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 體 觀 察 電 子 報 〈第六十八期 2002.09.14〉 傳播者與閱聽人的角色互動 ‥‥‥‥‥‥‥‥‥‥‥‥‥‥‥‥‥‥‥‥‥‥‥‥‥‥‥‥‥‥‥ ‧訂閱人數:28,324人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觀共享網絡社群:http://tw.groups.yahoo.com/group/mediawatch_group/ ˙媒體觀察電子報編輯: mediawatch.tw@yahoo.com.tw ˙媒體觀察服務信箱: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訂閱/退訂電子報:http://www.edirect168.com/enewsv2/ ========================編輯室手記=========================== 資訊科技帶來的新傳播革命,除了反映在媒體載具的不斷更新,同時 也『訓練』出一些新的媒體消費習慣。在媒體通路管道更加多元的網路 時代,閱聽大眾漸漸不需透過傳統的大眾媒體,就有主動接觸最新訊息 的機會與權利,因此,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受到衝擊、傳播產業面臨挑 戰、原先享有資訊近用霸權、產製訊息的媒體工作者也受到所謂『專業』 的質疑。 儘管資訊科技明顯的催促著所有大眾傳播相關環節及參與者的腳步, 從最基本的資訊消費需求面來考量,訊息內容的運用始終不減其重要性 ,如同一般的商品消費者一樣,媒體訊息消費者同樣應該以『精挑細選』 的態度來挑剔包括傳播產製人員與載具的專業度,更重要的是,『使用者』 本身的專業素養與消費習慣。網路環境中訊息互動的快速變換,有時容易 製造假象,使訊息失真,當科技繼續進步的同時,或許所有參與傳播過程 的人和訊息,都需要接受檢視或自我反省! =======================《本期精華》========================== ◎【媒體活動】:中日媒體素養研究與教育交流論壇(媒體素養研究室) ◎【媒觀評論】:新樂克不敵那莉 氣象預報不輸媒體(沈世華) ◎【媒體觀察】:新聞記者迷巨星 專業自主放兩旁(黃詩凱) ◎【媒體觀察】:科技背後: 一個網頁所複製的霸權迷思(藍書璇) ◎【投稿】:一起來對媒體提出批判、評論與觀察!! ◎【媒體動態】:2002/09/01~2002/09/12 =======================《媒體活動》========================== ◎ 中日媒體素養研究與教育交流論壇 ‧活動簡介: 台灣媒體教育由地方與民間力量發聲到促動政府教育政策的制訂, 一路走來有哪些重要的因素和策略?日本能讓媒體產業加入媒體教育 的行列,反思真正閱聽人的需求與媒體人的責任,日本是怎麼做到的? 政大傳播學院 媒體素養研究室,特於9月19日上午10:00到下午3:00 舉辦『中日媒體素養研究與教育交流論壇』,邀請嫻悉日本媒體素養 教育實踐與研究的學者來台對話與交流,分享中日兩地的媒體素養研究 、發展與實踐的現況,盼由對話產生更多質性的了解並共同開啟亞洲 地區媒體素養教育實踐與學術研究合作的窗口。敬邀 各位先生、女士 參與這場難得的中日對談。 ‧主辦單位:政大傳播學院 媒體素養研究室 ‧報名期間:9月17日前傳真、e-mail或來電回覆,以便準備相關資料、 代訂餐盒等,謝謝! ‧報名表單: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act20020919.doc ‧時間:2002年9月19日上午10:00---下午3:00 ‧地點:政大傳播學院3樓視聽教室,北市指南路2段64號政大傳播學院 ‧對談代表: 台灣學者: 慈濟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陳世敏、政大廣電系副教授 吳翠珍 師範大學社教系副教授 李明芬、台灣大學新研所教授 張錦華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方念萱 日本學者: 東京大學情報學環副教授 山內祐平 靜岡大學情報學部副教授 堀田龍也 其他來賓:日本文部科學省媒體教育開發中心助理研究員 中原淳 東京大學情報學環助理研究員 劉雪雁 鳴門教育大學研究所研究生 山月劦隆史 ‧論壇流程: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act20020919.doc ‧聯絡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鄭如雯 電話:02-29387436 傳真:02-29393024,E-mail:mediaed@nccu.edu.tw =====================《專欄專評》============================= *作者:沈世華(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主題:新樂克不敵那莉 氣象預報不輸媒體 同樣農曆八月初一大潮的秋颱,去年的那莉颱風,在國際恐怖主義及 攻擊事件的強力報導影響下,對自然天候缺乏觀察的社會大眾,一方面 欠缺對危機處理的經驗,一方面過度依賴媒體報導的訊息,形成台灣北 部居民對那莉風災的「恐慌」心態;因此,今年的第十六號新樂克,不 論各家媒體如何從「中央氣象局」取得第一手資料,總要加油添醋,使 「氣象預報」增添一些『詭譎』變化。 當然,大自然的變化是難以預測,大自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通常也要 經過科技的觀測加上形之有年的人為經驗,才能降低預報的「誤差值」。 大氣、天文,或許是高科技層面的探討,氣象預報則是關乎民生的重要 資訊,高科技對於自然現象的研究始終有其變數,而閱聽大眾對「新聞 報導」、「氣象報導」的信賴度卻是令人玩味。不管調查數字如何顯示 ,民意民心在「選擇性認知」的影響下,總會對媒體的報導有不同的解 讀,也產生不同心態的「回饋」。有趣的是,在這樣紛雜的意見反映中 ,傳播媒體是如何即時呈現、分析評論,或提供一個意見交流的管道, 媒體本身的角色扮演,與傳遞颱風消息的中央氣象局,同樣是傳播模式 中重要的因素。 話說緊急、災難訊息的傳遞,就不禁令人回憶起三年前發生在臺灣, 一次在七月廿九日的大停電,還有全世界都知道的地震災難。當民生 電力供應也在自然災難中出現危機時,傳播媒體、媒體工作者,與接 收訊息的廣大群眾,可以又應該如何適切的應變,這或許是個嚴肅又 值得研究的問題。 停電,顯然造成「電」子媒體的大失靈,所以我們可以在廣播中一 樣即時地『聽』到最新狀況,或經由電話線路,或經由緊急供電系統 ,當然,在科技的背後,仍然需要一群永遠「待命」的媒體工作者。 在921事件清晨時刻,當大多數民眾還在驚魂未定或大夢方酣時,我們 聽到廣播新聞台一群賣力的工作人員,在最快的時間內趕赴播音現場 或事件現場,不管他們的演出如何,大致都是跟前往災區視察的官員 們,一樣令人敬佩吧! =====================《媒體觀察》============================= *作者:黃詩凱(中正大學電傳所研究生) *主題:新聞記者迷巨星 專業自主放兩旁 美國電影演員麥特‧戴蒙為宣傳新片來訪台灣,電子和平面媒體爭相 報導,佔據大幅版面和時段,為數不少的新聞記者不顧形象和專業,利 用採訪身份之便,索取簽名合照甚至嗲聲要求「合抱」,一時之間,新 聞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似乎令人感到如墜五里霧,不清不楚。 媒體原被社會期待能秉持獨立客觀的立場報導新聞事件,如今第一線 的新聞工作者忘卻本身職責,同時將影迷角色和記者身份混為一談,表 面上如此行徑似乎未必影響採訪工作,甚至令採訪對象印象深刻,讓廣 大影迷為之欽羨。 但若是深入探討事件本質,可以發現娛樂新聞追求 巨星緋聞花邊,或者任何足以引起迷哥迷姐興趣的個人隱私,配合精心 處理的直擊照片,已是此類「新聞」領域的最高原則。在此前提之下, 娛樂線記者和好萊塢巨星小小擁抱,不但製造現場氣氛、又滿足個人親 近偶像的欲望,何罪之有? 因此,關鍵應不在記者個人行為,而是在 整個娛樂工業的龐大經濟結構中,與其說媒體在其中扮演獨立客觀的 中立角色,倒不如將之類比為跨國影視集團的宣傳行銷部門之一,恐怕 會更令人信服。 若是能從上述角度來看待此一花絮,或者就不會大驚小怪,而批評記 者不務正業拋棄專業了。只是,我們不僅要問,當閱聽大眾不期待新聞 記者積極監督公共事務,而樂於大量消費娛樂化的新聞內容,新聞工作 者本身也不期許自己成為理想公民社會中的第四權,那麼期待多元優質 的新聞內容恐怕只是緣木求魚的想望罷了。 ─────────────────────────────── ※投稿刊登: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sendarticle.asp =====================《媒體觀察》============================= *作者:藍書璇(台大外文系四年級) *主題:科技背後:一個網頁所複製的霸權迷思 美國紐約市一名單身,廿出頭,並且擔任特約電視製作的粉領新貴 凱琳於六月下旬設立一個網站,請求網友解囊幫助她償還因迷戀名牌 ,刷爆信用卡所積欠的債務。她設立的網站「解救凱琳」www.savekaryn.com ,迄今已有數十萬人次登覽, 其中有人的確解囊相救, 亦不乏以電子 郵件大加躂伐的人。凱琳自稱在網站上使用真名,但不願透漏姓氏﹔ 並且表示自己是誠懇請求,不會為錢以自己身體作為交換條件。 這是最近報上一則相當有趣的報導,著實顯現出網路無奇不有的 大千世界。下述為筆者試將此事件架構於現代性地圖之上, 針對新 新媒體世代中的種種特性與隱含迷思的建構加以探討。 卡普(Mitchell Kapor)針對第二世代媒體提出新的, 去中心化的 「網路」模式: 無論何時何地為何上路,都是與別的來源交換資訊。 並且指出這個模式具主動性,民主與品質,可激發批判性思考。凱琳 網站上瀏覽人數不同的反應證明了此模式的觀點﹔先不論網際網路的 內在特性(互動性高)如何豐富了激辯的場域,凱琳乞討的舉動引發那 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性別種族宗教,不同生活環境的網友們相異的 感受。也就是在此文本的生產流程中,保留給接收者差異性解讀的可 能性。凱琳聲稱如果能夠了解她的痛苦,便能因同情而捐獻分文,並 且將每日的日記放在站上以表現誠懇而希求感同身受,整個網站上也 沒有一張可以探知凱琳真面貌的圖像。面對這樣的文本,除了選擇施 捨外,網友的確有權質疑其可信度而選擇視而不見,也可能嗤之以鼻 ,更可能直接以電子郵件開罵。 凱琳則是每日在網站上公開感謝捐獻者,拍賣讓自己積欠債務的 名牌商品,也反駁自己白拿別人的錢,因為她精心設計的網站可為 閱覽者帶來歡笑。於是凱琳的反應充分表現出網路中較強的互動性 ,更完全顛覆第一代媒體的思考邏輯。以意識形態與多元文化的角 度切入,這個網站的架設本身就充斥著中產階級思考框架,其中名 牌迷思的建構最為顯見。女性拜金長久以來被污名化而導致具相同 愛好的女性相挺聲援,她們了解拜金的快樂及其背後隱藏的罪惡感 ,那麼慷慨解囊或是意味著強烈的同理心,也或是自我警惕與救贖 的象徵。性別刻版化也是一個要素,在父系社會中男與女相比的關 係幾乎等同強與弱,女性因揮霍而乞求幫助比男性來的可原諒,因 為脆弱無助一直是刻版女性特質之一,女人的眼淚是可憐可愛的, 男人則是可恥的。再說到種族優越性,對一位粉領白人紐約客來說 ,迷戀名牌似乎有點理所當然,時裝秀場中步履飄逸的模特兒泰半 都屬白人,在媒體強化的效果下這個印象深植人心(熱門影集『慾望 城市』中四位女主角或許也有強化紐約白人女性形象的效果)。 以上再再顯示出, 即使處於新傳播科技的場域中也難脫單一文化 價值的宰制﹔而科技沙文主義所形成的隱性社會控制也是重要分析 因素。也就是說,英文能力和英文鍵入能力也足以限制使用者吸收 全盤或片面的資訊,電腦設備也是經濟條件的門檻﹔在上述事件中 使用者還必須熟知時裝品牌,無形之中設定參與者的文化經濟成本。 若反向思考隱含於網路世界中文化菁英的論調,依據大眾媒體發展 的脈絡看來,媒介走向分眾化勢不可擋。倘若有屬於中產階級的媒 介通路,也勢必會有屬於上流階級,中下階級與特殊少數族群的, 但在社會中比重不均仍有待改善。筆者認為上述事件確實詮釋了哈 柏瑪斯所謂媒體當中潛藏的解放元素,即閱覽者具有差異性解讀的 抵抗力﹔除此之外,凱琳網站成功之處不在於如她所說的:使人愉悅 ,而是藉由不同的大眾媒介(報紙或電視新聞)多次釋放了其意念的 必然效度。 筆者在此也大膽想像此事件對於許多批判學者造成的矛盾與諷刺 ,原因是他們樂見的閱聽人主動與自由的特性在網路世代中實現, 背後卻已受第一代媒體世代單向灌輸的虛假意識,刻版價值所影響。 於是在網路世代中閱聽人的自主比較像是個可以自由行動的傀儡, 背後的鋼絲若隱若現。 =====================《我要投稿》============================ ★<號召>全國關心媒體的朋友一起來對媒體提出批判、評論與觀察。 快點寫下您所關心的「媒體觀察」議題: 寄至:mediawatch.tw@yahoo.com.tw, 媒體觀察基金會編輯部收 就可以囉! 《投稿注意事項說明》 §來稿請附 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及聯絡電話。 §請註明來稿題目;信件以600-1200字以內為佳。 §本會對來稿者有刪修權,不願刪稿者請註明。 §投稿注意事項: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 、聯絡電話(辦公室及家中),俾便刊出後奉酬。媒體觀察編輯室對來稿有 刪修權,不願刪稿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原則上不退稿。 §投稿信箱:mediawatch.tw@yahoo.com.tw §欲知更詳細說明可至網站查詢: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體動態》=========================== ◎有線寬頻產業協會成立 將把電視數位化 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十日宣布成立,由中嘉網路、台灣寬頻及東森 媒體三家公司發起成立的此一協會,擁有全台灣 58% 的有線電視收視戶 ,發起人之一王令麟昨天表示,有線電視媒體已經從「工具」成為產業, 業界將投入數百億元資金,把國內類比電視全面數位化。 九月十日的成立酒會,包括新聞局及交通部高層主管、多位立法委員 及產業界人士到場。東森董事長王令麟致詞表示,新聞局主管的產業, 包括電子及平面媒體,目前都是艱苦產業,以電視而言,無線電視受到 的保護比較多,事實上無線電視已經 30 歲了,有線電視才6 歲,「幼 稚園才畢業」。 王令麟希望政府能拿出「拚經濟」的精神,給有線電視較大生存空間 ,未來台灣媒體產業能否像南韓一樣起飛,今年是重要關鍵。 【2002/09/10 聯合報 】 ◎颱風虛驚一場 氣象主播成眾矢之的 辛樂克颱風虛驚一場,許多人不免抱怨電視台的氣象主播,多以誇張 字眼形容颱風威力,弄得人心惶惶,而 TVBS-N 的主播李富城,也因此 再度成為「眾矢之的」。甚至有觀眾說,電視台這麼做,都是為了收視 率考量。 「颱風先生」任立渝也承認,在氣象局把颱風走向從西南改向西北之 後,仍有氣象主播執意預報颱風會往西南走。李富城則說,這一次他已 特別小心,過去他加入個人專業研判都被批,甚至出現「與中央氣象局 作對」的說法,這次他都是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資料預報,只有颱風登陸 地點會在宜蘭以北,是他個人的研判。但是台視氣象主播熊台玉有不同 說法,他說,李富城在五日上午預報山區雨量將達一千公釐,陸上也會 出現四百至七百公釐雨量,都是「灌水」。七日上午明明辛樂克已不構 成威脅,李富城還說台灣尚未脫離暴風圈。 李富城反駁說,雨量誤報,絕不是他說的,可以調出錄影帶追查。他 氣憤的說,氣象局對辛樂克路徑預報錯得離譜,不要把責任都推到他頭上。 氣象局人員則表示,有關李富城的談話,氣象局一概不回應。 【2002/09/08 聯合報 】 ◎東森 超視 張樹森坐鎮 有意接收超視經營權的東森電視台,五日正式與取得超級電視台百分 之六十股權的 Hosanna 多媒體科技公司達成協議,Hosanna 將股權完全 轉讓予東森電視台,東森總經理張樹森將身兼超視總經理一職。 擁有七個頻道、網路、廣播、平面媒體的東森電視台,為加速國內媒體 資源整合,擴大本土頻道經營版圖,在 Hosanna 多媒體科技公司接收原 sony 集團釋出超視經營權後,隨即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買下股權,東森 企圖心之強烈可見一般。東森電視台總經理張樹森,為盡速了解超視的 營運狀況,並完成東森電視集團與超視的資源整合,昨天率領高階主管 前往超視進行了解,而張樹森也將兼任超視總經理一職,原任超視總裁 孫淑芳將轉往哥倫比亞三星公司服務。 此次東森電視集團接手經營超視,最主要希望能進一步運用東森豐沛 的媒體資源。超視加入東森電視集團之後,除了可以擴大東森集團在本 土頻道經營的版圖,更可將雙方多年來所擁有的節目資源加以整合,向 全世界華人市場邁進。張總經理表示:「超視既有的基礎,未來將會與 東森的資源相互整合,並發揚光大。超視優秀的員工會有更好、更廣泛 的發展空間」。 【2002/09/05 星報】 ◎香港電影票減價 台灣不降 香港電影市場景氣低迷,九月三日起在每周二、三開始降價一半為 25元港幣 (約合台幣110元),台灣電影市場早就跌入谷底,但業者說 ,盜版猖獗,再降也沒用,乾脆以不變應萬變。 香港戲院商會表示,今年暑假電影院旺季的生意比去年差,7月份 票房收入比去年同期減少達4成。今年暑假檔,華語片「我左眼見到鬼」 、「絕世好B」、「天脈傳奇」、「這個夏天有異性」、「慳錢家族」 五部影片票房合計六千萬港幣,是去年暑假「少林足球」一部片的票房。 香港經濟不景氣及盜版和 VCD光碟的競爭,減低了港人進戲院看電影的 意願。他表示,戲院面對成本及租金壓力,經營非常艱苦,部分參與減 價計畫的戲院可能會虧本。香港戲院商會同時要求特區政府盡力打擊盜 版活動,並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此外,香港海關首次引用「防止盜用版權條例」,在旺角一家戲院 拘捕了兩名涉嫌盜錄電影的男子,當時戲院正上演一齣港產片,海關 當場查獲一台數位攝錄機和兩卷錄影帶。 台灣以前實施過降價,效果不彰,再受盜版危害,業者降無可降。 片商公會理事長王應祥說,礙於公平交易法,公會不能統一降票價,要 由戲院與片商自行協調,目前盜版猖獗,上片後甚至上片前就有盜版, 必須確定反盜版公訴罪,恢復市場秩序,再來討論降價。戲院公會理事 長楊翌平說,國內曾降票價,但被觀眾認為「不好的影片才降價」,更 不來看,反觀外商經營的華納威秀,票價高達 280 元,仍吸引大批青 少年觀眾,因為那裏是年輕人流行與時髦聚會場所。台灣娛樂太多,看 華語片是倒數選擇,與降不降價無關,強勢西片,不降價也有票房。 經營國片的中影公司業務部經理江著傑說,目前國片票價從180元到 120 元,已經比西片低很多,一再降票價,只對市場有害無益。發行港 片的寰亞公司經理黃松義,贊成票價應反映成本,大小片應彈性訂價, 但目前市場混亂,不宜再降,只能用買聯票贈折價券方式,帶動觀眾進場。 【2002/09/03 聯合報】 **************************************************************** ★媒體觀察電子報全文檢索可以瀏覽過去精采的電子報喔! ^(@@)^ http://lib.edirect168.com/enews/enews.asp?CH=202 **************************************************************** ★投稿-刊登: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sendarticle.asp ═══════════════════════════════════ 台 灣 媒 體 觀 察 教 育 基 金 會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mediawatch.org.tw ˙媒觀共享網絡社群:http://tw.groups.yahoo.com/group/mediawatch_group/ ˙負責人:賀德芬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媒體觀察電子報」主編:沈世華、許景泰 (mediawatch.tw@yahoo.com.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