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他山之石 培養未來領袖 先挫挫他們銳氣

═【立報】════════════════════════════

                                  

═══════════════════════《2002/09/18》═════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他山之石 培養未來領袖 先挫挫他們銳氣

 

   英倫趴趴走 好奇殺死荷包!

 

   他山之石 手機成了校園必需品(下)

 

【教育小報報】

********************************************************************

   他山之石 培養未來領袖 先挫挫他們銳氣

 

培養一群不平常的未來領袖

 

講課說教  培養不出未來領袖!

 

編譯■盧永山

 

一百名學生坐在教室裡,等待開始上課。10點鐘一到,任課教授站著宣讀上課須知:不得遲到、不得飲食、一舉一動將列入紀錄、不得向任何人透露課程內容。

 

接下來,任課教授開始陷入沉默。1分鐘過去。學生覺得有點難受。另1分鐘又悄然而逝。

 

最後,1名學生鼓起勇氣舉手發言,她提議說:「也許我們應利用這節課時間,討論我們對世界事務的想法。」課堂一陣沉默,然後有1人回應:「我已經聽過太多類似主題。」這個提議宣告失敗。課堂落入更大的沉默。

 

這是「領袖101(Leadership 101)」課程裡典型的場景。「領袖101」課程是為了培養甘於冒險的明日領袖而設。由於前哈佛大學精神病理學講師羅納.海飛茲(Ronald Heifetz)的努力,「領袖101」課程非傳統的上課方式,已快速獲得公私領域的尊敬。

 

學習領導?教授根本不上課

 

海飛茲不把領袖視作有能力影響或說服他人的個人,相反的,他希望幫助人們解決一些特別困難的問題,或者用他的說法:「適應性的挑戰(adaptive challenge)」。他解釋說:「所謂『適應性的挑戰』,是指無法透過既有的解決方式改正的問題。」

 

學生坐在教室裡,不安地望著他們沉默的教授,他們被迫面對一個「適應性的挑戰」。他們希望學習領導,但任課教授卻根本不遂其所願。他們通常的反應突然間變得不適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必須開發新的學習方式。

 

對這種教育模式的反應有各式各樣。海飛茲解釋:「喜歡秩序的人可能會立即採取行動,試圖建立某種結構。其他人則會陷入混亂,甚至顛覆了課堂的平衡。」

 

然而,特定行為的出現,其實是可以加以預測的。任課教授經常被批評「拒絕教課」。學生在感覺到生氣或者無聊透頂後,也許會不遵守教授一開始所列的上課須知、上課遲到,或者在同學進行該如何上課等無止境的討論時,帶便當到教室裡,以打發時間。

 

對某些學生而言,這種無聊只有在學生之間爆發爭論,或任課教授因播放一齣影片或音樂而引發討論時,才會被打破。

 

想要成長?從自身經驗出發

 

為期一整個學期的「領袖101」課程,包含一些不尋常的上課內容。在開週會(weekly meeting)時,5至6個學生會分析「領導失敗」的例子,多半是從他們自身經驗出發。在神秘的「音樂之夜(music night)」,學生被要求朗讀會撥動他們心弦的一首詩或一則故事,之後,學生須以一首歌將自己的感覺表現出來,透過這些方式,使他們與整個團體「心心相印」。

 

但兩週一次的「大團體會議(large-group meeting)」──當100名學生一起出現時,才是真正行動發生之處。

 

在經過幾週之後,整個團體開始利用自身進行案例研究。學生的抱怨、反對姿態、爭論等,都會變成進一步討論的材料,並且會影響他們不斷變動的互動關係。

 

為何某些人會比其他人更具影響力?為何某些人會成為邊緣人,而有些人卻成佼佼者?

 

任課教授扮演仲裁者,但也時會添加自己的意見。在檢驗團體的行為時,學生可以透過經驗,而非死背的方式學習到何謂領導。

 

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海飛茲和他的團隊已教授「領袖101」課程長達18年,卻贏得正反不一的評價:對某些人而言,它是目前最好的專業發展計畫;對其他人來說,砸下這麼多時間和學費,是否值回票價?

 

有人批評,「領袖101」課程已成為某種「宗教(cult)」。1位要求不具名的學生抱怨:「學生被預期去相信課堂裡發生的事情;如果他們不相信的話,整堂課會變得非常難熬。由於不清楚這堂課是否真是在培養學生的領導技巧,因而有很多學生感到挫折。整堂課裡緊張的氣氛會使學生懷疑,是否他們努力了半天,最後仍無法獲致學習成果。」

 

什麼是領導1

 

了解憤怒根源 什麼問題不能解決?

 

不過,「領袖101」課程受歡迎的程度已壓過這些疑慮,修畢該課程者經常滔滔不絕地說該課程對其工作的影響。例如,卡特卡拉就記得,整個團體將討論問題個人化,讓學生不再覺得問題難到無法解決。卡特卡拉修畢課程已14年,她說這種動態的上課方式,對其日後工作有極大的助益。卡拉卡特現在在社區擔任顧問,她說:「從課堂上吸取憤怒的經驗,日後化作挫折的避雷針,這使我學會如何面對充滿敵意的社區。」

 

什麼是領導2

 

希望別人改變 必須先預期結果

 

5年前修習此課的伍保羅,也應用課堂所得於他的工作(心臟科醫生)上:如何讓人們面對難題,而不會有威脅感。伍保羅認為,嚴格區分醫病關係的醫學文化急需改革。他在新罕布夏州康克醫院的團隊一直從事如此的改革:醫生必須一起巡視病房,且12名醫生與病患及家屬舉行團體會談,以讓每個參與者能充表達意見和提出問題。

 

伍保羅說:「這堂課教會我的是,當我們希望別人改變時,預期的結果會是什麼。我們必須弄清楚病人的狀況,好讓他們健康的存活,而不致發生危險。我這個團隊是全美最棒的,為了更好而做的冒險,是一件再微妙不過的工作。」

 

儘管困難重重,伍保羅的實驗似乎也獲致一定成就。實驗施行的頭3年,他的團隊就將心臟手術的死亡率降低一半,病患滿意度的調查更給予康克醫院極高評價,全國排名第97。

 

什麼是領導3

 

承受壞消息 從谷底爬起的前提

 

對領導能力的另一項挑戰是承受壞消息,這不是很多人喜歡做的事情。但於1986年修習這堂課、目前擔任坎培拉大學講師的麥奧力,正在教澳洲塔斯馬尼亞省政府,如何去承受壞消息。

 

塔斯馬尼亞的經濟已進入嚴重衰退期。麥奧力說,對抗衰退,意謂了要讓民眾接受一些事實;例如,自來水不能無限制供應,對商品的需求也減少。麥奧力說,調整願望的過程本身就是恢復成長的前提,這可讓民眾以新的方式思考,並且探索新的機會。

 

事實上,塔斯馬尼亞的例子也顯示,政府官員面對民眾的方式產生了改變。塔斯馬尼亞省長詹貝肯現在就小心翼翼地不去承諾一些做不到的事,該省也停辦華麗、花費龐大的會議,改在省屬大樓裡開會。整個省政重點在於傾聽和承認苦日子已經到了,而不是販賣不實的未來。

 

在一個人人歌頌英雄的文化中,「101領袖」課程卻似乎在反英雄。從「101領袖」課程結業的學生把自己的痛苦經驗,變成公眾的資產。1名修畢「101領袖」課程的學生說:「將自己的潛能和缺點曝露於100人面前,並且學習如何把這些經驗轉成善果,是一種奇怪的體驗。」

 

(取材自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回目錄)

 

英倫趴趴走 好奇殺死荷包!

 

進到Pub之後,

 

西班牙及義大利同學就像進入天堂一樣,

 

馬上衝入舞池;

 

可是我、兩個台灣同學、一名大陸同學及一名蘇俄同學,

 

卻彷若進入地獄一般……

 

編按

 

英國是台灣留學生除美國外的第一選擇,留學人數直線上升。據教育部資料統計,台灣赴英留學人數已達到每年8千人左右。英國的學校到底哪裏吸引台灣學子?就讓Heysweet為台灣立報的讀者娓娓道來。

 

文■Heysweet

 

來英國之前,就耳聞英國佬喜歡在晚上呼朋引伴,到Pub輕鬆一下喝酒打屁。雖然唸書很重要,可是「生活」也很重要,我不想再當刻板教育下的書呆子,所以到英國唸碩士課程時,就決定除了認真唸書(因為貴得嚇死人的學費,可是本人花了8年光陰用血淚掙來的),也要好好體驗當地人的休閒生活。

 

來到英國伯明罕唸書的第2個禮拜,我和幾個台灣同學還是沒去體驗當地的夜生活。原因很簡單--沒膽量!畢竟這不是自己的國家,我們一堆台灣學生初到他鄉異國,對當地治安不了解,不曉得半夜回家時還有沒有計程車,也不曉得程車計程車安不安全,反正一大堆的擔心害怕,我們就一直沒有機會見識英國佬的pub文化。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和另一名台灣女生,請早已品嚐過英國Pub夜生活的西班牙及義大利同學,帶我們去Pub一探究竟。因為我所唸的學校──Aston Universtiy位於伯明罕巿中心,所以只要步行20分鐘,就可以抵達伯明罕最熱鬧的Pub區,當時時值8月,可是英國的夜晚氣候已經像台灣的冬天,溫度降到攝氏13度左右,我們幾個人不停地打著哆嗦,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套在身上,包得跟粽子一樣。就在我們像煮熟的蝦子縮成一團的同時,所有的英國妞穿著薄得不能再薄的衣服,前突後翹,抬頭挺胸,談笑風生,仿若正值酷暑烈夏的台灣檳榔西施,一點也不怕冷!我們這些「老外」只能自嘆不如。在自嘆不如的同時,也滿怕冷的西班牙及義大利來的男同學不忘忙著吃冰淇淋,眼睛特別炯炯有神,真不愧是熱情的拉丁民族。

 

通常伯明罕的街道只要天一黑,就好像無人住的鬼城,你都不曉得這些英國佬到底躲到哪兒去了,可是Pub區附近的街道,在半夜11、2點時,還持續塞車現象。每家Pub門前車如流水、人聲鼎沸,熱鬧地像西門町國賓影城或台北華納威秀。我們排了40分鐘左右,才得以進入當地一家最受年輕人歡迎的Pub,每人付了7鎊的入場費(約台幣350~400元);可別以為很便宜,飲料可得自付咧!進到Pub之後,西班牙及義大利同學就像進入天堂一樣,馬上衝入舞池,可是我、兩個台灣同學、一名大陸同學及一名蘇俄同學,卻彷若進入地獄一般,很後悔來這裏。

 

因為這不是我們想像中的pub,我們花了7鎊所進入的,正是台灣不折不扣的Disco舞廳,就像台北的Kiss或@live之類的。天啊!白天辛苦了一整天,現在哪還有力氣跳舞、哪還有心情聽這種震耳欲聾的電子音樂。我們所期待的,是放著爵士樂的小酒館,幾個同學飲著小酒促膝長談,培養一下同窗情誼;我們才不想來這種講話都要使出吃奶力氣、吼叫對方才聽得到的鬼地方搖頭晃腦……。可是我們又不想掃西班牙及義大利同學的興,只好騙他們說,我們幾個到另外一個舞池跳舞,其實是bye-bye落跑!結果,我們在這家舞廳待不到7分鐘,就狼狽地結束這趟Pub之旅。

 

走回學校的路上,我們一路抱怨著舞廳的吵雜,可是卻也忍不住大笑,笑自己很傻,花7鎊「到此一遊」!為了面子問題,怕明天上課時,其他同學會問我們「玩得如何」,我們5個同意集體撒謊,一律對外宣稱我們玩到半夜1、2點才回去,以免被同學笑掉大牙。呵呵!就這樣,在冷颼颼的夜晚,我品嚐了在英國的夜生活初體驗。

 

 

(回目錄)

 

他山之石 手機成了校園必需品(下)

 

編譯■賴明芝

 

總部設在維吉尼亞州阿靈頓的「美國學校行政人員協會」,其發言人芭芭拉.奈斯里表示,全美各地的情形都大同小異。在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一項針對學校行政人員所做的非正式調查發現,很多學校行政人員開始思考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行動電話的問題,這項禁令從80年代中期就實施至今。想法改變的理由是:做家長的希望能夠確定孩子的安危。

 

奈斯里還說:「我也認為,讓學生攜帶手機到校,符合21世紀家庭的需求。我也覺得,學區開始針對手機普及化的現象有所回應。」

 

「按鍵式的」青少年

 

許多學校行政人員承認,不管學校怎麼規定,學生還是會帶手機來上課。這種情況之所以會增加,當然是有原因的,孩子們會想要出去玩,找得到朋友,「真的」需要爸媽時,能有效求救。這些都是促使青少年成為手機市場中另一股激增的消費者。

 

根據波士頓一家科技市場研究公司「洋基集團(Yankee Group)」在2002年所做的調查,目前美國有24%的青少年擁有1支手機,而且,半數的人經常使用他們的手機。預計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會增加到75%。

 

帕鐸維斯的媽媽說:「很多家長只是希望能夠和孩子保持聯絡而已。我們也是最近才去買手機的。」

 

為了能夠掌握女兒的行蹤,至少是憑著電子手段,凱西.哈格洛德認為,這就是讓孩子使用手機的好處了。哈格洛德帶著14歲的兒子布蘭德到購物中心挑選開學後要穿的衣服,在兒子轉身去挑衣服樣式的時候,哈格洛德說,她17和18歲的女兒不管到哪裡,都會把手機帶在身上。

 

哈格洛德表示:「這樣我放心多了。」哈格洛德的女兒曾經在遇到大風雪,或是聽演唱會而得晚回家時,打電話向她報平安。

 

哈格洛德在談到這兩個女兒時表示:「無疑地,這將成為她們、也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要上高中的布蘭德還沒有手機,哈格洛德說,她同意學校的政策,禁止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使用手機。

 

茱蒂.麥克唐諾表示,今年整個夏天,她的女兒克莉絲汀娜都在用她的手機。開學後,還是如此嗎?

 

克莉絲汀娜面帶微笑的看著媽媽說:「我想,可是老媽不准。」

 

茱蒂回答:「是囉!我是嚴格的媽媽。」 

 

茱蒂表示,她覺得能夠找得到孩子有一股安全感,特別是女兒會晚歸的時候。但是,在學校裡用手機卻「太超過」了。

 

茱蒂可是有個好理由這麼做,因為,過完夏天,克莉絲汀娜在手機的電話簿裡,儲存了86個朋友的電話。

 

克莉絲汀笑了出來,做媽媽的只能在旁搖頭。

 

(資料來源: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hyouki@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