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小鋪電子報NO.25 █▇▆▅▄▃▂▁╴ 2002.08.08 媒體小鋪電子報的存在是為了:認識媒體、批判媒體、改造媒體。 從知識與行動中,建造新的媒體生活。 ............................................................ 《小二叨絮》信用卡之不知不覺 錢很重要,怎麼用錢有時更重要! 古時候在人們的腦袋裡往往就等於是「苦時候」,雖然有太平盛世、 也有達官貴人,但在歷史課本或戲劇裡,小老百姓大多縮衣節食,並 不富裕,不過,就算沒詹錢,還是有些市井小民可以過得很愜意。 小老百姓的不富裕不是因為暴起暴跌的股票遊戲,或是工廠老闆惡意 裁員的可怕行徑,而是靠天吃飯的宿命。 因為靠天吃飯未來的生活並不是太穩定,所以口袋裡的Money就不能 太任性,「有多少花多少」就成了生存的真理,免得縱情慾樂,陷入 寅吃卯糧的窘境。 除了「有多少花多少」的道理,「儲蓄」也成了另一種保命的密技, 即使在影印班長小時候,那個工業化早已開跑許久的年代,咱們的政 府還在鼓勵儲蓄,一方面可以幫銀行或郵局招募資金,另方面也樂觀 地認為那天老共打過來可以把他用來保命。 不過,故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結束了,「有多少花多少」不再是一種 價值,「先享受後付款」反倒成了新的圭臬。「預售制」開啟了醬的 生活態度,「信用卡」則是推波助瀾的工具。 很多改變經常是不知不覺,我們用錢的方式變了,對錢的看法也變了 ,只是這種不知不覺也許不知道從什塺時候開始,但「信用卡」的不 知不覺絕對和發卡銀行及廣告有關。 (影印班長)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 媒體識讀重在行動 管中祥 媒體素養教育在國外行之多年,BBC成立沒有多久,就開始播出與媒體 教育有關的節目與課程,而法國、日本、美國、澳洲、西班牙也從196 0年代,陸續在其公民教育中開設媒體生產、文本分析、閱聽眾訊息解 讀與意義建構的課程。 台灣起步較晚,近年來才有公共電視、富邦文教基金會、媒體識讀教 育中心、社區大學、媒體觀察基金會以及世新大學與政大等非營利團 體推動此項教程,而教育部也甫完成「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並正式宣佈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落實於國家體制。 媒體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大家也習慣從媒體認識世界、取得娛樂 ,不過,懂得如何分辨媒體立場與內容真偽的人卻是有限,了解媒如 何生產的閱聽眾更是寥寥可數,也因此,想要改變媒體環境,從認識 媒體開始是個必要的途徑。 知道誰是資訊的生產者與擁有者是認識媒體的第一步,不同資金來源 會影響經營者的生產目的及內容,例如,公共媒體的資本來自全民, 所以在內容上較能夠照顧到不同群體需要,節目類型也顯得多元,而 商業媒體的資金來自廣告與財團投資,獲利是經營者的重要目的,娛 樂及刺激性的資訊也成為這類媒體的主要內容。 其次,則需了解媒體內容如何生產。期待媒體百分百反應真實,實在 是一種陳義過高的理想,知道媒體如何呈現「真實」反而比較實際。 媒體要引導我們對事件的注意並不太難,就好像我們想要和別人推銷 某些觀點時,通常會提高音調,或忽略某些部分。媒體建構真實的作 法便是如此,不必扭曲,只要「強調」或「忽略」就會讓人只重視某 些片段。 當然,認識媒體或解讀媒體都只是媒體教育的消極開始,如果只是被 動理解,除非收視率持續下降,那麼媒體生產者還是會有勢無恐的繼 續生產。較簡便的積極作法,則是培養閱聽眾主動向媒體表達不滿的 意願與能力。不過,想要改變媒體並不困難,例如,如果你厭倦了 call in節目以族群對立作為提高收視的手段,那麼就撥下call in號 碼,告訴主持人:「我們不要只會製造衝突的爛節目,我想看認真討 論政策的好節目!」一通電話沒有多少錢,但只要一百通電話,就可 以讓一個惡質的節目從此消失,別忘了,你是媒體的衣食父母。 《流行開講》 老爸與DVD 文/魏玓 老爸年近七十五,喜歡看電視和聽歌。一年多前他買了一台VCD播放機 ,也買一些卡拉OK伴唱的VCD自娛。 前一陣子,他突然問我:「DVD跟VCD有什麼不一樣?」。 「其實也沒多大不同,只是DVD的效果品質比VCD好一些,」我說。「 不過」,為了怕他弄錯,我補充說,「你這台VCD機器沒辦法放DVD哦 」。 「為什麼?」他滿臉胡疑。 「因為……DVD的技術比較新,新的機器可以放舊的,舊的機器卻沒辦 法放新的。」我回答道。 「什麼?我這台VCD機器也很新啊!才買一年多。」他理直氣壯地說。 「是啊,但是……」我頓時語塞。 說真的,我也搞不懂為什麼有了VCD之後還要有DVD,我想很多人都同 意,二者在影音效果上的差別,實在不大。在我老爸那個年代的人, 我老爸買VCD已經算是非常時髦的了。但是買一台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 家用電器,少說也準備讓它服役個五年、十年。如果說用了一、兩年 機器還沒壞,就要說服他說因為有新的軟體,所以得再換一部新機器 ,那根本就是騙錢。對耶,這不是騙錢又是什麼? 資訊與數位科技被封為當今經濟的主角,所謂「知識經濟」這樣的概 念似乎是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的萬靈丹,但是真要說清楚其中的內涵, 以及為什麼它可以解決傳統經濟發展問題,則無論是學院裡或是政府 裡的鼓吹者都講不清楚。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涉及這些技術的 日常生活使用品(除了影音娛樂硬體,還包括手機和電腦等),汰換速 度絕對是比以前要快上許多。除了DVD急著取代VCD之外,3G要取代現 有的無線通訊,四號中央處理器也要趕著三號下臺;這還不算上軟體 更新所添加的變數,例如視窗2000更是在視窗98換下視窗95沒多久就 急著現身,搞得大家昏頭轉向。這些更新很明顯地是為了維繫所謂「 知識經濟」這個被吹得太大的牛皮於不破,而較少是真的從使用者需 求的角度出發,更不用說促進使用者獲取資訊的廣度與深度了。 「那就多買些VCD來看就好了,反正DVD看起來又沒有太大差別,而且 又比較貴。」我告訴我老爸。 《硬是Net》 上班族的網路監獄 文/劉昌德 根據上周一則外電報導(參見《奇摩新聞網》,2002.07.23, 00:10) ,剛購併Compaq的跨國電腦廠商HP,有一百五十名英國與愛爾蘭的員 工遭到停職處分,其中還有兩人已經確定丟掉工作。原因並不是他們 工作不力,而是因為「上班時間以email轉寄笑話與色情圖片」。 這樣的案例雖然令人不寒而慄--尤其台灣上班族早就養成forward各種 郵件給親朋好友的習慣--但卻並不陌生。去年七月,國內半導體龍頭 之一的聯電,有十名員工因為以email轉寄董事長曹興誠的致員工公開 信,便被公司已「不務正業」為由,無預警開除。今年一月,和信電 訊的十一名員工,因為轉寄年度調薪報告,公司以「洩漏營業機密」 罪名、在農曆年前夕解雇。 許多所謂的未來學家--例如來過台灣賣書的奈斯比(J. Naisbitt)-- 遵循後工業社會論者貝爾(D. Bell)的主張,以為科技的進展與普及 ,將提升專業工作者與白領勞工的地位,進而促進社會的階級平等。 如今的發展毋寧是這種樂觀論調的反諷:科技的確改變了上班族的地 位,但卻是讓他們成了穿著西裝的勞動囚犯,脖子上的鎖鏈則是網際 網路。 過去使用紙、筆傳遞公文的時代,上班族埋首卷宗之餘,還可以把小 說或報紙夾雜在檔案之中,獲得一絲絲喘息的空間。而如今辦公室電 子化之後,白領勞工終於喪失了這一點點的自主空間,因為勞動時間 被更為科技化的管理。你花了多少時間在哪些網站、發了哪些email, 在網路管理軟體的天羅地網下都無所遁逃,完整地呈現在老闆的考核 表當中。 九○年代的辦公室求生寶典《呆伯特法則》,形容上班族是坐在辦公 室隔間的白老鼠。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如今的上班族不只是白老鼠 而已,而更像是被一一編號、囚禁在傅柯式的網路化「全景敞視」監 獄中的奴隸。 《傳播字彙小百科》 類型 Genre 文/Richard 電影的類型可以根據內容、表現形式、觀眾對象等因素來區分,也可 以從風格、主題、結構,甚至角色型態上做出辨別。因此就有諸如宣 傳片、紀錄片、西部片、科幻片、動作片、喜劇片、恐怖片等名稱產 生。 一般的類型電影多具有下列特徵:首先是為滿足觀眾需求,影片類型 常受到商業規律制約,接受製片商的行銷規定;其次是影片皆有固定 的構成元素,背景、人物、敘事語法有既定模式可循;最後是為了刺 激觀眾的感官知覺,類型電影會以生動的場景或氣氛吸引觀眾,例如 描述不為人知的政治檔案、緊張刺激的決鬥、猜忌懸疑的恐怖氣氛以 及誘人的性愛場景等,都是類型電影喜愛的題材。 由於電影與社會的關係密切,導致類型電影常常反映某一時期的社會 現象,如美國在1930年代碰到經濟大恐慌,人們反而喜歡豪華佈景與 浪漫愛情的歌舞片,以作為一種逃避。台灣自1980年代開始所激發的 本土意識也促使電影類型走向鄉土與寫實風格,這些都是典型類型電 影的代表。 《長知識.來運動》 【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專題討論會 ──教師工會的理念與實踐── 時間:8月10日下午2:00 地點:紫藤廬(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02-23639459) 主辦單位: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Focus on Globalization, FoG) 協辦單位:紫藤文化協會 主講者:David Temple(美國教師工會以及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成員) ◆講者簡介: David Temple本身是美國教師工會(United Federation of Teachers, UFT)以及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 IWW)的成員,曾有過在校內組織教師的親身經驗。本次討論會他希望 能和台灣朋友分享如何運用IWW式的直接行動(direct action)方式以 激發校園內的團結意識,並期待能與台灣的教師、學生以及勞工運動 者交流彼此的經驗。 美國教師工會網站:http://www.uft.org ◆IWW簡介: IWW於1905年創立於美國,目標是以產業別為主組織工人,並邁向一個 全球工會聯合的大工會(One Big Union, OBU)。IWW在美國工運史上扮 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在加拿大、英國以及澳洲設有分部。 在IWW的歷史上有位相當知名的人物,即工運歌曲創作者Joe Hill。 Joe Hill選擇用歌曲來傳達工運理念的原因是:「無論多棒的一本小 冊子都不會被閱讀超過一次,然而一首歌卻會被用心記住並一次又一 次地重複」。正因為他的歌曲太具影響力,Joe Hill於1914年被控以 謀殺罪名並於隔年被處決,然而這卻使得Joe Hill其人與其歌更具影 響力。許多近代歌手如Pete Seeger以及Billy Bragg便深受Joe Hill 的影響,不僅重唱他的歌,並且創作更多歌曲來緬懷這位工運鬥士。 IWW網站:http://www.iww.org 《寫在後頭》 HI!看完了,不曉得親愛的朋友有沒有任何的分享與批評,也期待您的指教,任何的意見請寄:benla@benla.mymailer.com.tw 只要註明出處與作者,這裡頭的文章歡迎引用、轉載,因為知識是無價與共享的。 訂報: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98&which=category 媒體小鋪本站: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 媒體小鋪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benla/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