(企管顧問)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