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09/16》═════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量化人文學科的出路
◎ 法國教育部
備受各界開學攻擊
********************************************************************
◎ 量化人文學科的出路
編譯/盧永山
如果問威廉斯學院校長、知名的中世紀學者法蘭西斯.歐克萊(Francis Oakley),改善高等教育,什麼是當務之急?他的答案是:人文學科教授必須學會計算。歐克萊並沒有錢不夠用的問題,他真正想要談的是,英文、哲學、歷史、社會學、和藝術等學門,近來尋求將人文學科量化(quantify)的風潮。
與花在教學上的時間相較,歷史教授花多少時間研究神秘的文件?有多少人文科學生和課程是在做類似的事?歐克萊說,這並非是要那些喜歡窮究學問的學者,為了保住自身飯碗,而對人文學科開始精打細算;但這類計算對預算編列和政策辯論極為重要,並且最後將決定這些核心學門,是否仍將在美國高等教育界保持活躍,或成為知識界的一灘死水。
每到論及資源分配時,大專院校行政主管通常可以仰賴科學學門提供仔細蒐集的全國趨勢資料,以作為他們要求更多教職的證明。然而,人文科系的主管通常只能聳聳肩,希望老天眷顧他們,因為根本沒有資料。
麻州美國藝術暨科學學院院長(AAAS)萊斯莉.柏洛維茲(Leslie Berlowitz)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她正力促其他人文組織和個別教授蒐集更多和更好的資料。美國藝術暨科學學院於1998年擔下一項重任,試圖從日常隨手可得的龐雜資料中,建立一個有條理的人文學科資料庫。
萊斯莉指出:「對任何學門而言,了解趨勢和數據將有助於他們觀察,情勢是否已發生重大改變。科學、工程和健康學門已積累了大量的計劃性資料,人文學科明顯的是付之闕如。」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者、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羅伯.梭羅(Robert Solow)萬分同意此點。他協助建立「科學暨工程指標」(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這本針對科學學門而做、每2年發行一次、厚達1200多頁的參考書,將各項事物予以量化,範圍從各學門的註冊率,到農業經濟的成長率等。
人文學科的指標
即便梭羅的研究領域與人文學科關係不深,但他仍強烈支持人文學科建立類似他為科學學門所做的相關指標。梭羅指出:「人文社群鮮少知道他們教了什麼東西、受教對象是哪些人、花了多少時間施教、畢業生到哪裡工作以及做什麼事、又有多少人在那個領域工作。」
歐克萊指出,追蹤數據不僅對預算的討價還價很重要,這些資料擺在手邊,可以隨時應付外界對人文學科課程的批評。歐克萊說:「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我陷入了大學究竟應讀哪些書的爭論,人文學科缺乏具體資料之事,使我打擊甚深。」
人文學科的笑話
歐克萊回憶起這場文化爭論時說,有一個元老級的笑話經常被人提起,而事件主角直指某位英語系主任。該主任隨便地向一位記者說,艾莉斯.華克(Alice Walker)的小說《紫色姐妹花》(The Color Purple),比莎士比亞的所有劇作,更常在英語課程裡教授。該主任隨即遭到嚴厲批評,外界也指這則笑話是學術品質低落的明顯例子,這起風波更影響了人文學科──它成為學生成群地棄人文學科而去的主要原因,儘管絕非事實。
幾年後,一項在1990至1991年針對英語課讀本的全國性調查發現,華克作品只佔讀本份量的1%,還落後於佔2.1%的科論.馬瑟(Cotton Mather)和66%的納坦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以小說《紅字The Scarlet Letter》聞名於世),莎士比亞的作品仍在閱讀範圍名單裡。
歐克萊指出:「美國在某段時間充斥著一種總括性的概論,認為人文學科已經式微,認至沒落了。但證據顯示,人文學科的式微,並不如某些人所宣稱是全面性的,但當時我們缺乏經驗性資料予以佐證。」
上個月退休的「當代語言協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會長菲力斯.法蘭克林(Phyllis Franklin)指出,建立人文指標是個關鍵。菲力斯說:「學會計算,就是要拿出具體數據。人文學科在理解影響他們的制度性和系統性問題時,在自我辯護上處於不利的地位。」
如果菲力斯和同僚的構想成功的話,他們將推出一個人文指標資料庫,並在2005年左右就可公布使用。許多組織,包括「國家人文捐贈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已加入其陣容,提供協助。
但建立人文指標資料庫所需經費和人力驚人,而且問題依舊存在:寄居於高等教育裡的自然墯性(natural inertia)能否被克服?
菲力斯指出,如果美國藝術暨科學學院和它的支持者未竟全功,他們將蕭規曹隨,且繼續敷衍下去。但梭羅堅稱,人文學科至少有一個強有力理由克服這個墯性:認識自己。梭羅說:「對我而言,人文學科就是教人們認識自己的學問,因此,人文學科也應認識自己。認清自己是誰以及做了什麼,有助於檢驗自己的動機。」
在人文學者於預算爭取過程中和長程計劃會議上,試圖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時,他們希望能夠弄清楚,在歷史、哲學和文學等科系中,有多少學生就讀、教師數目、人文機構的數目等資料。美國藝術暨科學學院計劃去追蹤一些關鍵指標,包括:
1.在大專院校就讀人文學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數目。
2.人文學科每年頒授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數目。
3.人文中心、研究機構、和其他研究組織的數目。
4.中學階段人文學科教師數目。
5.人文學科畢業者受雇於學界以外的人數,並描述其工作。
6.人文學者每年進行學術活動的程度,包括參與數目、型式、發表論文的內容等。
7.人文研究每年獲得政府或其他公司部門財政協助的額度。
8.公開參與人文相關活動的程度,如擔任圖書館義工、參觀博物館、或對人文組織捐獻等。
(取材自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法國教育部
備受各界開學攻擊
駐法記者陳美琳報導
欣逢學子開學之際,校方、教師、家長、以及學子們在忙碌準備之餘,正式開學時,才發現教育部的開學政策有眾多缺失,因此,法國教育部日前備受各界嚴厲的攻擊,以及控告。
市政府開闢教室場地之爭議
在法國境內,學校教室空間不足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亟需改善的缺失所在,但截至目前為止,有效的解決之道仍未出現;因此,校方向市政府借場地以開闢教室空間,在過去兩、三年時有所聞,對象以幼稚園以及小學一、二年級居多,先決條件則為:幼稚園以及小學就在市政府旁,如此,小朋友可以穿越市政府,到操場去玩耍,以避免沒有活動空間的窘境。
為了避免家長的反對,教育局以及市政府亦竭力完成教學任務、專門下功夫在教室的佈置事宜上、特別挑選家長心中理想的教師人選等。在此前提之下,此舉在過去實驗的過程中,結局往往圓滿結束。原因在於:
1.小朋友們感到相當新鮮與不同凡響,市政府的大人們都很親切,常常給他們糖果與小玩具。
2.穿越市政府的神秘走道(專門開闢給小朋友使用),然後會合其他小朋友,為多數小朋友一天中感到最興奮的活動。
3.對家長而言,小朋友們主動願意上學,高高興興地回家,教師認真地教學,是最重要的結果,在無其他方法解決空間障礙之下,家長們大多欣然接受市政府教室的解決方式。
4.市政府行政人員感到一股新鮮氣息,小朋友的可愛與朝氣,帶給市政府另一層面的活力。
事實上,此舉有其實際進行的障礙所在,並非家長們在開學之際,所樂意接受的解決之道。他們的考量是:
1.到市政府辦理文件的市民眾多,是否造成教師上課的困擾(因為教室設置的地點,可能是市民經過之處)?
2.市民可以自由進出市政府,小朋友是否絕無安全顧慮,是家長們擔憂所在(在法國境內,越來越多的性侵害兒童社會案件,使得家長無不額外警惕)。
3.教師、家長、以及小朋友們,往往在上下學時刻,必須穿越市政府,才能順利到達市政府教室,對於時間緊湊的上班族家長,以及家中子女人數龐大的家長而言,必須在不同地點接送子女上、下學,無疑是額外的精神與時間負擔。
為了避免教育部日後擴大此舉,法國家長公會決定在開學之際,提出嚴重的抗議遊行活動,期使教育部日後能夠撥出教育經費,建設足夠的教室空間,而非在他處另尋可使用的空間,做為教室之用。
行政人員VS.教師人數
少數城鎮在開學之際,便有遊行抗議的活動,因為教師人數不足、班級數不足等問題。最令人爭議之處,在於教育部今年開學人力預算中,僅明顯增加行政人員的聘用經費,但雇用新任教師的人數,僅為實際需求的7%,而後者卻是眾人認為最緊急的,因此,教師與家長們共同向教育部抗議。
法國的生育率近年來明顯增加,學子人數自然直線增加,校方同時需要基本人數的行政人員以及教師,但僧多粥少。礙於教育經費的實際障礙,應該將經費撥與行政人員的雇用,或是教師的聘用,則為相關人士所爭議的焦點。
事實上,教育部在各級學校的要求之下,今年首次擴大行政人員的經費(尤其以高中階段以上),但各大眾傳播媒體以及家長公會,只將重點放在教師的人數上。儘管教育部極力解釋各校行政人員的人數已面臨嚴重不足的窘境,但仍不為各界諒解,相關人士仍然執意堅持:站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人數不足,才為真正的教學障礙所在。在此風波之下,法國校方行政人員工會亦勇於走上街頭,抗議社會人士的不公平見解。
鮮見的控告案件
法國境內70多位軟骨症學子的家長,日前向法院正式控告教育部,因為子女無法像正常學子一般上學。過去教育部的解決之道(聘請專業輔導教師,在家進行課業輔導),不再為家長們所接受,因為,專業特教輔導教師每天來家中3小時,每週5天,學習情形相當不良;此外,家長必須將工作放下,照顧無法上學的軟骨症子女,對家長而言,無疑是相當沈重的精神與經濟負擔。
一位家長指出,全家人經過學校時,必須特意繞道,否則軟骨症的兒子,會感到自卑,因為兒子曾唸過該小學,但校方因為學校班級人數龐大,教師無法撥出額外時間特別照顧軟骨症的學子,而將其子送返回家;從此,軟骨症的兒子從未有機會正常上學。
「這是民主國家的恥辱!每位學子都應該有權力接受一般學校的學習環境!」軟骨症學子家長公會對外界如此表示。向法院控告教育部的舉動,僅希望社會各界以及教育部,能夠提出更人性的解決之道。家長們要求的並不是金錢補助,而是撥出額外的教學經費,讓這群學子能夠順利上學就讀,而非在家接受教育;每日3小時的輔導,對任何一位學子來說,都不足正常所需,何況是軟骨症的學子呢!此外,孤僻、學習效果不良,常常是軟骨症學子在家接受教育後,最可能產生的負面後果,因此,讓他們正常上學,才能使他們有未來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