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另一個文化戰場

═【立報】════════════════════════════

                                  

═══════════════════════《2002/09/1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另一個文化戰場

 

   他山之石

 

【教育小報報】

********************************************************************

  另一個文化戰場

 

4屆漫畫博覽會剛落幕,據主辦單位之一的尖端出版社統計,5天的活動中,參觀人次約有13萬,單日收益有8百多萬、假日則突破1千萬,但其中95%為日本漫畫,香港與韓國居次,本土則不到1%,而這正是台灣漫畫實際市場占有率的反映。

 

面對日系漫畫的強勢、韓國漫畫與電玩的興起、台灣強調大量和快速的漫畫生產經濟學,以及讀者閱讀習慣短期內不易改變,本土漫畫家有許多難關要突破。

 

借鏡日本 完善人才培育機制

 

漫畫家洪德麟指出,本土漫畫家要出頭,第1步就是要超越日本作品,無論是畫技或內容;但日本發展漫畫已有60多年的歷史,不僅產業規模龐大,教育機制、人才培育體系也非常完備。自日本漫畫專門學校畢業的漫畫家劉佳青概述其教育項目,包括劇本寫作、繪畫、背景設計以及人物創作,同時在技術訓練外,也注重漫畫理論、學術的研究。

 

在生產模式方面,日本採集體創作,類似智囊團;劉佳青進一步解釋,出版社中有專業的「擔當」,就是我們所稱的「經紀人」,負責蒐集資料、給予漫畫家建議,並站在漫畫家的立場向出版社爭取權益和保障。但在台灣,出資者掌有大部份的控制權,漫畫家很難反對經營者的意志,這就是劉佳青後來寧願收入不穩定,也要保持自由身的原因。

 

另一位漫畫家陳志華也是個「自由主義者」,從出道開始,創作、行銷都自己打理,因為出版社和新人簽約,通常一簽就是4、5年,甚至長達7年,如果初期市場反應不佳,可能就此打入冷宮,也無法在其他媒體發表,賭注不可謂不大。相對地,若獲得讀者肯定,就有固定面版和收入,是簽約的好處。

 

相較於日本出版社對人才的培養,漫畫家敖幼祥認為台灣市場太小,難以發展出有系統的產業;出版社為了生存,就採短線操作,直接輸入外來漫畫,而不願投資在本土漫畫上。雖有新人獎或其他投稿管道,曾任職於漫畫出版社的魏小玲認為,這些只是表面功夫,市場環境太差,很難做人才的培育。

 

所以,敖幼祥強調,在台灣當漫畫家,不只要會畫,還得具備談判、行銷、說話技巧等能力。

 

另一方面,本土漫畫最常受到的批評就是內容缺乏吸引力。

 

海洛英式的創作

 

畢業於復興美工、目前就讀屏東師院美勞教育系的周敬堯表示,台灣漫畫的畫風大部分都具有不錯的水準,但漫畫最引人之處還是題材的新鮮感和人物性格的刻劃。周敬堯認為兼具技巧與劇情的台灣漫畫家以鄭問為代表,他將人物的英雄氣慨表現得淋漓盡致。周敬堯建議台灣創作者可以多在政治、社會性議題上發揮,較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產生直接的影響。

 

東立、尖端、時報等出版社都一致地表示,他們挑選本土作品的關鍵在於內容是否有足夠的創意。時報漫畫部主編郭燕鳳將之比喻為漫畫的「海洛因」,她以近來新興的四格漫畫為例,雖其畫技不如連環漫畫(comics)精緻,卻富創意、有笑點、具有吸引力,這就是出版社所要的「海洛因」。

 

對於內容不佳的批評,陳志華承認本土漫畫的確有這樣的缺失,他首先強調,漫畫家自身的努力是最根本的,必須廣泛涉獵、大量閱讀,如果自己不先付出,就沒有任何反駁的立場。但他也從結構面來看待此一現象,日本或香港皆有專門的編劇,負責撰寫故事,甚至某個領域的專家提供意見,如《棋靈王》有日本職業棋士梅澤由香里監修,才能精彩地呈現出該行業的真實情況,漫畫家則可以專注於創作。而台灣漫畫家卻同時身兼編劇、繪畫、行銷等角色,猶如蠟燭兩頭燒。

 

擔任過2年漫畫編輯的魏小玲以親身經歷,說明台灣的漫編制度確實很不成熟。首先,因待遇低,招不到優秀人才、流動率也高,還要負責許多宣傳活動,若漫編沒有足夠的專業素養或眼光過於狹隘,不但無法提供漫畫家有利的創作方向,反而阻礙其發展。

 

魏小玲認為,事實上有很多本土漫畫家努力尋求突破,以劉曉蒨為例,她其實對漫畫有很多的想法,但在傳統的漫畫出版社裡卻很難實現;獲得第1屆漫畫新人獎的趙景弘也曾為了在少年漫畫誌上連載,被要求畫不擅長的畫風與故事,反而在脫離出版社後的作品才走出了自己的風格。魏小玲希望這些例子可以提供漫編們好好思考。

 

談到台灣漫畫發展的矛盾狀況,時報漫畫主編郭燕鳳指出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在於出版社和漫畫家都沒有在台灣漫畫市場最蓬勃的時候把握機會,建立人才培養或編輯制度。加上初期採取低價策略,剛開始銷售量還足以平衡開支,但後來租書店、電玩產業瓜分漫畫市場,造成惡性循環,使本土漫畫雪上加霜。現在市場萎縮、景氣低迷,要做這些事情就更加困難了。

 

前景:前進大陸市場

 

審視台灣漫畫的產業環境後,本土漫畫的發展似乎困難重重,到底有無可期待的前景呢?

 

多位漫畫家都同時將台灣漫畫希望指向大陸市場,一方面乃因大陸是未開發的漫畫市場,加上文化、語言同質性高、大陸人民對日本的歷史情結,相較之下較易接受台灣的華人作品;再從生產的角度分析,敖幼祥以為大量、快速的產製方式應是目前本土漫畫開拓市場的途徑,可以利用便宜的人工和場地,成立工作室、訓練自己的助手。

 

不過,出版社和洪德麟都認為大陸政策不穩定、盜版嚴重,對西進仍持保留的態度。另外,洪德麟則提出培育人才、建立專業教育體系才是台灣漫畫向下紮根要努力的目標。

 

近年工會也大力推動國內漫畫教育,但最先面臨的還是未來的就業問題。復興工商美術科下學年將首度開設「漫畫創作」課程,科主任連明仁坦承,長久以來都有學生希望設立漫畫相關課程的要求聲音,但台灣漫畫定位不明,缺乏師資認證制度,亦不在教育部頒定的課程標準中,開課有許多技術上的問題。當然,升學或就業沒有保障更是家長、學校最主要的考量因素。

 

那麼,台灣漫畫應先培養新人來刺激產業,抑或先開拓市場再談人才培訓呢?

 

漫評家Jo-Jo不認為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無解題,目前首要之務就是了解台灣的漫畫市場規模,可以養多少漫畫家和出版社?如果產業沒有擴張、沒有提供漫畫家活下去的機制,漫畫家得獎也沒有發行的管道,學校生產漫畫人才,只是加重「僧多粥少」的情況罷了。

 

再回到出版社和漫畫家所寄望的政府身上,忽略漫畫60多年後,看到鄰國漫畫產業勃興的刺激,意識到漫畫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因此,洋洋灑灑地在國家發展計畫中宣示,要建立本土漫畫產業。但被詢及計畫的具體內容以及何時作階段性的成果發表時,新聞局出版處處長鍾修賢表示,此為一滾動式的計畫,內容將不斷修正,經費來源亦不穩定,至於成果則須由行政院統籌辦理。

 

若台灣政府以為籌辦漫畫季、增加比賽和展覽、資助漫畫家出國交流,就可以建立漫畫工業進而帶動周邊產業,卻沒有從制度層面保障漫畫創作的舞台、開拓漫畫教育發展的空間、提升漫畫的形象,那麼就真如洪德麟所說,從以前到現在,甚至未來,本土漫畫家只能自立自強了。

 

 

 

渡過難關 堅守創作意識

 

漫畫家麥仁傑在「第2屆漫畫金像獎」記者會上感慨地陳述本土創作者的歷程,走過日本盜版漫畫時期、租書店興起、資金流向網路、電玩瓜分市場以及製作技術的轉型,這些都是難關,不過,台灣的漫畫家還是一一跨越了,因此,他相信未來是值得期待的。

 

賴有賢和陳志華也願意在繁忙的創作之外,全力投入工會、推廣本土漫畫,即使有人認為他們過於理想,所做的也不一定有實際的幫助,但他們都深信「只要有做就有成功的機會」。當他們將漫畫視為終身職志之後,看到的就已經不是個人,而是整個環境和長遠的發展。

 

賴有賢認為不管是工會或出版作品,最後都應回歸到畫畫最原始的目的──創作,一切皆因此而起,生命的意義也在一幅幅的作品中得到完成,畢竟這是個充滿挑戰和不確定的領域,唯有對漫畫懷著極大的興趣和最單純的理想,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漫評家Jo-Jo雖認為本土作品在質量上還差日本一大截,也承認台灣漫畫在可預見的未來看不到任何樂觀的因素,但還是要建立自己的漫畫文化,遇到好的作品也會盡力推薦給讀者,即使不一定能獲利,但Jo-Jo深深覺得,在賺錢之外,應該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最後,綜觀整個本土漫畫的歷史和產業狀態,Jo-Jo呼籲,大家與其把問題往外推,出版社怪漫畫家沒有好作品、漫畫家埋怨出版社不重視本土作品。不如深自反省,出版社是否先將盈利期待降低、漫畫家致力提高創作品質、讀者不要一看到本土作家就略過,如此,才能讓艱辛的本土漫畫有繼續下去的可能。

 

(回目錄)

 

他山之石

 

編譯/盧永山、實習記者蘇婕瑤

 

前言:男女合在一起上課,或者分開來上課,究竟哪一種方式有利於中學生的學習?近來引起美國學界的討論。美聯社記者實際走訪幾個實施單性班級(single-sex class)的學校,並分析各界對此制的看法。

 

 

沒有竊笑、沒有口哨聲,八年級的男生認真聆聽站起來的同學,立誓要用功唸書,拿到好成績,準備上高中。社會科老師史威瑪微笑著。這是南方領袖高中(Southern Leadership Academy)實施單性班級(single-sex)的首日,史威瑪的學生已不再說俏皮話、傳紙條、打架、戲弄別人和丟石頭,準備開始用功唸書。史威瑪說:「我認為,如果讓男女生同班,他們會互相影響,因為他們想要大出風頭好吸引彼此。」

 

過去,南方領袖高中還在為學生成績低落、無法無天而苦惱不已。如今,在美國教育部草擬新法鼓勵學校開設單性課程後,該校已成為率先實施的學校之一。從第一聲鐘響到最後一聲,南方領袖高中的820名男生和女生就被分開來上課,只有合唱團和樂隊才讓他們在一起。該校上課時間是錯開來的,以避免男生和女生在走廊上接觸;他們可能會在同一時間吃午餐,但絕不可能會坐在同一張餐桌上。

 

有些學生指出這樣的改變可以減少分心和減輕壓力。七年級生愛柏妮說:「起碼我們站在教室前面作報告時不會難為情,而且不用總是保持的漂漂亮亮。」

 

南方領袖高中近65%的學生可以吃免費或減價的午餐。過去幾年,該校常為學生成績差及輟學率高而苦。校長安瓊斯指出:「我們覺得我們需要脫離困境,冒險做些有別於以往卻實在的事。」該校教師於是建議,將學校轉成單性班級,而此項計畫被學校的地區會議核准,參加會議者包括校長、3位老師和2位家長。

 

南方領袖高中實施單性班級,其概念是得自於帕杜卡(Paducah)中學,後者在上學年的期中,開設了一些單性課程(single-gender class)。帊杜卡中學的男生和女生在六年級時就男女分班,但之後再漸漸合班,好讓他們準備升高中。

 

帕杜卡中學助理校長李查道帝指出,在上學年的開學後3天,當男女生仍是合班時,有25個學生因為品行不良被帶到訓導處,今年,品行不良學生數量驟減至4人。

 

「全國單性公立教育協會」會長李奧那指出,全美設有單性班級或全男、全女的公立學校共有15所,另有40到50所學校開設單性課程。李奧那預估,一旦政府解除學校單性班級的法律問題,這類學校的數量將會大幅成長。

 

美國「1972年教育修正案第九章」(The Title IX)禁止學校有性別上的歧視,設單性班級的學校必避免牴觸此法,提供男女生必須的平等教育。目前,美國教育部正在起草新法律,給予學校更大彈性來提供單性教育。教育部發言人單蘭根指出,最後的版本可能會在明年生效。

 

但「美國大學女性協會」發言人南若金指出,該會反對這項改變,因為男女隔離是絕對不平等的。南若金指出:「如果我們不接受種族隔離,又怎能接受男女隔離呢?」

 

「美國教育協會」在給教育部的一封信中指出,單性公立教育將升高人們對政府「分離卻平等」信念的懷疑,導致有害且錯誤的性別刻板印象,進而讓學生無法為真實世界做準備。

 

美國教育學會諮詢律師卡辛蒂也指出:「沒有任何一項確實的論證,可以證明單性教育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成就。」但在南方領袖高中,助理校長瑞比爾喜歡男女分班的初期結果,他說:「當我經過教室時,學生的確是有秩序多了。」

(取材自美聯社)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