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教育苦旅30 尋找生命的出口

═【立報】════════════════════════════

                                  

═══════════════════════《2002/09/19》═════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苦旅30 尋找生命的出口

 

   教育論壇

 

 

【教育小報報】

********************************************************************

  教育苦旅30 尋找生命的出口

 

中輟原因分析(下)

 

 

每個中途輟學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無法取代的故事。

 

他們用錯綜複雜的情感和原因寫故事,

 

當倦了、覺悟了、想回學校了,卻已找不到學校的大門,

 

中輟生之間流傳著一句話:

 

「今天你放棄了我,明天就輪到我放棄你了!」

 

希望這不會是最後的結果。

 

 

文■Syrman

 

 

上週我和各位提到了家庭經濟狀況及成員之間的相處,每一項都影響著孩子的求學之路。其實家庭還有其他因素影響孩子是否繼續接受教育,其中的關鍵(其實說來簡單),就是父母對教育的看法,影響著孩子是否可以繼續專屬於「他的」學業。

 

父母管教 既獨裁又放任

 

很多父母往往會以自己在年少時的經驗,來作為教導孩子的依據。例如,根據統計,有不少的父母如果本身在兒時曾受過家庭暴力的影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也會採取較為嚴厲而獨裁的方式。如果小時候曾經因為各種問題而提早離開學校,走入社會,他們在教育小一代時,也容易採取這樣的方式:認為學校教育一點都不重要。家裡面缺錢,孩子當然就要去賺錢;孩子不想唸書就不要唸書,隨便他(她)想要去做什麼,只要不要找他們麻煩就可以。很遺憾,這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既然這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就產生了很深的矛盾,這矛盾也深深地形塑了這些提早離開學校孩子的性格。值得深究的矛盾處在於:這一類的家長多半對自己孩子的管教方式既獨裁又放任,只要孩子做錯事情一定是先打罵了再說,因為在他們的記憶中,無法找出當孩子遇到問題時,除了打罵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解決方式?自己的童年不也是這樣走過來嗎?孩子一遇到問題就被打、被罵,當他(她)們長大,找到了家庭之外的生命出口時,就好像被壓抑到快要喘不過氣來的時候,突然身邊開了一扇窗,自然毫不猶豫就跳出家庭。當年對這些孩子又打又罵的父母這時年紀稍大了,打不動、也跑不贏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於是也就放任他們隨意去了,最低的限度只要他們不要在外面惹是生非就好了。

 

這樣的孩子,在外的表現絕少如同一般人對他們的期望;當他們犯了錯被送回到家庭時,同樣的事情又再度上演,他們和父母完全沒有辦法共處。殊不知這些孩子只是體型上像是大人,但是心理上還是很孩子的,他們在青春的狂飆期中,需要被肯定、被注意,於是就會惹出更多的事情來吸引注意,以及分散自己心中失去家庭的孤寂。這樣矛盾的性格「遺傳」了下來,也形塑了這些中輟孩子的基本性格。

 

當爸爸媽媽否定學校教育

 

再者,現今媒體新聞播報的方式,也深深牽引著一般大眾對問題與事件的認知,例如:新聞播報清潔隊招考隊員時,常將重點放在其中不乏大學畢業生及獲得碩士學位的人。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這樣一條新聞呢?我想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這樣的新聞應該這樣解讀:他們的努力,讓很多眼高手低的高學歷者放下身段,回歸基本面從基層開始學習。正面的解讀新聞在這個時代特別重要,因為對自己好,見賢思齊,見不賢以自省;對別人好,為他人鼓掌,增添生活意義;為社會好,讓人意志消沉的事情已經夠多了,可以鼓勵社會向上成長的事,何樂而不為?很遺憾的,我所在的這個地方,許多人對於這樣的新聞都是這樣解讀的:「喔!大學畢業生和碩士也要去考清潔隊!讀這麼高的學歷、花這麼多錢要幹嘛?國中畢業就可以了嘛!」

 

真的,這樣的想法在我們這個地區造就了不少的中輟生(我還聽過有人說現在社會國小畢業就可以了)!初次接觸到這種心態時,真讓我嚇了一跳,這麼重視教育、文憑的漢人社會什麼時候變成這樣的「知識無用」呢?大家都沒有仔細想一下,造成現在這樣無法「人盡其才」的現象,最需要負責的是誰?這些父母心裡這樣想:孩子不喜歡唸書,家裡又這麼缺錢,那剛好,順水推舟,讓孩子提早離開學校去工作吧!就這樣打從心裡面看不起教育、不信任學校,這些孩子在應該受教育的年紀時就脫離了學校,結束了童年,會不會也這樣結束了他們的未來、結束了他們對成人世界的信心?我不知道,不過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中輟學生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今天你放棄了我,明天就輪到我放棄你了!」這個「你」所指的是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因此,造成中輟生的各種因素,以及中輟生所影響到的層面,絕對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教育問題,或是學校裡面的事情而已!

 

孩子EQ低是天生的?

 

上次提到造成國中小學生中輟的推力有三:個人因素、家庭社會因素、學校因素。雖然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一大於二,二又大於三,但是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個人因素其實是深受家庭社會因素的影響。孩子也許天生性格上有著不同的差異,有人活潑外向,有人沉靜內向,但是樂觀與悲觀的人格差異,卻是受到孩子周遭的後天環境所「暗示」、「影響」的。當孩子可以藉著周遭影響產生適當的自信,那麼樂觀的人生觀想必會為他帶來不少有利的契機;當孩子動輒得咎,一犯錯可能就打罵相向,和他關係親密的人對他漠然以對,他(她)怎麼可能會有自信?怎麼有可能會樂觀面對自己未來的生活?雖說這一代孩子在個性上有一些缺點,例如我之前所提到的三高(自主性高、消費性高、情緒性高)、三低(忍耐力低、挫折容忍度低、自尊心低)、三不足(自信不高、韌性不足、耐性不足),可是這些性格上的缺失難道是他(她)自己造就出來的?更有甚者,家庭、社會如有許多的衝突與矛盾,也會讓這些孩子產生扭曲的人格,無法分別是非對錯、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一切以自我為尊,這樣過度的自信是不會形成樂觀個性的。時時和孩子聊天、分享日常生活所得,這些都是可以培養或是輔正孩子人生價值觀的不二法門。

 

當老師也想當好人

 

至於學校方面,根據我所接觸到的,彷彿現在學校裡的教職員生都非常不快樂,每天等待的都是下午5點鐘聲響起,每週所等待的就是星期五到來。真的,期待的鐘聲一敲,大家就像逃命一般跑出校門。雖說不快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煩惱,但是盡力做好一個老師的人也不是沒有;遺憾的是,每一位老師對於學生的態度卻越來越鬆散,尺度越來越寬鬆了,現在就可以發現,下課時學生翹著二郎腿在導師室沙發上看報紙的誇張現象。大家都不想得罪別人,大家都想做好人,學校原本的功能也就相對弱化。國小將管教的責任推給國中,國中是國民教育的最後階段,那麼該將這些學生推向哪裡呢?我問了問身旁的師長,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答案。我很想問問那些推動教育政策的官員們,到底該怎麼做?怎麼辦?誰可以站出來負責?當每一個新進老師滿懷熱誠的投入教育工作之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一些努力的老師為什麼會被其他人看成異類?既然不能推,又無法可管,學校裡的大哥越來越多,中輟的孩子一個牽一個。一面在推,一面在拉,中輟生的人數也就越來越多了。

 

讓中輟成為一個過程

 

每一個曾經中輟過的孩子都告訴我,剛剛開始不去上學的時候真的很爽,想幹嘛就幹嘛,沒有人會罵,更沒有人會打,有的就是朋友之間的分享與共同認同感。接著如果找到一個工作,經濟來源穩定之後,其實上不上學、回不回家根本都不重要,因為他們已經可以自己生活了。離開學校之後,因為現實的關係,他們也看了更多、聽了更多,有了更多的感觸,這個時候會想回學校,可是已經找不到學校的大門。聽他們說完之後,感觸良多。我看到他們急切的離開學校,就好像飛蛾撲火一般;以為看見了想要的光明,沒想到卻是更加黑暗、失去方向。每一個中途輟學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無法取代的故事。真的希望小小年紀的他們可以不要這麼早接觸到這些黑暗面,更希望中輟只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

 

(回目錄)

 

教育論壇

 

統整教學不是萬靈丹

 

面對九年一貫課程,

 

提升教師對課程統整的能力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

 

應是提升孩子對所學知能的統整能力。

 

 

文■欣南

 

今年國一新生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不久之前曾經在報紙上,看到某國中老師對「三科合訂為一本」謂之「統整課程教材」的批評。事實果真如該老師所言:顯示的是教改匆匆上路的必然結果,因為教改一路走來不本就是邊做邊改嗎?

 

日前,再看到教育部對九年一貫課程不再強調「統整教學」的報導,更讓人不禁要質疑「教改到底是在構築一樁更美好的教育工程,還是在玩一場教育遊戲?」或許我們可以「朝令有錯,夕改何妨!」的胸懷,來看待教育長官勇於任事的態度,但這種「急著出品,隨時更張」的教育政策,如何贏得國人的信賴?如何帶領全國老師為方向不定的教改打拚?

 

前幾年「統整課程、統整教學」口號喊得滿天響,老師們不跟著喊幾句「統整」,還會被認為是跟不上教改腳步、抗拒改革呢!甚至個人曾在報上看到一位校長的文章,把學生畫圖少了陰影的缺失,也全歸罪於舊課程沒有統整,老師沒有統整教學,好似千錯萬錯都是沒有實施「統整教學」的錯。而今教育部長官口說「未來九年一貫課程不再強調統整教學」之際,我們不知道未來的教改之路又要創造什麼新花樣?強調什麼新方法?

 

不容否認分科教學有其缺點,但如果認為課程統整、統整教學是萬靈丹,能立即解決所有的教學缺失,那也未免過於天真樂觀。經驗告訴我們,教育新政策、新措施的推動,經常是衝勁超越理性、理想重於現實、表相多於務實,而失之偏頗;甚至是老師、學生、家長未就定位即鳴槍開跑,致使教育跑道上不少人跌倒受傷、亂成一團。諷刺的是,面對跌倒受傷者的流淚哭泣,主事官員專家的看法是「為什麼不慢慢跑?為什麼要爭先恐後呢?」

 

改革不是隨興哄抬新方法的完美無缺,刻意貶損舊制度的一無是處。面對九年一貫課程,提升教師對課程統整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應是提升孩子對所學知能的統整能力。「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統整的時間和空間」,才是過去課程缺失的關鍵,更是未來解決的首要,而非期待老師人人萬能。教育,唯有讓孩子對所學能不斷反芻思考、融會貫通,才能迸發新的理念;否則真有萬能老師傳授,孩子不會融合,那也僅是複製老師的統整心得而已,難以開創新天地。

 

當教改著眼於課程與老師教學方式改變的同時,請不要忽略其可行性與困難點的評估,一意孤行的結果,如同有瑕疵的產品強行上架,最終得不到顧客青睞而悄然下市。銷售商品可以如此,對待教育可以這樣嗎?坦白說,現行教改繁雜瑣碎的重擔,基層師生和家長都感覺痛苦萬分,主事者感受到了嗎?教學,最重要的是情境的單純化,如果不能讓老師全心全力於教學工作,再多的改革也屬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到頭來受害最大的是國家的下一代。

 

(國小教師)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hyouki@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