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2002

2002-07-08發行 NO.024

企畫專題 綠建築─人類迷思或永續願景?(四)
       

綠建築─人類迷思或永續願景?(四)

作者:李永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柒、另類方法

  並不是只有風水擁護者會從比較神祕且較不具科技的面向去探討綠建築及環境規劃,有些作者也會提及具美學的及整體性的綠建築會由採光、區位、其他上百種理由、及設計師的直覺中形塑某些特色及氛圍,有些建築師甚至利用信仰或精神的說法描述地點的精神:

  地點的靈魂是一種看不見的感覺──由許多不同的東西所構成,例如,它是昏沉沉的、有松樹味道的、友善的、有氣的、靜的;它的道路及路徑並不緊繃而是緩緩轉彎的,因此,所有物件都可以在每次被看到的時候呈現不同的感覺…我們可以開始感受到這個地點的確有某些特殊的東西存在…(Day, 1990)

  Day的說法相當感性且具有某種程度的經驗法則(而非信仰教條式的),這種直覺的、彈性的及抒情的說法事實上和風水有關,但他的確提出某些和空間效果、光、及色彩對建築物有影響的建議,也主張綠建築具有醫療的效果。另外有些作者則提及「在精神的層次上,最重要的便是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一個新的區位上,去知道這個地點是如何被感受的」以及「具療效的建築」(healing architecture)及「設計及營建過程也是醫療方式之一」(Pearson, 1989)。

  Pearson廣泛地從風水引經據典而傾向於主張應該採用更實用的方法,相對地,另外一位美國建築師在比較東方及西方的切入點時,指出「歐洲人提到山丘及海域的組合時便會聯想到美麗的視野,這種歡愉是美學且客觀的;中國人的感受則是宇宙觀的…宇宙是天、地、人…風水便是確保人類回應宇宙所運行的力量」(Sehechter, 1991)。換句話說,相信風水便必須接納宇宙觀的整個信念,而不是只採納歐洲抒情的觀點而已。

捌、迷思或願景?

  我們如何詮釋目前大受歡迎的傳播媒體所追求的靈異流行風尚?想想看,時下流行的「X檔案」在播出神祕的劇情之後會提出二種不同的看法:理性的說法及靈異的解釋,播出幾集之後,理性的說法逐漸被靈異的解釋取代。令人擔憂的是,靈異的說法有時反而會成為鼓舞士氣的來源,而神祕的要求則看當作是健康且應被強化的。

  這種兩難的情結也經常出現在對環境友善的建築及環境規劃之爭辯上──究竟綠建築/環境規劃應該被建構在道德及理性科學的調查上或是依賴神祕的信仰?除非我們能找到真實的科學調查依據,否則我們無法說服人們某些材料或觀念的應用會影響人類的健康或某些設計會造成令人沮喪的環境。然而,如果客觀且科學的知識受迷信及反科學態度的信仰所左右,我們便很難去說服持懷疑態度的使用者及政府決策者來相信正當的理念。

  綠色科學的調查目前仍在草創階段,而且可能仍是那些以科技及產業為主導的人所倡議的方法,而不是(環境規劃專業所主張的)以人性且具想像力的方法來主導;經由合理且客觀方法所產生的直覺且具創造力的設計構想應該可以和超自然及模擬兩可的方法一併使用。

  回顧了這些綠建築、環境規劃設計、及風水的關係之後,以下的提問或許值得大家好好反思:你願意由風水師或環境規劃專業技師來規劃設計你的住所?這方面的討論早就該在環境規劃設計專業之間好好被思辯了!(本文原發表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999年4月)

註釋

註1:國內目前對於綠建築方面的研究可參考林憲德(1998)的研究,該研究將綠色建築標章分為七項指標,分別為: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水資源指標、溫室氣體排放指標、日常耗能指標、營建廢棄物指標、及污水及垃圾指標。

參考文獻

林憲德,(1998),「七星級的綠色社區-綠色建築與環境共生」,《能源報導雜誌》,七月號。 

Anink, D., C. Boonstra, & J. Mak (1996), Handbook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London: James and James. 

Brady, A. (1998),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imber Industry, MSc Thesis, Queens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ay, C. (1990), Places of the Soul,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as a Healing Art. Wellinborough: Aquarian Press. 

Lloyd Jones, D. (1997), 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London: Lawrence King. 

Pearson, D. (1989), The Nature House Book-Creating a Healthy, Harmonious and Ecologically Sound Home. London: Gaia Books/Conran. 

Sehechter, L. (1991), Design Primer. 

Waring, P. (1993), The Way of Feng Shui Harmony,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London: Souvenir Press. 

Woolley, T. (1998), "Green Architecture-Man, Myth or Magic?" Environments by Design, 2(2): 127-138. 

Woolley, T., Kimmins, S., Harrison, P. and Harrison, R., (1997), Green Building Handbook, London: E. & F.N. Spon. 

國外資訊

請詳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
  

相關連結網站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
世界地球日網站   http://www.earthday.org
台灣地球日網站  http://www.earthday.org.tw
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

台灣2002地球日電子報編輯群

發 行 人:盧道杰
執 行 長:林明志 
協同執行長:陳瑞賓 
學 術 顧 問 :賴哲義 (整合學)、金恆鑣 (生態學)、陳章波 (海洋學)
      李永展 (社會學)、張四立 (能源學) 
總 編 輯:朱惟君
副 總 編 輯 :黃怡碧
主   編:江嘉萍
網 頁 編 輯 :杜建億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環境資訊協會 Environmental Info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886-2-25783487 台北市八德路3段12巷70弄15號1樓
http://www.e-info.org.tw E-mail: service@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