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911,媒體被撞擊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2.09.13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911,媒體被撞擊

 

【左右看】教師與勞動三權

 

【教育小報報】

 

******************************************************

【社論911,媒體被撞擊

 

去年是紐約的浩劫,今年是媒體的災難。911週年,打開電視、翻開報紙,無所不在的「紀念」,幾乎讓人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全台灣的眼睛被迫同時轉向美國,與亞美利堅人同悲同歌,共同凝注星條旗在各地升起。

 

我們的總統甚至召集文武百官,宣示要以具體行動堅定支持美國政府。事實上,扁政府以「反恐」為名,已非常「具體」地奉獻美金上億元給全球超強首富。更別提以反「中國恐怖主義」為名,增加了對美軍事採購(國防部副部長康寧祥已到了五角大廈)。有了與華盛頓同聲共氣的民進黨政府,有了隨美國起舞的媒體業者,我們只好被迫與美國人一起呼吸。

 

新聞媒體原是以挖掘新聞、報導新聞為職志。然而,在疲勞轟炸式的911週年畫面和文字當中,卻是根本沒有什麼「新」聞可言(news not new),媒體卻樂此不疲,這究竟是什麼道理?

 

911週年所占據的漫長電視畫面和巨量報紙版面,讓我們見識到媒體「儀式化」與「戲劇化」的一個陷阱。媒體這時所提供的「資訊」,其時間點是早已預見的,其內容是經過細緻規劃的,實質上了無「新」意,卻可以理所當然地盤據「新聞」的最優先順位。新聞一旦成為「儀式」,它就帶有了「神聖」的性質,若有誰不與之相隨 ,就有「瀆聖」之嫌。新聞一旦成為「戲劇」,它就帶有「表演」的性質,記者明明知道那是按照既定劇本編造出來的,卻也不得不慎重其事地加以報導,不由自主地接受權力者的催眠。當然,對於媒體而言,這些紀念性的儀式化新聞,數量龐大又廉價易得,也就刻意忽略了其與新聞倫理的基本衝突。

 

「紀念」形式的儀式化新聞,只有當權者才有足夠豐厚的資源進行籌劃和組織。其進程很容易成為既定體制意識型態的詮釋。911事件奪走將近3千人的生命,固然令人震撼,然而,在伊拉克、在阿富汗、在非洲、在拉丁美洲,在美國勢力和武力所到之處,死亡者其實更難以計數。但是,這些我們可能不得而知,或是很快就被遺忘。因為,從911週年祭,我們知道:「紀念」,其實是非常昂貴,十分奢侈!

 

(回目錄)

 

 

【左右看】教師與勞動三權

 

【左看】同志仍需努力

 

■胡寧寧

 

今年初春「開放教師組工會」在勞委會的鬆口下一度初露曙光,但這項教師團體爭取多時的主張,旋即於五一勞動節是日遭封殺。直到近日,為化解全國教師會號召上萬名教師於928上街頭的破天荒之舉,教育部才於日前與全教會協商,首度同意教師享有勞動三權。

 

如此遲來的正義,教育部政次卻在會後發表阿Q式言談,強調此為國內教育史上,第1次由教育部與教師會進行正式協商,具有其特殊意義。作為全台最高教育主管機關,面對弊病重重的教育施政搞得全台雞飛狗跳,至今從未與站在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教育團體代表進行任何「協商」,一味喜孜孜地文過飾非,無怪乎當教師組工會早已成為多國普遍認可的價值之際,僅僅進行「協商」就可榮登當局掛在嘴上大放厥詞的「政績」,三芝會議極力推銷的台灣民主經驗不過爾爾。

 

再者,目前教育部雖同意教師享有勞動三權,但其具體內容則待日後確認。對此教育部即表示,法令有明訂者不應列入協商範圍;然而退休撫卹的法令--白紙黑字自是無從抵賴,但地方財務日益吃緊,導致今日教師准退率偏低,北縣甚至傳出每年經費只夠60名教師退休。看著退撫基金進場護盤,再看看當下沒錢讓教師退休的窘境,誰說法有明訂者就享有充分保障,沒資格納入協商?

 

(文字工作者)

 

 

【右看】反道德運動

 

■陳正心

 

台灣,這個偽善的社會,賦予教師太多不恰如其分的光環。所謂為人師表者,似理應有更高的道德標準,具有犧牲奉獻的高尚情操,發揚人間之良善與光輝,他們責無旁貸。

 

一場緣起抗稅到升高至爭取待遇福利的勞動三權遊行,徹徹底底地粉碎了此等忤逆人性的形象。說句俗話「老師也是人」,作育英才不過是盡職的一種表現罷了。近年來台灣經濟江河日下,昔日苦哈哈的教書匠工作,在一片不景氣中憑藉其穩定的收入異軍突起,投身教師行列人數節節攀升。而這樣的現象,早已道盡了選擇執教鞭係基於生存考量,教育理念等諸如此類的大義,說穿了,往往不過是該業的一種形象包裝。

 

在考試升學及就業雙重壓力下形塑出來教師素質,具有教學熱忱者實非普遍。既無理念作支撐,又無熱忱做強力後盾,端以一份職業視之者實居多數。既然如此,作為1名受雇者,理應有權要求相當的福利、待遇,以及更好的勞動條件,實無可厚非。此一爭取勞動三權的主張與行動,終於日前獲得主管機關的同意,不能不說當局視時務,但總是來地太遲了些。

 

閉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但終究解決不了問題。教師爭取勞動三權,掙開道德枷鎖的八股束縛,回歸尊重人性的誠實道路,將之視為一種「教改」應不為過吧。

 

(政治評論者)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carol@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