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2.08.05
───────
http://www.lihpao.com/────────
【社論】後現代風格的治國之道
【左右看】阿扁總統的獨立宣言
******************************************************
【社論】後現代風格的治國之道
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與過去李登輝時期的「兩國論」所差無幾,在實質的經貿政策上,不過就是重提李登輝當年的南向政策,鼓勵投資東南亞,避免在經貿上向中國過度傾斜;但「一邊一國」還是與「兩國論」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那是根源於2位領導人的世代差異與成長環境而形成迥異的政治性格:作為一個從90年代嘉年華會式選舉中打滾過來的政治領導人,陳水扁的政治考量與政策思維,充斥著太多無俚頭式的後現代風格,這與前現代式的、以使命感與理想性自居、帶有君父指導性格的古典政治菁英思考(例如李登輝)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就如同以往的重大決策般,陳水扁此番談話其實並未知會民進黨、行政部門以及立院黨團,而是在府內核心幕僚決定下逕自脫稿演出。就現實來看,陳水扁的說法能否貫徹,還是得看公投法在立院能否通過。對於這個議題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一種是貫徹到底,將它再度上升為泛藍與泛綠的對決;另種則是虛應以對,說說而已;反正國、親一定會反對到底,屆時通不過的責任全在於國、親2黨,而非民進黨,陳水扁總統不過藉機再次「宣誓主權」,以求對黨內基本教義派交差了事!其實類似的手法並非第一次,在核四一案上,陳水扁也是以此種手法將責任撇得一乾二淨,留下兀自錯愕的反核團體與貢寮鄉民。
所謂「後現代風格」精華也正在於此,即是在政治決策過程中背離了政治人物與選民間的承諾及信任關係,脫離了所謂路線、政策、理念甚至信仰、意識型態,而將政治「異化」為純粹的權力遊戲與媒體操縱,只求從中攫取政客個人的最大利益;中共將陳水扁定義為台獨份子,泛藍抨擊陳水扁用意識型態治國;其實,都太抬舉也過分高估了,對陳水扁來說,2004能否連任才是最重要的事,至於過程中的風風雨雨,曲折波瀾,大家聽聽就好,千萬不必太過當真!
【左右看】阿扁總統的獨立宣言
【左看】豺與狼的鬥爭
■
鱔鯽
暨登輝伯數年前提出「兩國論」後,阿扁總統於公開場合再度確認兩岸關係的「狀態」,拋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主張,台灣內部勢必又陷入麥卡錫主義式的統獨對峙中而難以自拔。
統獨矛盾操控了台灣政治,決定了朝野版圖,同時也決定了大多數人的生活。因為國民黨本土化路線以及國會全面改選,主張住民自決的已不再持「台灣地位未定論」的觀點,而認為台灣是個獨立國家,只是未獲世界大多數國家承認。
然而「事實主權獨立」已成,但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台灣社會並未因此向上提升,甚至高達4成民眾認為,扁政府與財團關係愈走愈近,再加上華航購機案一味迎合山姆大叔的需索,讓市井民眾深感懷疑與不耐;此時拋出一邊一國論調,不啻為試圖化解國內日益升高的不信任危機的一記險招,一來藉此打擊泛藍政敵,更有可能引發中共文攻武嚇,重施1996年登輝伯走的老伎倆,穩坐2004年後的寶座。
海峽彼岸的中國共產黨在1978年後已由走資派奪權擅政,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社會迅速朝向兩極分化,雖是「共產黨」,但是在轉軌過程中打擊勞動人權不遺餘力,早已是不折不扣的「資產黨」。「煽動民族主義、發達資本主義」,兩岸的基本矛盾殊無二致,兩岸工農階級的福祉,就在一個真威權、一個假民主政府的鬥爭中一同埋葬。(社運人士)
【右看】審思公民投票
■
辛勁榴
陳水扁總統明確提出由台灣人民決定台灣前途,強調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和急迫,游揆將遵照辦理。行政院所提創制複決法草案和部分立委們的公投法草案已一併交付委員會審查。
在當權派的話語中,台灣的「民主成就」是對抗中國「霸權」的秤錘,「公投」則是實現民主與正義的保證,並且亦是對抗中國併吞、實現台灣獨立的終極武器。也就是在這層意義下,民進黨及泛綠陣營十餘年來積極催生《公投法》,核四一直是公投的重要試點項目,但也就在核四案中,嚴重暴露出扁政府的欺騙性格。
不但核四問題帶有十分強烈的欺騙性,公投也是問題重重。依據公民投票理念,每個公民都有等值的一票,都有等同的權力決定共同的命運。但是社會恰恰不是個人的集合,而是各種社會關係的體現,是生產關係的反應,說到底,就是社會各階級間的關係。將人民視為宛若化學中的一個個原子,只「有/能」在選舉反應自己的偏好,其後果不但是目前代議政治所衍生的弊端,更是未來公民投票必將演成的禍害;何況,公民投票往往只將問題簡化成「YES」or「NO」,根本無法精準地呈現問題所在,只會模糊了問題的焦點。
台灣擁有充足的理由成為主權獨立國家,也的確事實獨立了50年。但令人遺憾的是,主流的台獨勢力中,不是親美派,就是親日派,全都是美、日右翼政客的爪牙,不但對未來社會的「烏托邦」缺乏具體的想像,反而一味遷就、迎合、靠攏既有金權結構,這不是一個自詡進步的政府應有的作為。(企劃專員)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