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關於「地方文史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個提供討論的意見(劉介修) ┌───────── ■ 南 方 電 子 報 ■ ──── 2002/09/05 ┐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 南方社區文化網路:http://www.esouth.org ────┘ ======================【今日主題文章摘要】====================== ◎ 關於「地方文史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個提供討論的意見(劉介修) 我的腦海中一直發問著:「風靡全台」的地方文史工作究竟是為誰而 做?難道是為了過去的人?如果是為了現在的人,那麼是為了現在的 哪些人?如果只是一堆僵化的「史料」堆砌,並且把地方文史當做研 究植物生態一般,那這樣的文史工作會不會是某些階層的意識型態的 展現?是不是只是現在的某些人創造的「一種過去」?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感謝「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捐款 2000 元。 (8/1) ◎ 感謝盧沛佩捐款 1000 元。 (8/17) ◎ 感謝無名氏捐款 1000 元。 (8/13) ◎ 感謝 Cosette 捐款 5000 元。 (8/21) ◎ 感謝孫育群捐款 2000 元。 (8/23) ◎ 感謝延延捐款 2000 元。 (8/16) ◎ 感謝許嘉錦捐款 1000 元。 (8/19) ◎ 感謝 Debbie Huang 捐款 3000 元。 (8/28) ◎ 感謝楊敕貝捐款 1000 元。 (8/30) ◎ 感謝潘振輝捐款 1000 元。 (8/27) ◎ 感謝郭育致捐款 1000 元。 (8/27) ◎ 感謝「傳播學生鬥陣」捐款 1000 元。(8/27)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4000 元。 (9/2) ◎ 感謝王鳳儀捐款 1000 元。 (9/3) 南方目前資金僅夠支付工作人員兩個月薪水,有您的捐款贊助,「南方」 才能長期維持獨立生存,讓這小眾、人文的媒體通路繼續發聲。敬請依下 列方式捐款: 一、劃撥至 42130461 宋明珠帳號。 二、以 ATM 轉帳至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銀行代號:822), 帳號:196533419205,轉帳後煩請寫信至 grief@esouth.org, 註明您轉帳的帳號、時間和捐款數目,以便核對帳目。 三、線上信用卡捐款,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s/20020725.htm ========================【人文活動訊息】======================== ◎(全國)『還我粉紅 (8/28~9/11) ◎(台北)世界和平月活動開跑記者會 (9/5) ◎(台北)"馬槽遊憩區的規劃與發展"座談會 (9/6) ◎(台中)喚起心中的巨人—【NLP 免費說明會】(台中地區) 9/6 (五) (9/6) ◎(台北)「憂鬱、自殺、心靈重建與生命教育」座談 (9/7) ◎(台北)身心靈整合初探(胡因夢)(9/8) ◎(桃園)NLP潛能開發與情緒管理工作坊 (9/10~11/26) ◎(台北)從三十三則「不亦快哉」談起 (9/13) ◎(台北)台北居易不易--都市規劃與社區營造課程 (9/14~10/20) ◎(台北)九十一年度中日技術合作計畫—生物多樣性研討會 (9/16) ◎(台北)創意美學行銷 (9/18~11/6) ◎(台北)藝文活動企劃行銷 (9/18~11/6) ◎(台北)國際健康講座系列 7『關於台灣 NGO 如何參與國際合作事務的一些想像』(9/18) ◎(屏東)九十一年度中日技術合作計畫--第二場 (9/19) ◎(台北)林語堂故居講座-快樂,我們的責任 張曉風主講 (9/20) ◎(台北)上 默劇團 第三期“上山計劃”-- 演員訓練暨儲備團員招生 (9/21~1/26) ◎(台北)與世界同步‧和平踩街創意遊行 (9/21) ◎(花蓮)九十一年度中日技術合作計畫—生物多樣性研討--第三場 (9/24~9/4) ◎(台北)林語堂故居講座-《生活的藝術》 焦桐主講 (9/27) ◎(台北)布袋戲【阿牛阿豬戰起來】(9/28~9/4) ◎(台北)舞台佈景模型 製作坊 (10/1~10/12) ◎(台北)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志工召募 (10/1~11/21) ◎(台北)林語堂故居講座-旅行與文學 羅智成主講 (10/4) ◎(台北)香草植物的認識與運用-香草天空(上)(10/5) ◎(台北) 2002 士林國際藝術節布袋戲模仿大賽 (10/6~9/4) ◎(台北)林語堂故居講座-《回顧林語堂》王鎮華主講 (10/11) ◎(台北) 2002 年全國大學院校—學生自治研習營-尋找未來的出路! (10/12~10/13) ◎(宜蘭)「宜蘭研究」第五屆學術研討會 (10/12~10/13) ◎(台北)香草植物的認識與運用-香草天空(下)(10/12) ◎(台北)劇場導演的實際任務 (10/15~11/21) ◎(台北)香草植物的認識與運用-香草天空(上)(10/5) ◎(台北)表演世界的另一片天空 (10/22~12/4) ◎(台北)香草植物的認識與運用-香草天空(下)(10/12) ※ 以上活動訊息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union.html 閱讀詳細資料 ==========================【人文通訊】========================== ◎『關於台灣 NGO 如何參與國際合作事務的一些想像』講座 (TIMA) 當我們慷慨激昂地談『台灣要走出去』時,這世界早就走進來了。我 們喝星巴克的咖啡、穿愛迪達的球鞋、看米老鼠的卡通、聽 Michael Jackson 的音樂。我們的北二高及捷運系統靠的是東南亞籍的勞工, 中風躺在床上的阿媽喊的是菲律賓的瑪麗亞,就連台北火車站補習街 的面孔也多了許多金髮藍眼的洋人。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世界』 與『國際』。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是與國際社會緊密連結的,儘 管國際政治上看不見台灣,但是沒有人會否認台灣的存在。只是,我 們的存在對國際社會有什麼意義? 台灣要如何參與國際合作事務並非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做?做什 麼?我們的觀察有其侷限,因此誠邀您來讓這個討論更豐富、更多元。 對一個 NGO 而言,國際合作事務並非崇高或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透 過國際合作去解決我們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想像,更積極 的行動。 ※ 本訊息詳細內文,請參閱 http://www.tima.org.tw/IHC-(7).htm ◎「十八歲的成年禮」募款餐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 伴隨台灣社會的民主化與發展,台權會已從初期爭取公民政治權利為 主要訴求的人權嬰兒,轉型為追求各類人權得以普遍落實於台灣社會 的青年。十八歲,是年輕、活力、創新的圖騰,亦是傳承、成熟的表 徵。在十八歲的成年禮中,我們將更堅定地從民間社會的角度出發, 嘗試碰觸台灣社會更多元的人權問題,並拓展人權運動與人權教育的 新面貌。 二00二年九月十四日(週六),台權會將舉辦十八週年紀念暨募款 晚會,特別邀請在人權路上與我們攜伴同行的您,能賞光撥冗參加, 一起見證台灣人權的成長,當然,更歡迎您攜伴參加。您的光臨將是 我們最大的榮幸與喜悅。 ※ 本訊息詳細內文,請參閱 http://www.tahr.org.tw/active/2002fonds.htm ◎ 原住民基進社會工作學程 ◎ 民進黨執政後,最大社運集結;三萬人上街頭,反對健保雙率調漲 ◎ 921 震災重建區紀錄片攝製人才培訓營 ※ 以上人文通訊請至 http://www.esouth.org/comm.htm 閱讀詳細資料 ==========================【主題文章】========================== ※以下文章由「劉介修」提供,不代表「南方」立場。如需轉載,請 直接與提供單位聯絡。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您與作者聯絡,或者請 加入南方討論區 http://tw.egroups.com/group/esouth-community 提出您的回應與挑戰。 ──────────────────────────────── 標題:關於「地方文史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個提供討論的意見 作者:劉介修 (hughliu@seed.net.tw) 來源:投稿 ──────────────────────────────── 從上了大學之後開始,也許是剛好遇上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風潮 「如火如荼」的時代,各地的社區組織與文史工作室無不密集地開辦 各式各樣的活動。也許是感覺到自己的生活圈子太過於封閉狹窄,也 許是對於在學院裡的生活型態感到不耐,因此只要每每逮到假期或者 是可以翹課的時候,我便如「營棍」般地參加台灣各地的「地方文史 營隊」或者是什麼「田野調查工作隊」的活動。隨著自己學習歷程的 演變,參加活動的態度也逐漸從「深陷其中,熱鬧滾滾,口號不斷, 不可自拔」轉變成為「『參與觀察』,不斷反思,玩得開心,認識朋 友」。在這樣的歷程當中,逐漸累積著一些想法與問題,不斷地在自 己的思緒中盤旋與發問著。我想試著對自己的發問做些整理,並希望 提出一些提供討論的意見。 在此,我必須要先做說明的是,自己並沒有長期投身於任何的社區組 織或者文史工作的經驗,也並無開展過任何長期的地方文史工作或社 區計畫,因此希望能以一個局外人、門外漢的角度來思考一些所觀察 到的現象,相信一定有所「看不清楚」的地方,不過相對地,也期待 這樣的角度能提供一些不同的想法。另一方面,由於本身視野的侷限, 我所做的觀察與所提供的例子,並不是將台灣各地的地方文史工作想 像成為一個均質化的、單一形式的整體,而是僅就自己有限的參與活 動以及和相關工作的朋友接觸的經驗,提供一些想法和疑問。此外, 我也沒有任何針對單一文史團體或個人來做直接攻擊的企圖,也並非 想要抹煞各地從事相關工作的朋友長期以來的努力與付出,只不過期 盼自己的一些發問,能提供辛勤耕耘「地方文史工作」以及有心從事 相關工作的朋友們一個討論的意見。 我們首先所需面對的問題是,究竟是哪些人在積極地推動或者參與 「地方文史工作」呢?在自己「非正式」的統計當中,有幾種身分是 「支撐」相關工作的重要成員,其中包括國小老師、醫師以及科學園 區的工程師,不然就是大學教授、剛畢業的人文社會系所的高級知識 份子,另外一種是年輕的政治明星或者明日之星,還有一種也為數不 少,他們往往留著長長頭髮、還蓄點鬍渣並且自詡為「文化工作者」。 如果硬要拿這些在(我們)身上「洗刷不盡」的身分,來定(我們) 這些人有什麼「原罪」,並且要求(我們)擁有這些身分的人們,要 以「贖罪」的態度來面對世界的話,未免顯得太不「健康」,也似乎 太殘暴了點。然而,當我們面對這些身分在開展「地方文史工作」所 採取的態度、方法與視野時,我們便不得不特別小心謹慎並且時時提 醒。 面對「地方文史工作」,往往有什麼樣的視野,其所展現的態度,以 及其所採取的方法也就跟著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先從開展「地方文 史工作」的方法上來做討論。首先,「地方文史工作」常常淪為史料 的堆積,並且所生產出來的「地方史料」總是模仿著傳統史家或者官 方史籍的格式,在既有的文獻上互相抄來抄去,甚至開始模仿著怎麼 樣「寫論文」。可怕的是,這些既有史料往往缺乏庶民的生活經驗與 觀點,因此在地的社會史觀無從建立。這樣的歷史方法,只能在各種 僵硬並且偏失的史料堆積中,不斷地再製著既有的權力關係,以及侷 限的歷史視野。 有些「地方文史」的工作者似乎發覺了其中的危險,因此開始了相關 的「田野調查」的工作,企圖收集更多有關庶民實際的生活經驗與觀 點,以及發展更貼近在地的文史資料。這樣的方向基本上是值得發展 的,因為其提供了從事「地方文史工作」更為有力的工具,並且其可 能產生更為驚人的社會動員潛力。然而,往往其所認知的「田野調查」 以及伴隨認知所展現的態度和方法,就有相當可以討論的空間。首先, 最為常見的「田野調查」謬誤,即是把「田野調查」化約為各種關於 廟宇、古蹟或者老街的「導覽」活動(在此並不贅言「文史導覽」的 擾民性質,也無意全面抹煞其價值與功能),這樣的「田野調查」常 常無視於聚集在廟口的抬槓老人,而細細執著於這間廟的雕欄玉柱, 以及它的屋簷上到底有幾隻雕飾的燕子什麼的;這樣的「田野調查」 可能對於一旁的廟祝一個善意的微笑也沒有,而滔滔不絕地述說著不 知道到底有沒有發生過的鄭成功拔劍開井的故事。另外一種「田野調 查」的方式也值得提出來討論一下。這種「田野調查」的進行方式可 能比較「高明」一點,他會訪談當地的一些耆老,不過在訪談中可能 出現的提問往往不是老人們能夠回答的,或者不需要經由老人口述即 可得的數據與時間,如「這座橋是幾年蓋的?」、「這個地方有幾戶 種稻子?」這些零碎並且偏重「僵硬的事實」的問題,往往不斷強化 了「當地居民很無知,文史工作者很有知識」的荒謬認知,也加大了 地方文史團體與社區居民的距離感。此外,不然就是總是認為老人們 的口述「偏離主題」,或者認為自己在書籍文獻中查閱的總是比老人 們的口述來得「正確」,甚至連對老人們實際從事或經歷的事物都認 為敵不過那本10年前一個老學究寫的書。在這樣的「田野調查」的方 法操作上,仍然可見知識生產過程中權力的展現,也透露出在此種態 度下,實地的「田野調查」只不過淪為史料堆積的「補充資料」或者 既有史觀獲得更大支持的「增強物」而已。此外我還有經歷過幾次有 趣的經驗,文史工作團體邀請了當地有名望或者讀了比較多書的老人 來做訪談,而訪談往往成為老人們昨晚「背書成果的發表會」,我們 可以發現到陳述歷史的老人們所敘說的「當地事件」竟然和我們之前 查到的資料的相似程度竟然高得嚇人,而這些事情往往是他不曾經歷 過的,甚至可能都沒有發生過。然而老人們實際經歷過的地方事件或 者家族故事,要不是從來不曾成為訪談的主題,不然就是訪談者與受 訪者雙方一直都覺得這是聊備一格的「補充資料」,「不大重要」。 另外一種的提問形式也值得關注,在這種訪談互動中,往往當地居民 所關注的自身的經驗、議題與觀點,並不獲得訪談者的「青睞」,而 前往訪談的文史工作者卻總愛帶著自己十分關注,或者覺得「很重要」 的主題來進行訪談。往往在這樣的互動中,受訪者的回答往往是零碎 的或者是「上次那個導覽員教的」。 此外,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到,從事「地方文史工作」的團體,往往和 當地居民的距離顯得是十分遙遠的。在實際的一些參與和觀察當中, 我們經常體驗到一種情況是,地方文史團體即使是號稱在當地開展了 長期的工作,每每在各式的活動中,總是少見甚至不見當地居民的參 與。另一方面,在文史團體舉辦的各種導覽活動或者是「田野調查」 的營隊進行中,社區居民對於這些當地文史團體也常常感到莫名其妙, 也常常發生社區居民有一種「那是他們那些讀書人的事」或者「我不 管政治」的回應。這樣和社區居民的距離感,或許從很多的地方文史 工作者所關注議題的侷限性,可以得到一些解釋與理解。地方文史工 作者除了在各種廟堂形式的史料堆積之外,其可能關心的主題常常是 僵化的「傳統文化」與古蹟的保留,各種廟宇瑣碎的「規格」的調查, 或者各種「有趣的」傳說以及浪漫故事的收集。此外,我們或許也可 以從另一方面來理解這種地方文史團體和在地居民的距離感。常常對 於這些在社會上擁有不錯社經位置的「文化工作者」來說,「有文化」 的東西可能非常的侷限,並且侷限得有些「有趣」:可能老婆婆的想 法和經驗不是「有文化的東西」,而旁邊的古蹟是;阿伯誠摯地要我 們這些大學生「要用功唸書」的談話是「偏離主題」的,並不是「有 文化」的陳述,而旁邊的菸草和菸樓才是。 以上是從一些曾經參與過的活動,以及從曾做過初步接觸的「地方文 史工作者」那裡得到的一些寶貴的經驗與反思。在自己最近的學習歷 程中,漸漸理解到了「學院形式」的看待事情的方法,站在所針對的 事件與問題的「太後面」了,而自己總是躲在那樣的位置實在顯得太 過於「偷懶」與「投機」,因此最近有機會到旗津去,企圖「實際地」 來開展一些小規模的「地方文史工作」,並期許自己在這樣的實際工 作中,換個位置、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議題。 在做了一些功課,並且稍稍地紙上談兵之後,我們實際地接觸了一些 旗津當地的朋友,也很慶幸地獲得了當地退休的老區長的支持(老區 長目前從事「旗津區誌」的撰寫。)說實話,我們很投機地選定了社 群規模比較小、社群界定比較明確的旗津三輪車老人,作為我們旗津 老人生命史訪談的開展。經由旗津的老區長的引介,我們終於和旗津 輪渡站旁的三輪車老人們有了初步的接觸。當初原本以為有了老區長 作為引介的橋樑,會使得我們和三輪車班的接觸更為順利。然而,在 旗津和三輪車班的接觸情形,卻比從前的田野經驗更顯得困窘。我想 試著做些理解,並希望能提供接下來和三輪車老人們互動的一些思考, 並提供從事「地方文史」相關工作的朋友們一些經驗,也企圖在「稍 稍換個看事情的角度」之後,回應自己從前的一些經驗與發問。 首先,老區長的介紹方式與內容,有些陳義過高,希望老人們和我們 說「旗津的故事」,使得老人們在面對我們這些「飽讀詩書」的大學 生們時,一直嚷著「自己知道的不多,另外一個比較懂」。另一方面, 由於老區長的身分,使得老人們在面對老區長時的話題,形成一種特 殊的互動。老區長期盼從他們口中說出一些「史料」,然而老人們卻 始終關心老人年金什麼時候可以領,勞保漁保到底保不保。此外,當 老區長在一旁幫我們做週遭環境的導覽時,三輪車的老人們直呼著要 我們別說這麼多,趕緊來坐三輪車逛逛旗津,不然他們的生意實在少 得可憐。當時,雖然一旁車水馬龍,渡輪汽笛聲響,人群來往,心中 卻想著三輪車老人們的反應和話語,因為那是多麼諷刺而血淋淋的田 野互動。 從過去的營隊和社區活動的參與,以及地方文史團體的接觸經驗,一 直到最近自己一些相關工作的開展,在這樣的歷程中,許許多多關於 地方文史工作的目的、方法以及態度和視野的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 思緒中。我的腦海中一直發問著:「風靡全台」的地方文史工作究竟 是為誰而做?難道是為了過去的人?如果是為了現在的人,那麼是為 了現在的哪些人?如果只是一堆僵化的「史料」堆砌,並且把地方文 史當做研究植物生態一般,那這樣的文史工作會不會是某些階層的意 識型態的展現?是不是只是現在的某些人創造的「一種過去」?如果 我們不能思及在我們身旁擔憂生計的老人們,而希冀從他們口中冒出 什麼「有趣的故事」,然後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消遣娛樂,這樣的 「田野工作」會不會太血腥?另一方面,地方文史工作究竟為何而做? 如果地方文史工作只被化約為「對抗全球化的本土化紮根」,或者 「保存傳統文化和古蹟」的時代性政治正確,那麼地方文史工作會不 會只是一種中產階級休閒娛樂方式的轉型?還是一種新的階級符碼的 宣告與標示?甚至是「本土化」政治宣告中飛黃騰達的終南新捷徑? 此外,當地方文史工作作為社區認同與歷史感建立的重要元素之後, 我們如何避免地方文史只是各種浪漫故事的串連與建構呢?如果對於 「地方文史工作」的工作內容與視野如此侷限,而無法聯繫到地方的 政治經濟的相關議題,甚至觀照至全球的脈絡當中,「地方文史工作」 究竟能提供什麼? 我開始回憶起從事「外籍新娘識字班」的夏曉鵑老師在回應很多人問 她如何找到受訪者,並且說服他們提供原本私密的經驗時,她所做的 回應是:「這個研究本身即是一個社會參與行動,必須放置在一個更 大的社會運動脈絡裡,才可以得到較完整的理解……信任感並非靠諸 如「進入」和「脫離」研究場域的精細研究技巧,就可以輕易建立; 它來源於一個企圖為邊緣者發生的集體行動與意志。」我們究竟能不 能建立一種「參與形式」的歷史建構,並且從中凝聚能量、產生社會 動員力量?我們該如何在具體的嘗試中,進一步開展地方文史工作成 為促進個人與社會改造的集體行動與意志?這樣發問可能有點太高遠 了,然而,這些思考將會放在自己未來從事旗津老人訪談時,不斷提 醒並且檢驗工作的一些問題。也希望能提供從事「地方文史」相關工 作的朋友們一個討論的意見。 =====================【主題文章延伸網頁】===================== 公民行動與志願服務:營造社會與經濟改革的運動(肯‧艾倫) http://192.192.16.72/nyc04/right/doc/%E4%B8%AD%E6%96%87%E8%AC%9B%E7%A8%BF.htm 承載未來的挑戰 ──為什麼,德國能?訪曾梓峰教授:從IBA看台灣(林琮盛) http://homeland.yam.com/hl08-04.htm 故鄉的天空--從地方文史學習到地方社區重建(陳板) 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ours/webboard/forum/messages/18.htm 建構公共性社區的終極心態(李謁政) http://www.ceformosa.org.tw/%ACG%B6m%AD%AB%AB%D8/%ACG%B6m%AD%AB%AB%D8%B1M%C4%E6/%A7%F5%BF%D6%ACF/%AB%D8%BAc%A4%BD%A6@%A9%CA%AA%C0%B0%CF%AA%BA%B2%D7%B7%A5%A4%DF%BAA.htm 監察院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專案諮詢會議(鄭水萍報告) http://www.ceformosa.org.tw/%E6%95%85%E9%84%89%E9%87%8D%E5%BB%BA/%E6%95%85%E9%84%89%E9%87%8D%E5%BB%BA%E5%B0%88%E6%AC%84/%E7%89%B9%E7%A8%BF/%E7%9B%A3%E5%AF%9F%E9%99%A2%E7%A4%BE%E5%8D%80%E7%B8%BD%E9%AB%94%E7%87%9F%E9%80%A0%E7%B8%BD%E9%AB%94%E6%AA%A2%E5%B0%88%E6%A1%88%E8%AB%AE%E8%A9%A2%E6%9C%83%E8%AD%B0%20%20%20%20%E9%84%AD%E6%B0%B4%E8%90%8D%E5%A0%B1%E5%91%8A.htm 在歷史的甬道找尋幽微的轉折(林琮盛) http://www.south.nsysu.edu.tw/mstories/operation/ch4-6.htm 2001社造捕手計劃(社區營造協會) http://www.cesroc.org.tw/2001/main.htm ================================================================ ■ 發行人:陳豐偉 (roach@esouth.org) 「南方電子報」主編:張釗維 (changcw@esouth.org) 執編:莊靜嵐 (yealan@esouth.org) 宋明珠 (grief@esouth.org) 顧問:張育章、高永謀 ■「南方」編輯部 Email: south@esouth.org ■「南方」網頁: http://www.esouth.org ■ 訂閱∕退訂請到: 智邦生活館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ategory.asp 或到奇摩站 http://tw.letter.yahoo.com/Picked/south/ ■ 贊助「南方」,請劃撥 42130461 宋明珠帳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