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教育論壇

═【立報】════════════════════════════

                                  

═══════════════════════《2002/07/1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論壇

 

   悄悄話大聲說

 

   他山之石

 

【教育小報報】

********************************************************************

  教育論壇

 

九年一貫與多元入學的迷思

 

文■林泉利

 

是誰主張九年一貫?是當今教改主流的某些團體;是誰堅持多元入學方案?還是這些不敢檢討的教育團體。教育要改革是無庸置疑的,教改要循序漸進的改善也是正確方向。回顧兩年來多元入學所造成的紛紛擾擾,或從公平角度、或從城鄉差距、或從供需考量、或從教學考慮,反對者可以提出一大堆理由要求調整步調,只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是權利使人傲慢?抑或知識分子的剛愎自用使然?令人不敢恭維呀!九年一貫的理念很棒,沈痾已久的教學情境阻礙了真正知識的傳遞,如今多了新的課程、教學挹注,何嘗不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只是現在已經有未演先轟動的震憾,因此有更多的基層教師「看衰」它,孰令致之?是大環境保守有餘?抑或時間不允許?或許二者都有吧!忝為基層教師,願以沉重心情寫出邇來看法。

 

首先是九年一貫與多元入學要有正面的互動:如果台灣一直強調升學主義是「事實」,多元的升學方式一定要在高國中小學做好「準備」。即以現在考試方案,特別是升高中,多元舉才、選才,大部分高中職乃至五專都做到了;然而入學之後,如明星學校的教學方式依然與以往一樣,一群學生靠智育以外管道升讀高中,而高中仍一視同仁教學,個別的差異被忽視了,這種考、教不能連結,多元入學的精神何在?雖然升大學部分已經透過甄選就讀適性科系,但是特權介入以影響成績個案傳聞不斷,所以過與不及都要在高中及大學教務部門深刻檢討。

 

而今九年一貫了,在國中小課程做了整合,在高中入學方式更應該要全面未雨綢繆,也就是說今年國一新生未來入學方案要提早說明,特別是今年國一新生有「實驗白老鼠」的負擔,在未來升學時可能帶來第二度的傷害,有關單位能不加以費思量?當然能夠十二年一貫會更好!

 

老師真的準備好了?

 

其次九年一貫的精神經過研習、觀摩,老師們就真的進入狀況?吾人存疑。或許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都強調自己已做好了準備,研習場次、心得報告足以編纂出版,但是教學的東西貴在可行與否,而不是強調理念精神孰稔多少。筆者稍早在社會科領域研習中得到答案不多,挑選教科書的壓力倒不少。至於分組發表也是湊合著應付,而要求自編教材部分能省則省。時至7月,國一的任課老師及導師仍無分配跡象,看到周遭老師唯恐被波及的心態,甚至有人直陳因為九年一貫壓力而選擇退休,請問這是研習的成效?九年一貫能夠順利推展?至於6月底的觀摩展是學校規定的「功課」,筆者也如期與會,雖然那些七大領域及行政心得得獎老師都有發表時段,但仔細聆聽渠等內容,不外標榜自己製作教材經驗及學習單安排過程,比較以往類似「發表」報告簡直大同小異!種種證明有關當局在推演九年一貫上仍在「邊做邊學」呀!多麼讓人捏把冷汗呀!

 

教學份量確實變重了

 

再者是九年一貫必需注意外在壓力而添加教學沉重負擔:如鄉土語言、英語教學比重讓孩子有更多負擔;如國語文中的作文教學因中研院院士的發言而勢必予以注重……。凡此種種,想而見之的是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受教的學子不快樂,因此教育部門及學者們要慎重予以合理安排才好。

 

就鄉土語言部分,因為政治考量,回歸本土化是趨勢,現在的孩子不懂閩南語、客家語是不可以的,只是一旦變成教學科目,父母親的辛苦成了負擔,因為學校教的只是皮毛,剩下的就是全家人的「大事」,能說不是一種負荷?就英語而言,只要看到學測成績英語「雙峰」結果,而各界鮮少如何去深入檢討如何改善、何以致之。特別是九年一貫的教材並沒有區隔城鄉差異,一以貫之有其困難度,率爾強調可以短時間內可以讓學子英語琅琅上口,也未免太托大了吧!有老師動輒把學測成績結果、把能否與世界接軌做訴求,光這一點就證明九年一貫研習失敗了。國中小的英語學習只在培養部分外語興趣與簡單語彙表達而已,所以有人說「以往不當的英語教學,讓1/3學生放棄英文」;如果未來九年一貫依然故我,甚至大膽嘗試新的教法,未來將會高達1/2的同學不再接觸英語了。

 

就作文部分,中小學語文能力差是事實,不考作文影響學習也是表達能力差的因素,如今中研院院士提出「重視」,如果真的開始重視,而國語文老師拿不出自己教學方法,甚至害怕批改作文,要提升作文能耐仍是空話罷了。因此在國文教學領域中也請老師們多費些心思了!

 

最後筆者要說:多元思維固然要呈現多元理念,多元社會更應要學習包容低成就同學的能力,尊重不同條的孩子。一種考試充其量只不過肯定某些智育較高的孩子,但一貫的教學卻可能讓所有孩子適應學習與發展。我不相信李應元先生所說:「以後台北市民90%以上都能說英語」,因為眼前考試30分都有問題的學生仍多;我反對教育部橫柴入灶的專責編訂「本土教材」,因為那是無謂以政治力介入教育本土化的粗暴作法,試想鄉土母語順其自然的指導已夠吃力了,再多一本教材,對莘莘學子何其殘忍?至於作文教學本來就是老師們要教的,何必一定要看考試與否而才予以重視?

 

老師的角色一直保守有餘,創意不足,當沒有任何催化劑能予以「鼓動」起來時,九年一貫的願景怎敢奢望?多元入學的迷失在前,深盼教改團體不再走回頭路,勇於「撥亂反正」吧!何況九年一貫的結果仍要面對升學的現實,如果多了一些正面的訊息,兩全其美不是更妥貼嗎?否則伊于胡底,台灣的教育仍是一灘死水罷了!

 

 

 

(回目錄)

 

悄悄話大聲說

 

老師的退休演說

 

文■麻辣微胞

 

老師的退休演說,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卻演變成有一點複雜:因為老師的堅持!

 

說真的,老師的堅持在這樣的社會真的找不到第二個人了!但他的堅持又是我最佩服的部分!我必須夾在老師的堅持與太多不一樣的人中間,找到能不讓老師「生氣」(我覺得難過是老師真正的心情,但是每次老師打電話給我的口氣都像生氣)、又能讓別人接受的平衡點,把事情辦好。

 

事件一:系上慣例要送退休老師一件紀念品,老師看到歷年來不是金項鍊就是金筆,他這一回主動要求:要一本集郵冊,請系上每位老師在集郵冊上簽名留念。但是系辦公室怎麼都不肯,覺得禮物太微薄。老師就親自打電話說明:系上送禮的意義應該在於紀念,不在金錢的價值,請系辦公室把金錢省下來,用在該用的地方。就這樣,我幫忙買了兩本集郵冊(這是最後權衡的結果)。

 

事件二:原本我想老師退休,我是關門弟子,當然要把學長姐、學弟妹找來聽老師的退休演說。但是在4月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不要大聲嚷嚷,他不需要這樣的排場,要我記取6年前的教訓(6年前我碩士班時,學長為老師辦了一個慶生會,老師的臉好臭)。老師只要在化學系做一個研究上的解說,讓大家更深刻了解表面活性劑,對自家人而言,內容大概很淺;加上是上班時間,大家都在工作,不要叨擾大家,好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但這幾天陸陸續續的一傳十,十傳百,學長們都要回學校聽演講;我就變成老師追問的對象:是誰?是誰叫他們回來的?有幾位學長是當時打電話來問老師近況時要我到時再通知的,有的真的是學長們自己傳播的。

 

事件三:演說地點一再更動,原本我和老師以為是在理學講堂,結果換成科學館講堂,那是一棟新建築,有中庭可以辦茶會,但是講堂沒有對外窗,冷氣沒有送風裝置,聽說會很冷。老師身體不好,受不了冷,但是若不開冷氣,學長們大概會被熱昏!結果一經查詢不在理學院講堂的理由,是會後的餐敘在那比較好,加上那裡的設備新!老師反問我:「是演講重要?還是餐敘重要?是場地豪華重要?還是實用重要?」我啞口無言!

 

以上3件事情,大概大家都覺得怎麼這麼麻煩咧?我仔細思考,其實老師哪一個要求不合理?都合理,而且是正確的觀念;但是在時下的觀念裡,他大概叫做「不通人情」:人家的好意,卻不領情。我一直在這些事情上被老師教育,他要我一定有所為有所不為,只要是觀念正確的就要堅持。

 

我知道在某方面人情的包袱上,我的堅持力不夠!

 

但是要像老師這樣才能屹立不搖,毫無把柄!

 

 

(回目錄)

 

他山之石

 

狂飲的大學生(之一)

 

文■賴明芝

 

研究發現,住在大學附近的人,更有可能間接受到學生喝酒所帶來的影響。

 

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新的研究發現,住在大學校園方圓1哩之內的人,比起住在離校園較遠的人,更有可能受到學生狂飲所帶來的擾亂,其可能性高了兩倍以上。這份研究於7月初發表於《社會科學與醫學》期刊,社區裡有所學生會狂喝酒的大學,其居民得忍受的間接影響很多,諸如:施暴、故意破壞公物的行為、噪音和髒亂。

 

這份名為《學生飲酒對大學附近居民的間接影響:酒精飲料販賣店的角色》的報告認為,這些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大學社區裡酒吧和小酒店的數量有關。此外,這份研究也發現,大學附近的社區比較窮,也比較沒有能力去應付這類的公共騷擾事件。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學生飲酒情形研究」的負責人魏斯勒表示:「這當中存在一個墮落的循環,處社會下層的社區比較無法防止商店獲得販酒執照。這將導致社區瓦解、生活品質降低以及不動產價值降低的可能性大增。」

 

這些發現認為,校園附近取得酒精飲料的途徑變得容易時,會促使大學生之間濫飲文化的形成。魏斯勒覺得,限制大學附近販賣酒精飲料的商家數量,以及維持學生常常出入的酒吧安全,可以降低大學附近社區倍受騷擾的情況。

 

在哈佛大學這份報告當中所界定的「濫飲」,意指男人一次喝掉5杯以上的酒,女人一次喝掉4杯以上的酒,而這種情形兩個禮拜以內最少會發生一次。所謂的「狂飲大學」,是指學校裡面有50%的學生有狂飲的習慣。

 

這些發現是根據4661個家庭所進行的電話訪問,受訪者是成年人。住在大學附近的受訪者被問及社區的生活品質,和社區當中銷售酒精飲料商店的數量。這些結果會拿來和不住在校園附近的受訪結果相比較。支援哈佛大學這項研究的是羅伯特.伍德.詹森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資料來源:高等教育紀事)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