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教育苦旅〈20〉

═【立報】════════════════════════════

                                  

═══════════════════════《2002/07/11》═════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苦旅〈20〉

 

   他山之石

 

【教育小報報】

********************************************************************

   教育苦旅〈20〉

 

迎新日

 

文■Syrman

 

在一個環境之中久了,常常會發現一些很奇妙的事情,這些事情往往都是在很接近的時間、很短的距離之下發生,可是卻都是相對的。

 

舉個例子來說,我所服勤的輔導處之中,資料組長很想在今年滿55歲時退休,理由當然很多啦,不過最重要的據他說是:「退休後的生活是另一種人生的開始,為學校、為學生、為教育事業奉獻了這麼多年了,也想好好為自己的下半輩子好好規劃一下,這樣美好的一仗我已經經歷過。」可是,偏偏沒有辦法通過審查,我想他的心中一定是滿氣餒的吧。他身旁的位子,則是坐著一個還沒有進教育界,卻滿懷著希望與熱情的年輕人,那位年輕人去年也參加了教師甄試,可惜全都名落孫山。就是這樣,相隔不到30公分之間,兩個不一樣年紀的人,都渴望自己的生命可以更進一層,可是卻受限於很多自己沒有辦法把握的種種因素。而那個一直想進教育界服務卻苦無門路,至今仍獨自亂闖的年輕人就是敝人在下小的我!

 

不好意思,文章的一開始就在發牢騷。現在我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緊接著剛結束的畢業典禮而來的迎新。

 

其實,說到迎新這件事,可以說是比畢業典禮的籌畫更加的傷腦筋。因為假設畢業典禮的籌畫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好了,那麼迎新則是需要一整個學期來做準備。大家不要誤會了,不是說迎新日這一天的活動需要一學期的時間來籌畫,而是如何確定新生人數有多少這件事需要一整個學期來做調查。

 

現象一:家長經濟佳 私校市場變大

 

由於整個教育走向多元化發展,學生即使是在九年國教期間,家長仍然具有選擇學校的權利。公立學校有所謂的學區制,私立學校可沒有,只要是家長有錢、學生有能力,私立學校一定是敞開學校大門歡迎你。我來到這個小鎮之後,發現這裡的家長們只要是有一點點經濟基礎的,都喜歡把孩子往私立的中、小學送。推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一為公立學校的校園比較不寧靜,家長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面被欺負,所以寧願多花一點錢讓自己的孩子到校園管理比較嚴格的私立學校去;二為私立學校的成績表現比公立學校好,老師比較會教、會管,他們多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課業的表現上更好,這樣有利於目前的升學管道,所以也寧願多花一點錢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環境;三為私立學校的入學需要依據入學考試的成績,所以招收進來的學生素質較為一致,公立學校則否,學生的素質好的可以非常好,差的可能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現象二:市調加公關 公立學校搶人

 

其實我並沒有做太深入的分析調查,以上只是歸納一般人的說法而已,但是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事實:公立學校較不受學生家長的青睞!所以,近幾年來,公立國中的新生人數銳減得很厲害。這個年代的父母生得少,新生人數自然也較少於以往,再加上新學校(包括了公立和私立)的設立,所以每一個學校分配到的學生人數自然減少了,如果再加上學校的表現以及家長的印象,新生人數多少往往也反映了這所學校是不是被家長所認同。於是,各公立學校都紛紛將勢力範圍(該校的學區)予以固守(徹底調查該區新生人數,並派老師去即將畢業的學童家中訪問),再趁敵人(鄰校)不注意的時候,在兩校所屬學區的交界地帶進行滲透工作(利用關係拉學生)。

 

在公開的場合中(例如像是各國小的畢業典禮),校際之間的文宣競爭更是白熱化,參加的人選通常都是該校校長欽點的公關高手或資深、有影響力的老師,往往都藉凸顯自己學校的特色,吸引學生家長的注意,讓他們可以多多考慮讓孩子到自己所代表的學校來報到、入學。這樣的方式簡直讓我覺得招生和選舉沒有什麼不一樣,從調查人口、宣傳、顧票等等的手法,完全類似,而且各個學校在新生報到的日期上也盡量提前,讓新生們的畢業證書可以趁早「落袋為安」。

 

結果一:學生減少 老師得走路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很好奇:就算學生收少一點,但是卻可以實行小班教學,讓一個班級的人數不至於太多,而且孩子也可以受到更好的照顧,這樣不是很好嗎?您這樣想,我不能說您錯,但是站在學校的立場可不是這樣,您知道少一些學生,減少一些班級數會有什麼影響嗎?我們可以直接想到的是:班級數少了,所需要的教師數額必定減少,那些多餘的師資員額該怎麼辦?比起學校在地方上的面子,這反而是最為關鍵的地方,尤其是公立學校比起私立學校在這問題上更傷腦筋,因為不能以班級數減少而將一些正式老師的員額給裁減掉。

 

多餘的正式老師員額造成了校內老師間的關係緊張。是誰要捲鋪蓋?誰又一定不必走路呢?學校和老師間的關係也受到影響,被學校以各種方式選出來解聘的代罪羔羊真的是「不適任教師」嗎?因為唯有「不適任」這個因素才可以解聘公立學校中的正式教師,況且在認定上非常麻煩,往往學校和老師的認知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更可能受影響的是學校和縣市教育局之間的關係,學校要讓人人有工作,縣政府卻控制著老師們的薪俸。

 

結果二:寧用代課 不補正式缺

 

各公立學校為了因應這樣的趨勢潮流:學生有權決定自己要去報到的學校,因此一旦學校中有老師退休的話,那個缺也不一定會開出來,學校會以代課老師的名義來填這個空缺,因為代課老師不具一般正式老師的權利,而且聘用的年限只有一年,對學校的人事來說有很大的彈性。我似乎也可以看到:未來退伍之後,如果我非進公立學校不可的話,可能只是當一個代課老師,而且這個「頭銜」會跟著我滿久的,直到我算是「非常有經驗、該年我的運氣特別好且符合甄試考官們所需要」的人才為止吧!

 

學校之間會產生如此激烈的招生競爭,進而引發出種種的怪現象來,是政策上很大的缺陷所在!教育真的不是一句「自由競爭,市場決定」可以解釋的!

 

新生們一個個的排好隊走出了我們學校的大禮堂,由他們已經在今年6月畢業的學長姐們領牌帶著,走進了已經久等的我的視線之中。今天我是帶領他們適應學校的一員,希望讓他們可以很順利的適應國中生活。他們歡笑、高聲說話的興奮,卻無法掩蓋現場師長們的心事,在當前這樣的教育體制之下,校長有心事、主任有心事、組長也有心事,而老師們更是心有千千結啊!

 

前些時日的畢業典禮上,我看到的是真誠與祝福,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可以說是最完美的時候了;但在近日迎新的過程中,我卻看到了師長們的滿心煩惱。時間上相距這樣接近的兩件學校大事,如說一為正面,則另一就是反面,兩者之間真是充滿了矛盾感啊!

 

畢業生帶新生

 

順帶一提的是於迎新日之中幫忙的義工同學。這些義工同學都是今年6月應屆畢業的學生,他們一個個以親切的笑容、服務的態度,來招呼這群新來乍到的小朋友們。這群義工同學讓我感到訝異的是居然一畢業之後就有如此大的轉變。他們之中,有些人之前在學校有些可是跩的跟二五八萬一樣,不跟師長打招呼就算了,待人更常常是三字經不離口、躲起來抽菸、視校規為無物,在校的時候,往往是讓我最頭疼的對象,不管我如何的勸說,他們依然故我;如果要他們主動的對不認識的人說話、進而幫忙,那就更加不可能了。如今他們才畢業幾天而已,回到學校來幫忙時,我真的感受到他們不只是長高、長胖了,而是真的長大了。這會不會是一種因為從此團體出身而希望這團體更好的動機呢?不管如何,我想,義工同學這樣子的好榜樣,應該可以幫他們這群新生小蘿蔔頭的國中生活有個更好的開始吧!

 

 

(回目錄)

 

他山之石

 

狂飲的大學生(之二)

 

哈佛大學另外一份研究,把44%的學生歸類為濫飲者。

 

編譯■賴明芝

 

大學生身邊到處都充滿飲酒過度會傷身的資訊,但是,還是有44%的學生被歸類為「濫飲人士」,過去8年來,這個數據沒有改變過。

 

但是,有關哈佛大學對大學生飲酒習慣進行的研究,所提出來的問題,爭議仍然存在。

 

哈佛大學對到底有多少大學生是濫飲者所進行的調查結果,上個月被發表在《美國大學健康新聞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之上。總共有119所4年制大學的學生參與這項研究,這些學校分布於美國38個州。從1993年以來,該研究一直持續進行著。

 

超過上萬的學生在最新這份研究當中接受訪問,44%的人表示,他們在參與研究的兩個禮拜之內,曾經有過濫飲的行為。

 

主持這項研究的魏斯勒表示:「在校園裡面發生這種飲酒行為,是一件過分的事情。如果你是一個傳統的大學生,而你又有喝酒,那你可能是濫飲者的機會達70%。」在這項研究當中,所謂的「傳統大學生」是指,年齡在18至23歲,沒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大學生。

 

該研究指出,濫飲的程度並不受到高中生飲酒習慣的影響,有一群濫飲的學生增加了,他們住在不能喝酒的宿舍,他們不參加兄弟會或是姊妹會的活動,而學校在努力教育學生過度飲酒會帶來的危險。

 

2000年3月公布的報告,是初期的研究成果,該報告在某些團體之間引發辯論,有人認為,哈佛大學過分誇張濫飲的意義。

 

到了2000年8月,一個抵抗酒精和其他物質濫用的團體,結合了21個高等教育的團體,共同呼籲各大學和政府單位以及研究人員,不要再使用哈佛大學所定義的「濫飲」一詞,來判別大學生的喝酒行為。

 

德魯.杭特(Drew Hunter)是「酒神和迦瑪同儕教育網(Bacchus & Gamma Peer Education Network)」的負責人,他表示:「哈佛大學對濫飲的定義,只是把事情混為一談,弄得好像很多的學生身陷危險的行為。」該網也參加了上述的抗議活動。

 

杭特表示:「哈佛大學的說法,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有關個人酒醉,和酒醉可能造成傷害的事情。所有的目光焦點都集中在這些學生曾經在兩個禮拜裡面,喝醉了幾次。大部分的研究人員、衛教老師和治療專家,並不對哈佛大學所提出來的內容有啥興趣。」(資料來源:高等教育紀事)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