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筆者在最近半年內出版了兩本新書,因而有機會接觸到台灣出版業的 運作模式。因為自己身處高科技產業,對資訊科技的靈活運用已經習 以為常,對傳統出版業運作模式的沒有效率大感不可思議。 一般而言,出版社將整本書編輯排版完成之後,交由通路商去預估可 能的銷售量。等到預估的銷售數量出來,方才交付大量印刷。通路商 會負責將書籍鋪到各大書局去,若銷售狀況良好,書店會通知通路商 補書。 若通路商不斷接到補書的通知,且庫存的書已經低於安全存量,則通 知出版社加印。如果書賣不好怎麼辦?通常書籍出版三個月後,沒賣 完的書會由書局退給通路商,通路商全面回收之後交給出版社,庫存 在出版社的倉庫中。 如此說一本書的壽命大約只有三個月並不為過,因為進倉庫的書幾乎 不再有面市的機會。如果屬於「票房毒藥」等級的書,生命週期就更 短了。 以上的那些流程,是筆者後來才搞懂的。第一次出書的時候,對於銷 售量非常的關心,經常詢問出版社銷售狀況。但是每次得到的答案總 是:「書籍出版後大約三個月書店會開始退書,到時候方可統計銷售 數量」。 剛開始筆者還以為是出版社的託辭,書可能賣得不是很好,所以不敢 說。但後來才發現,原來出版社手上確實沒有銷售數字的狀況。而當 我更進一步發現,居然連通路商的手上也沒有實際的銷售數字時,真 是非常驚訝。 對於一個作者來說,銷售量的關心是非常正常的。但書籍的實際銷售 只有書店知道,而必須等到書店通知通路商補書,通路商才會知道一 本書賣得好不好。 但此時通路商依然得不到銷售數字,只能得到書店回報的補書數量而 已。而處在銷售最末端的出版社,當然就更不知道一本書的實際銷售 數字,只能從補書的頻率大體上去猜一本書賣得好不好。實際的生產 者居然必須要等上三個月才知道銷售情況,這應該是非常大的壓力。 筆者不論是先前在網路公司從事網站營運的工作,或者是目前在無線 通訊業的行銷工作,每星期甚至每天必須做的事情就是看報表,不論 是網站的流量數字,或者是各通路的銷售數字。這些數字都會從最前 線回報到行銷決策的單位。 筆者驚訝的是出版業居然無法在數字上營運。當統一超商等便利商店 通路業者不惜花費重金在銷售系統的電子化以及網路化,由這些系統 所產生的營運數字來做決策依據,甚至於可以提供產品供應商銷售報 表時,在出版業居中間角色的通路商,居然仍無法做到這樣的功夫。 其結果就是銷售上的損失。筆者曾經在不少書店發現自己的書在架子 上已經賣完,但是遲遲不見補書。也不少朋友反映,到書店白跑一趟 。筆者跟出版社反映多次也不見改善,而通路商因為不知道銷售情況 ,也只能等待書店通知而已。 這些書店都是大型連鎖,或許每日要處理的書很多,所以無力單獨照 顧幾本書,或者基於整體銷售考慮而優先補了其他的書。但不論如何 ,無法做到「動態補書」,正是因為銷售資訊在整個供應鏈上面不透 明,以至於整個產業對於市場反應非常遲緩。 建立某個資訊科技系統將書店和通路商以及出版商串聯起來如何?類 似的供應鏈E 化在高科技產業已經相當成熟,而且很多都是由產業龍 頭來帶領,底下的供應商配合。 在供應鏈上的進銷存資訊透明,其結果是大家的成本都降低,供應商 與零售商配合緊密,一起面對市場的反映速度變快。 出版業供應鏈的整合看起來應該由連鎖書店業者發動,只是資訊科技 的特性,一旦資訊透明化並且快速流通之後,中間的通路商很容易被 掠過去,遭到現有通路商的頑強抵抗大概無法避免。 我們已經在很多產業看到這樣的例子,雖然中間商有著掙扎,但是消 逝的趨勢似乎是無可避免。在資訊科技產業,有越來越多的連鎖零售 商直接向資訊產品的製造者採購,中間商的生存空間正一步步的受到 擠壓當中。 高科技產業是最早導入資訊科技的產業,因此所受到的衝擊會最早反 映出來,其他的產業終將會隨著相關科技的導入而造成變革。即便像 出版業這麼傳統的產業亦然,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 精誠公司再添生力軍代理CA eID搶攻企業安全管理市場 - 2002/09/09 ◎ 期指下單大地震─瑞富羅盛豐再推網路選擇權終身168 - 2002/09/10 ◎ 打造高枕無憂的郵件通訊大同世界 - 2002/09/10 ◎ VERITAS榮獲VARBusiness ARC獎項 - 2002/09/12 ◎ 【資訊安全應用與企業實戰】研討會 - 2002/09/12
數位之牆牆主,資深通訊網路產業工作者。本文著作權為數位之牆所有,歡迎傳閱。如欲用於商業用途請先來信取得授權,數位之牆保留一切權利。
(C)Copyright 1998,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