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教育論壇 英國大學生 進駐街頭當遊民

═【立報】════════════════════════════

                                  

═══════════════════════《2002/10/04》═════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論壇 英國大學生 進駐街頭當遊民

 

    回到現實中的理性沉澱與展望

 

【教育小報報】

********************************************************************

  教育論壇 英國大學生 進駐街頭當遊民

 

文■陳徵毅

 

根據美聯社近日報導,在英國遊民中近1成擁有大學資格,此係根據遊民支援團體──危機處理中心的一項調查所得結果。台灣是否步其後塵,不能不令人憂心忡忡。

 

該中心調查分布於英國5大都市(包括倫敦、伯明罕、利物浦、曼徹斯特、雪菲爾)的150遊民,發現8%擁有大學學士學位,大約47%擁有大學同等學歷,古人所謂「士為4民之首」,如今成為4民之末,令人感慨無已。

 

25%的遊民曾通過英國的G.C.S.E檢定(General Certific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證書,年齡在16歲左右,取得A級水準之檢定),此項測驗主要對象為18歲左右的高中畢業生。

 

危機處理中心也發現,86%的受測者,在過去都保有一份工作。周二晚上大約有530人露宿於英國5大城市的街頭,而全英國遊民總數約為40萬人,少於美國的100萬人。他們大多數睡在大學宿舍、療養所或非營利性質的招待所,乃至跟昔日友人住在一起。

 

教育不能使遊民絕跡

 

支援團體對當地遊民的處理,是使多數遊民遠離街頭,進駐暫時庇護所。但是危機處理中心主任莎克絲高希對英國廣播公司說:「他們還有許多亟待協助解決的難題,包括最常見的是酗酒問題,他們也有許多心理健康的問題。」

 

「有時遊民很難自己發現解決的辦法。」遊民訓練機構主任傑森說。許多善心人士珍視危機處理中心的作法,但一看到他們進駐招待所,立刻失去興趣。

 

「這足以顯示教育不能作為消除遊民的最佳保證。」高希說:「文憑可能有所助益,但當人們發生嚴重問題時,學歷並不能帶來不同的結果。失業者依然失業,窮困者依然窮困。但是如果我們能協助遊民解決個別和實際的問題,他們較有重返正常生活的機會。」

 

如何不喪失心理平衡

 

英國人曾表現極為實際的人生哲學。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曾有一段時間日夕威脅倫敦,英國商店在門口掛一塊「照常營業」的招牌(Business as usual),這句話亦成為危亂中鎮靜如恆的精神象徵,大多數人既未哀懇天帝,亦不擁有引發或防止原子分裂的權力,照常營業是唯一安身立命之所。

 

遊民如能在走投無路之時,不喪失心理的平衡、照常作息,就很可貴了。

 

40萬個英國遊民經由各主要城市輾轉飄泊到他們陌生的地方去,你可看到他們漫無目的地閒蕩著,時而徘徊在路旁,時而露宿於人家的門口或公園的長板凳上,再不然就被請到警察局裡去。這些為數可觀的男孩和女孩,在他們試圖自力謀生的途程中,可謂備嘗艱辛,許多人因此而誤入歧途,終至被關進齷齪不堪的牢獄裡做垂死的掙扎,或是在公立醫院中療養。許多幸運兒的生命為藥物所挽回,反之,也有許多不幸者為藥物所戕害。

 

父母無法適應子女反叛行為

 

每個遊民之所以流落街頭,背後原因各不相同。倫敦一位18歲青年貝利,在家中因飽受干擾而困惱萬分,他的雙親不斷地爭吵,而他深知這些爭執常常因他而起,諸如他不經心地弄髒了房子、燈熄得太晚、懶惰、讀書不用功等,還有幾次爭執牽涉到他的長頭髮,所以有一天就一聲不響地剪短了它。他以為這下子至少可解決一個問題了,殊不知那天黃昏剛踏進家門,母親就對他咆哮:「你這是幹什麼,一定是你父親要你剪短的,是不是?」而後貝利的雙親又為他的短髮展開了新的爭端。他巴望著父母能有一人進入屋裡來,看看他究竟在搞些什麼玩意兒,乃至注視他是否離開了。父母的冷漠深深地打擊他,他勃然大怒,決意離家出走,揚長而去。

 

根據統計,遊民的年齡介於18歲至70歲之間,儘管沒有外在的壓迫和驅力可資歸咎,依然會發生出走事件,藥物是一大因素。此外,如與家人發生摩擦、思想無法溝通、道德標準的改變和家庭失去威信等也是。

 

究竟遊民的父母和別的父母有何差異?根據專家表示,許多父母都擁有一份良好的職業以教養他們的孩子直到青春期,但是他們無法接受孩子13到16歲階段的意念遽變,無法適應他們那種到達青春期的必然現象──反抗權威,意欲顯示他們的獨立能力的那種勁兒。再者就是青少年的生活形態,此際正是長髮披肩和熱門搖滾樂大行其道的時代,而且常伴隨著懶散和憤懣的表情和姿態。如果父母能夠設法了解這是青少年成長發育必經過程,而代之以同情和關切去消除他們的憤懣之心,出走事件或許就不會發生了,但如果一味地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則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殷鑑不遠 國人應當警惕

 

何以原本國富民強的英國,卻出現知識分子露宿街頭的尷尬場面?根據友人韓廷一教授赴英研究一年的心得:由於英國共有75所大學,依人口數而論,每72萬人就有一所大學,但近年英國經濟日趨蕭條,失業率攀升到7%~9%之間(最近可能略為下降);今年由於英國政府大幅增加公共支出,導致就業人口成長,使失業率降為3.2%,創歷史新低,但貧富不均現象日趨顯著,富可敵國和窮無立錐並立,自不待言。他甫下英倫機場,即撞見一位穿著西裝的大漢伸手乞討英磅,再走不遠就遇見兩個面貌姣好的女子,一說「I am hungry(我肚子餓)」;一說「I am homeless(我無家可歸)」,令人一掬同情之淚。

 

何以英國遊民中,大學生占了1成?因為英國的主流大學只有劍橋、牛津等校,經由管道可以攫取公務員及教授等待遇較高的職位;而其餘二、三流學校所占的盡是味若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職位,在高不成低不就,或坐這山望那山的情況下,面臨賦閒的窘境也就屢見不鮮了。

 

將來台灣很可能步英國的後塵。據說今年大學畢業生約有6、7成在喝西北風,怎能不未雨綢繆,預思因應之道呢?依人口比例,台灣每15萬人即有一所大學,目前尚有20所在申請,將來多達170所大學,恰為英國的2倍。由於同質性高,專業能力不足,將來就業市場粥少僧多的現象必然更為嚴重,公務員、教授、工程師可能為台、師大、政大、成大等校所占據,其餘職位為東海、世新、實踐等校所瓜分,若是眼高手低、見異思遷、好逸惡勞者,必然面臨淘汰之厄運。為今之計,應由下列數端著手:

 

一、不斷向自我挑戰

 

1)準備參加高普考試。經由高普考試取得公務員資格,不須關說,不須仰人鼻息,最為自在。

 

2)取得執照。我看過一位小學肄業4年之人,在謝東閔鼓勵下,接受水電工程訓練,取得水電修理工匠之執照,後來當了30年的里長,連大學碩士都選不過他。

 

3)增強外語能力。旅加作家馮馮便是最佳例證,他初到台灣只是一個二等兵,利用餘暇收聽廣播電台的外國語文節目,學會德、日、英、法等8國語言,寫下「微曦」等多部長篇小說,後來受到某報業鉅子的獎勵赴加留學。此外,我在中正機場見一大學畢業的王姓青年,他精通英、日文,歐美及日本旅客對他特別青睞,使其月入15萬元,其薪水不亞於一位教授。

 

二、加強高等教育

 

大學教育應更具彈性,以適應成年人再教育的需求,未來的學制不但要適合青年的需要,也要為大量成人接受再教育作準備。大學的通識教育與科技整合工作,必須在現有基礎上再加推進,以使未來的高等教育更具統整性,從而能賦予青年更廣闊的知識和視野。

 

三、灌輸正確的職業觀念

 

遊民大都是不滿現實者,主要由於書未讀好,個性又未定型,對於工作缺乏選擇能力,社會又未對其重視,再加上浮華的社會風氣笑貧不笑娼,涉世未深者難免誤入歧途。亟應助其建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只要肯工作,便對社會有所貢獻。有了正確的職業觀念,社會各界再密切予以協助配合,本著愛護青年之精神,輔導其就業,便是解決遊民問題的根本辦法。

 

(實踐大學副教授)

 

 

(回目錄)

 

回到現實中的理性沉澱與展望

 

本校曹世俊老師說:「連乖乖牌都走上街頭,執政當局該想想什麼才是教育?如何傾聽民意?」本校陳玲玲會長更直接坦白的說:「連老師被逼到馬路上,政府真該好好檢討了。」大哉斯言,今天的教改與政府施政心態分明把老師當順民;當政府受困於不景氣的經濟時,在軍教免稅上拔毛,「課多少、補多少」,明明從游院長口中說出,各種不同管道卻散播「教師是既得利益的抗稅者」,這種論調只要看北中南社、台教會、人本文教基會,以及卜大中、李筱鋒這群貼近執政黨的社團、資深媒體人、學者對教師遊行一連串不屑的抨擊,如果老師們還要打落牙齒和血吞,也未免太自我作賤了,至於「還我納稅權」後要組工會,及享有勞動3權,原則應是天經地義,很遺憾社會各界仍有某些人為老師戴上至高無上的光環、金箍兒;換言之,只要是擔任老師,所有的權益都要掌控在執政者手中,逆來順受成了公家機關(領公家薪水)中最無辜的一群。或許以往因為免稅優遇,所以老師們不能「嗆聲」。如今沒有「好康」,社會各界依然同等要求,這樣合理嗎?

 

或許大家會認為有了教師會協商,何必組工會?稍早看到台北市蕭慧英女士(家長協會理事長)氣沖沖到行政院要求廢教師法、教師會,因為組了工會,要求家長參與校務重新立法,這樣不分青紅皂白衝撞全國教師會,只能印證說以往教師會太遷就家長了,如今要分庭抗禮,自然有些無法適應。至於私立學校為了自身利益反對組工會,也是過於本位主義;如果因為校園中不適任老師泛濫,有教師會包庇,也請家長會公布名單;如果因為教師會弄權,讓私校經營不易,也盼私校董事公諸於世,如果沒有,就是嚴重抹黑,光這個部分我們就是不能忍受。游院長說他會參考各界意見,做一個合理解決,但政府的怠惰是「慣性」的,如果沒有立委的督促,學者們站出來說公道話,這一次的遊行可能又是一場空,這一點,希望全國教師會高層加油了。

 

而引起老師們最多不滿的,是教改政策沒有徵詢老師,特別是九年一貫部分已讓任課老師失去信心,受傷的自然也包括受教的孩子;偏偏教育部長官不敢對教改始作俑者,如李遠哲院長這些總統眼前紅人「抗顏」、說實話,而某些支持為改革而改革的教授學者,寧可繼續加油門,而不肯下交流道聆聽老師的聲音。遇到剛愎自用的當權者,少了協商、爭議權,只有服從、遵命的份,老師能快樂起來嗎?

 

9月29日下午,筆者又一頭熱的來到台師大,聽聽另一批持不同意見教授的看法,會中砲聲隆隆,特別是林安梧教授一句話:「改革要懂得改革理論,別只留在『威權與反威權』的迷思中,過於鬆綁,只會造成鬆散,以致造成失序。」我們承認教改理念的善意,只是在實踐部分未臻成熟的情況下,立刻由基層老師接招,在囫圇吞棗下邊學邊教,其成效已經可以預期了。筆者很認同林教授提出「公共論述」主張,在座的還有吳忠泰秘書長,也希望吳君能把「公共論壇」的議題設定,與不斷集會討論的觀念,作為全國教師的例行「公務」,再說以往全國教師會的主張也大多集中在「少數人」的看法,經過這一次的遊行,因為有這麼多熱心老師站出來,說什麼也該拿出誠意來讓全國中小學老師「集思廣益」一下吧!

 

結語

 

遊行的激情過了,大家又回到工作崗位上各自努力,但遊行訴求抽象部分的「尊嚴」卻要靠政府正面的回應;所謂「燈不點不亮」,大家都已將火苗放上去了,希望改革的火種也能蓄勢待發,就看教師會的高層會不會拿出決心與毅力,縱使遇到如家長會的「逆流」,也要抬頭挺胸撐下去。我們的腰身很卑微,我們的要求不嚴苛。誠若全教會遊行宣言:「我們打開了心中的門窗,許諾了台灣人民新社會的夢,我們會以最真誠的心、最堅實的腳步,走出教育的春天,實踐我們的諾言。」老師們,因為您等曾陪我走過這一段為教育理想的遊行,我感到真實,但願望尚未實現,大家仍要繼續加油了!是盼!

 

(國中教師)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hyouki@liphao.com