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7/31》═════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悄悄話大聲說 不再是鐵飯碗──給師院生
◎ 教育論壇 多元入學下的一元威權、多元透支
********************************************************************
◎ 悄悄話大聲說 不再是鐵飯碗──給師院生
文■花花
7月份即將結束,教師甄試大致上也算告一段落了。跟著學妹全省走透透,陪考的我一路看下來真的是感慨萬千,不禁有這樣的想法──師院生的冬天即將來臨。
最後一次陪學妹是在台中縣的某國小。學校只招考一個普通缺,卻有65人報名,看了也只能嘆氣。時空環境和我當年全然不同,我也無法給學妹什麼實質的建議及鼓勵。聽同學說他陪學妹去考時,看到一位老師以布偶戲來教一個數學單元──時間,可真謂驚為天人,當然這位老師名正言順的考上了。所以這一次我決定也要好好看一看每一個考試者的試教,一方面吸取經驗,一方面也來看看考取者是否名正言順。
一路看下來,65個人的試教都很不錯,當然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這次觀察加上之前零星的記憶,讓我有一些想法。
師院生及非師院生的不同
非師院生並非特指師資班,其實還有大代班、專代班及各大學修教育學程者。不過一般剛畢業的師院生容易對師資班有敵意,因為從大學時代,教授們就喜歡以師資班學生的努力來「激將」師院生,所以容易用師院生和師資班做比較,特別提出來是希望師院的學弟妹能了解。回歸正題,師院生與非師院生有哪些不同呢?
第一、成熟度的不同:非師院生大多年紀較大,且多曾在非教育界的領域工作過,而師院生則較為稚氣。這有什麼影響呢?身為好老師應該不受年齡的限制,但是這就要講到所謂的「ㄅㄢ」(台語),也就是所謂的架勢呀。在我當天來看,真的就可一眼看出誰是師院生,誰是非師院生,在試教的架勢就是不一樣。
第二、教法的不同:看著非師院生那一把年紀了,還要「裝可愛」,真的很不容易。其實所謂的「裝可愛」就是說他們的教法比較貼近孩子的興趣及想法:多數都會以故事為引導並呈現教學,另外為了讓孩子熟悉課程,還要將孩子學起來的部分搭著哆啦A夢的歌編成歌曲;更有甚者就是前面我所提到用布偶劇來教學,聽同學描述,那位老師還以木板釘成一個小舞台呢!真的是太厲害了!而師院生呢,或許是師院養成教育的一板一眼,在教學上也就是一板一眼,趣味性就差了些呢!雖然我們都清楚真正在教學上不可能每一堂課都呈現如試教那般豐富及有趣,但對主考官而言,現在的試教都沒有新意了,那何況實際教學時呢!這也是師院生吃虧的一點。
第三、態度的不同:我們可以發現,非師院生的態度皆是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為什麼他們可以如此堅定呢?因為他們多數有家庭或有些年紀了,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從補習、唸師資班等到實習完,至少也花了3年的時間,沒有多的時間再浪費了,所以他們非常認真。反觀師院生,因為之前完全沒有想到今年的情況是如此,甚至有些師院生認為有優勢,也就是沒有危機意識,直到到了考場,才發現情況已非過往,反而緊張起來,表現更不如預期。
師院的存在價值
多元,是教改後的情況,不論是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連師資培育也是多元。現在除了師院外,剛剛提過的師資班、大代班、專代班、各大學修教育學程者,還有沒提到各研究所修教育學程者及台東師院所開出的高代班(高中畢業即可參加考試,考上要唸5年),夠多元吧。但多元之下,我們不禁要懷疑,師資培育是否已不需要所謂專業的師院4年養成教育呢?因為各個培育管道皆已能培育出相當多且不錯的師資,尤以師資班而言,只須1年的時間就可將國小教育學程修完。再以現在的競爭市場而言,4年的養成教育並沒有比1年的有優勢,再說師院的閉鎖環境更使師院生「不知民間疾苦,只知食肉糜」,我們不禁要問師院的存在價值是否還如同以往?
發現了嗎?讀師院再也不是鐵飯碗了!
一天,小賀師請我與91級的學妹聊聊教師甄試並給其建議,因為他很擔心他這些障徒(我是礙徒)明年會考不上啊!我當然是義不容辭。在給予建議之前,我必須先做功課。首先我先查出今年90級各班考上的情形,當然並不能只看屏師,所以就方便下我也看了南師的情況。也許資料不夠多,但是情況大致上是一樣的,如此確定後,我准備給予學妹以下的建議事項:
一、準備筆試為其首要
真的,師院生沒有優勢,反而現在是處於劣勢。以口試而言,一個大學畢業才一年的師院生,與在非教育界工作好幾年的師資班等相比,流利度及精審度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以試教而言,師院生看得不夠多,要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試教真的是不容易,加上教具也做得沒有那麼精美。簡單來說,口試和試教反而是最弱的一環,則準備筆試是最實在的。當我們在詬病教師甄試不夠公正時,我們一定要把握我們能掌握的部分,那就是筆試。筆試只有一個定律──看多少書,得多少分。除非那天真的運氣背到狂拉肚子,造成頭昏昏、腦鈍鈍,那才另當別論。就我看母校屏師及南師90級,今年考上的,多數還是以聯合甄試或自辦學校筆試所占的比例高,所以筆試方面的準備是一定要的。
二、多看、多聽、多學
雖說筆試為首要,但是不能因為準備筆試而不管真實情況,未來就是當老師,一定要在實習期間多看、多聽、多學,了解學生並關心學生,如此對未來的教學一定有好處。若想考自辦的學校,多看多聽多學也是在厚植自己的實力。
三、莫急、莫亂、莫慌張
既然現在已經知道情況了,更要好好準備,讓自己更有實力,所謂「豫則立,不豫則廢」,準備充份才不慌張。再者,考試當下一定要鎮定,一慌只是會表現不好,一亂只是自亂陣腳,反而更有機會讓別人考上,所以心中一定要鎮定,若還是擔心,就帶親友團吧。最後,請秉著一個想法,若真的沒上,就當代課吧!別把自己逼得太緊,反而更不容易準備考試及應考。總歸一句話:莫急莫亂莫慌張。
四、隨時請益
若有任何問題,可以多問實習學校的老師或者是剛考上的學長姊,我想大家都是很願意幫忙的。
這一個月的征戰,殺傷了多少準老師們的元氣及鬥志,我也只能說「讀師院真的已經不是鐵飯碗」了。
◎ 教育論壇
多元入學下的一元威權、多元透支
多元入學下
一元威權
多元透支(上)
文■林泉利
正當多元入學圓滿落幕之際,正當黃榮村部長敲定明年國中學測方案之時,正當教育主管單位信誓旦旦在檢討之後另闢學測「公共論壇」,透過全民意見交流以達到完美教改目的之後;當全國考生都平心靜氣、歡天喜地的接受最後的放榜結果的當下,教育部長卻開始要向全國家長致歉並強調「依法議處」。原來是在登記分發上,特種考生不以「外加」名額,而占了一般考生的「便宜」。正因為繼基北區之後,高雄區也傳出錯誤,基於維護考生權益,這種重分發事件被形容為「大烏龍」。茲事體大,我們不得不為如此草率的多元入學捏把冷汗與預期悲觀,但也希望除了處分外,好好改改、修正才是正途呀!
首先是回歸到考、招、分發的一元化盲點待釐清。位置在國立台灣師大的學測中心統籌辦理全國考務,他們只管試題的考法與安排測驗場次、時間,至於登記、申請的事務則是台中技術學院及各區高中負責分發學校的事。前者已經「固定」,出差錯機會較少;而後者因為每年不同,生手上路,不出問題才怪。偏偏這一回負責學校都不願承認錯誤,顯然在認知上有問題,在公文流程上有瑕疵,「有功沒賞、弄破挨罰」,以後還有誰敢承接?
正由於關係30萬考生權益,如此不得有任一狀況出現的考招業務,教育部長等有權頤指氣使,卻無責可受,我們一般民眾如何能接受這種事實,這不是中央集權又是什麼?教改不是多元化了嗎?何苦一條鞭式的領導統籌了美其名叫「多元」入學的政策?一樣的命題多了城鄉差距,所害的不一定是學生,因為兩次結果,可以自己擇優分發,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而破產,聰明的黃榮村部長及教改人士們能不引以慚愧?因為這些安排,都是您等設計的。台灣的考試與兵役制度是「唯二」的公平制度,如今面臨動搖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呀!
其次是學測考試的安排與志願填寫的困擾,一直讓人感覺渾渾沌沌:學測之後的申請入學,因地、因校制宜,所有的後果可以由招生高中職、五專承擔責任,吾人不必在此置喙。只是兩次學測的擇優參與志願登記,因為沒有正確的組距公布及落點,而媒體所揭示的「低標」也往往不一定是正確的,因此在繳交志願卡上只好靠運氣了。在追逐明星高中觀念不除,高中社區化趨勢未到前,考生家長當然找到責難的藉口。所以,下一次的繳卡方式與公布組距時間點,教育部應給考生一個交待才對,或許可以跨區登記分發。考生預估入榜落點成了未知數,當然格外關心其細節部分。
至於特種考生(包括僑生、原住民、蒙藏生、身心障礙學生,退伍軍人),合計雖然只有2562人,雖然他們採取「加分」申請,但這一面因為加分而占了「內含」名額,基於還原考試公平精神,占缺部分應還給一般考生;或許以往也有錯誤,只不過大家並沒有計較,但這一回被「抓包」了,分數在明星高中邊緣的當然見有機可趁,不要求重新分發才怪!偏偏五專登記又以全國範圍登記入學,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形容本次為「烏龍」事件,一點都不為過。
烏龍的背後,似乎又該好好想想,有必要使用跨區招生帶來更多困擾?其擾民程度只會使多元入學更加麻煩,乃至排斥。因此在不必回歸聯考下,分區(大台北地區)從嚴是必要的。否則亂哄哄的,學生的權益不能全顧,反對多元入學的民代、社會人士自然有議論的機會了。既然黃部長承認「出紕漏不只是一個環節問題」,就該痛定思痛的悔改了,很不幸地又說「聯合分發是正確的,希望今年一次就將經驗學足」,天啊!我們不禁要反思教改的「正當性」,視所有考生為「草芥」乎?玩大的、玩狠的,此刻我們看看教改又能玩多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