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健保部分負擔調漲的階級意涵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2.07.19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健保部分負擔調漲的階級意涵

 

【左右看】「再生」後的中船

 

【教育小報報】

 

******************************************************

【社論健保部分負擔調漲的階級意涵

 

全民健保的「部分負擔」調漲方案於近日出爐,該方案依據「使用者付費」的精神,部分負擔的計算方式將從目前的「定額」制,改為每人、每次醫療總費用20%的「定率」制。此舉明顯違反社會保險中風險分攤、全民健保照顧弱勢民眾健康的精神,但衛生署依然以健保財務危機為由,執意調漲部分負擔。

 

既然健保財用出現缺口,那為什麼不採取調高保費,或是再度調高保費計算級距上限的方式增加財源?答案很簡單,健保費用中雇主與政府本身都需繳交部分保費,如果調高保費,豈不意味著「增加雇主的支出負擔」,並且使得不斷吃緊的國家財政「雪上加霜」?而提高保費級距上限,其意義則與向資本家以及高階管理階層收費無異。因此,提高部分負擔,形同課徵「醫療人頭稅」,倘使繳不出部分負擔「買路錢」,那就請你攢足了銀兩再行光顧。最後,等到患者「有能力」看診時,恐怕早已病入膏肓,這不是又增加了健保的支出嗎?況且,絕大多數被高部分負擔門檻阻絕在外的老百姓,正是最需平價健保照顧的基層弱勢民眾。

 

反對社會福利人士,常以歐洲社會福利支出拖垮國家財政為由佐證福利國家之不可行,但他們卻有意識地忽略197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增加了資本家避稅的方式與機會,從而侵蝕了政府的稅基。台灣當下健保的財務問題,未嘗不是當前稅基向受雇者傾斜的一個縮影。台灣實施30年《獎勵投資條例》,減免稅額共計5,275億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自民國80年實行至今,累計減免了2,400億元新台幣,稅收減免占總稅收比重逐年攀升,在政府刻意圖利資本家階級的政策方針下,國家財政如何有改善的可能?一般受薪民眾的稅務負擔何時才有減輕的一天?更何況租稅減免、政策獎勵完全不合乎「使用者付費」邏輯,反而是仰賴納稅人繳納的稅金補貼企業的營利活動。為什麼同樣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公民,卻有如此天壤之別的待遇?資源分配階級間失衡狀況為何如此嚴重?打著民主改革旗號上台的民進黨政府,必須給國人一個明確的交代。

 

 

(回目錄)

 

 

【左右看】「再生」後的中船

 

【左看】奔向天邊虹彩

 

■胡寧寧

 

核四工程風暴後上任的中船董事長徐強近來動作頻頻,除力爭國艦國造外,亦積極尋求與各國合作的商機。面對負債高達140億的嚴峻處境,徐強坦言,現今談民營化之於中船「如同天邊的彩虹」,當務之急在於「先求存活」,並儘速使中船成為一個身材曼妙的少女,日後民營化時,才能夠「百家求」。

 

東西冷戰結束後,造艦產能陸續轉移到商船市場,然繼亞洲金融風暴後,全球經濟面臨萎縮,船東在貨源不足的情況下,造船意願低落,使瀕臨供需失衡的造船市場更形艱困。在世界各大船廠的削價競爭,以及其他造船國家對造船業提供融資補貼等獎助措施,夾縫中圖存的中船自是備感艱辛。對此,日前徐強亦大力抨擊台灣沒有「造船政策」。

 

去年裁員2千多人,留用員工減薪35%,歷經「再生計畫」後的中船,至今仍在風雨中飄搖。外有世界強敵環伺,島內層層轉包下的業務亦無利可圖,核四弊案即為例證。再者,裁員後面臨關鍵工種技術人才流失,無怪乎國防部對中船造艦技術亦存有疑慮。

 

據說,國企私營化係由於市場具有自我管理和提升效率之長,倘若如此,敢問中船為何不就地拍賣?只因賣相不佳!畢竟面黃枯槁,又無閒置土地當誘因,實令人索然乏味興趣缺缺。是故,塑身在先的中船,接續仍得戮力以求上得了賣場。

 

看看中船,問私有化所為何來?答曰,只為「私有化」!

 

(文字工作者)

 

【右看】放眼全球覓利基

 

■陳正心

 

歷經再生計畫的中船浴火重生後,卻因核四工程瑕疵再逢連夜雨。為求勵精圖治,工業管理學者出身的新任董事長徐強表示,已著手尋求最適宜中船的營運模式。為降低造船成本,未來中船將以承包具有利基的業務為主,低技術業務將委由大陸或他國代工,同時亦不排除與大陸進行合作拓展業務。

 

儘管中船虧損連連,但政府鑑於國防需求,主張國內仍應維持建造大型船舶之能力,執行「再生計畫」於是有其實際上需要。當今讚頌經濟全球化的人士,往往脫離政治與社會脈絡,片面誇大「看不見的手」攻城掠地的神威,忽略了政治和軍事的作用。然無庸置疑地,國際間有關政治、軍事、經貿等諸多協定,主要還是通過國家權力來實行,再綜合國力的殊異,也決定了不同國家面對全球化自主能力的強弱。因此,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並不意味國防力量可隨之削弱,中船存在之必要即在於此。

 

但是中船畢竟不單只為了國防而活。經濟全球化表現在商品、資本和技術的跨國流動上,可謂沛然莫之能禦。中船身為競逐世界造船市場一員,面對造船國際化的走向,實應與時俱進,為了提升競爭力,哪裡工資低廉就應往哪裡下單。因此,將低技術業務委由中國大陸等國代工以節省成本,亦可免去為他國培植技術造成競爭威脅的顧慮,自然是面迎全球化尋覓利基不得不為之舉。(政治評論者)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