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教育論壇 大學之道 誰來引路?

═【立報】════════════════════════════

                                  

═══════════════════════《2002/07/3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論壇  大學之道 誰來引路?

 

   教育論壇  中山不送電腦以後

 

【教育小報報】

********************************************************************

   教育論壇

 

大學之道 誰來引路?

 

校長任用資格放寬之商榷

 

文■陳徵毅

 

提起「大學校長」,似乎是人人羨慕和景仰的頭銜,究竟大學校長易為或難為呢?根據已故師大教授梁實秋在一篇題為「大學校長」的文章中說:「英國牛津大學的校長最好幹,無薪給,終身職,每年只要用拉丁語對畢業生發表演說即可。」其實大文豪弄錯了,在英澳系統的大學分為Chancellor和Vice Chancellor,前者是校監,不管事,而負實際校務責任的副校監,等於台灣的校長,校監等於台灣各大學的董事長。不宜混為一談(「校監」亦可譯為「校董」)。

 

而在台灣,大學校長任務之沉重舉世罕有其匹者,他既是管理者,也是經營人,更是人事糾紛的仲裁者、財務支配者、學校開發者、校務之最高決策者,儘管月薪高達14至20萬(公立14萬,私立20萬),仍然乏人問津,因為所付之心力與所得酬勞不成比例。試看成大在多年前有3位校長的姓氏恰巧排成閻(振興)羅(雲平)王(唯農),果然王校長求好心切,每日工作16小時,終以40出頭之英年死於任上;而中正大學創校校長林清江,懍於政府花費100億元創建該校,日以繼夜地操勞,終以耳順之年病故,主要由於業務繁瑣,壓力過重,迫使彼等賚志以歿。

 

教育部可能鑒於明年多位大學校長或任滿或屆齡退休,或由專校改制為學院需才孔急,必有大批校長出缺,因而於日前將大學校長任用資格略作修正,原先4年行政年資縮短為2年,原定一級單位主管改為二級單位主管,亦即今後只要擔任過學術單位或行政單位的一個組長,就滿足了大學校長的人選條件。對於此項變革,我一半贊成、一半反對。

 

放寬資格限制 避免遺珠之憾

 

有人以為放眼世界知名大學校長,莫不以過人的膽識、遠見、魄力、靈活的行政手腕,造就不少菁英,在就任之初並未擔任過學術單位或行政單位主管,為何能令人耳目一新,主要由於他擁有扎實的團隊,且他以專精的學術地盤,鑽研之餘,經常思考並發表一些大學教育的文章,關係過有關大學精神、大學理念乃至課程規劃、教學改善相關的書籍。如果硬性限定行政主管年資,恐怕會有遺珠之虞,因為校長的好壞很難用明確的條文予以規範,梁實秋說得好:「不必年高,但要德劭,要學有專長,見多識廣,器度恢弘,要精明強幹,同時要禮賢下士,要能廣籌學費。」令人想起前北大校長蔡元培,他明知梁漱溟報考北大落榜,只因得悉其於學術論文有過人的成就,便畀予講師之銜,果然梁氏成了中國的國寶。至於禮賢下士者,令人想起中師校長黃金鰲每逢年節親自致送年糕給資深教授;而實踐大學創校校長謝東閔得悉名畫家藍蔭鼎、林之助和音樂家呂泉生的非凡成就,特地登門致送聘書。

 

分析而言,一位好校長應具備:(一)反應之機警靈敏度;(二)記憶知識的能力;(三)組織知識之能力,亦即智力搜索籠罩之幅度;(四)對於一事一理所能鑽研掘發之深度,獨照幽微,晶瑩無間;(五)表達至精至微之思想成果能力;(六)具喻之于心應之于手之統御能力。校長領導能力之巧拙,影響學校的發展;校長業績之優劣,端視其發揮影響力之大小而定。校長應設法激勵員工使其格外付出心力,有效達成學校的目標,同時一校之長應隨時倡導新措施、新作為,不斷求發展求進步,否則無法適應變動不居的情況而落伍退步,校長並非授予之權威(Vested authority),而是信賴的權威(entrusted authority),前者由官方的授予而來,後者則來自被領導者的認同與支持。學校有其遠近程目標,校長要設法達成,領導統御是一種團體歷程,校長應採主動以誘導部屬表現被期望之行為,從而達成學校的目標。

 

學術和行政單位各歷任一年

 

將行政主管或學術主管年資由4年縮短為2年,將可增加更多學養精深、品德高的教授加入遴選校長的行列,明年在150所大學中,至少有50位出缺(乃至7、80位),屆時必有為數不少的新面孔出現,憑其特有的學術風格和人格特質,必能脫穎而出,把大學行政辦理得極上軌道。當年,愚見如為行政年資應是學術單位主管及行政單位首長各為一年,前者為學系的主任、研究所的所長,或學院的院長;後者為教務長、常務長、總務長、圖書館館長、副校長或進修部主任等。基本條件是教授,雖未明定須擁有博士學位,但多年來「博士治校」已是約定俗成的概念,未具博士學位者可能欠缺競爭力,也就難以出線。

 

至於將一級主管降為二級主管,亦即只要當過組長就可參與校長的遴選,此舉似有無魚蝦也好的弊端,我期期以為不可。因為二級主管在大學裡形同應聲蟲,聽命行事,並無發揮決策能力的機會,由於學養未必精深,且格局太小,一旦出任校長,必有許多同事感到「彼可取而代之」,當其不過是吳下阿蒙之輩,對其指令或面諭當成馬耳東風,心存反彈,大大阻礙了校務的運作。

 

曾聽過一位二級主管將一齣戲念成一齡戲;將「照本宣科」說成「照本宣料」,如任此人擔任校長,豈非貽笑方家,徒增笑柄。

 

有人鼓勵中研院士參加校長遴選,我不表茍同,因為院士皆是在尖端學術領域中有所專精之人,與大學校長所要求的博與通之條件大相逕庭,試看日本的物理與化學諾貝爾獎得主白川英樹和福井謙一始終在筑波大學和加州大學擔任教授,不願擔任行政職位,即其明證。

 

教部越俎代庖 校長遴選隱憂

 

目前各大學校長的遴選辦法相當客觀,大致上遴選委員會的成員約為10名,包括教師代表5人,公正人士1人,董事會代表2人,職員代表1人,校友代表1人。先在網路或報派甄選合乎條件者6人,再由遴選委員會挑選3人,由董事會勾選(由2人中挑出1人),報請教育部核備。

 

目前易引人詬病的是教育部的越俎代庖,諸如國立空大、興大、台灣藝大,校方所推出的人選都被教育部推翻,改圈名次列於第二或第三之人,引起黑函的傳播,紛紛指責教育部的黑箱作業,扼殺了大學的學術自由和民主作風,果真如此,何必勞民傷財,辦理遴選工作?令人憂心的是膺選者是否要善用人際關係或銀彈攻勢?

 

國立大學尚猶無可厚非,連私立的台北醫學大學也出紕漏,校友會中意的是胡俊弘,認為他原為史丹佛大學教授,辦學也不錯,應該連任;教育部圈選的是許重義,弄得連畢業典禮都有北醫校友當面向教育部官員拉布條抗議。最近傳來許重義一級主管年資有問題無法出任,改由前教務長陳正甫暫代,教育部的說詞是北醫董事會尚在教育部接管之中,故無自主權,令人納悶的是接管了10年,難道還不該解禁嗎?

 

目前各大學校長的任用,以往公立大學由教育部指派的作法已全力改革,大都出自遴選,公立大學人才濟濟大致不虞匱乏。而私立大學則分由幾個管道去延攬:

 

(一)向國立大學的三長去挖角:比如義守大學校長傅勝利原任成大訓導長,義大董事會採悉其理工背景,又有多年行政經驗,便登門請益;(二)由國立大學屆齡或屆退之校長去聘任:如世新之延攬東華大學退休校長牟宗燦;致理學院之延聘原台北商專退休校長楊極東,出任該校校長,據悉由於楊極東曾任教育部訓委會官員,致理委託他代為處理該校改制大學之任務,可謂一箭雙雕,十分划算。

 

目前亟待解決的是,有些大學的校長一任3年,連選得連任3屆;有些大學的校長4年一任,連選得連任2屆,因此現今有多位校長都任聘10年之久,因為他們初任於新大學法頒布實施之前,其後才受到任期的限制,諸如義守大學的傅勝利、朝陽大學的曾騰光、大葉大學的劉水琛、台北醫大的胡俊弘,胡俊弘和曾騰光均於今年卸任,而傅勝利、劉水琛皆為勞苦功高的創校校長,在83年6月5日新大學法公布之前就已就任,董事會認同其操守和作為不予更動,也就成為大學裡的長青樹。教育部往後對於各大學校長的任期似有必要求其一致,以免滋生弊端。

 

 

(回目錄)

 

 

  教育論壇

 

中山不送電腦以後

 

送電腦的目的,是希望學生不因經濟壓力而錯失學習電腦的機會,是希望學生透過組裝課程對軟硬體有基本認識,是希望……

 

可惜的是,新新人類少有感恩的心,對這檔美意,批評竟多過於感謝。

 

文■李孟儒

 

今年大學博覽會依舊百家爭鳴,各大學紛紛提出優渥入學獎勵,以吸引學子的目光。中山已經舉辦三年「進中山,送電腦」的招生活動,因為經濟不景氣取消,與電信業者合作改送中山海浪機(Nokia3315)。一台電腦要價約2萬,手機成本不過1千元,景氣低迷可見一斑。

 

令人遺憾的是,外界總是把焦點集中於贈品價值的多寡,進而繞著各間大學贈品宣傳戰打轉,而模糊了贈品的原始動機。

 

中山大學贈送電腦的動機,以及贈送電腦的方法,媒體報導付之闕如。大家只約略知道,選中山,就可以獲得一台電腦。

 

中山贈送電腦的目的,是將「資訊」視為基本能力,就跟游泳、英文能力一樣,學校希望從中山畢業的大學生都能具備一定程度的游泳、英文、資訊能力,因此讀中山的新生,你必須在4年內學會游泳,並通過游上百公尺的測驗。同樣地,這4年內你不能荒廢英文,通過英文學力鑑定測驗,才能獲得這張文憑。最後,學校希望你能多學習電腦,「資訊」、「網路」是中山的強項,為了讓學生跟電腦親近,選課系統、行政公告等都是借重電腦傳達,同時,顧及學生家庭負擔,並不是每人都能購置電腦。因此,中山打出了「進中山,送電腦」破天荒的口號。

 

這台電腦不是讓你整天打電玩,與人捉對廝殺,虛擲光陰用的;這台電腦也不是讓你上網聊天、哈啦無所用心的話題。中山送電腦的目的,是希望你不會因經濟壓力而錯失學習電腦的機會,是希望你透過組裝課程對電腦軟硬體有基本的認識,是希望你能夠藉助這台電腦查詢學習所需的資料,獲致相關資訊能力。因此這台電腦具備的「功能性」勝過「娛樂性」,配備傾向「基本型」而非「效能玩家型」。

 

可惜的是,這股聲音很少被媒體傳達,進中山新生只知道他們即將擁有一台新電腦,除此之外,他們什麼都不知道。由於觀念上的差異,一些不體貼的新生便發出不平之鳴,「為什麼要親自組裝才能獲得電腦?」「贈送電腦的配備太差?」

 

為什麼要親自組裝才能獲得電腦?因為中山認定的資訊能力是包含軟、硬體,新生在獲得電腦前參加組裝課程,然後親自參加組裝測驗,將電腦從零件組裝成完整主機,並安裝作業系統,通過以上所述測驗,才能獲得電腦,這會很難嗎?從超過95%的通過率來看,一點兒也不,而且學校備有多次補考機會,只要有心,隨時都可以把電腦搬回去。

 

為何贈送電腦的配備太差?這台電腦應付基本需求上網、文書功能綽綽有餘,假如想用這台電腦玩最新的3D即時對戰遊戲,肯定是失望的,打電玩不是中山贈送電腦的目的。可惜的是,新新人類少有感恩的心,對於學校贈送電腦這檔美意,批評多過於感謝。

 

新年度,「進中山送手機」的口號讓我泛起一絲擔心。新生會不會偷笑學校的迂:「別人都拿8310了,誰還要3315呢?」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