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拜託!千萬別拼「人文」!(3)──時間、空氣、人(謝一麟)
┌───────── ■ 南 方 電 子 報 ■ ──── 2002/09/17 ┐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 南方社區文化網路:http://www.esouth.org ────┘
======================【今日主題文章摘要】======================
◎ 拜託!千萬別拼「人文」!(3)──時間、空氣、人(謝一麟)
不管是古蹟、歷史空間、物品等等,保存這些「東西」的“保存”這
個“動作”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做這個“動作”背後所應有的精
神與態度,如果這樣的精神與態度變成一種「空氣」(atmosphere)
的話,那很多事情會變得很容易“理解”而且“不難想像”...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感謝許仲佑捐款 500 元。 (9/13)
◎ 感謝陳洪輝捐款 1000 元。 (9/16)
◎ 感謝「全景傳播基金會」捐款 2000 元。 (9/10)
南方目前資金僅夠支付工作人員兩個月薪水,有您的捐款贊助,「南方」
才能長期維持獨立生存,讓這小眾、人文的媒體通路繼續發聲。敬請依下
列方式捐款:
一、劃撥至 42130461 宋明珠帳號。
二、以 ATM 轉帳至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銀行代號:822),
帳號:196533419205,轉帳後煩請寫信至 grief@esouth.org,
註明您轉帳的帳號、時間和捐款數目,以便核對帳目。
三、線上信用卡捐款,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s/20020725.htm
========================【人文活動訊息】========================
◎(全國) 2002 青少年志工菁英獎 (9/1~10/31)
◎(台北)悠遊藝術--系列專題與示範講座 (9/26~1/14)
◎(新竹)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2002 台灣獎入圍巡迴展 新竹場 (10/4~10/10)
◎(台北)「2002 全球化瞄準台灣」生活營 (10/5~10/6)
※ 以上活動訊息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union.html 閱讀詳細資料
==========================【人文通訊】==========================
◎ 就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發表的聲明
(國際河網)
美國的布什政府已經備受猛烈批評,並被視為高峰會失敗的罪魁禍首。
不過,其他政府及國際機構也因為只顧及短期利益、缺乏視野和屈服
企業的貪婪而受到指責。我們極需要來自基層的巨大回響,迫使扭轉
破壞河流,繼續讓貧窮和破壞環境的政策。
約翰內斯堡的高峰會也並非完全絕望。國際河網歡迎由歐盟、巴西及
其他歐洲和南非洲國家共同發表的可再生能源聯合聲明。他們表示將
大力投入可再生能源,並表明簽署國『將會共同協力,增加可再生能
源的全球比例...基於清晰和具野心的時間目標...』
※ 本訊息詳細內文,請參閱
http://www.esouth.org/sccid/comm/20020916-1.htm 閱讀
◎「關心基層教師處境,不要蓄意抹黑!」聲援 928 教師大遊行聲明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目前基層教師幾乎從早忙到晚,不斷被繁重的的工作任務擠壓,無法
休息。除了原本就要負擔的課堂教學、課前備課、學生輔導、批改作
業及各項競賽等教學任務外,這幾年更要竭盡所能配合一連串教改措
施,如做不完的教學檔案評鑑、體適能計畫等等,基層教師的負擔日
益加重,個個心力交瘁!整個基層教學環境,不但逼得基層教師擠壓
自己,更擠壓了學生,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如何期望有良好的教學品
質呢?
※ 本訊息詳細內文,請參閱
http://www.esouth.org/sccid/comm/20020916-2.htm 閱讀
◎「課多少、補多少違反社會正義」聯合聲明連署書
(人本教育基金會)
針對教師團體 928 訴求的意見,...我們認為政府應將課稅所得之大
部歸入一般教育用途,用以改善教育環境,而不能全部回饋給老師個
人,這樣才能普遍優待每個老師, 而不致因老師的家庭收入更高就受
到更多的優惠。...
※ 本訊息詳細內文,請參閱
http://lib.url.com.tw/enews/enewsgetmsg.asp?Page=1&ID=14052&CH=4&days=-11356
◎ 誠邀你成為「公平咖啡」大使,推廣負責任的消費模式
◎ 跨界教育沙龍
◎ 民生、就業與全球化研討系列之二:基本生活保障社區論壇
◎ 第三波「核四公投千里苦行」
◎ 反焚化爐行動網開台
◎『心中的河流』戲劇演出
◎ 組合屋居民聯合陳情:落實承諾,停止斷水斷電等驅趕災民的行動
◎ 客家社區文化研習
◎『關於台灣 NGO 如何參與國際合作事務的一些想像』講座
◎「十八歲的成年禮」募款餐會
◎ 原住民基進社會工作學程
◎ 民進黨執政後,最大社運集結;三萬人上街頭,反對健保雙率調漲
◎ 921 震災重建區紀錄片攝製人才培訓營
※ 以上人文通訊請至
http://www.esouth.org/comm20020902-0913.htm 閱讀詳細資料
==========================【主題文章】==========================
※以下文章由「謝一麟」提供,不代表「南方」立場。如需轉載,請
直接與提供單位聯絡。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您與作者聯絡,或者請
入南方討論區 http://tw.egroups.com/group/esouth-community
提出您的回應與挑戰。
────────────────────────────────
標題:拜託!千萬別拼「人文」!(3)──時間、空氣、人
譯者:謝一麟 (tragicomedy1979@yahoo.com.tw)
來源:投稿
────────────────────────────────
看了一位朋友寫的關於「地方文史工作」的文章,內容主要是提出一
些反省、還有一些供討論的思考點,不過卻讓我聯想到一些很瑣碎、
片段的感想,以及從以前就一直常想的一些事,雖然看來是不同的感
想與事件,但其實彼此卻是有著共同的相關性,只是,是怎樣的「相
關性」,我無法貼切的形容出來。
「地方文史工作」在目前台灣的「文化界」算是很蓬勃發展的一個運
動,而其中,也不時有學者提出對於「研究倫理」這方面的檢討與反
思,這的確是很“正確”而且必要的,但像這種「態度」層面的問題,
其實是“說歸說,做歸做”,如果有人把這些工作當作是「工具」(
例如為了學術界的名聲等等),以“過客”或是“掠奪者”的姿態,
去完成學術研究或著作的話,那這些反思與檢討,對他們來說只不過
是不痛不癢的“呼籲”而已。
我不是想去討論、辨證這些問題,或是提出什麼辦法,我比較有興趣、
也一直常想的是“如何讓「空氣」變得好一點?”(「空氣」(atmosphere),
一般翻作「氛圍」)我相信推動「地方文史工作」的目的、原意是好
的,但除了靠這些工作、運動外,我更常想那些“有的沒的”,例如,
如果我們的社會風氣真的是“敬老尊賢”的話,那大家看到老人,聯
想到的不是累贅、麻煩、疾病照護等等,而是像活的史冊、具有豐富
的生命經驗等著我們去挖掘這些,那自然大家閒來無事就會常跟家中
的長輩聊天,透過聊天,我們也會得到很多以前的生活情形、建築空
間、景象等等;或者去某某地方觀光的時候,看到坐在路邊乘涼、做
生意的老人,也自然會跟他聊上幾句,言談中,自然會多少增進對這
地方的了解與認識。也許有人會說,中國人不是最有“敬老尊賢”的
美德嗎?我記得在「生活與倫理」的課本上也說,“家有一老,如有
一寶”,不過「美德」是會因應時代、經濟生產、生活模式等等而有
轉變,例如上面說的“閒來無事”聊聊,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來說,就
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現在家庭型態多半是夫妻皆要出外工作的
「雙薪家庭」、也多半不與原生家庭的父母同住,幾乎鮮少有什麼“
閒來無事”的時間;小孩子下課後也要忙著補東補西,根本沒有什麼
機會聽“阿公來講古”……像這樣細微的社會生活面,每個人應該都
可以依自己的生活經驗而聯想到更多例子。不過像要有敬老尊賢、愛
護歷史文物、維護古蹟……等觀念,其實是有前提的,就是首先要覺
得「歷史」很“重要”,但目前台灣社會的「空氣」中,應該不會覺
得「歷史」很重要,覺得「歷史」就是國高中唸的那些課本,就是五
千年來拉哩拉雜的那些東西;應該是「社會組」學生、歷史學家、文
史工作者才需要關心的,不是我們「自然組」、市井小民所要關心的……
我是一個「自然組」的學生(還是「第三類組」),「歷史」以前對
於我來說的意義,大概就真的是歷史課本裡頭的那些東西,隨著上大
學接觸到事物變多,如「第三類組」外的其他學科、或是辦活動的經
驗(因為「傳承」的問題也跟「歷史」有關)等等,所以對於「歷史」
的感受與領悟就愈來愈多。其實像唸期刊論文這些過去的研究、科普
傳記這些過去科學家的故事或科學事件,不也是在唸「歷史」嗎?醫
生看病也是都會問“過去”有沒有怎樣怎樣的毛病阿、或是調閱病人
的「病史」(history)、詢問「家族病史」等等,這些不也是「歷史」
嗎?法官做出判決,也是極為重視前人的判例,以前的判例不也是
「歷史」嗎?從事一個新的工作,剛開始都要看過去相關的資料檔案、
會議記錄,要問有經驗的同事,這些不也是「歷史」嗎?……「歷史」
不是一堆史冊、資料;不是只有專家學者才需要關心的事;更不是拿
來背誦以及作為測驗的工具。「歷史」是一種觀點、一種紀錄、一種
回憶、更是生活的一部份!為什麼說「歷史」是一種「觀點」(perspective)
呢?例如就像做研究(不管哪方面學科)一定會先去了解前人對於相
關主題的研究做到哪個地步、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還有什麼不
足的地方等等,這樣的思考與方法就是一種歷史的觀點,我們也常說
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這個“巨人”也就是「歷史」。
又例如從事心理或教育方面的工作者,在思考一個人“現在”的所作
所為時,都會從他“過去”的生長環境、家庭背景去了解,來作為解
釋、理解“目前”行為的基礎,這也是「歷史」,所以在很多事物的
思考上,「歷史」是個不可或缺的觀點與角度,讓我們去分析、切入,
以幫助對於“現在”的理解與詮釋。
除了是一種「觀點」,「歷史」更是生活的一部份,例如大家都應該
有經驗,拿著相片就跟自己的親朋好友開始說著以前如何、做過什麼、
或是去哪裡玩等等的故事;或是像個人一些具有特殊意義或紀念價值
的收藏、小物品,其實像是相片、個人收藏的物品等等,這些「物品」
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裝載著許多故事、經歷,跨越時間空間,作為
記憶的延伸,或是與社會作連結。人的記憶跟電腦大不相同,電腦只
要硬碟容量夠的話,你輸入的任何東西,它都可以一字不差的儲存下
來,也且可以永久儲存,但是人腦不一樣,我們的記憶,往往都是伴
隨著「情緒」,雖然不能像電腦那樣可以完全記下來,而且不會忘,
但正因為有「感情」,所以「記憶」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具有「意義」
的,不像電腦就真的只是「儲存」而已,尤其對於個人一些很特別、
或具有意義的人事物,人的記憶也會特別深刻,如果日後接觸到能引
發記憶的人事物,那所有相關的「記憶」會立刻湧上心頭,像電影
《愛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 from Montmartre)裡頭,愛蜜莉在
牆壁小洞中找到的那個鐵盒一樣,後來它的主人看到這個鐵盒痛哭流
涕,也因為這個小時後珍藏的鐵盒再次出現的奇蹟,讓他鼓起勇氣去
找女兒,改變了生活……,而且同樣的東西,所引起每個人的「記憶」
都不一樣,例如拿「高雄火車站」來說,可能某甲因為年輕時到高雄
求學,常要從這裡上下車,所以對於這裡感覺很熟悉;可能某乙當兵
時,就是從高雄火車站離開,那天女友還依依不捨的來送別,後來分
手了,這裡就成為他最難忘、心碎的一個地方;可能某丙想到小時候,
高雄火車站附近就是跟二二八事件很有關係的地方……,像這樣的例
子應該是不勝枚舉,這樣應該也不難想像,為什麼「高雄火車站」不
要直接拆除,而要大費周章的平移搬動,日後高鐵完工再搬回來。個
人的「物品」所引發的回憶,是屬於「個人的」(personal);而像一
個公共建築物、歷史古蹟所裝載的回憶,卻是「公共的」(public),
而且這是屬於一種「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可以藉著建築、
標地物來產生共同的認同、情感、記憶,作為一種社會連結。所以我
們可以想像,像維護古蹟、歷史空間這些事來說,一個建築、空間、
物品所具有的「歷史意義」並不全然是因為它本身的年齡、老舊的程
度、或是出自什麼大師之手,而是因為「人」!以前有「人」在這個
空間走動、使用這個空間、或是這個空間發生過什麼事……不管這個
(些)「人」是大人物還是小百姓,因為「人」、讓它具有不凡的意
義!所以維護古蹟、歷史空間,不是為了古蹟而古蹟、歷史而歷史,
更不是守舊或保守,我們所要維護、想要保留的是屬於「人」的一切,
精神、價值、情感、事蹟等等。尤其是在這麼一個「現代化」(modernization)
跟「都市化」(urbanization)都這麼快速的社會(應該說有點“超速”
了!),這些「東西」更要保存,當一切都拼命的向前(錢)衝、向
前看時,“向後看”似乎是個很蠢的動作,努力保留舊東西這樣的動
作對於“向前”來說,似乎好像是一種浪費或阻力,不過不管往哪裡
衝、衝多快,身為一個「人」,我們都還是有同樣的需求,例如說
「歸屬感」(belonging)。假設未來的都市,可能都是地下化,是個“
地下社會”,也許有一天,我們跟自己的子孫說,你們知道嗎?以前
台北信義區有個 101 層的高樓喔,那時週邊商業多繁榮啊……,他們
可能還不相信的說:呵!騙人!蓋那麼高幹嘛啊?地震一來、飛機一
撞不就全毀了,你說地下 101 層我還會相信勒!……,像這樣,我們
也只能找同年紀的人聊才有辦法聊、才有共通的話題,也才會有「歸
屬感」,否則“溝”(generation gap)那麼大,又如何來“通”呢?
今日看來很“古老”的種種,它曾是過去很“現代”的東西;今日看
來很“現代”的種種,在未來它也會變成“古老”的東西,所以不管
是古蹟、歷史空間、物品等等,保存這些「東西」的“保存”這個
“動作”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做這個“動作”背後所應有的精神
與態度,如果這樣的精神與態度變成一種「空氣」(atmosphere)的話,
那很多事情會變得很容易“理解”而且“不難想像”,例如說為什麼
有人寧願住眷村、或老房子而不願住“摩登”的新住處,這就好像我
們可能有一天也寧願住“高樓大廈”而不願住暗無天日的地底一樣。
還有像一個人的個性、一個地方的文化、甚至到「統獨」問題等等,
加進「歷史」的思考觀點、丟進「歷史」的脈絡裡面,許多想法與想
像會變的“開闊”起來!其實雖然「歷史」看起來有很多的面貌,不
過把「歷史」抽絲剝繭的話,我覺得它的“核”(nucleus)應該是
「時間」加上「人」!人跟人的接觸、互動,有生活圈、地域的限制,
不過隨著交通、科技的進步,「空間」的限制我們已經突破,幾乎沒
有什麼太大的限制,我們可以飛到國外去拜在某某大師的門下學習、
我們可以去某某地方“觀光”、我們可以去某某山地部落作“田野研
究”……「世界」對於我們來說是愈來愈寬廣、無遠弗屆,但是這也
僅限於“同一時代”的人而言,如果要突破「時間」的限制呢?那就
是靠「歷史」了,李白有一句詩說的很“傳神”─「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個“月亮”可能是史料、可能是古蹟、可能是
口耳相傳的資訊……至於例子,閱讀至此,相信你可以“想像”的比
我還多。我們對於「時間」也常分割成「過去」、「現在」、「未來」
的概念,不過說是說分割,但其實卻不知從何切起,例如,當我說完
“「現在」我在打字”這句話,它就馬上變成「過去」了。我們也常
說“「過去」就讓它過去”,可是「過去」真的“過得去”嗎?我們
的「現在」不也是奠基在「過去」之上嗎?不是因為有「過去」才可
能有「現在」嗎?當我們急急忙忙往前衝、一直忙著跟人家比較“前
進的速度”等等時,是不是都忘了要“回首向來蕭瑟路”呢?就像開
車一樣,不管油門怎麼踩、再怎麼跟人家“軋車”,我們自己還是要
“含多魯”(方向盤)抓的穩,想想自己的“出發點”是什麼?“方向”
是要往哪裡去呢?有沒有忙著“軋車”而駛離原來的“方向”太多呢?
要不要修正呢?……
其實「歷史」大概也就是“這麼一回事”,就像前面說的,是一種觀
點、回憶、紀錄、或根本就是生活的一部份而已,希望有那麼一天,
這些精神與態度可以變成一種「空氣」,充斥在我們週遭,相信我們
的生活環境不一定會“古色古香”,但是一定會充滿“人味”!(至
於“怎麼讓它變成「空氣」?”這問題其實沒有“答案”,因為“答
案”就在你我的生活之中!不過可不是什麼「空氣清淨運動」啊!)
我們也常說,知道「歷史」可以讓人引以為鑑,避免重蹈覆轍,不過
其實我還是比較相信一句話:「歷史給人的教訓就是,人永遠無法從
歷史中得到教訓。」(好像是柏楊說的),也有人(陳真)曾經形容
過歷史像月經一樣,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輪迴一次、痛一次。這兩三句
話,雖然簡單,但卻道盡「歷史」的千言萬語,這裡,也想不到一些
實例可以列舉,因為想到的都是一些生活瑣瑣碎碎的“感覺”而已。
電影《花樣年華》在片尾的旁白是這麼說著:
那個時代已過去。
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隔著一塊
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
=====================【主題文章延伸網頁】=====================
拜託!千萬別拼「人文」!(謝一麟)
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20020515.htm
關於「地方文史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個提供討論的意見(劉介修)
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20020905.htm
================================================================
■ 發行人:陳豐偉 (roach@esouth.org)
「南方電子報」主編:張釗維 (changcw@esouth.org)
執編:莊靜嵐 (yealan@esouth.org)
宋明珠 (grief@esouth.org)
顧問:張育章、高永謀
■「南方」編輯部 Email: south@esouth.org
■「南方」網頁: http://www.esouth.org
■ 訂閱∕退訂請到:
智邦生活館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ategory.asp
或到奇摩站 http://tw.letter.yahoo.com/Picked/south/
■ 贊助「南方」,請劃撥 42130461 宋明珠帳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