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新網頁1


........
支援耳朵革命  大大樹電子報64號........


   
   【
本期焦點

1.本週六到FNAC環亞店上一堂古巴音樂課


2.捷克樂評人Petr談烏仁娜


3.烏仁娜2002年亞洲巡迴演出行程。

[大大樹音樂尋找指南]

1.
大大樹網站www.treesmusic.com
2.
米倉音像食館
台北市潮州街24號1樓  電話:02- 2351- 4796 
(全產品門市 可試聽) 
3.
543音樂站
telnet://music543.com
4.
誠品音樂館台大店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33巷5號1~2F
電話:02-2369-3778
5.
柏夏瓦
台北市師大路80巷3號
電話:02-2362-2218
6.
葉子咖啡館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3巷14弄16-1號
電話:02-2363-4943

   [訂  閱  電  子  報]

1.請到智邦生活館,先登入信箱後,
再開始勾選電子報。
2.第一次訂閱者必須先填寫個人資料才能繼續訂閱。


想討論世界音樂嗎?請到大大樹網站留言板

如有疑問建議請來信trees@treesmusic.com

 

[大大樹九月聊天會]

古巴音樂Lesson One--從Afro Cuban All Stars談起
時間:9月14日本週六下午16:30~18:00
講者:錢麗安(世界音樂工作者)
地點:FNAC環亞店

     可能不知道古巴在哪裡?你也許對古巴文化感到陌生?但是,我打賭你一定聽過古巴音樂。

        回想一下黑白電影裡扭腰擺臀的曼波(Mambo),老式舞廳裡殘存的舞步倫巴(Rumba),還有美軍駐台時帶來的關達拉美拉(Guantalamela),以及膾炙人口的老歌《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這些令人難忘的旋律,你可能會稱之為拉丁音樂,事實上它們全都源自古巴。

        打開世界地圖,古巴只是加勒比海上的蕞爾小國;追溯音樂源頭,古巴音樂卻曾獨領風騷全世界。在1959年古巴革命以前,音樂可以說是古巴最大宗的出口產品,同時帶動了頌(Son)、薩爾薩(Salsa)、恰恰恰(Chachacha)、倫巴、曼波等舞曲節奏的發展,隨著蔗糖和雪茄出口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如果不是革命後,美國對古巴採取經濟制裁,古巴藝人與美國大型唱片公司的跨國合作不再,古巴音樂不會就此淡出人們的記憶,隱退於流行樂壇。

       隨著「記憶哈瓦那」專輯的發行,古巴音樂再度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一群曾經締造古巴音樂風華的藝人們,竟也在耄耄之年重新站上了國際音樂舞台…,就連知名的德國導演文溫德斯亦為這群古巴老藝人傾倒,進而拍下了同名紀錄片Buena Vista Social Club…(台灣譯名「樂士浮生錄」)。古巴音樂魅力何在?要了解古巴音樂得從哪裡入手?資深音樂工作者錢麗安將於現場播放古巴音樂影像精采片段,為你細說從頭。


驚豔烏仁娜
◎ Petr Doruzka(捷克樂評)

       猶記第一次聽到烏仁娜的歌聲,是在某個炎熱潮溼的早晨,一輛台北的計程車上。事實上,那輛車也不是真正的計程車,駕駛是個音樂通朋友。當他放著烏仁娜的音樂時,我感覺那是他想要分享給朋友的珍貴時光。熬過了那陣擁塞的亞洲交通之後,我便想知道這位女高音是誰?她唱起來如此溫暖輕鬆,從呼吸和心胸間流瀉出祥和的旋律,調子卻又出人意外地的鏗鏘有力。你一定猜想這音樂中既沒有薩克斯風,也沒有電子樂器,只有烏仁娜質樸的聲音。沒錯,在她的文化中,歌聲是以一種可畏的音色、力度、高音相互交織做為基礎的。外國人最容易迷失在聽似迥異的技巧中,而忽略了技巧背後原始的聲音。

        幾天後,我與烏仁娜見了面。很快地我發現,她真令人讚歎,不光是從我的歐洲觀點來看,更因為她身上原始的蒙古人特質。就像絕大部分在傳統文化中長大的藝人一樣,對烏仁娜來說,從獨自做決定,說服父母,到以音樂做為職志,都是不容易的。對前幾代鄂爾多斯草原上的牧羊人來說,音樂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個職業。19歲那一年的烏仁娜,是第一個離家去學音樂的孩子。起先她到內蒙首府呼和浩特去,後來又去了上海。一個來自無名遊牧部落的鄉下女孩,赫然發現自己身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中,而且一句中文都不會說。事實上,內蒙古與西藏在版圖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是烏仁娜在內蒙古讀書時由於個性桀傲難馴,拒絕學那個老大哥的語言,而給自己惹下了這個麻煩。

        烏仁娜在上海並非學唱歌,而是學中國揚琴,也許這正挽救了她的創造力與天賦的才能。她解釋道:「在上海音樂學院我遇到很多純真的聲音,來自文化古老豐富的少數民族如西藏等地,但她們畢業之後唱起來都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演唱的語言,真是恥辱啊!」「我從來沒學過唱歌,但是我的母親和祖母成天唱歌取樂,不論是在家或在草原放羊的時候,我總在一旁聽著。在蒙古,唱歌就是這麼自然而然學來的。人們總先聚著喝茶,過會兒再喝點兒酒,就開始唱起來了。當我到歐洲時感覺非常怪異,我所能看到的都是在講話的人。」

        在烏仁娜的求學過程中,她天賦的聲音是高度機密,只有私底下唱給朋友聽,從沒公開演唱過。1993年自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烏仁娜回到呼和浩特,在內蒙管絃樂團演奏揚琴。不過呼和浩特並沒有很多演出機會,她又到北京去找工作,在那裏遇到了羅伯特(Robert Zollitsch),一個來自德國的巴伐利亞箏樂手,同時也是亞洲音樂研究者。羅伯特到北京去學中國古箏,並與中國樂手一起演奏。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他與烏仁娜以及一些朋友同台演出。他仍然記得那一個烏仁娜開始當起歌手的神奇時刻:「演出『交匯』這曲子時,我們正進行到揚琴獨奏的部分,突然間烏仁娜做了個決定:『我想唱。』她開始唱,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事實上即興演出對她來說還是未曾經歷的新嘗試,但是她的表現非常成熟。」烏仁娜說:「我發覺自己能唱,從那之後,我變成那個樂團的歌手。」

        五年之後,烏仁娜與羅伯特定居德國,其且錄製了「藍色草原」,一張絕大部分是傳統蒙古歌謠的稀有專輯。他們找到了同樣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的另一個很棒的伙伴--吳巍,他演奏一種神奇的中國古樂器—口吹的管風琴,叫做笙。就像烏仁娜的聲音一樣,在一個大師的手上,笙可以發出非常奇妙的聲響,甚至包括打擊節奏。此外,伙伴賽巴斯坦–海根(Sebastian Helken),則是一個潛心於印度音樂的德國大提琴家。而羅伯特除了演奏箏,與烏仁娜一同編曲,偶而也擔任一些雙喉音演唱。

        在我和他們相遇台北的兩年前,這張專輯完成了錄製工作。無論是聆聽2001年的大安森林公園「流浪之歌音樂節」的現場演唱,或是這張CD,都是非常神奇的經驗—-就像是在沙漠裏觀賞即將綻放的花朵,或是發現一個別人還沒發現的美女,或是在原野中看到瞪羚縱身一躍,卻不知牠將落在多遠的地方。


烏仁娜2002年亞洲巡迴演出行程

10/12

台灣--台北國父紀念館 

 PM 7:30

10/14

澳門--綜藝二館

 PM 8:00

10/16

廣州--地點未定

  時間未定

10/18

新加坡 Esplanade劇院

PM 7:00

10/19

新加坡 Esplanade劇院

PM 7:00

※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購票專線:02-2784-1011,購票請至碁售票網

台灣場次主辦單位:大大國際藝術   協辦單位:大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