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2002人本教育電子報
     

  | |出刊日期09 /10(二)

1

【小啟】讀者若未收到電子報,歡迎至智邦生活館「過期電子報」處點閱或下載,可點覽已發刊電子報。不便之處請見諒。

活動訊息

NEW!台中
屯區/海線公民大學
簡介
--->>more
------------------------------------


NEW!嘉義人本
閱讀溝通成長營

--->>more
------------------------------------
台北人本
徵人訊息
--->>more
------------------------------------
人本中部辦公室
徵人訊息
--->>more

------------------------------------
台北人本
教育中心徵人訊息
--->>more

------------------------------------

人本屏東辦公室
徵人訊息
--->>more

------------------------------------

「倪匡科幻獎」
徵文啟事
→詳見More

------------------------------------
 來聽
【台灣教育向前行】
系列廣播節目
 
給你向前邁步的知識與力量
→詳見下方
------------------------------------
《家裡的森林小學》
要出第二輯了
--->>more
------------------------------------ -

《數學想想》創新教學
數學教材--->>more

免費全文瀏覽
http://www.91.com.tw/

<
Top>----------------------------
教改時代
您最可以信賴的媒體

人本教育札記

創刊12年,
領導教育新思潮、
完整記錄台灣教育的轉變
《人本教育札記》
不僅是父母的百寶箱、
老師的好幫手
更是您參與教育、掌握教改、
與世界同步的最佳媒介

訂購專線:02-23642952

<
Top>----------------------------

人本相關網站

| 人本教育基金會 |

| 人本教學工作坊 |
(史英老師主持)

| 人本BBS站入口1 |
(註冊>>社會/社會>>hef)

| 人本BBS站入口2 |
(註冊>>人文/社會>>hef)

| 人本教育電子報過期檢索 |

< Top>----------------------------

智邦生活館
====電子報發報中心====

| 訂閱或取消 |

| 客服信箱 |

| 電子報發報中心 |

| 申請免費電子信箱 |

˙您想要登廣告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
 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
 ,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作自己的媒體
======唱自己的歌======

< Top>----------------------------

教育新聞
政黨進校園 政院決定不開放
教師組工會 教部傾向另訂教師團體法


主題文章
—課本裡的人

鄭和下西洋
文◎盧玲穎


 在歷史課本上,一提到鄭和這個人,描述他的句子總是千篇一律地說:「他七下西洋,航海路線遠達東非,去過三十多個國家,開創了明朝輝煌的航海史……」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奇過,在那個遙遠的古代,為什麼要進行這麼大的航行?還有,皇帝怎麼會讓一個太監帶領這麼大的船隊到海外去,還總共去了七次?這位帶領船隊下西洋的太監,到底又有著什麼冒險家的特質,可以讓他從監造船隻到出海航行都事必躬親?
這些問題,得從鄭和的背景開始探究。

 鄭和原本姓馬,名字就是「和」,鄭這個姓,是後來的明成祖朱隸,因為馬和在幫助他奪取帝位的內戰中有功,在鄭村壩戰役中表現英勇,所以賜給了他「鄭」這個姓。

 據說鄭和出生的時候,臉部表情很柔和,感覺是一個很沈靜的小孩,所以他的爸爸就用和氣的「和」這個字,為他取名字。長大以後,鄭和濃眉大眼,英氣十足,不過他的個性,的確是溫暖沈穩,這與他以後能夠在當時的燕王府中受到重用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現在所說的燕王,就是以後的明成祖、永樂皇帝,也就是派鄭和下西洋的那一個皇帝。

 原本是馬和的鄭和,其實並不是生長在一般的漢人家庭。他的祖先是來自吐爾番的回回人,曾經跟著蒙古大軍東征北討,後來定居在雲南的昆陽,信奉回教。鄭和的父親馬哈只,是昆陽當地很有名望的紳士,還曾經到麥加朝聖過。所以鄭和小時候,全家的生活都依照著回教的禮儀,包括每天要朝向麥加跪拜五次,不吃豬肉,而且在回教曆法的九月要齋戒,不能吃飯,只可以喝水。

 馬哈只也是個有趣的爸爸,聽說,他會講天方夜譚的故事的故事給鄭和聽,而小鄭和會聽得一愣一愣的,非常開心。而鄭和的生活環境,也的確跟天方夜譚中那種充滿珍禽異獸的生活有一點接近,因為生活在雲南,所以他小時候曾經騎過大象轎子,還曾經看過大鵬鳥的蛋,還可以跟不同族群的小孩遊玩。鄭和非常的喜歡小動物,也很能跟不同的人交往,或許,出海、尋奇、到別的國家看一看,這些冒險的因子,一直留在鄭和的心裡。

 然而,一個生活在雲南的、看起來自由自在的回教徒,怎麼會變成一個受到明朝皇帝重用的太監?

 這得要從戰爭說起。鄭和成長的時代,剛好是元朝與明朝交替的時代,那位著名的乞丐皇帝朱元漳當上皇帝以後,開始掃蕩各地。鄭和的爸爸馬哈只代表元朝出征,死於軍中。逃難的鄭和跟母親、妹妹們失散,又被明朝軍隊抓了起來。而不知道是倒楣還是是好運的是,朱元漳下令要挑選少數民族的男子進皇宮當太監,鄭和的一切條件,包括年齡、身體健康、甚至長相都非常符合要求,就這樣,變成了明朝的太監,也開始了他的傳奇生涯。

 在一開始分配任務的時候,鄭和很想要到「御馬監」去照顧馬跟養馬,可是名額先被佔走了,他就被分派到幫忙整修房子的工作。後來鄭和有了一個機會,從南京坐船到長江上游運送一批貨物,船沿著南京的護城河南下,又抵達秦淮河與長江交接口的三山碼頭。聽說,鄭和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立下了要造大船出海的決心。而這個三山碼頭,就是後來明成祖批准鄭和建立造船廠的地方。

 在一次幫忙修建陵墓的工作中,鄭和因為表現突出,被選進了燕王府,開始為後來的永樂皇帝服務,這時候的鄭和只有十多歲。一開始,他曾經因為太喜歡船了,就請另一個太監從燕王所管裡的、蒙古人留下來的廢墟中,保留一些木材讓他自己造小船。這件事被燕王知道後,生氣得不得了,打了他幾十大板。所以,鄭和在燕王府的開始,是一個黑到不行的黑名單。

 但是後來,鄭和立下了幾件大功,重振了他的地位。這包括他曾經救起了跌落湖中燕王的大兒子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明仁宗。後來他又在燕王與明惠帝對峙的時候,到北京救出了燕王被軟禁在皇宮中的三個兒子,讓燕王無後顧之憂的繼續進行推翻明惠帝的行動。

 而在燕王進行推翻惠帝的軍事活動時,鄭和更負責重要的後勤支援,他主掌所有米糧的調度,在燕王還沒有真正進攻北京之前,他早已經視察過了大江南北,在適當的地方建立了倉庫,使得燕王的軍隊無論進攻到什麼地方,糧食後輩都不虞匱乏。因為這些事情,無論於公於私,都讓這位後來的皇帝願意重用鄭和。也因此,鄭和後來成為四品大官,跟皇帝出遊的時候,可以跟皇帝一樣坐在馬車上。

 而下西洋這件大事,會落到鄭和身上,有很大一部份,也是因為鄭和在燕王府忠心耿耿的工作十多年所打下的互信基礎。

 但是,人們一定會有一個共同的好奇就是,明成祖為什麼要派個人下西洋呢?根據各種稗官野史的說法,那是因為明成祖雖然已經當上皇帝,但是還是天天擔憂著前任皇帝的生死。

 有很多人謠傳明惠帝並沒有死,還逃到了海上,這件事讓明成祖憂心不已,同時,當時明朝的海域有日本倭寇的侵擾,沿海非常混亂,所以他決定,派一個人出使日本商討共同防禦倭寇的方法,「順便」,查詢明惠帝的下落。而根據後代史學家的研究,明成祖也在這時興起了到各國進行金錢外交「宣揚國威」,並且進行國際貿易的念頭。

 所以鄭和每次出航,都攜帶了大批的中國珍品,包括美麗的刺繡、玉器等等,到國外換取香料、胡椒、沈香檀木、肉桂、染料等等物品。而且陣容龐大,成員動輒二、三千百人,有二、三百艘船浩浩蕩蕩出發,向菲律賓以西航行,從一四零五年至一四三三年二十八年內,共有七次航行,秋冬出發,順風而去、順風而返。


 鄭和如何統御這麼大規模的船隊呢?首先,是在每一艘船上,都有一位身經百戰的船長,也都配備了測量方位的浮水羅盤、以及觀星象的「牽星版」,確保每一艘船都有獨立作業、或另外出使其他地方的能力。集體的行動,則靠鼓聲與旗號聯絡,顏色不同的旗子,以及長短不同的鑼聲、鼓聲、鈴聲,都傳達著不同的訊息。

 在後來的幾次航行中,鄭和都以現在的印度為據點,往外拓展,到過現在的泰國、馬來西亞、最遠還到達非洲的索馬利亞,根據不同史學家的研究,還有人認為他曾經到過非洲的馬達加斯加,以及澳洲大陸。

 雖然總有史學家認為,鄭和實際進行的不是「冒險」,而是一種金錢外交。但是鄭和享受的,似乎真的是那種建造船隻、以及在海上航行的樂趣。他不但建議明成祖設置大型造船廠以建造更大的船隻,每次出海,鄭和也總是自己挑選船隻,自己監造。要幾艘三桅的樓船?又要幾艘雙桅的中船?要不要建造九桅的超大船隻?鄭和都是其中擘畫決定的關鍵。當時明朝的船隻,比近百年後麥哲倫、哥倫布等人的船隻都更大、性能更好。

 鄭和死在他的第七次航行中,在非洲的港口,鄭和已經中風不能行動,他的副手急急忙忙要先將鄭和運回印度,但就在到達印度不久,鄭和就過世了,除了他的指甲與頭髮被保留下來,他的肉身被葬在海裡,他的副手認為,鄭和的後生都生活在海洋,應該讓他依回教的禮俗海葬。

 這一次的航行,也是明朝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航行,在後來的皇帝對於出使外國貿易不感興趣的情況下,這種大規模的航海行動嘎然而止。就在歐洲開始興起航海的風潮時,中國的航海卻因此進入了黑暗期。在皇帝決定一切的帝制時代,連冒險這種事,都沒有辦法依個人的心願來達成,鄭和因為獲得了皇帝的信任而得到航海的機會,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冒險歷程。

 在鄭和下西洋將近六百週年的今天,世界上興起了一股研究鄭和的風潮,各國的研究者研究著鄭和的航海圖、文獻古蹟、碑文、甚至在其他國家所發現的鄭和的遺跡。對於一個開疆闢土的冒險者的故事,後來的人,似乎總會有種憧憬的好奇。

參考資料:1.《當中國稱霸海上》 遠流出版
     2.《一個宦官的傳奇歷程》 遠流出版
 

編按:本文內容取自《教改e點靈》廣播節目,由人本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馮喬蘭主持,每週一至週五晚間十點十分到十一點,於教育廣播電台全國聯播

<Top>----------------------------------------------------------------------------------

教育

政黨進校園 政院決定不開放

行政院昨天審查完成「政黨法」草案,在尊重教育部的原則下,不開放政黨在大專院校設立黨團組織,今後政黨不得在學校、機關、法院或軍隊設置黨團組織;未來政黨有平等使用公用場地、大眾傳播媒體的權利;政黨也不得經營以營利為目的之事業。 (民生報09/10

教師組工會 教部傾向另訂教師團體法 

對於教師能否組工會?教育部昨日下午召開全國教育局長會議,決定以開放、善意態度,同意教師擁有勞動3權之「團結權」與「協商權」,而具罷工權利的「爭議權」則待社會公論。 另外,教師結社適用何種法律?教育部政次范巽綠表示,由於教師具公共性格,若依全國教師會訴求,教師組成工會並適用工會法,需對相關權益重新檢討,如是否可參與教師聘任等。而若教師不組工會,則研議修訂教師法或另訂教師團體法,明訂教師協商的權利與地位。(台灣立報09/10

<
Top>---------------------------------------------------------------------------------

     校長的寫作課森林行吟


     沒有誰比朱朱更抓得住森林小學的神韻。

    孩子的一顰一笑,看在朱朱眼裡盡是生命的節奏,
         朱朱是擅長說故事的人,
       森小的教學實況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
       孩子的心靈,像敞開的大門迎接宇宙。

       繼《森林日記》、《森林紀事》後,
       《森林行吟》紀錄森林小學的寫作課,
       紀錄孩子內心 未曾被發現的—思想。


         《森林行吟》定價350元
          訂購熱線:02-23642952
          劃撥帳號:17508340
     戶名: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出版部

           森林小學系列:
      森林日記(200元)、森林紀事(200元)、
         森林小學綠皮書(200元)
         訂購熱線:02-2364295
2

<Top>--------------------------------------------------------------------------------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總共有五個節目,分別是:

「快樂上學去」:(週一到週五07:30~08:00)由知名歌手許景淳主持,以國小學童與家長為對象的,提供孩子美的經驗

「教育好伙伴」:(週一到週五08:10~09:00)由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詹智慧主持,以家長為對象的,幫助家長參與教育

「教育新航線」:(週一到週四18:00~19:00)由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主持,以教師為對象的,提供教師各種教學的新點子

「教育e 點靈」:(週一到週五22:10~23:00)由人本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馮喬蘭主持,則以家長與學生為對象,協助學生與家長認識教育政策、瞭解學習

「發現新校園」;(週六、週日22:10~23:00)由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王欣欣主持,介紹各大專院校科系特色。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歡迎收聽「台灣教育向前行」!

收聽頻率:台北、桃園及高屏地區:101.7/宜蘭、彰化、台中、雲林:103.5/台東:102.9/基隆:100.1/花蓮:103.7/玉里:100.3/竹苗:103.9/南投:98.1/嘉南:107.7/澎湖:99.1

<Top>------------------------------------------------------------------------------------

1

關心教育, 思考教育, 改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