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文章—一個教學的深入探討
語言是文化的延伸
從活的語言和死的語言談起
口述◎江文瑜 台灣大學外文系、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整理◎盧玲穎
在國中英文課本(國立編譯館版本)第五冊第三課中,出現了這樣有意思的一課--「Living
and Dead Languages」。咦?語言也分活著的與死去的?為什麼?怎麼分辨?語言種類的消長,又影響了什麼?
可惜的是,這樣有趣的問題,課文中只簡單敘述名詞定義、以及英文在全球的被使用,未探討原因、影響等可以幫助深入理解的元素。本文特別整理台灣大學語言所副教授江文瑜於「教改e點靈」廣播節目中,討論這一課的精彩對話,作為一個教學的參考。
活的語言、死的語言、與瀕臨死亡的語言
從有人類以來,世界上就有非常多不同的語言。關於「活的語言與死的語言」這個概念,在1990年,語言學家曾經做過調查,發現目前世界上還存活的語言,大概有六千七百九十六種,但是這些語言,有很多正在消失當中。
在《語言的死亡》(Language Death)這本書中也提到,過去的一世紀裡,世界上平均每個月就有兩種語言死亡,假設這樣的速率可以往過去推斷,我們會發現過去消失的語言非常多。這些就是所謂的dead
language,死的語言,指的是這種語言在世界上完全消失,連一個說這個話的人都沒有。
其實,世界上百分之九十六的人口所說的語言,只佔了世界上語言的百分之四,這些語言之所以強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說的人很多,例如中國、孟加拉;另外就是因為使用這種語言的族群有很強的經濟力量,或是政治力量,例如過去的南非,雖然講英語的人口是少數,但因為佔政治優勢,英語就在南非佔有主導的地位。
但是在活的語言和死的語言當中,還有一種是介於中間的,這些語言瀕臨死亡,正在做垂死的掙扎。瀕臨死亡的語言,通常是因為說的人口少,或是說這種語言的族群或國家在全球上的政治與經濟力弱。根據資料顯示,使用者不超過一千人的語言,佔全球語言的四分之一。這種使用範圍的侷限,很容易讓這個語言在世代交替、受到外界影響之後離開世界。
台灣也有瀕臨死亡的語言,例如邵語,現在真正能夠講邵語的人已經是個位數,更早期台灣平埔族的語言,也幾乎都消失了。
語言因多元而豐富
有人會問,語言消失了就消失了,會有什麼影響嗎?對於不是講這個語言的族群來說,的確可能沒有直接的感覺。但是對於講那種語言的族群來說,語言的消失等於是文化的被連根拔起。因為不同語言會有不同的語法結構,還能表達其獨有的文化意涵,這常常是無法用另一種語言表達的。這也是我們說「語言是文化的表徵」的原因。
一般人可能有一種迷思,認為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講同一種語言,不就很方便嗎?還不會有溝通的問題。但是語言的多元,與生態系的概念類似-生態的多樣化有助於人類的生存,如果語言真的朝向單一,一旦語言滅絕,會造成更全面的影響。
另外,語言會因為互相接觸而產生豐富有趣的現象,這是在單一語言中很難看到的。例如中文受到台語的刺激,進而產生很多新的語詞,現在台灣年輕人很喜歡說「是喔是喔」、或是說「『挖籠嘛』知道」,結合了中文與台語,不但活潑有趣,而且有變化。我們也常聽到語言的互相借用,例如中文的「軟腳蝦」,形容沒有膽量的人相當傳神,而這原本是個台語的說法,中文本身並沒有這種比喻。如果語言單一,就越不容易看到這樣的東西。
打造學習文化與語言差異的英語教學
瞭解了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以及瞭解了語言消失對人們語言發展的影響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一下台灣當今的語言學習,尤其是學英文的熱潮。
因為過去與美國接觸的歷史,台灣人常將英文奉為一種神聖的東西,大家好像覺得英文學好了,一輩子就無憂無慮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迷思。
在學習英文時,我們應該先問問,「為什麼要學英文?」學英文,其實不只是國際化的必然與競爭力提升的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打開看世界的視野、還讓我們學習瞭解另一種書寫系統、拼音方式完全不同的語言,這種不同的認知過程,對一個人的學習有正面的影響。
例如,我們可以從語言的對照來學習--中文與英文的比喻系統,有沒有什麼不同?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例如中文常說,「消化」這本書,把書比喻成吃東西,英文裡的digest這個字,其實也隱含要把書消化的意思,這就是兩種語言類似的地方。語言當然也會有不同,例如英文與中文的「狗」:我們說狗眼看人低,指的是不尊重別人,但是英文裡面說「She
is a dog」,純粹是說他這個人長得很難看。這種同與不同,就牽扯到文化的差異,也引發了學習的趣味,但這正是台灣在學習外語上最缺乏的部分。這得歸罪於我們長久以來的教育中,只將語言當作工具,連帶地,孩子不但無法欣賞語言的美,也找不到學習的樂趣。
其實中文與英文的接觸,已經產生了許多有意思的東西,例如年輕人會說:你「ha不happy啊!」,用中文的語法加上英文,就是很有趣的語言遊戲。但是現在強調英語的生活化,常先去學怎麼到麥當勞買東西、怎麼點菜,想要學習如何在美國「生活」,這樣已經失去了語言作為文化延伸的思考。學英文並不是要讓每個人都變成美國人,而是希望透過語言學習看到不同的文化思考模式,進而增進孩子的認知發展。要如何從語言與文化的關係,來思考語言教學的另一種可能,是台灣目前語言教學的當務之急。
<Top>----------------------------------------------------------------------------------
教育新聞
明年三級多元入學修正案 拍板定案
經過三個月密集檢討,教育部二十一日正式公布大學、高中職五專、以及技專校院三級多元入學修正方案。九十二學年度入學的主要修正為改進招生技術,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日期往後延,技專入學統一入學測驗於半年前公布命題範圍,大學申請入學報名則由統一彙辦單位受理,並全面調降報名費。…(中國時報08/22)
私立五專明年試辦申請入學
明年技專校院多元入學將大幅改變,除整併縮減考科、整合推甄及技優保甄入學,並試辦私立五專申請入學招收社區學生。教育部長黃榮村昨天指出,每年有近四十萬名技職學生升學,教育部將草擬技職教育白皮書,研議整合普通高中、綜合高中及高職課程,拓寬高職生發展空間。…(聯合報08/22)
< Top>---------------------------------------------------------------------------------
校長的寫作課—森林行吟
沒有誰比朱朱更抓得住森林小學的神韻。
孩子的一顰一笑,看在朱朱眼裡盡是生命的節奏,
朱朱是擅長說故事的人,
森小的教學實況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
孩子的心靈,像敞開的大門迎接宇宙。
繼《森林日記》、《森林紀事》後,
《森林行吟》紀錄森林小學的寫作課,
紀錄孩子內心 未曾被發現的—思想。
《森林行吟》定價350元
訂購熱線:02-23642952
劃撥帳號:17508340
戶名: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出版部
森林小學系列:
森林日記(200元)、森林紀事(200元)、
森林小學綠皮書(200元)
訂購熱線:02-2364295
<Top>--------------------------------------------------------------------------------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總共有五個節目,分別是:
■「快樂上學去」:(週一到週五07:30~08:00)由知名歌手許景淳主持,以國小學童與家長為對象的,提供孩子美的經驗
■「教育好伙伴」:(週一到週五08:10~09:00)由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詹智慧主持,以家長為對象的,幫助家長參與教育
■「教育新航線」:(週一到週四18:00~19:00)由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主持,以教師為對象的,提供教師各種教學的新點子
■「教育e 點靈」:(週一到週五22:10~23:00)由人本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馮喬蘭主持,則以家長與學生為對象,協助學生與家長認識教育政策、瞭解學習
■「發現新校園」;(週六、週日22:10~23:00)由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王欣欣主持,介紹各大專院校科系特色。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歡迎收聽「台灣教育向前行」!
收聽頻率:台北、桃園及高屏地區:101.7/宜蘭、彰化、台中、雲林:103.5/台東:102.9/基隆:100.1/花蓮:103.7/玉里:100.3/竹苗:103.9/南投:98.1/嘉南:107.7/澎湖:99.1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