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
   婦 女 新 知 電 子 報          
﹍﹍﹍﹍﹍﹍﹍﹍﹍﹍﹍﹍﹍﹍﹍﹍﹍﹍﹍﹍﹍﹍﹍﹍﹍﹍﹍﹍﹍﹍﹍﹍
────────────────────────────────
第028期,2002年8月20日♀♀♀♀【本期快覽】♀♀♀♀♀♀♀♀♀♀♀♀♀♀♀♀♀♀♀♀♀♀

★瑞典性教育,為何打動人心?/蘇芊玲
★瑞典性教育的今昔/楊佳羚
★與瑞典性教育對話-「新世紀性教育師資培育工作坊」紀錄/楊佳羚

♀♀♀♀♀♀♀♀♀♀♀♀♀♀♀♀♀♀♀♀♀♀♀♀♀♀♀♀♀♀♀♀

★瑞典性教育,為何打動人心?

蘇芊玲(婦女新知基金會教育組召集人、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委員)

日前,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公佈針對高中職學生兩性教育相關的調查結果,
發現高中職學生將近七成有兩性交往行為,其中一半從事單獨約會,一成
發生過性行為,但只有六成五採取避孕措施等等。

和過去類似的調查結果相比,高中職學生發生性行為的比率增加了,但性
知識卻和以往一樣嚴重不足,使用保險套的情況也不佳。另外,這個調查
也顯示,高中職學生普遍認為目前學校所提供的兩性相關教育還不夠。

這些結果其實並沒有太多新意。即使不必再做調查,往後每一年,我們大
致可以預估青少年男女的互動只會更開放,發生性行為的情況會更頻繁,
性的樣態如網路交友、一夜情等會更多樣。然而,這些比例或數據的提升
可能同樣不代表性知識的豐富或避孕措施的落實,另外還可預見的是,如
果沒有不同的思考或做法,大人與青少年的距離只會更遙遠。但從教育的
觀點而言,肩負教育責任的老師或家長如果與青少年搭不上線,教育根本
無法進行。

如果大家都覺得性教育有其必要,除了不時公佈一些數據,慨嘆一下「問
題嚴重」之外,有沒有比較好的辦法?我們不妨參考一下瑞典的例子。

瑞典從1955年就開始在中小學全面實施性教育,半個世紀以來,成效卓
著,不但罹患性病的國民極少,未成年少女懷孕生產的情況也近乎零。這
是怎麼做到的?

推動瑞典性教育的大功臣其實是成立於1933年、名為「瑞典性教育協會」
(RFSU)的這個民間機構。多年來它不僅推動立法,促使教育單位正視性
教育的重要性並加以落實,更積極開發相關教材教法,培訓性教育教師。

由瑞典性教育協會負責推動的瑞典性教育,具備以下幾點內涵:首先,它
強調性教育必須以受教者為主體。以青少年為例,性教育要讓每一個青少
年,無論他/她是異性戀、同性戀者,有無性經驗,來自什麼樣的家庭或
文化背景,都覺得自己被納入其中。另外,教育者一定要貼近青少年的實
際生活經驗,讓每一個人覺得性教育與他/她相關,才有辦法對到話。因
為性固然有造成意外懷孕或感染性病的可能,但如果教育者一味強調這些
負面的結果,將性「問題化」,則根本無法反映性的全貌,因為對於青少
年或任何人來說,性也是尋找自我認同、探索身體以及建立親密關係的重
要管道。刻意排除這些可能性,不僅偏離事實,也只會讓青少年產生抗
拒,無從學習。

因此,瑞典性教育肯定性可以帶來親密愉悅、也是人重要成長經驗這些正
面意義。建立出這個共識之後,它進一步教導青少年「責任同擔、快樂同
享」的原則,譬如性如果有可能造成意外懷孕,它絕不是女性單方面的
事,而是雙方必須同等負起的責任,使用保險套因此成了避免懷孕的必要
措施。這樣的性教育不但實事求是,也深具男女平等原則。

這些理念和做法在由瑞典性教育協會1995年所出版,被瑞典國家教育部指
定為性教育教師手冊,並獲得1997年世界性學協會頒贈最佳教材獎的《可
以真實感受的愛》(Love, you can really feel it, you know!)一書中都
有清楚的呈現。而在去年最新出版的《複數的性》(Sexualities)中,瑞典
性教育協會更進一步將性放在多元文化的角度來談論,強調性樣態和性道
德的多樣與差異,提醒每一個教育者「所有的看法都是偏見」,沒有一個
人可以將自己的性觀念強加在另一個人身上。在此情況下,難道只能任人
「各行其是」嗎?當然不是。而是每一個牽涉到的人都必須養成協商與溝
通的能力,才有可能進行你情我願、帶來美好感覺的性。

更深刻的是,瑞典性教育認為,性或性取向並不關乎做愛或性行為,而關
乎一個人身分的建立與認同。也就是說,一個具有高度自尊自信的青少
年,才能有足夠的信心在性方面為自己做出好的選擇,並與他人良好互
動。肯定年輕人也擁有性、愛以及被尊重的自由和權利,才是避免感染愛
滋、意外懷孕或被脅迫發生性行為的最佳辦法。

如果我們的性教育多年來還是只能環繞著生理知識打轉,只看到一些數據
就大嘆現代的青少年「不好管教」,或者不斷用「墮胎潮」大作文章來恐
嚇青少女,恐怕我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

★瑞典性教育的今昔

楊佳羚(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董事)

三月底,台灣邀請了《可以真實感受的愛》、《複數的性》的作者在台
北、高雄兩地進行為期共一週的性教育工作坊。經過台北與會成員的建
議,他在高雄的場次特別介紹歷史背景,讓我們知道瑞典性教育是在什麼
樣的社會文化土壤中「長」出來的。

☆性的規範
早在1700年,當時歐陸將精神病患、智能不足者、甚至是窮人都放到療養
院裡。有一位瑞士醫師Tissot對於療養院做一觀察研究,最後他的結論
是:因為這些療養院裡的人有過多的自慰、性行為,才「導致」他們精神
失常或智能不足。他這個片面觀察的結論影響深遠,到了1800年,學校老
師、教會人士、醫生護士、產婆、家長都一致認為年輕人不能有性,並且
也影響了社會上對於「人」的定義方式:身為一個人,必須要能控制、規
訓自己的身體與感覺。到了1864年,有一本由教師和醫師協會所寫的小
書,裡面建議行政首長、教會人士與醫生要以和善的方式來勸說孩子不要
有性行為,例如要多運動、用功讀書或甚至吃特別的食物。這樣的風潮傳
到美國,使得美國不准年輕人自慰。

對於性的規訓,主要來自於中產階級。但在其它階級,對性的規範也許不
那麼嚴格。例如,在北瑞典有所謂的「一夜婚姻」(night marriage),
年輕人可以在晚上到對方住處發生性行為而不會被批評。然而女孩一旦懷
孕就得結婚,如果男孩子不娶她,就會讓這個女孩陷入極大的困境。因
此,在那個時候,有許多女孩必須冒著被處死刑的危險,秘密殺嬰或把小
孩送給別人。當時有些女人就專門「處理」這些非婚生小孩-她讓這些非
婚生小孩自生自滅、任其死亡,而有「天使製造者」(angles makers)之
稱。雖然有這麼美的名字,卻是這些女孩與非婚生小孩的悲劇。

後來這些中下階級的人發現,有錢人之所以可以有較少的孩子,是因為她/
他們從事避孕。然而,從國家的角度而言,國家不希望人口太少,因此在
1910年代的法律禁止人們談性教育、避孕的議題,對於墮胎、同性戀、婚
外性行為也是禁止的。當時有些社會運動者或是宣導避孕的人士都因此而
入獄。這個時期可說是處在一個嚴格社會(strict society)的時期。

☆法令的轉變
在1933年,被暱稱為「奧塔」的愛莉絲.奧特森.堅森成立瑞典性教育協
會,她並且以一般民眾聽得懂的語言,到瑞典各處,包括對伐木工人、農
場女人宣導性教育與避孕。1938年瑞典開始有性教育、允許販賣保險套,
同時有新墮胎法,但要求須有兩個醫生簽署同意書才能墮胎。在1942年性
教育被認為是現代化學校教育所不可或缺的面向。1944年,同性戀除罪。
在1946年,墮胎法又修正,女性可依下面三個理由進行墮胎:懷孕對其身
心造成問題、社會處境不佳,如太貧窮、因受暴而懷孕。在1955年,性教
育為義務教育,但是學校常用帶有價值判斷的「事實」(facts),像是
「青少女的身體不能有性高潮」之類的「事實」來禁止年輕人有性行為。
如果學校中出現了小情侶,學校會立即介入,通知醫生、父母,以停止這
種「不自然的行為」。然而,在這樣的嚴格規定下,反而使得當時出現所
謂「自慰流行病」,也就是自慰的盛行。到了1960年,避孕丸被發明出
來。1975年的墮胎新法讓女人自己決定墮胎與否,男人、社會對於女性的
身體無權置喙,讓女人擁有身體自主權。這個法在當時被保守的醫生們抵
抗。

在1960、1970年代,青少年的性引起社會激烈討論,因為當時仍相信貞操
觀,以雙重標準規範青少年,完全沒有重視青少年的真實處境。所以,在
1977年的新課程規定,不管學生有無性行為,學校都無權責怪學生。學校
所能做的是支持青少年。在這個厚厚的新課程,鉅細靡遺地規定了哪些與
性相關的價值、知識是青少年必須知道的。在1995的課程中(也就是《可
以真實感受的愛》),它呈現了自1977以來的社會變遷與差異,強調青少
年真實處境的重要,讓學校可以設計性教育課程,創造新的思考模式。在
這個課程中,除了要教導關於基礎的性教育知識、事實外,更重要的是
「參與式」的教學,才能讓學生覺得有被包括在性教育的課程中。1979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同性戀從病態項目中刪除,瑞典的健康福利部也同
樣認為,同性戀是性的多種方式之一,它關係著個人與別人建立關係的能
力。

☆性教育攸關生死,大家一齊努力

在性教育的歷史轉變中,Erik認為性教育十分重要,因為它是攸關生死的
議題。像他在圖書館查閱1930到1940年代瑞典社會的信件中發現:有個已
經有了5個小孩的女人,家裡很冷,環境不好,她想幫先生工作賺錢,但她
沒有辦法,因為她又懷孕了!也有青少女不想有性行為,不曉得該怎麼
辦;有個媽媽在信中說,她好像不該再因為兒子自慰而打他了。而Erik自
己的叔叔,在65年前因為女朋友懷孕,卻無法結婚而痛苦不已。而這個女
朋友必須把小孩送走、自己離鄉背景,到兩年後把小孩接回來,女朋友的
媽媽卻一再因為女兒的「不名譽作為」而怪責女兒。正因為他看到這麼多
悲傷的故事,更讓他體認到,像瑞典這樣的現代社會中,要如何使這些故
事不再上演呢?我們不應再以「社會」之名來犧牲眾多人的生活。這也是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致力瑞典性教育改進的原因。

☆沒有人可以「佔有」性教育議題

當Erik在莫斯科時,他對著俄羅斯的醫生團體說,醫生並非專有性教育議
題。也就是說,性教育應該是大家一起合作的,例如學校裡的跨科教學,
而非只有醫生或是心理輔導的人才能談性教育。目前瑞典社會除了有瑞典
性教育協會外,還有瑞典同志組織(RFSL)、家庭計畫協會(FPA)、防治
愛滋的團體(Lafa)等民間組織共同為性教育努力。此外,它們也有多達
200個青少年門診(youth clinic)提供青少年性教育諮詢及免費避孕工
具。她/他們希望透過整個合作網絡的建立,使性教育能更普及、更務實地
在真實生活處境裡提供服務。

.................................................................

★與瑞典性教育對話-「新世紀性教育師資培育工作坊」紀錄

楊佳羚(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董事)

對於曾經看過《可以真實感受的愛》的讀者們而言,愛瑞克.先德沃爾
(Erik Centerwall)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在1968年就開始寫性別相關的
書籍,之後這卅年來,更在性教育上投注許多心力。

這次台灣的性教育工作坊與研習會分為台北與高雄兩地,在這期間,我有
幸成為他的翻譯,有許多機會向他學習。因此,藉由這篇文章,希望能將
他的工作坊內容與私下交流的經驗,分享給更多朋友們。

■性教育的基本概念--

社會上對於性會有相關的規範(norm)、價值,這些規範與價值常塑造出
一個理想化的世界。然而,這樣的理想化世界卻會排除那些不符合這些規
範與價值的人,而對這些人形成壓迫。因此,性教育必須在規範、價值與
真實處境(reality)之間建造出一座可以互相對話的橋樑。

在性教育中有三大基本自由:選擇的自由,愉悅的自由及做自己、成為自
己想要的樣子的自由(freedom to be)。只要這三個自由不侵犯別人、不
以犧牲別人為代價,性教育必須致力維護這三個自由。

■性不應與生殖、愛相連--

當談到性時,很多人會想到,它應該和生殖、愛、歡愉、身份認同
(identity)相關。對於Erik而言,他發現過去在談性總是和「生殖」相
關,然而,把性和生殖相連的談法會造成「排除」(exclusion)的結果,
它會排除婚姻外的性、同性性行為、自慰、小孩與青少年的性,因為這些
性沒有「生殖」的目的。對於想生育的人而言,性完全等同於生殖的機會
在一生中也不過一、兩次而已。因此,我們不能把性和「生殖」直接扣
連。

還有一種常見的談法,是將性與愛扣連。Erik認為,與愛相連的性固然美
好,但身為性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將性與愛做想當然爾的扣連。例如,
有些人對於真正愛的人因為覺得她/他太理想了、太高不可攀,所以反而會
找她/他喜歡的朋友進行性的探索。如果我們一直說「性愛合一才是最好
的」,就等於譴責了這些人,並且把她/他們的經驗排除在外。而且,Erik
一再提醒,由於社會上對於女性有「愛的要求」(love demand),也就是
說,我們常片面要求女孩要有愛,因此這種「性愛合一」說更常被用來譴
責性行為中不一定有愛的女孩。這也同樣造成對於這些女孩的排除或隔
離。

■性與愉悅、身份認同相關--

如果說性不等同於生殖、不能與愛相扣連,那麼,性該是什麼呢?對Erik
而言,更重要的是「愉悅」與「身份認同」。如果要感覺到性的愉悅,必
須有高自尊(self-esteem)、對自己的身體、愉悅的感覺有足夠的了解,
才能充分享受性的愉悅經驗,同時防止被侵犯,並且能做好性決定與避
孕。

在身份認同的部分,更是《複數的性》書中與性教育工作坊裡多所著墨之
處。所謂性的身份,包括兩個基本問題:第一個是「我是誰」、第二個是
「我該怎麼做」。「我是誰」的問題攸關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們在別
人面前是什麼樣子。在青少年階段,常有孩子們會假裝出自己很「萬能」
(omnipotent)的樣子,然而底下卻藏著低自尊及許多「不可言說」的陰
影部分,包括不敢說出來的秘密、感覺。Erik強調,性教育就是要去處理
潛藏在內的陰影或低自尊,把秘密談出來。在第二個問題方面,孩子漸漸
開始想「我該怎麼做」,像Erik回憶青少年的自己,就曾經試著親自己的
手臂,想著「親吻時我該怎麼做,是什麼樣的感覺」。關於這些問題、感
覺與小小的實驗,都是一個人在尋找自己身份、認同時很重要的過程。

■男/性vs. 女/愛?

Erik請工作坊成員想想,在台灣社會對於「性行為」有哪些不同的稱呼?
這些稱呼中有哪些是男生在用的?哪些是女生在用的?這樣的腦力激盪使
得成員相當興奮,有趣的是,男生所使用的字眼常是比較「動作」型的,
如「上」、「打炮」,女生的字眼則比較不直接,而且與愛或感覺相關,
如「做愛」、「happy」。從性的字眼的呈現中,可以發現社會是如何建構
男女及性愛的關係。

社會上常將女性放在愛的類別,而把性歸給男性。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
一開始無論男孩女孩認同的對象都是母親。由於男孩發現自己的身體和媽
媽不同,必須和媽媽斷裂以成為「男性」。他必須透過否定的方式:我不
像媽媽、不是女生、不能太女性化...來建立自己的男性身份,因此他也在
否定的過程中,一併排除被畫分在媽媽這一邊的「愛」。然而,他在受
傷、脆弱、投向媽媽的懷抱時,卻又走向他原先所排拒的女性領域,因
此,男孩的「男性身份認同」是十分脆弱的。由於男孩的陰莖不但標示出
他身為「男性」的身份,同時也是他性感覺的來源,使得男孩的認同常單
一地指向「陰莖」這個性器官,性則有助於他的男性身份的建立。雖然
Erik在托育中心的觀察發現,小女孩有很多身體的探索與性遊戲,但是她
的這些性活動並不會有助於她的女性身份的建立,因為這是社會上所不允
許的。

■性教育就是要反其道而行--

這種男/性vs.女/愛的社會建構,使得男孩「理所當然」可以對性好奇,
然而對於女孩,社會卻要求她不能展現太多對性的興趣,必須與愛扣連。
Erik認為,所謂的性教育,就是要質疑、改變既有的刻板印象。所以,我
們應該將性與愛分開,對女孩子多談性,例如為女性陰蒂命名;對男孩子
則多談愛,讓他們創造愛的語言。

※問題討論一:所謂性與愛分開,是不是贊成所謂的援交、嫖妓?

很多人會以為,有一種性行為是性愛合一的,另一種是所謂「只有性而沒
有愛的」。然而,所謂「只有性」,它其實還包括許多「感覺」,所以不
是全然只有性的動作而已。而且,因為社會對於女孩的「愛的要求」,使
得很多青少女常常「只有愛」,也就是當她不被允許探索自己的身體、開
發性的感覺時,她往往是在「愛」的關係裡,從未想過性的決定,或是還
不想要有性,卻因為男朋友的要求而不得不有性行為。因此,只有在把性
與愛區分談清楚時,才能讓更多青少年更了解自己性的感覺,而非為愛而
性,或是把兩者混在一起。

至於援交或娼妓的議題,瑞典對於兒童色情的態度是十分強硬的。在瑞
典,如果有人持有兒童色情出版品、從網路下載未成年的色情圖片,都是
有罪的。而Erik在台灣投宿飯店的經驗也發現,居然在電視頻道上就可以
看到「制服女孩」的A片。他認為這是對於青少女的剝削而應該採取抗議行
動的。除此之外,瑞典法定的性同意年齡是15歲,無論同性的性或異性的
性皆然;如果在依附關係之下(如師生、上下屬),性同意年齡提高到18
歲。也就是說,為了避免未成年人成為大人性剝削的對象,如果我身為一
個老師,和我的學生發生性關係,我會被判刑。但這個規定並不會被用來
懲罰小情侶──如果一個17歲的女孩和13歲的男孩發生性行為,雙方家長
都不得以性同意的法定年齡來告對方。在13到17歲的範圍間,瑞典社會容
許青少年男女在這段期間進行性的探索。

在娼妓制度方面,瑞典目前採取「罰嫖不罰娼」的作法。因為瑞典不認為
男人有權利去購買女性的身體或性。然而,她/他們也體認到從娼婦女的不
利處境──例如娼妓問題常與毒品、黑道、暴力相關。為了不讓警察有藉
口可以騷擾娼妓,她/他們罰嫖不罰娼,也藉此將責任放在嫖妓男人身上。

※問題討論二:當性教育開始反其道而行,使得男生太認同女性及愛的領
域,失去了他的男性認同或成為娘娘腔,該怎麼辦?

對於Erik而言,他覺得成為娘娘腔並沒有什麼不好。有時太過剛強的男性
氣概或認同反而造成暴力等問題;而太把自己定義在性方面的男人也常使
男性的性成為一種機械式的展現。因此,如果男性跨到女性的愛的領域,
不但不會有害,反而使得男性更能把內在的感覺與愛開發出來。

■記得當我年少時....
在性教育課堂中,可以透過數字的呈現,如瑞典女生平均在16.5歲時有第
一次性行為,男生為16.9歲,讓青少年打破所謂「多數迷思」(majority
of misunderstanding)。它讓青少年不會以為「只有我一個人這樣」、
「別人都好厲害」;同時也打破大人以為「現在的年輕人都很開放」的想
法。

老師們可以在這些年齡的生命線上,回想自己的年少經驗:回想自己在青
少年時期的美好經驗是什麼?是怎麼得到與性相關的資訊與體驗的?這樣
的回憶不但可以讓性教育工作者不要忘記自己也曾年輕過,同時可以運用
個人的一些經驗,以個人化(personal)的方式,開啟性教育課堂的對
話。例如,Erik會舉他自己當初接到電話,女孩說她懷孕了時的心情,一
方面讓學生們知道「原來眼前這個大人並非萬能,也會犯錯」,以打破男
孩間常有的「假裝很厲害、無所不知」的同儕壓力,同時也讓學生們展開
討論。

※問題討論三:什麼是個人的?什麼是隱私的?如何區分這兩者的界限?

當Erik提到老師可以用個人的經驗開啟性教育的對話,或是和學生談「秘
密海洋」(secrets of the sea)裡的秘密時,他強調個人化與隱私之間
仍有其界限。例如,他會和學生談他青少年的經驗,因為這些經驗相隔已
久,他談起來不會造成自己或團體的尷尬。但是,如果有人問他現在的性
生活,他就會把它放到隱私的部分,不在團體內談。當老師畫出清楚的隱
私界限時,一方面避免尷尬,另方面也才能確保團體的安全氣氛。也就是
說,老師不談自己的隱私,同樣的,老師或團體成員也沒有權利要求個人
暴露自己的隱私。

※問題討論四:身為性教育的女性教師,應該如何穿著?當男學生稱讚我
的外型,我卻覺得不舒服時,應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引起台北場次的激烈討論。Erik認為,身為性教育工作者,他會
選擇穿得保守些,以便讓自己能在談各種議題時更前衛。對於女性教師,
由於社會存在著將女性「性化」的想法,因此當男學生對女老師的「稱
讚」時,很可能是單純地稱讚,卻也可能是有意的權力遊戲,透過這種權
力競逐,展現自己身為男性的優勢。然而,成員裡有人認為不應落入「責
怪女性」、「要求女性穿著」的窠臼,也有人建議,應該先建立師生關
係,當彼此有認識的基礎,老師可以有意識地穿著、打扮,並且和學生討
論其中的意義。

※問題討論五:如何談「秘密」?

在工作坊的活動中,其中之一是讓老師們試想青少年們會有的秘密是什
麼,把它們寫在秘密海洋中。當林林總總的秘密被呈現出來時,再和成員
討論要談哪個秘密。例如,在談「保險套」時,可以用「保險套的旅行」
做設計:怎麼得到保險套?該如何帶著保險套?準備幾個?戴保險套的正
確步驟、可能遇到的窘境、怎麼取出、該怎麼丟....,詳細、務實地和學
生討論,以提高保險套的成功率並且鼓勵男性擔負避孕的責任。

■與台灣性教育不同之處

□家長不是最好的性教育者--
Erik的說法中,除了「把性與愛分開談」和台灣說法迥異外,還有一個很
大的差異是「家長並非最好的性教育者」。他認為家長常沒有受到性教育
的訓練,對性教育的知識不足,而且講的可能是廿年前的資訊!此外,父
母常常成為道德的擁護者,把社會的規範、價值不假思索地直接傳遞給小
孩,而無法質疑或挑戰既有的框架或刻板印象。而且由於「亂倫禁忌」,
使得父母和子女談性時都很尷尬。像他自己雖然是性教育專家,在他的小
兒子青春期時,他也只是默默在兒子桌上放上保險套,沒有再多說什麼。

□不一定要用「正確」的名詞--
在台灣的性教育,十分強調「正確」的生理醫學名詞的使用。然而,對
Erik而言,他最常用的方式是讓學生討論對於「性行為」、「男性性器
官」、「女性性器官」有哪些字眼,再讓成員選出她/他們最想用的字。成
員所提出的字眼中,有不少是學生用來互相攻擊,並且常用來攻擊女性
的。但是,透過這樣討論,卻可以使這些字眼的「武器力量」消失,失去
攻擊的能力。

□多元的選擇--
在台灣,不時可見墮胎潮的報導,用以指責青少女,並且恐嚇青少年不可
以有性行為。在現實處境裡,不少家長會希望讓懷孕少女以結婚之途解
決。當台灣性教育十分戒慎恐懼、禁止青少年探索以便「不做不錯」,瑞
典性教育卻允許青少年有犯錯的空間。

此外,社會也努力開拓各種生活型態的可能。例如,瑞典有同居法,使得
同性或異性伴侶可以同居,並擁有法律的權利與地位。除了有同居伴侶
(瑞典文為sambo)外,Erik還教我們一個新的瑞典字sarbo,意思是「分
住在不同地方的同居伴侶」。瑞典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的比例為1:1,而
且非婚生子女不會受到任何歧視。今年6月瑞典也將實施新法,使同志伴侶
可以領養小孩。由於這些法令的保障、語言的創造,使得瑞典人可以有更
多的生活型態可以選擇,而青少女在懷孕時,她也因為有這些選擇而能有
更符合自己的決定。

□男性運動--
Erik在瑞典參與了許多男性運動。在1980年代建立了男性危機中心
(crisis center),它主要的對象不是那種會主動尋求心理諮商、也不是
嚴重的吸毒者,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男性們。在這個危機中心裡,男人諮
詢關於離婚、子女監護權或個人生命危機的問題。此外,它們也從女性庇
護所(shelter)、社工、警察轉介了暴力男性個案。面對暴力男性,他們
常有的說詞是「我只不過是打她一下」、「沒那麼嚴重」、「不是我的
錯,而是那個女人/工作/別人的錯」。因此,諮商員的重點在於突破男
性的防禦機制,並且讓他體認到暴力是自己的問題。Erik強調,許多男性
有問題時,是女性在承擔後果。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男人。


在提到性騷擾時,他認為在男性裡存在著一種「默許」(silent
consent),透過這種集體的默許,使得許多性騷擾者被姑息。因此,男性
應採更堅硬的態度,來反制性騷擾。

在育兒方面,為了改變前述男孩女孩的認同片面地偏向母親,Erik認為應
該讓父親參與更多育兒工作。像他自己就曾經請了半年的育嬰假,來照顧
他的雙胞胎兒女。他認為男性請育嬰假一方面可以在初期和小孩建立良好
關係,並延續到孩子長大;同時,男性也較能體會獨自在家帶小孩、被孤
立的感覺;而且,請育嬰假的男性做的家事也較多。

□民主參與的培養--
瑞典不止在性教育強調「參與式的學習」,在各個領域都是如此。因此,
當台灣的幼教一再強調「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鼓勵孩子從小不斷競爭
時,瑞典從幼稚園開始教的是要小孩學習合作。由於這種合作、參與的教
育,使得瑞典可以成為「不獨善其身」的福利國家,並且在各個層級都展
現她/他們「參與式民主」的運作模式。

□性教育的變通--
雖然Erik強調性教育要有目標、方法,然而,性教育並非完全固著在既定
的教學流程裡不知變通。他在台灣的工作坊裡,就展現了他的靈活度。例
如,當他要求台北工作坊的成員談「女人的性」(female sexuality),
卻發現談不出來時,他接受了工作坊成員的建議,將這個議題放到原訂的
課程設計活動中,並且清楚地要求各組來談陰蒂、性高潮、觸摸
(touch)、自慰及成員提議增加的「性交」。

他在台北談到同志議題,與會成員提到同性戀為天生的說法。他回答道有
人說男同性戀是因為荷爾蒙、因為基因、或甚至是因為遠古時期男人常一
起出去打獵而培養出感情。他開玩笑地說道,如果真的要他選,他會選擇
一起打獵的原因,因為這個原因聽起來比較浪漫。也就是說,對他而言,
同性戀或異性戀的成因其實都不清楚,而且他認為它們其實更與性身份認
同相關。

在高雄,當他請成員以「四個角落法」進行對同性戀的價值澄清時,他
問:「如果妳/你的小孩回家告訴妳/你,他/她是同性戀時,妳/你的反應
是什麼」,答案有「把她/他掃出去」、「要她/他改變」、「很高興地說
『真高興妳/你找到自己的性身份』」及「其它」四種。在場成員多半選擇
後兩者,而且選「其它」的原因是因為「我並不確定她/他是不是真的
是」、「我需要跟她/他好好談談」。因為這個工作坊被認為是「進步」
的,有人會擔心「這種說法不夠『政治正確』」,而不敢表達自己真正的
「保守」想法。因此,Erik請成員以兩兩討論的方式,來設想如果自己是
這四個角落的人,可能會有哪些說法。因為這是「設想」,不代表自己的
立場,因此有許多人提到了在台灣社會常見的,屬於「掃地出門」及「要
求改變」這兩類態度的說法。

Erik強調,必須讓每個人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不被批評。就像是性教育
課堂應該致力破除處女迷思,但在小組分享或討論時,支持「守貞」的人
也必須被尊重。這是他落實瑞典性教育「讓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的方
式,也是尊重每個人的具體展現。
──────────────────────────────── 
婦 女 新 知 電 子 報
────────────────────────────────
♀♀♀ 本電子報由婦女新知基金會發行,歡迎各界不吝指教 ♀♀♀
────────────────────────────────
◎「婦女新知」電話:(02)2502-8715 傳真:(02)2502-8725 
◎ 民法諮詢專線:(02)2502-8934
◎ E-mail: hsinchi@ms10.hinet.net
◎ 閱讀更多婦女新知,請至 http://www.awakening.org.tw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欲訂閱或取消智邦生活館電子報: http://www.url.com.tw/enewsv2/
˙收報、退報有問題,請洽智邦生活館客服信箱: mailto:cs@url.com.tw
˙歡迎申請智邦生活館免費電子信箱: http://www.url.com.tw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mailto:news@url.com.tw
˙您想要登廣告: http://www.url.com.tw/html/ad.htm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 作自己的媒體,唱自己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