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小鋪電子報NO.32 █▇▆▅▄▃▂▁╴ 2002.09.26 媒體小鋪電子報的存在是為了:認識媒體、批判媒體、改造媒體。 從知識與行動中,建造新的媒體生活。 ................................................................................ 《小二叨絮》 智邦生活館最近幫代發的電子報開了「討論區」,當然《媒體小鋪電 子報》也在裡頭,討論區的位置就在: http://iwebs.url.com.tw/enewsv3/forum/subforum.asp?chid=298 歡迎大家一起來聊聊囉 (影印班長)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 失職的媒體 文/管中祥 「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三位擔任台、華視董事的成員,日前在媒體 投書表達對扁政府延宕媒體公共化改革的不滿,該篇投書「向陳水扁 政府鄭重呼籲,立即提出台/華視的結構性改革方案,與分階段進行 的時間表,以對自己的競選承諾與對台灣媒體環境的未來負責。」不 過,投書刊出後,隨即有媒體評論這個議題「在幾乎可以確定陳水扁 政府無意推行公共化政策後,一張政見跳了票,一場媒體公共化運動 也戛然結束」 「阿扁政府無意推動公共化」將導致「媒體公共化運動也戛然結束」 的結論,不僅過於簡單,也暗示著媒體公共化的理念似乎必須在扁政 府的庇蔭下才能成功。但事實真的如此? 不能否認,一張可能跳了票的政見更增加媒體公共化目標的難度,但 嚴格來講,媒體公集團的運動在台灣才剛開始,甚至還沒躍上媒體成 為公眾討論的議題。 這樣的說法,媒體一定不以為然,相較於其它政策而言,雖然電子媒 體對此議題不怎麼關心,但平面媒體確實有較多關於公共化的討論, 但問題是媒體的討論大多是讀者投書的意見發表,很少是媒體主動針 對政策或議題內容作有系統的評比與分析,反倒強調朝野政黨的衝突 對立。 例如,不少媒體用「公共化=政府=綠化」簡單的邏輯認為,媒體公 共化運動將是政府控制媒體的重要手段,然而不論國外或台灣的公共 電視遠比國營媒體,甚至商業媒體更具自主性,更何況無盟提出的政 策規劃也包括如何透過制度與法律限制政治勢力介入媒體。也有媒體 批評「公共媒體的概念陳意過高,只會滿足菁英的需求」,但事實上 「無盟」的公集團主張,卻是強調頻道分工以滿足不同階級與品味的 需要,這種作法在國外也經常可見。 不過,話說回來,台灣的大眾媒體對公共議題「簡單化」、「污名化 」的呈現,早已司空見慣。就好比媒體報導核電的議題已經過廿年, 卻很少看到媒體主動對該議題的各種不同主張,進行利弊得失的分析 討論。長期下來,資訊的簡化與扭曲,閱聽眾也只能一知半解,在議 題未充分呈現的情況下,更遑論能夠作出理性判斷。此類對公共議題 的報導方式顯然是媒體失職的表現,也因此媒體在判定媒體某個公共 議題的生死前,先該反省是不是已盡到讓議題充分討論的責任。 《流行開講》 野獸原本就是我們的朋友 文/魏玓 近來法國小女孩Tippy在非洲與野生動物相處的寫真書《我的野生動物 朋友》在台灣書市熱賣,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 是:「好可愛喔!」這裡的「可愛」不僅僅是指Tippy長得可愛、書裡 面圖片的攝影品質之好,更多的大概是因為看到Tippy跟一些野生動物 ,像是大象、貓鼬、鴕鳥,甚至是花豹,兩者那樣近距離的親密接觸 與融洽相處而感動吧! Tippy從小就跟隨研究野生動物的父母生活在非洲,成天跟各種野生動 物和不同的非洲原住民族人相處在一起,她在書中自己說到,自己似 乎有一種特別的能力,可以跟野生動物溝通----不是用人類的話語去 跟動物「溝通」(這基本上更接近是傳達或是命令),而是用眼神和某 種思緒的力量。書中特別提到一次她的花豹朋友突然獸性大發,就要 咬死一個非洲小孩之際,是Tippy用她的特殊溝通能力斥責花豹,化解 這場危機。 Tippy真的很特別嗎?可以這樣說。不過她的特別應該不在於她的「特 殊能力」。只不過相對於現代「文明人」,特別是她所歸屬的西方文 明白人,Tippy與大自然生態融合在一起的「能力」震驚了大家,因為 這種「能力」已經消失很久了。其實,跟Tippy相處的那些非洲住民, 又或者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些台灣原住民朋友,都「保有」這種能力 。換句話說,如果人不是因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一些文明,而導致喪 失了自己跟大自然說話的能力,那麼Tippy也就沒那麼特別了。這個推 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人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只不過人想要當最主宰的那一份子。人因為這種慾望,改變了整個自 然環境,也導致現在每年有超過四千種的動物滅絕。但是在人的內心 深處其實還是期望著跟大自然和動物們溫柔親近的相處,否則Tippy的 書不會引起大家的感動。問題是,人類的這種渴求,卻還是以「把動 物關起來接觸」來化解。於是我們家來了無尾熊、來了國王企鵝,也 來了白鯨,但動物何辜?我們有什麼權力要他們離家背景?這豈是待 朋友兄弟之道?正如泰德佩瑞改編印地安西雅圖酋長的話所說道,「 如果獸類盡失,人類亦將寂寞而死。發生在獸類身上的,必將發生在 人類身上,因為萬物都屬於同一呼吸。」 《硬是NET》 科技始終來自於商業 文/劉昌德 上週末美國小姐選美活動的最後一項機智問答裡,赫然出現「Napster 的創辦人是誰」的問題。三年前,芬寧(Shawn Fanning)以不過大學 新鮮人年紀的十九歲,開辦了線上音樂檔案分享軟體Napster,造成網 路使用者趨之若鶩、形成一股風潮,也使得他成為資訊經濟時代「網 路新貴」的指標人物之一。 不過選美單位在此時以芬寧為題,可說是主流意識型態對新科技的嘲 諷。本月初,Napster要讓德國的跨媒體集團Bertelsmann收購的計畫 ,被美國法院擋了下來;使得七月才申請破產保護的Napster雪上加霜 ,不得不準備進行資產清算。在無以為繼的狀況下,Napster被迫資遣 其所剩無幾的數十名員工,而且包括芬寧等當初開辦的主要人物,都 將掛冠求去。一個曾經引領風潮的公司、及一個曾經顛覆音樂商品流 通型態的科技,眼看要走入墳墓之中。而一度川流不息的Napster網站 ,如今人去樓空、獨剩一句work in progress。 扼殺Napster的兇手,正是跨國唱片業的「卡特爾」組織——美國唱片 工業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RIAA)。 Napster成立後,RIAA就如同芒刺在背,自二○○○年以來便積極提起 訴訟,也已經成功地讓樹大招風的Napster停止營運約一年之久。另外 ,月前RIAA也針對另一敵人Listen4ever展開行動,要求美國ISP業者 屏蔽這個設在中國境內的音樂分享網站;雖然ISP業者仍未就範,但 Listen4ever已經知難而退,趕緊下線避風頭。RIAA在網路世界戰果輝 煌、殺敵無數。 新科技能夠讓使用者更輕易、低成本地複製與流通文化商品,大大便 利了音樂愛好者的聆賞與收藏。同時,這對創作者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因為它能使作品的發表與流傳空間更大、更快速。但由於擁有音樂 所有權與複製權的唱片工業資本家,尚未控制網路的收費機制,所以 便以一己之私,扼殺新科技的存活空間、以及創作者與使用者的公共 利益。這其實並不是特例,過去電影工業在錄影機與有線電視剛興起 的時候,也曾經抱持懷疑與敵對態度;一直到權利金與付費頻道等收 費制度建立之後,電影工業才熱烈地擁抱這些新科技,並從中大撈油 水。 Napster樓起樓塌,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項定理:科技始終不來 自於人性,而是由商業機制作主決定。或許有一天網路的音樂下載網 站又再度大行其道,不過前提很可能是唱片業者已經牢牢掌握了其中 的生財之道。 《傳工在線》 愛上女主播 文/Richard 上禮拜傳出某電視台女主播與日本富商因為金錢糾紛而各說各話,導 致各媒體爭相報導,這也令人對電視台女主播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可 諱言,由於有線電視的興起,使得當主播的機會大增,而且在講求收 視率的大旗之下,美女牌、帥哥牌有時也是一大賣點,如果這位主播 從來沒有採訪經驗,就很容易變成民眾口中的「讀稿機器」。 過去在老三台時代要當主播,通常都得經過層層審核,而且都得經過 記者的歷練,因此對於新聞的掌握程度比較高,同時也會比較體恤跑 新聞的辛苦,不會對同事頤指氣使,但是在媒體開放後,許多帥哥美 女只要臉蛋上相就登上主播台,在沒有相關新聞經驗以及社會歷練的 情況下,年紀輕輕就成為鎂光燈的焦點,稍微不慎,其實是很容易迷 失自己。 過去我就曾經遇到一位晨間新聞的主播,她對於工作同事相當客氣, 做事態度也很認真,儘管她相當有才華,但是她卻低調行事,鮮少參 加公司內外的宣傳活動,所以報紙上也很少看到關於她的報導,在「 主播明星化」的今天,選擇當一個不到處作秀、不交際應酬的主播, 也許更可以保持新聞專業的客觀性。 其實不論記者或是主播,他們成為別人注目的角色只因為頭頂上的媒 體光環,所以我過去當記者時也一直告誡自己,別人尊重你、給你特 權,並不是特別看重我這個人,他們畏懼的是我背後所代表的媒體, 如果每個主播都能夠有這樣的共識,台灣的新聞會許有成為專業的一 天。 作者網站: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dickchen/ 《同志仍須努力!》 行動 不要投機 文/林孝信、石世豪、郭力昕 我們是「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無盟)的成員,分別在台視與華視 董事會擔任董事職務。兩年前,為了督促並協助落實「陳水扁國家藍 圖」之《傳播媒體白皮書》對台/華視產權公共化的競選承諾,我們 接受陳水扁政府董事席位的邀請。我們希望藉此機會,推動台灣無線 電視的結構改造工程,使政治干預電視媒體的歷史能夠真正終結,讓 電子媒體能夠逐漸成為帶動社會文化進步、而非加速其墮落的力量, 也讓經營業績不振的兩家電視台,找到存活發展的新契機。 我們對將台視、華視與公視透過立法形成「公電視集團」的主張與具 體作法,過去兩年來不斷加以闡明,但是仍招致從不同角度的疑慮或 批評,甚至於存心不解或曲解。我們不贊同台/華視私有化,原因是 官股釋出後,即便內部企業改造成功,也不免捲入炒作短線的惡質競 爭中,成為另一個扭曲資訊、濫用媒體的社會亂源。然而(還需要我 們再強調一次嗎?)電視頻道難道只能是賺錢歸私及賠錢與否的機器 ? 另外,我們從未認同綠藍橘黃式「顏色/政黨/陣營」的庸俗政治標 籤,而是認為長期的、結構性的媒體改造,必須高於特定的政黨利益 計算。但是許多批評的聲音,仍然沿著舊政治文化的經驗與想像,稱 台/華視的公共化為「綠化」,說台灣的任何公共性機制注定失敗, 並且稱我們的董事職務為「政治酬庸」、將我們扣上「挺扁學者」、 「新御用」的帽子。 我們對這樣貽笑大方的見識與批評不屑一駁,卻對這些過度缺乏視野 的失敗主義者的「台灣經驗」感到悲哀。他們不但缺乏經驗與自信, 不相信公共領域(例如公共媒體)可以創造的理性機制,也沒有能力 或意願看見,台灣社會已經可以出現比較成熟理性的媒體言論,並且 愈來愈多的民眾也渴望能有這樣的公共空間了。若以報紙讀者投書版 多年來的民意做為某種指標,則可以清楚看到,針對各種議題的理性 論辯,與具有反省能力、積極進步的觀點交流,已經使這樣的空間, 益發成為推動台灣社會自我啟蒙的一個準公共平台;而能深切反思的 言論不僅來自菁英,也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投書。在腐敗媒體變本加厲 的惡質競爭下,對媒體表現抱怨、批判的投書與討論,幾乎無日無之 。那些反對、質疑台/華視公共化的人,對這些投書難道視若無睹? 惡質競爭下的電視品質,他們難道不會皺眉頭?但是他們依然主張黨 政軍退出無線電視之後,要把經營的權利拱手交給財團,把平衡台灣 電視生態的最後一個機會,推進惡質競爭的火坑裡。 我們當然不會天真的以為,只要出現「公集團電視」,台灣的電子媒 體文化一夜間就忽然能改頭換面、一掃四十年來的電視沉痾,或者, 民眾的公共意識與媒體的公共領域也瞬間形成。文化厚度與公民社會 不能以買賣股票的概念對待,它們都需要時間與耐性,涓滴累積、漸 次成長。參照所有歐洲與亞洲媒體進步國家的經驗,將台/華視改制 為公共電視系統,是給台灣電視文化保留一個未來可以逐步優質、進 步、多元的媒體空間。這樣的文化遠景,還有賴於「公電視集團」出 現後的其他相應之配套制度,以及媒體之間因為良性競爭所帶來的進 步可能。但是若害怕思考與實踐這樣的制度,而寧可貪圖一時之便、 將電視改革的最後契機交給惡質機制,則一切典當之後,就不必再談 其他。 我們坦言,陳水扁競選期間的《傳播媒體白皮書》,「無盟」成員參 與了主要的撰寫,因為我們希望藉著任何的機會,將一個具有進步性 與可行性的媒體改造方案,透過未來任何可能的國家公僕與執政團隊 推動落實。一些急著稱我們為「挺扁、御用」的批評者,可以回想一 下,當時其他的總統競選人,還有誰曾經提過具有進步意義的媒體政 策、或者曾有任何媒體改造的意願? 但是,僅有意願與競選白皮書,仍是不夠的。我們理解陳總統與民進 黨政府上任後,被迫要花將近兩年的時間與精力周旋於朝野內耗、做 為「政黨輪替」之代價的無奈,因此願意等待。然而若當政權已逐漸 穩固,而扁政府依然繼續延宕媒體改革的時間表,並且不斷以看風向 或操縱性的現實政治謀算,處理影響國家社會深遠的媒體制度時,則 我們將不再姑息。前新聞局長蘇正平在任職期間,曾按照陳水扁競選 白皮書的方向,推動台/華視公共化的政策研議,卻也未見陳總統有 任何明確支持態度;職務轉換之後,曾經公開宣示的這項政策方向, 又隨之銷聲匿跡。我們希望陳總統說清楚,這究竟是扁政府的政策方 向,還是蘇前局長個人的?我們因此向陳水扁政府鄭重呼籲,立即提 出台/華視的結構性改革方案,與分階段進行的時間表,以對自己的 競選承諾與對台灣媒體環境的未來負責。我們也將持續的參與推動台 灣的媒體結構改造運動。 (作者林孝信、石世豪為台視董事,郭力昕為華視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